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吗?

qzuser227254840


這個真的不敢評論歷史,但是我看過三國演義,就説三國演義里面的人吧,劉關張離不開孔明,劉備的队伍里面最佩服的是關羽,記得關羽一邊下棋,一邊接受刮骨治療箭傷的那一幕,汗水四顆四顆的趟,硬是咬牙堅持,男人能夠做到這樣的,也只有關羽,再說說劉備,最不喜歡劉備哭哭啼啼的,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張飛性格耿直,職來職往,沒有什麼花花腸子,膽大不怕死,再說說孔明後后世能夠趕的上孔明的就是劉伯溫了,我看三國演義是看的電視劇版本,孔明是唐國強老師演的,三國演義的書,我也有看,但是裏面的文字太深奧,我目前的文化水平不能夠完全理解,還有動不動就來些詩詞句的,看得暈暈乎乎的,字又小,書的顏色又單一,又沒有插圖,不喜歡看,還是喜歡我大舅家的連環畫書,只是我大舅媽把書都收來賣了


周連芳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是将解放军要怎么打国民党军的方法详细说出来,可谓最堂堂正正的阳谋:明明白白告诉敌人我要怎么打你。

(毛主席)

1947年12月,毛主席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做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④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不是空洞的口号,是十分明确的解放军作战知道方法。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作战,也是按照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指导思想进行的。

国民党军自然也晓得十大军事原则这种公开发表的具体内容,但还是一败涂地。

毛主席堂堂正正的告诉了国民党军我们会怎么去打你们,国民党军也没有办法。如解放军明明白白的说明了每战要集中优势兵力力求全歼,解放军总兵力又远少于国民党军,但解放军总能在具体战役中形成绝对优势兵力。国民党军内部矛盾重重,总想着保存自己实力,在友军被包围时不会使出全力去救援,反而让总体劣势兵力的解放军在局部形成了绝对优势兵力,一举吃掉一部国民党军。

十大军事原则中强调了要俘获敌人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人力物力。国民党军要是战斗意志顽强各部紧密配合,解放军是很难打成歼灭战补充大量人力物力,不能靠吃掉敌军补充人力物力,各方面劣势的解放军力量对比很快就会极其不利。但实际中国民党军战斗意志低落也缺乏紧密配合,让解放军打了一个个歼灭战,不但缴获大量武器,连兵员也很大程度依靠国民党军俘虏补充。


仁勇校尉


阳谋就是,我把所有的计策和谋略全部告诉你,你早就知道自己会这么败,会什么时候败,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次阳谋,当属毛主席伟大的《论持久战》。

一,《论持久战》是光明正大的谋略,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战争时期,一个国家、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的战略战术规划,这都是绝对保密的情报。可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则是一开始就在《新华日报》上连载,就是说,共产党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抵抗派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投降派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就连我们的的对手日本帝国主义,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当然,还有英美这些旁观者绥靖者,也都能看到《论持久战》。

毛主席用七天七夜时间写完的这5.5万字的小册子《论持久战》,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人,全都能看到。甚至,毛主席认为,知道理解甚至能够运用《论持久战》的人越多,中国抗战的希望就越大!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中国人——瞧!只要这么干,绝对能打败日本人!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日本人——瞧!我就是要这么干!你只能慢慢接受失败的命运!

二,《论持久战》是有效的阳谋,是敌人无法破解的阳谋。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客观分析了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结论很简单,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速胜,不会亡国,注定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抗日战争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尤其是对武汉会战后中日进入相持阶段的论述,应验十分准确。日本没有伟大的战略家,没有人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就顺着这个剧本走下去,最终失败。到19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力量已经发展壮大,不断压缩日军生存空间,不断收复县城。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毛主席认为,广泛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团结是抗战力量源泉,因此,不能抓兵,不能买兵,而要促使百姓主动参军。毛主席还说,要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多种方式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发动反攻消灭敌人。

这些,日军全都知道,但,全都无法破解!

三,不理解《论持久战》的人,后来都成了失败者。

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理解了《论持久战》,在抗日最前线的炮火中拯救了上亿中国人民,在人民的支持下发展了百万大军,从缺枪少炮的6万孤军弱旅,变成了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

国民党中的投降派,读不懂《论持久战》,在抗日相持阶段就投降了日军,建立起南京伪国民政府,成了为日军掠夺战争资源、残害抗日志士的哈巴狗。

国民党中的抵抗派,读不懂《论持久战》,或者读懂了不敢用,抗日战争的8年时间,前四年节节抵抗苦撑待变,珍珠港事变后,开始积极反共,坐等胜利。最终,这些温室里养着的军队,三四年就被全部瓦解,逃到了台湾。

国民党中少数的开明派,读懂了《论持久战》,也支持《论持久战》,在抗日的这条洪流中,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

日军中,读不懂《论持久战》的多数人,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长远规划,不断被削弱,最终彻底失败。

日军中,读懂《论持久战》的少数人,做不了主,只能随大流,一块陪葬。即便能做主,也找不到破解的办法。

从《论持久战》写成并发表的那一刻,中国抗战必胜的局面已经奠定!

