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為何沒人替張家求情?

ft2883407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題主問這問題,咱肚子裡頭可憋著一肚子的話。老話咋說的呢?您這叫大蒜他發芽——多心了。

不是!您這啥樣的算求情呢?這必須跪到萬曆的大門口,邦邦的磕頭?再不濟,抱著萬曆的大腿根,這頓哭?

如果這就是您說的求情,還真沒有。但要是俺認為的求情,還真有,而且還不少,畢竟這可是一代首輔,人的名樹的影不是。

好了,咱先把題主這惑給解了,然後說具體的事。

話說張居正,就這三字您擱咱歷史上,這絕對是一個有分量的主。

人家打小這就是傳奇啊!五歲就能識字,咱五歲的時候,扣著腳丫子抓蛤蟆呢?

七歲的時候就能通六經大義,了不得啊!有些人一輩子都不見的能明白。

十二歲就中了秀才,跟著十三歲參加鄉試,參加鄉試的時候,這要不是湖廣巡撫顧璘加以阻撓,這一年就中舉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顧璘這是嫉妒人家?使下三濫的手段使絆子?”

那到沒有,顧璘是害怕少年成名對張居正的成長不好,沒有遇到挫折,一路順風順水這不行,所以他就攔了一下。

而且他也說了張居正是具有將相之才的大能,這要是被眼前的榮譽滿足了,這對國家也是一大損失。

所以他將自己的犀帶贈予了張居正,還說:“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不要做一個僅僅是個少年成名的舉人!”

所以人家顧璘沒那麼陰暗,畢竟有很多神童少年得志,但成年以後就消失了,可惜的很,所以顧璘是不希望張居正止步不前,在他最順利的時候,攔了一下。

就算是這,擋不住的,三年後,還是中舉了。十六歲的舉人,就算擱歷史上,這都少有!

這不一步步的走過來,張居正就成為了萬曆年間的首輔,而且一切的軍政大權由他來主宰,這一坐就是十年。

也就是因為這,張居正和萬曆之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矛盾

因為萬曆當皇帝的時候,這年紀小,所以他這身上就蹲了三個人,不管幹嘛,這三個人都會加以阻撓,至少在萬曆的眼中是這樣的。

那麼是那三個人呢?

第一個是他的老媽——李太后。咱都知道這當媽的都喜歡嘮叨自己的娃,這是免不了的。

這第二個就是張居正,在萬曆的眼中,最可氣的是,李太后每次說事都拿張居正壓他,您就說吧,這矛盾能沒有嗎?

第三個就是馮保,咋說呢?馮保這人雖然是個太監,但也當的起一個賢字,所以有賢宦的稱呼。

當然他這人身上的毛病也不少,也喜歡錢,賄賂這事也搞,但他和張居正之間卻沒有任何矛盾,而且還是盟友關係。

所以外有張居正,內有馮保,再加上一個李太后總領全局,那麼萬曆就感覺自己個被壓制了。

而萬曆最恨的就是這馮保,因為萬曆十八歲的時候,這酒精喝多了上頭,就跑去調戲宮女。馮保直接就把這事捅到了李太后的手上。

為了這事李太后好懸沒把萬曆的皇帝給廢了,最後是讓張居正上疏切諫,替萬曆弄了個罪己詔,這還不算,還讓萬曆擱慈寧宮跪了六個小時。

萬曆是啥?皇帝啊!這事弄的尷尬不。所以打這裡起他就恨上了馮保。

那麼這事萬曆就一直埋到心坎裡邊。

後來

這就一直到了張居正死了之後,這事就被挑開了,萬曆要報復。

首先是御史開始攻擊馮保,畢竟馮保這人貪財,所以他這汙點也多,您這蒐羅一下這就不少,其中一個叫李植的御史,直接整了十二大罪狀給馮保。

這沒得說了,樹倒猢猻散,以前被壓制的一幫子政敵可就竄起來了,就拿他家財萬貫說事。

理所當然的萬曆就把馮保的家給抄了,你還別說,這一傢伙下去,兩百萬兩雪花銀可就起出來了,這還不算其他的東西。

大傢伙也知道,萬曆這人也喜歡錢,這把萬曆高興壞了。

而這個時候,朝堂上被張居正壓制了好多年的政敵可就聞到味了,知道張居正這已經失去了地位。

先是試探,攻擊彈劾張居正推薦上來的潘晟,結果潘晟可就順順利利的下臺了。

那麼張居正的政敵就已經完全的明白,張居正已經失寵了,所以一幫子言官就開始把矛頭指向了張居正。

咱前邊也說了,萬曆也恨這張居正,這好給了把柄了,能不下黑手嗎?

