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豈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古愁。

如果說金庸是風度翩翩的儒俠,古龍是不拘一格的遊俠,那麼梁羽生就是,兼愛世間的仁俠,相比於金庸一生愛而不得的遺憾,梁羽生卻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放下一切與妻子歸隱,相比於古龍的風流多情,梁羽生一生只愛了一個人

然而,和其他二人相比,金庸功成名就、古龍英年早逝,梁羽生卻因為父親被誣告,被迫漂泊在外37年,不敢踏入家門一步,但幸運的是,不惑之年的他,終於憑藉自己的努力為父親平反,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梁羽生的故事。

喜好文學,知識豐富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出生於1924年,廣西梧州蒙山蒙山縣,祖上曾經出過兩位狀元家境還算是殷實,受祖先的影響,梁羽生自小對

古文十分感興趣,而父親雖然是地主,卻樂善好施,從未欺壓過百姓。

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在梁羽生小的時候就曾跟隨簡又文、陳寅恪等當代文化大儒學習,尤其是簡又文,她信奉基督教,所以梁羽生在跟隨恩師學習的時候,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一些西方的新體文學,為他後來的成就起了很重要的決定。

可因為戰爭的原因,梁羽生一家幾經波折,耽誤了幾年時光,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梁羽生才進入了嶺南大學學習,憑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24歲的梁羽生擔任大學校藝文社的總編,開始發表文章,寫作之路由此開啟

那個時候的嶺南,人人都知道這個學校裡有一位姓梁的大才子,畢業後的梁羽生經校長推薦,前往香港,擔任了大公報的助理編輯,沒過多久,梁羽生的優秀被領導器重,然而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一件讓他意想不到的事。

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父親含冤而死,武俠大師在外漂泊37年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1950年,就在梁羽生最為得意的時光,準備再次大展拳腳的他卻收到了一封來自朋友的,信的內容讓他更為吃驚,父親因為是地主階級被人誣告而含冤而死,他的家人們也都遭到了或多或少批判,而梁羽生因為在外逃過了一劫。

讓他千萬都不要回家,強忍悲痛的梁羽生十分惦記家人,然而他知道,如果此時回家的話,那麼家人和朋友為他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於是心中憤懣的他,將感情附註在文字上,同年,梁羽生創作並發表了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

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聲名鵲起,為父平反

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梁羽生這一個名字,後來的他與妻子喜結良緣,恩愛非常,妻子的存在與事業的鼎盛,讓他暫時忘記了家鄉的悲痛,然而在夜深人靜時,他總能想起含冤而死的父親。

每每想到這兒,他的心裡就十分難過:我就算成就再高,卻不能為父伸冤,讓父親死後都要蒙受這不白之冤,我真的枉為人子,然而他也有什麼辦法呢?上世紀80年代,武俠小說煥發了勃勃生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全國。

郭靖,喬峰,李尋歡,張丹楓,一個又一個俠骨飄香的大俠,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偶像,這些人物是那樣的鮮明,而他們的創作者,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在大陸的名聲越來越高,一度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而這個時候,梁羽生收到了一封來自蒙山縣政府寫給他的信,信中大概的意思是得知他現在有如此成就,十分開心,他是廣西人的驕傲,是老家的自豪,希望能夠回家鄉來看看,收到信的梁羽生十分感動。

37年,他漂泊在外不敢回家,現在終於有了這個機會,可他明白,之所以給自己寄這封信,其實不過是想借他的名聲宣傳一下罷了,他定了定神,在回信中寫道,所有的條件全部答應,但我只有一個條件,為父親當年的冤案平反徹底重查

收到信後,那件幾十年前的舊案引發了人們的爭議,政府立即下令,徹底清查,最後得出結果,梁羽生的父親的確是被冤枉的,於是便著手為梁羽生的父親平反昭雪,並且鄭重道歉,1987年,白髮蒼蒼的梁羽生攜妻子、家人回到了闊別37年的故鄉。

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文人風骨,江湖大俠

在父親被平反後,梁羽生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他來到父親的墓前,鄭重其事地為父親磕下了三個響頭,三十七年,整整三十七年,這些年來,他夜不能寐,輾轉反側,一度撐不下去,多虧有了妻子的陪伴。

如今,他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之後為了感謝縣政府,他將自己的作品稿費全部用來支援蒙山縣的文教事業,累積捐款數十萬,並且在他的中學,他以父親的字號設立獎學金

落葉歸根,榮歸故里,縱使漂泊37年,而我終會落葉歸根,對這土地也依然是愛的深沉,2001年,蒙山縣政府為了感謝梁羽生,為梁羽生建起了一座梁羽生公園,並且邀請金庸題字。

一代武俠大師,離家37年,晚年含淚回鄉,在父親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然而得知此事的梁羽生卻特別強調,“我非常感謝金庸先生題字,但蒙山的財政有困難,這筆錢應該用在老百姓的身上,若是因為梁羽生這三個字投進去有回報,那就用,如果不能有回報,就千萬不要用”。

梁羽生用他的一生得到了人們的尊敬與敬佩,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病逝於悉尼,享年84歲,如果說金庸的書是理想,古龍的書是人心,那麼梁羽生的書應該就是文化,或許他想象力不如金庸,對人性的把握不如古龍。

但他的歷史造詣與文化,絕對是其他二人所不能匹敵的,他淡泊名利,擇一人而終老,深藏功與名,就像他在書中所寫的一樣,“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流俗”、“莫道萍蹤隨逝水,永存俠影在心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