历史知事


阳谋?说起阳谋,不管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的上中国!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古今中外历史上不管是曾经出现、还是一直存在的国家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决策,能比的上中国的改革开放!绝对没有!!

试问在所有国家的历史中,有哪个阳谋,能像中国的改开一样取得如此巨大和显著的成效?能对当今和未来世界产生如此巨大和深彻的历史性影响?没有!

想当初,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中国环视世界格局和审视自身发展,大胆决策,毅然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摸索中,中国人民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学起、做起,到如今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影响和惠及的岂止是几代中国人?也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民和世界格局!

尤其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军事、航空航天、制造、能源、科技、工程、材料……等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获得井喷式成果,其中大部分成果都是赶超或国际领先,其中一部分如超算、动车、量子、激光、工程……等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可谓一骑绝尘、令世界惊叹!短短几十年间,使得原先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跃升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试问,还有哪个国家可以用所谓的阳谋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变化?没有!

因为,只有几千年深厚文化积淀中国智慧和中国人民才能做到!由此,世界亦更加坚信,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将对世界发挥更为广泛和深远影响!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毛泽东主席一辈子没有玩过阴谋,他的每一个战略都是阳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一切来犯之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

得民心者得天下,毛主席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和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人民力量,从农村真正的包围了城市。

而国民党反动派重视的是权利,所以他们党内派系斗争严重,蒋介石系,汪精卫系,李宗仁系,他们互相明争暗斗,争权夺利。

所以孟良崮战役,整编七十四师在友军部队消极救援中彻底失败。



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懂得放弃,敢于放弃,才能获得。

舍与得之间,毛主席的军队让出一个又一个城市,国民党反动派兴奋的得到了一个又一个城市。

得到一座城市,你必须要分兵守一座城市,慢慢的将主力部队分散,然后仅剩的力量在运动战中,又被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这是不是阳谋,我明晃晃的把城市送给你,你很高兴的接受了,没有一点阴谋成分存在。

然后你打败仗了,不能怪我送你城市导致你失败吧?

就毛主席这样的阳谋,值得我们十万分的佩服!


旧史风


有人说,毛主席的谋略都是阳谋,此话还是很实在的,他就是这么来,明眼人都看得懂,但是对手就是没办法,因为对手你模仿不来。


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其基础是中国当时90%的地区和人口都是农村的实际国情,其外延是一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它有政治上和军事上两重意义。毛主席这一阳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的完美结合。


政治上就是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解决的是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的问题。共产党人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利益保障,就解决了90%人口的民心向背。这一招国民党就学不来,因为他本身代表的就是地主富农,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军事上就是开辟广大农村根据地,农村给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提供了广大的军事上的腾挪空间,同时提供了充足的兵员,补给。国民党军队在某一点上的数量优势,撒到广大农村立马就被稀释了,给了解放军运动中歼敌的有利机会。


但这一招,国民党也学不来,因为他在农村得不到支持,没办法在农村就地补充兵力和给养。所以只能选择占据大城市和交通线,时间长了之后补给成本越来越高,连防守都变得很困难。

农村包围城市,是毛主席的首创,尽管受到了许多理论家的质疑,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每日一段历史


推恩令是正大光明的阳谋,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汉文帝、汉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1]。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汉朝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侃剧观历史


所谓阳谋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即使对手看出是计,甚至能够看到最终结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却对其无可奈何,乖乖入坑。相较于阴谋而言,阳谋要略胜一筹,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历史上高明至极的阳谋。

阳谋一: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皆是难得一见的猛人,上了战场都是所向披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功劳越来越大,慢慢的就开始有点飘了,谁都不放在眼里,对待君主都缺乏应有的尊重。齐景公一想这三人现在都这么狂了,再过几年那还得了,于是就有了铲除这三人的心思,晏子便想“二挑杀三士″之计。

晏子让齐景公召来他们三人,给他们赐下了两颗桃子,三个人自然无法平分两个桃子,于是晏子便让他们以功劳大小来决定谁吃桃子。公孙接仰天而叹曰:不受桃,是无勇也。于是讲出自己杀野猪,搏猛虎的事迹拿走了一颗桃。田开疆也不示弱,历数自己保卫齐国的功绩也拿走了一颗桃。如此一来,古冶子傻眼了,想自己曾经保卫国君渡江,在江中与巨鳖搏斗半日,何其勇乎,又有救君的泼天大功,却没吃到国君的赐桃,于是拔剑指责二人无耻。而公孙接和田开疆二人听到公孙冶的功绩确实高过自己,两个自视甚高的人物,将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此时觉得自己做了如此厚颜无耻之事,当场拔剑自刎。公孙冶眼见两位好友自杀在自己眼前,觉得是自己逼死了二人,无颜苟活,于是也拔剑自刎而死。就这样,晏子靠着两颗桃子轻松解决了三人。