高興,這就又開始抄家,畢竟馮保這裡,他抄了個不亦樂乎,心說張居正這都是十年的首輔了,應該有東西。

而且之前還有一個遼王妃喊冤,說她們家好多東西這都進了張居正的家裡邊,那可是萬貫家財啊!

結果,萬曆一下手,打這開始就有人開始反對了,其實反對這就是求情,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比方說,吏部尚書就從大道理上勸說萬曆。當然這會萬曆是鐵了心了,沒改主意。

咋說呢?開始反對的人少,畢竟張居正的改革動了太多人的利益,都有那麼個站風頭上瞅熱鬧的意思在裡邊。

而張居正這十年裡,任勞任怨大傢伙也看到眼裡,萬曆抄人家的家,雖然這部分人沒有說話,但也覺得不對。

但這沒有形成力量,萬曆是以謀反,叛逆和姦黨的罪名抄家的。

結果這抄下去,傳說中的家產萬貫,堪比馮保的家產,就只出了二十萬兩銀子。

而抄家的人選,萬曆特別選了丘橓,這人可是張居正最大的死對頭,他下手可沒有鬆手的事。

其結果就是張家人被堵到了大院子裡,沒有食物吃,被餓死了十幾口子。

而丘橓不管這個,加緊逼供張家人,畢竟這風頭一旦過去了,可就沒有這機會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自殺了,給自己套了一繩子把自己個勒死了。

在死之前,他還留下了一封血書。

這封血書可就流傳了出來,這影響力可就大了。

而張居正的另一個兒子,也想投井自殺,沒死了。

那麼這個時候求情的人可就多了起來,不僅是給萬曆上書,還直接去找丘橓。

但丘橓對這事壓根就不搭理,自己該幹嘛就幹嘛,畢竟他頭上還有個萬曆頂著呢?

好吧,萬曆瞅著求情的人越來越多,加上丘橓這裡壓根就問不出個啥來,畢竟就沒有的事。

所以萬曆就給張居正老母留一個空宅,加四十畝地:“夠了!安享晚年吧!”

要不是這求情,張居正都會被開館鞭屍的,算是過了這坎。

但老張家的人流放的流放,自殺的自殺,算是家破人亡了。

好吧,萬曆沒有想到的是,多年後,他的陵墓到是被人給挖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張居正是明朝末年萬曆皇帝期間重要的大臣,首輔,可謂是權傾朝野。但是當他去世之後,萬曆皇帝在一些人的慫恿下,最後抄了張居正的家。不過即使如此,因為張居正的所作所為深得人心,還是有不少人替他求情的。

張居正死後,因為他在之前擁有著非常強大的權勢,即使令萬曆皇帝都感到非常的敬畏。之前張居正在某些方面對萬曆皇帝非常的嚴格,所以導致年輕的萬曆皇帝產生了逆反心理。再加上張居正在執政期間變法,雖然對於大明朝有相當的好處,但是同時也得罪了不少權貴和利益集團,這些人在張居正死後瘋狂起來攻擊張居正。

而萬曆皇帝在打擊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大太監馮保的時候,從馮保家中抄出200萬兩白銀。萬曆皇帝在抄家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之後,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張居正,因為張居正官位比馮寶更大,並且當了10年首輔,在他看來,從張居正家抄到的財富肯定大大超過馮保。不過最後令萬曆皇帝感到驚訝的是,只抄出十萬兩白銀出來,而且還逼死了不少張居正家的人。

萬曆皇帝的所作所為自然令很多臣民感到心寒,當時六部尚書甚至加上首輔申時行,都跑出來替張居正求情。因為萬曆皇帝從張居正家並沒有抄出多少利益來,並且還寒了很多臣民的心,所以最後不得不終止。事實上當時替了張居正求情的人非常的多,如果不是這麼多人替張居正求情,恐怕萬曆皇帝不會終止繼續對張居正家的盤問。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此言差矣!替張家求情的人還是有的,來頭還不小呢。

比如御史趙錦。

是明確態度反對抄家的,給張大人的後人留條活路嘛!考慮到張居正已死,趙錦對萬曆說:“當年嘉靖皇帝抄嚴嵩的家,抄家的人肆意妄為,竟然連累了嚴嵩家周圍好幾個府縣,現在朝廷又要去抄張家,恐怕對當地老百姓也會不利。”

這人是救活不救死,善莫大焉,只是沒有成功。

比如吏部尚書楊巍。

他膽子更大,直接質問萬曆皇帝:“皇上你這麼幹,對得起張居正大人十年的任勞任怨嗎?您就不怕傷了天下臣民的心嗎?”

