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护士的自述:被隔离的那7天……

2020年1月23日,寻常的一天,我上晚班。

湘雅医院护士的自述:被隔离的那7天……

走进科室,就被一种紧张的氛围笼罩着。我看到医生办公室冯俊涛主任正在和放射科以及感染科的教授们严肃认真地讨论着患者的病情,医务科领导也在打电话各种组织协调。同事告诉我,某床病患,无流行病学史,但体温还在上升,伴有咳嗽,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务必做好标准防护。

在猝不及防的病毒面前,未知永远多于已知。我心里也恐慌,身体却不能后退。医为人命所关。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生死之间,血肉之躯怎么会不恐惧呢?但是身为医护人员,就是明知恐惧,依然要前行。

湘雅医院护士的自述:被隔离的那7天……

在医务人员的高度警觉下,主任穿好防护服,佩戴好防护镜,严格按照标准流程,亲自给患者取咽拭子送疾控中心检测。大家都焦急等待着取样的结果。然而,疾控中心最终反馈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这意味着,病患确诊为2019-nCoV患者,这也是湖南省确诊的首例社区感染患者。

夜色已晚,护士长办公室的灯依然还亮着,温明老师还在不停地忙碌,紧急调配防护物资,排班改了一遍又一遍,紧急调配人力,协调布署科室的一切工作。每年的春节,呼吸科病房病人都是满的,此时,从护士长眼睛里布满的血丝,我读懂了她的疲惫。

由于当时为患者执行常规医疗操作的医务人员只进行了标准的一级防护,为安全起见,医院腾出专门的病区让医务人员休息、医学观察。

接受医学观察前,我们都没有回家。

同事们陆续住进了医学观察区,而我,终于结束晚班繁忙的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一个人朝观察区走去。冬夜寒风刺骨,下着小雨,在悉悉索索的雨声里,我内心如此寂静,如此惶恐。

1月24号,接受医学观察的第二天,是除夕。一大早父亲给我打电话,因为家属不能进入观察区,父亲把生活必需品送到楼下。站在楼上,看着父亲蹒跚的身影,心里一阵酸痛,而我只能等他慢慢离开,才下楼去取东西,我害怕他回头看,只能短信告诉他:我一切很好,只是在医院住几天就回来,嘱咐他记得按时吃药,控制好血压。

作为一个女儿,我当然不忍心看到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的父亲为我操劳太多,他的脸上已经写满了太多的沧桑!作为一个父亲,他显然也无比的担忧,却格外的理解,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是的,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背后都有一个最坚强的后盾,那就是深深爱着我们的家人。

就如除夕这晚,同事的女儿写给她的那封最朴实而充满爱的信:妈妈,我很想您!我和爸爸在等您回家!

无论我们在临床一线忙碌加班到多晚,总有一盏灯为我们亮着,那是家人等我们每一天平安归来!

除夕傍晚时分,雷光华院长、党委宣传办罗闻副主任、医院感染控制中心黄勋主任一同来到观察区看望我们,雷院长特别嘱咐我们保持舒畅的心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医学观察。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原本单间观察无聊与枯燥、彷徨与焦虑的我们,感受到医院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家人与同事们每一句温暖的话语,让我们不再孤单,心中多了一份希冀。我在跨越零点的钟声里许下愿望:希望疫情早日取得胜利,愿接受医学观察的每一位同事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接受医学观察的日子,时间那么的漫长。每一天我们都在接受严密的医学观察,并要向区疾控中心上报自己的体温和症状。这期间,有过小小的惶恐,担心被感染,毕竟新冠肺炎传染性是很强的,是可以通过人传人的。但这段日子带给我更多的是感动。为了确保我们早日进行核酸检测,医院领导协调各部门连夜加班,院感黄勋主任更是层层把关,最终通力协作,以高速度和高效率成立了新型冠状核酸检测实验室。得知这个好消息,同事们都非常开心,我们知道这意味着可以进行取样检测,连续两次结果(二次取样需间隔一天)显示阴性就可以解除观察了,这同时也意味着能够加快对疑似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1月29号,接受医学观察第七天。我从观察区出来了,改成居家观察。

而此刻,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最前线的全国成千上万的同行,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冲在第一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与担当,铸成了一道生死防线。纵然他们平日里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现在危急关头,他们却成为了一个个白衣战士。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就如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潘频华教授,他临危受命,最早奔赴抗疫现场,在一线开展新冠病毒肺炎的会诊抢救工作,7天时间,不仅跨年,更是横跨南北二省四地,他用忙碌的身影演绎“最美逆行”。

只愿硝烟散尽,待春暖花开,我们都可以走上街头,告别口罩,共赏春光。

通讯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护师 付霖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