阳谋二: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在大将庞涓的率领下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之际,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援。齐王在一番考虑之下,答应了赵国的求援请求,派遣了大将田忌以及军师孙膑前去救援赵国。大将田忌原本打算直接率领军队去和魏军硬碰硬,与赵军里应外合包围魏军,解除赵国之危。而此时孙膑却劝田忌反其道而行之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让庞涓不得不撤兵回国救援,于是田忌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

当庞涓接到齐军即将攻打大梁的消息,知道这是齐军救赵国的计策,就是要让他从赵国撤军。可是看出来了也没办法,因为他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于是庞涓只得撤军,结果在桂陵地区遭到了齐军埋伏,魏军大败,庞涓也成为了俘虏。

阳谋三:推恩令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后,虽然也施行了郡县制,但是也没有放弃分封制,大肆分封刘姓子孙为诸侯王,刘邦去世后这些刘氏诸侯王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皇权。汉景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皇权,于是开始了削藩,结果最后却逼得汉景帝不得不杀掉自己的亲信大臣晁错,还爆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诸侯王势力被汉景帝削减了一部分,但是诸侯王依旧拥有着雄厚的实力,依旧是中央的心头大患,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汉武帝自然不会容忍这些诸侯王威胁的存在。

主父偃顺势给汉武帝献上了“推恩令”:就是命令诸侯王不能仅仅将封地传给嫡长子,对于那些庶子也要进行分封,所有儿子都必须有封地。此计一出,所有诸侯都震惊了,然后就是深深的绝望。无论执行还是不执行,封国势力都会大受打击。执行的话,封国势力只会越来越小;不执行的话,肯定会引起内斗,手足相残的惨状,搞不好到最后这一脉会死绝。推恩令实施多年之后,汉武帝正式下旨削藩,此时的诸侯国实力早就远不如以前,根本无力对抗中央,只能乖乖选择服从。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此外最早贾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通过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而且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五,种桑误国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因齐襄公的错误政策导致国力大损。为了应对周边鲁、梁等国的威胁,管仲向齐桓公献策,要求全国上下都穿绨料制作的衣服。?

种桑误国解释:绨,是一种丝绸制品,当时的鲁、梁二国的百姓非常擅长织作。齐国百姓都穿绨料制作的衣服后,对绨料的需求大增,就大量的从鲁、梁进口这种面料。鲁、梁二国发现织绨有利可图,就荒废农业,大力种桑发展织造业,而齐国则大力发展农业,囤积的粮食堆积如山。

数年之后,鲁、梁二国的粮食完全依靠齐国进口。此时,管仲突然宣布齐国百姓禁止穿绨料,只得穿帛料,并且拒绝与鲁、梁二国通商。没有了粮食来源,鲁、梁之民饿馁相及,两国的国君无奈只得花高价请求齐国卖粮。当时齐国百姓购买一石粮食只需十钱,而鲁、梁二国的百姓却需上千钱。

三年之后,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了鲁、梁二国,还赚的盆满钵满。

六,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某个夜色迷人的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宴请他的结义兄弟们,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都是当年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军事力量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好酒,跟兄弟们畅饮时时有,今天也不例外。这些高级将领们簇拥着他们的皇帝大哥推杯换盏,回忆着辉煌的过去,发誓再替大哥打江山立新功。可是就在酒酣耳热之际,大哥却突然放下酒杯,满脸愁容。众兄弟不解,齐问大哥为何如此。赵老大长叹一口气说:兄弟们呐,别看我做了皇帝,可是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一天安稳觉都没有,还不如你们呢,苦啊!

哥几个更纳闷了,皇帝都做上了,您富有四海,苦啥子呢?兄弟们这么一说,老大似乎更痛苦了:哪个人不想富贵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虽然你不情愿,但你能推得掉吗?

他这一说,这哥几个清醒了,吓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钝,求陛下给指条出路!赵匡胤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装进小盒子里了,不如多积点家产给子孙,你们过过歌舞升平,颐养天年的事,这样咱们君臣无猜,这多好啊!