比如首輔申時行。

這個人比較滑頭,不敢去找萬曆皇帝,但是也以首輔之尊去勸過抄家的具體管理者丘橓:“閣下是要讓咱們的皇帝背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罵名嗎?”

然而,丘橓這個傢伙不鳥申時行,因為他直接受萬曆領導,萬曆不怕留下罵名。

申時行見這招不行,又來了一招,聯合了六部大臣,上書乞求對張家從寬處理。

恩,申時行還是一個滑頭,不敢用自己的名義去得罪萬曆皇帝,不過他也努力了。

比如刑部尚書潘季馴。

他上書萬曆說:“張居正的老母親已經80歲了,性命旦夕之間,皇帝就特旨寬宥她吧!”


萬曆還真的就坡下驢寬宥了張居正的老母親。

仔細品,其實更殘忍,是不是?

比如禮部侍郎于慎行。

于慎行本來是張居正的“政敵”呢,以前在“奪情事件”中,他是張居正的死敵,曾經被張居正當面罵過“白眼狼”。

這時候也站了出來,替張家求情。

敵人是最瞭解自己的知己。于慎行對張居正的評價完美的體現了這一句話的正確性。

他說:“江陵(張居正)殫精畢智,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

張居正雖然有錯,可是他是因為一生為國為民富國強兵而動了太多人既得利益而得罪的人呀!

所以說,你看,首輔大人,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和御史大人接連上書求情,都是些大人物呀!

怎麼能說“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抄家,沒人替張家求情呢?”

有的,有人求情。

只是,在皇權專制時代,皇帝大權獨攬,求情不怎麼管用而已。

說了那麼多求情的人,應該再擺一個害人的人。

張四維!

張四維一開始是張居正的親密夥伴,也是張居正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實事求是的說,張居正的各種改革和政策得以順利實施,張四維居功不少,很是做了些工作的,也是有工作能力的。

但是這個人做工作上班只是為了“當官發財”,沒有什麼“意識形態”和“對錯觀念”的。

他在張居正掌權的時候,為了“升官發財”,事事聽從張居正的指揮,張居正一死,萬曆親政,他為了繼續“升官發財”,也就改換門廳,事事聽從萬曆的指揮了。

萬曆要對張居正清算鞭屍,張四維馬上毫不猶豫雷厲風行的組織起了“清算張居正”的運動。

上邊說過了,這個人很有工作能力,清算張居正他乾的不錯。

為了工作去害人,也不知道對也不對?


葭明通半瓶歷史


事實上是有的,只是人少而且不夠份量,勸不動皇帝罷了。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看似皇帝殘酷,實則是必然,或許張居正死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切,不過他依然義無反顧吧!

之所以替他求情的人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中國的歷史上有四次比較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這四次改革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了。而主持這四次改革的改革者,只有王安石一人算是得到了善終,商鞅最後被車裂,王莽的新朝轟然倒塌,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只有王安石,因為宋朝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得到了善終。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益,他清丈田畝推行一條鞭法,等於是在地主階級的身上剜肉;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整頓驛站,又得罪了大多數的官員。

其二,為

皇帝所記恨。張居正對於萬曆皇帝來說,可謂是一位嚴師。他對萬曆皇帝要求極為嚴格,動輒呵斥,皇帝敢怒不敢言。而且他勸皇帝奉行節儉,自己卻做不到。怨恨日積月累,等到他死的那一刻,萬曆皇帝心中的怨恨,終於爆發,沒人能夠勸得動。而且他死之後萬曆皇帝親政,也需要拿他來樹立威信。

其三,李太后的推波助瀾。歷史上的李太后不像武則天慈禧那樣攬權,只想著兒子做了皇帝,自己應該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就連這點願望也難以實現,而張居正在勸諫的時候也是措辭嚴厲,相當於直接打臉,而李太后顯然是個小心眼,後來他缺錢的時候說,抄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家,不就有錢了嗎?

其四,人走茶涼。都說世界上最骯髒的就是政治了,張居正在的時候,門庭若市,依附他的人,猶如過江之鯽,等到他死後,可以算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死如燈滅,昔日依附他的那些人跑的連影兒都不見了。




歷史小跟班


熟悉明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張居正被稱為大明王朝第一首輔。他出任內閣首輔期間,對內實行改革,在財政上,清仗土地,提出了著名的“一條法”,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國庫從之前的空虛變得富有。對外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良將,有效的抗擊外敵,穩定了大明王朝的邊疆。在吏治上選賢舉能,採取了“考成法”,整頓吏治,朝局風氣大變。可以說,張居正執政期間,政績卓越,使得步入中後期的明王朝得以延續一百多年,可令人唏噓不已的是,一代能臣在死後便被抄家清算,更令人不解的是,朝野上下居無人為之求情。這究竟是為何呢?

百官對皇權的畏懼

張居正在任期間,國家大事小事都要先過問張居正,之後才是上報皇帝,皇帝在做形式上的同意,而張居正死後,年輕的萬曆皇帝便真正的掌握了大權,但凡稍微有點政治嗅覺的官員都知道在此時不能夠得罪皇帝,百官為了自己的仕途也不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張居正改革得罪了大批官員

縱觀古今,無論哪次改革都會觸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張居正改革也是如此!由於萬曆年間,貪汙風氣非常嚴重,張居正在變法改革中針對了這些貪汙官員,有被貶職的,有被入獄的,也有被抄家的。而在他死後,自然有很多人出來報復他,更別說有人會給他求情了

與萬曆皇帝的矛盾

中國自古以來君臣之間就或多或少有矛盾,特別是功績卓越的官員,難免會“功高震主”張居正改革使得他威望大增,尤其是當時萬曆皇帝還過於年輕,張居正不但是內閣首輔,還是他的老師,獨攬大權,對年輕的萬曆皇帝管教嚴苛,當時朝中決策都得看張居正的眼色,甚至有時萬曆皇帝都要聽從張居正。等到萬曆皇帝長大之後,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究竟誰才是皇帝?在他看來張居正就是一個試圖謀逆的奸臣

張居正作風不良被抓把柄

張居正的生活作風十分奢侈,根據《明史》記載,張居正曾經從京城回了一趟老家,他所乘坐的轎子十分誇張,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光是抬轎子的人就多達36人,轎子上有辦公房,廚房,衛生間,可見這並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回一趟家就如此大費周章,這種奢侈程度自然會引起皇帝的不滿,這也成為了百官報復他的理由。


舊時樓臺月


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為何沒有人替其家族求情?

張居正的做法

明朝創立內閣的初衷是因廢了宰相,皇帝政務太過繁忙,所以需要秘書來輔助,於是創立的秘書機構內閣。只是隨著明朝皇帝的怠政,內閣的權力漸漸的大了起來,同時還有宦官的權力也在變大。到了張居正任內閣首輔之時,儼然成了真宰相,而且還是一個讓萬曆皇帝懼怕的真宰相。

就舉兩個例子來說說,一是當時張居正父親去世,他回去辦理喪事,這時候萬曆本來可以親自來處理政務,然而萬曆直接對呂調陽說“有大事毋得專決,弛驛之江陵,聽張先生處分”。還有就是張居正帶母親回京城的路上,張居正所過之處,無不是地方官吏跪著相迎,而且可以送張居正一行人哪怕越過自己的轄區。張居正在回京城的路上,還見了襄王、唐王,本來張居正應該行的是臣禮,結果他行賓主禮。張居正的這些做法,實在不該是一個內閣首輔該有的待遇。


萬曆的貪權

萬曆皇帝不僅貪財,他更貪權。一個貪權的人,他在心理上畏懼張居正,所以只能蟄伏,等到張居正死後,當然就是徹底爆發。這時候如果有人替張居正求情,那麼就是在打萬曆的臉,就是在以另一種形式來告訴萬曆,即便是張居正死了,你照樣無法親政,還是得受“管束”著,這樣完全就是往萬曆的槍口上撞,下場會很慘。雖然明朝不乏諫臣之類的,但是當時張居正做的實在太過了,一個本是“文墨議論之官”權力到了這種地步,諸多人對張居正的這種擅權當然是有意見的,特別是張居正改革,會有某些人更不好受。所以無論哪一方,都不會同情張居正,畢竟他做了一個臣子不該做的事情。



如果張居正不那麼擅權,那麼萬曆在他死後抄他家,那樣可能會有人出來求情。可惜張居正也是一個貪權之人,但以臣子的身份貪權,甚至壓過了皇權,這就是讓他人看不慣或者嫉妒之處,故直到萬曆時代結束,都沒有人替張居正求情。