敢情这酒的套路这么深!回过味来的老兄弟们,一夜间身体全都出状况了,不是头疼就是腿瘸,集体请求病退。赵匡胤很高兴,一律批准,大把赏赐。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七,二十一条

比起古代中国的几个“阳谋”,近代日本对华的一桩“阳谋”,更叫多少国人刻骨铭心:1915年的《二十一条》。

在日本侵华的各种狡诈诡计里,《二十一条》却是简单粗暴的“阳谋”套路:趁着西方列强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实力膨胀的日本,大口吃起对华利益的“独食”。1915年1月18日,日本越过中国外交部,直接把《二十一条》甩在袁世凯大总统眼前:内容涉及“山东问题”“南满洲及东蒙古优越地位”“日本在华权益”,倘若中国照单全收,以外交家顾维钧话说,就是“以埃及朝鲜待我”——不用侵华战争,一笔签下去,秒变殖民地。

但这么个大坑,中国还不能不跳?西方列强当时鞭长莫及,明知日本吃独食也没法插手。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甚至含泪劝说中国外交部签字。袁世凯心腹孙宝琦也叹息“问题已没有谈判的余地,只能接受”。那武力抗拒?跟日本人拼了?袁世凯也不是没想过,那那些北洋政府“名将”们,除了段祺瑞表态力战,其他人清一色不敢打——拼,你都没得拼!

如此悲催局面下,北洋政府最终也只能无奈“跳坑”:外交家陆征祥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谈判桌上软磨硬泡,活活磨了三个多月,外加中国国内舆情高涨,反日浪潮大起,终于“磨”得日本也无奈让步,删去了几项凶恶条款,在1915年5月8日达成了“十二条”协议。虽然已属不易,可内容依然丧权辱国,甚至成了多年后抗日战争里的大坑!

总结:阴谋讲的是计策,阳谋讲的是借势而为。


漫步在竹林


阳谋是相对于阴谋而言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明明是个坑,谁都知道,谁都看的见,但还必须要跳进去。这就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历史上,到底有那些著名的阳谋呢,我在这里举出几个比较有名的例子。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在大将庞涓的率领下包围了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之际,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援。齐王在一番考虑之下,答应了赵国的求援请求,派遣了大将以及军师前去救援赵国。大将田忌原本打算直接率领军队去和魏军硬碰硬,与赵军里应外合包围魏军,解除赵国之危。而此时孙膑却劝田忌反其道而行之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让庞涓不得不撤兵回国救援,于是田忌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

当庞涓接到齐军即将攻打大梁的消息,知道这是齐军救赵国的计策,就是要让他从赵国撤军。可是看出来了也没办法,因为他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于是庞涓只得撤军,结果在桂陵地区遭到了齐军埋伏,魏军大败,庞涓也成为了俘虏。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此外最早贾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通过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而且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8月22日晚朝结束时,宋太祖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时,赵匡胤屏退侍从面对将领叹气地说道,“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皇帝连睡觉都睡不好,将领们自然要询问原因,赵匡胤则回答道,“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次日,将领们纷纷交出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默貘君


美国使用一计明谋,在使用原子弹就放发63000万份传单发放在日本国土,明示使用原子弹。

1945年7月28日,美国要求日本投降,日本喊出了令人胆寒的“一亿玉碎”口号,声明要战到最后一人,死不投降。无奈之下,美国提出了原子弹计划。

1945年8月6日,美国战机携带原子弹前往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瞬间,无数建筑损毁,许多人瞬间汽化。据统计,爆炸当日,死亡人数达到了8.8万,4.8万幢建筑物彻底损毁,2.2万幢严重毁坏。然而,日本并没有就此投降,8月9日,美国B-29轰炸机带着“胖子”原子弹飞至日本长崎上空。当天造成8.6万人伤亡。巨大的蘑菇云、瞬间摧毁的城市,彻底击垮了日本,8月15日,日本公开宣布投降。实际上,美国在投放原子弹前,曾警告过日本。

美国为了将原子弹作用发挥到极致,制定了精密计划,将东京、广岛、小仓、长崎等重要城市定为了轰炸目标。经过多方考虑,最终选定了广岛与长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美国在投放原子弹前,特意派出了飞机前往日本,抛洒了约6300万份传单。上面写明了轰炸计划,并指出了轰炸地点,警告日本国民迅速撤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既然早知原子弹计划,为何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看了这些传单,非但没有恐慌,反而毫不担心,没有任何一个人撤离。因为当时日本根本不知道原子弹的存在,以为这只是普通的空袭。直至8月6日,美军B-29轰炸机到达日本上空,日本人民仍然照常上班,最终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为了避免恐慌,日本选择了隐瞒此事,其他城市对这次轰炸毫不知情,日本军方甚至认为,美国只有一颗原子弹。

8月9日,第二次轰炸来临,这次轰炸让日本意识到,美国有足够的实力造出更多原子弹。倘若美国继续轰炸,日本将不复存在,最终日本选择了投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原子弹造成了巨大伤亡,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在战时许多国家都见识到了日本敢死队的可怕之处,如果真的和对方硬碰硬,将会使盟国士兵伤亡惨重。于是,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