淡看天上月


如果題主說的求情,是指抱著萬曆皇帝的大腿,磕頭如搗蒜,求他不要抄張居正的家,滿朝文武裡確實沒有。

如果題主說的求情,是指在萬曆皇帝下令抄家以後,對萬曆皇帝說張居正忠君為國,任勞任怨,或者對負責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說,閣下手下留情,下手輕點,別讓咱們的小皇帝萬曆,在歷史上留下“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後世罵名,這樣的求情倒是有。

尤其是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在不堪逼問而自縊以後,朝廷百官反應激烈,更多人開始給張家求情。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的原因:萬曆皇帝抄馮保的家是誘因,遼王案是導火索,報復張居正是初衷,抄沒張家財產是目的!

在小皇帝萬曆當政的前幾年,始終有三座大山壓在他的身上,就像三團巨大的陰影,陰森森地籠罩在小萬曆的周圍,揮之不去,陰魂不散。

這三座大山就是,萬曆的母親李太后,內閣首輔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

張居正死去以後,萬曆帝開始獨攬大權,他早已經對馮保很痛恨。他痛恨馮保的直接原因,是馮保在小萬曆當皇帝的前幾年裡,始終為李太后監視萬曆的一言一行。

只要萬曆皇帝稍有做的不對或者不好的,馮保那邊立馬就會通報李太后,接著李太后就會把小皇帝叫到自己宮裡,勸誡或者訓斥。

李太后訓誡小皇帝萬曆,往往又會搬出張居正。李太后經常對小皇帝萬曆說,如果張師傅知道了你怎麼樣怎麼樣,他會怎麼想怎麼想。小萬曆對張居正,既有敬服,又有畏懼。

有御史看到張居正已經死了,就又開始攻擊馮保。當時有個叫李植的御史,給萬曆皇帝上疏彈劾馮保,直書馮保的十二大罪。

同時,馮保在司禮監的對手張誠、張鯨也在萬曆面前攻擊馮保。他們說馮保貪汙腐敗,家資富饒,甚至勝過皇上。

於是,明神宗萬曆下旨逮捕馮保,並派人去抄馮保的家。

這一抄不要緊,卻驚呆了剛剛成年的萬曆皇帝。據史載,總共從馮保家裡抄出金銀一百餘萬兩,各種珠寶更是無數。

萬曆皇帝嚐到了抄家的甜頭。於是他又打起做了近十年首輔的張居正的主意。張居正雖然死了,他的家財肯定還在,萬曆皇帝這麼想。

當然,張居正畢竟做了多年首輔,朝裡朝外,很多都是張居正的人。包括內閣裡那幾個,都是張居正提拔上來的,只能一步一步來。

現在除掉了張居正在司禮監的盟友馮保,已經成年的萬曆,也對自己的母親李太后不那麼畏懼了。下一步就是對付死去的張居正。

萬曆首先做的,就是廢除張居正變法裡的那些新法。接著詔奪張居正生前死後的榮譽,先奪了他的上柱國和太師,再奪了他的文忠的諡號。最後,把在錦衣衛當錦衣衛指揮的張居正兒子張簡修廢為庶民。

御史們一看萬曆皇帝在報復張居正,有些人坐不住了,開始攻擊張居正和張居正的黨徒。當然,此時的內閣首輔申時行是張居正提拔的,他已經在盡力維護了。

然後,有個御史羊可立,又把多年前,張居正構陷遼王朱憲㸅的事扒拉了出來,接著遼王妃開始訴冤,遼王妃在訴狀裡控訴張居正說,遼王府的萬千家財,都進了張居正的府裡。

萬曆皇帝一聽到萬千家財,抄家的心思更加急切了。萬曆皇帝打定主意要抄張居正的家!

萬曆皇帝要抄張家的消息傳出來以後,立刻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實際上就是委婉地為張家求情。

比如,左都御史趙錦上疏說,當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也抄過大奸臣嚴嵩的家,結果抄家人員肆意妄為,竟然連累了嚴嵩老家周圍的好幾個府縣。現在朝廷又要去抄張家,恐怕對當地老百姓也會不利。“恐遺害三楚,十倍江西民!”

張居正是湖北荊州江陵人,古為三楚之地,故曰恐遺害三楚;嚴嵩是江西新餘分宜人,故曰十倍江西民。

再比如,吏部尚書楊巍上疏說,張居正是輔政大臣,侍候皇上十年之久,任勞任怨,為皇上效犬馬之勞,皇上這麼幹,恐怕會傷了天下臣民的心,堯舜這樣的聖主肯定不會這麼幹。

其實,這些都是給張家求情呢!

但是,小皇帝萬曆報復心切,再加上對金銀珠寶的熱切慾望,和抄家抄出的快感,因此對這些人的求情一概未理。他仍舊派出了以司禮監太監張誠和刑部侍郎丘橓等為首的抄家大隊!

抄家大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張家的財產。朝廷和民間,早已經有傳言說,張家有白銀二百萬兩之巨。

至於抄家的罪名,有三條,一是謀反,二是叛逆,三是奸黨。丘橓素來跟張居正是政敵,他抓住這個機會,也要報復張居正。

丘橓等人來到江陵張家以後,荊州府和江陵縣的大小官員全部到場,親自封了張府。張家人全都躲在深宅裡不敢出來,沒有食物了,也不敢出去買。

據史載,在此期間,張家餓死了十餘口人。再加上丘橓等人刑訊和逼供,張家人有死絕的危險。

可是,令萬曆皇帝和丘橓失望的是,他們從張家,一共只搜出黃金一萬兩和白銀十萬兩,至於傳說中寄存在宅外的二百萬兩白銀,怎麼也找不到,丘橓對張家人,尤其是張居正的兒子們刑訊逼供,也問不出結果。

這時候,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忍受不了拷問和毒打,憤然自縊身亡了。張敬修自縊之前,還留下了一封血書,傳播當世。

張居正另一個兒子張懋修,也不堪拷問,想要投井自盡,結果沒死成,然後他又絕食,仍然沒死成,終於留下了一條性命。

張敬修的死,震驚了朝廷,朝廷百官紛紛開始為張家求情,其中包括首輔申時行、內閣輔臣許國、六部的堂官侍郎和張居正的學生、舊僚等大臣。

申時行曾經給丘橓去信,告訴丘橓,別讓咱們的小皇帝留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罵名。

內閣輔臣,大學士許國也給丘橓去信說,閣下千萬手下留情,別讓後世罵咱們這輩人重財輕人。

張居正的學生於慎行,更是痛徹心扉,給丘橓去了一封信,言詞沉痛,慷慨陳詞,為張家求情。這封書信,當時傳頌天下,文武百官爭相誦讀。

但是,這些書信,丘橓都置若罔聞。我們前面說過,丘橓跟張居正是政敵,張居正當政時,不喜歡丘橓,曾經打壓過丘橓,丘橓報仇心切,對張家人心狠手辣,也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給丘橓去信,朝廷裡的官員也上疏萬曆皇帝,給張家求情。

比如,內閣首輔申時行聯合六部大臣,乞求萬曆皇帝對張家從寬處理。

比如,刑部尚書潘季馴上疏說,張居正的老母已經年逾八旬,性命旦暮就可能不保,求皇上特旨寬宥她吧。

在朝廷百官的求情氛圍中,丘橓等人在張家,又實在拷問不出更多財產的情況下,萬曆皇帝終於鬆口了。

他下令,在張家給張母留下一座空宅,另外留下四十畝田地,以讓張母安度晚年。

至於張家的子孫,自殺的自殺,充軍的充軍,可謂家破人亡!

萬曆皇帝早先曾經對張居正說過,待張居正死後,“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

張居正恐怕萬萬不會想到,他的小皇帝學生萬曆在他死後,是這麼看顧他的子孫的!


西堤君


張居正做內閣首輔時,首輔權力達到頂峰,而張這個人,也素來被褒貶不一。

首先,作為內閣首輔,他所作所為可以說完全是為了大明王朝,改革新政,為開始出現頹勢的明王朝續命,他的改革未能徹底,只能算是縫縫補補,讓明王朝得以延續。

他當時的權勢,可以說如果要取而代之,也是能做到的,皇帝年幼,太后依仗,信任他,國家大政盡是他做主。

他本人勸誡要求皇帝節儉勤政,但是他本人卻又窮奢極欲,據說他回老家省親,做的轎子需要六十四個人抬,內置衛生間,廚房,臥室,簡直就是個房車。而他本人對皇帝又異常嚴厲,皇帝打小就怕他,可以說在皇帝年幼的心靈裡早早就留下了陰影。

張居正其實是得了善終,畢竟勢力太大,皇帝長大了也不能一時就把他處理了。但是張居正死後半年,皇帝卻開始算賬起來了,安排了些罪狀,甚至把張居正的屍體挖出來鞭屍,可見皇帝對張居正的恐懼有多大。

苦的是張居正的兒子孫子家人,史書記載全家被軍隊包圍在府中,兒子都被餓死。

當時的情況下,張居正當政時,對百官嚴苛,難免把人得罪了個差不多,皇帝帶頭算賬,自然不會有什麼人站出來。

另一方面,張居正當時都死了,他的兒孫官職勢力並不大,大家也犯不著為了一個死人得罪皇帝,畢竟生活還得繼續。


大神曹84


一般來說,皇帝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跟皇帝保持高度一致才是一個做臣子應盡的義務,如果不和皇帝保持一致只有三種情況:一種這個大臣是活膩了找死,一種是皇帝軟弱無能是幼君昏君,另外一種皇帝非常聖明,不會對求情的大臣怎麼樣,這種情況鳳毛麟趾。

而35年幾乎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顯然不是什麼明君,所以才有人敢替張家求情。求情沒有風險,才會有人求情。

首輔大人,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和御史大人先後為張家求情,連鎖反應,反正法不責眾,萬曆也不能拿他們怎麼樣。

首輔申時行,是個講策略的官員,他不直接去萬曆帝跟前求情,打迂迴戰術,他偷偷去找張居正抄家的具體執行官員丘橓:"老兄,悠著點,別讓咱的皇帝在歷史上落罵名啊。"

刑部尚書潘季馴說的倒是很有人情味,他對萬曆說:"皇上,您整張居正沒錯,可是他的老母八十高齡,經不起折騰,真要有事,國家不吉利啊!"

萬曆雖然昏庸,但也有仁愛之心,竟然對張居正老母寬大處理。

吏部尚書楊巍是個炮筒子,他直接對懟萬曆:"老張為你鞠躬盡瘁,您這樣做讓文武百官寒心,誰還敢為您死心塌地幹?"

見皇帝這麼軟,六部大臣聯手在皇帝跟前上書,請求皇上對老張家網開一面。

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傑出的政治家,萬曆時期首輔大人,萬曆新政的總設計師。

但是張居正死後不久便被抄家,而且還差點被刨出來鞭屍。

張居正是萬曆的最忠誠的打工仔,萬曆皇帝為什麼要對張居正痛下殺手呢?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表面原因是衝著錢,真實原因是因為仇恨。

每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都強悍、霸道、有魄力,牛氣哄哄,但越往後越差,黃鼠狼下老鼠,一窩不如一窩。明朝的皇帝也是如此,平均壽命40多歲,一個個都是病秧子,接班人青黃不接。

明穆宗朱載垕35歲就駕崩,大兒子和二兒子也夭折,三兒子朱翊鈞(萬曆皇帝)10歲就登基做了皇帝。

萬曆的母親李太后為了把兒子培養成合格接班人,三歲就開始讓兒子認字讀書,嚴加管教。

不僅如此,李太后還吩咐宮中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負責監視兒子。別看馮保在宮裡很紅,但在太后跟前不過是個奴才。

主子防話,奴才安敢不聽。

於是小萬曆童年的時候,一舉一動都會被馮保這個太監打小報告。

比如皇帝偷懶了、吃零食了、鬥蛐蛐了、打瞌睡了、跟宮女鬥嘴了都會被李太后知道,斷不了一頓責打和訓斥。

而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對皇帝的管教也非常嚴厲,這樣做本來沒有什麼毛病,但年幼的萬曆不理解師傅的苦心,對張居正既怕又恨。

幼小的心靈埋下仇恨的種子,隨著年齡增長,仇恨在心裡生根發芽。

而且李太后在訓誡小皇帝萬曆的時候,很自然地會說,你這樣做辜負了你老師張居正的期望,張老師平時是怎麼教你的?

這樣天長地久,李太后和張居正以及太監馮保,就像壓在少年萬曆頭上的三塊巨石,讓他喘不過氣來。

萬曆執政的時候,馮保一手遮天,張居正為了一展抱負,不得不巴結馮保,向他行賄,對他歌功頌德。萬曆對這兩個人一唱一和把持朝政心懷不滿,滿腹怨言。

如果說此前萬曆跟張居正、馮保的矛盾是朝廷內部矛盾的話,後來宮裡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們的矛盾轉變成了敵我矛盾。

萬曆皇帝18歲的時候,跟一個宮女亂搞,被張居正知道了。皇帝擁有四海,天下女人都是皇帝的,皇帝和宮女擦槍走火的事再正常不過了。

可是馮保報告給了張居正,張居正對此小題大做,告到了太后那裡,逼迫萬曆寫了罪己詔,被太后在慈寧宮罰跪幾個時辰,這不是出皇帝的醜、打皇上的臉嗎?

這哪裡是教育皇帝,分明是對付流氓啊。

從此之後,萬曆對張居正和馮保恨之入骨,恨不能抽筋剝皮。可是張、馮勢力實在太大了,萬曆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等待時機。

報仇的機會終於來了。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死。

萬曆十年十二月,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彈劾馮保十二大罪狀,敲響了他的喪鐘。

於是,明神宗萬曆下旨逮捕馮保,並派人去抄馮保的家。

誰知道這馮保不僅飛揚跋扈,還是個大貪汙犯,從其家裡竟然抄出金銀一百餘萬兩,各種珠寶幾十車,皇帝眼睛都直了,媽啊,比老子還富有!

萬曆心說,張居正跟馮保是狼狽為奸的基友,張居正把持朝政那麼多年,提拔不少官員,他的非法所得也少不了。於是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開始了。

萬曆首先做的,就是廢除張居正變法裡的那些新法。接著詔奪張居正生前死後的榮譽,先奪了他的上柱國和太師,再奪了他的文忠的諡號。最後,把在錦衣衛當錦衣衛指揮的張居正兒子張簡修廢為庶民。

御史們一看萬曆皇帝對張居正下手,心說還等什麼,趕緊牆倒眾人推,群起而攻擊張居正和張氏黨羽。

萬曆一不做二不休,派出了以司禮監太監張誠和刑部侍郎丘橓等為首的抄家團隊,浩浩蕩蕩殺向張府。他們首先給張府貼上封條,害怕張家轉移財產。

貼封條沒錯,現在的法院也是這麼做的,可是你讓大院裡的人出去再貼啊。

抄家局長丘橓心說,就是要把人封在裡面,我要報仇啊。

原來丘橓跟張居正是死對頭,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一直排擠他,有仇不報非君子啊。

其實丘橓的作為不是君子,張居正犯法是他一個人的事,你把人家一家都株連,餓死十幾口,還搞刑訊逼供,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不堪受辱,自縊身亡。張居正另一個兒子張懋修,被嚴刑拷打,也差點沒命。

不過自稱為政清廉的張居正竟然黃金一萬兩和白銀十萬兩,那要多少年俸祿啊。

得知張居正被抄家,朝中重臣紛紛向萬曆求情。

一般來說,皇帝要對某大臣下狠手的時候,沒有人敢求情,除非這個大臣是弱智。

那麼萬曆整張居正,為什麼那麼多大臣求情?實事求是地說,那些大臣都是張居正掌權的時候一手提拔的,謠傳說張居正的財產都轉移了,如果查到了更多的財產,這些官員也脫不了干係,所以大家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向萬曆求情。

不過這個萬曆皇帝也真夠意思,不但沒有怪罪求情的官員,反而動了惻隱之心。

皇帝下令在張家給張母留下一座空宅,還留下四十畝田地,以讓張母安度晚年。

史學家王冬旭如此評價張居正: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勇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就道德層面而言,並不高尚。


歷來現實


這事兒,就要鄭重糾正一下,誰說張居正落難時,沒人給張居正求情?

不過,當親政的萬曆皇帝終於露出獠牙,朝著已經病故的張居正,這位他曾無比敬重,後來又無比憎恨的“張先生”下狠手時,大明的朝堂上,確實上演了一出出世態炎涼的醜劇:張居正昔日的心腹張四維,身為閣臣卻積極做打手,帶頭把張居正搞臭。曾賣力吹捧張居正的言官楊四知等人,這回又把臉一變,玩命揭發張居正罪狀,還造出了“張居正一頓飯打碎幾十個玉碗,張家有銀火盆幾百個”的荒唐謠言,表演十分賣力。

如此醜陋場面,叫深恨張居正的萬曆皇帝,當時都連呼不適應:“在前權奸結黨行私,科道官寂無一言,及罪人斥逐,則紛紛攻擊不已”。

不過這群見風使舵的小人,也正好給萬曆皇帝當槍用,於是一番推波助瀾下,張居正不但被剝奪了一切生前官職榮譽,更遭受了“抄家”的厄運。刑部右侍郎丘橓帶人把張居正湖北老宅團團圍住,餓死了張家十多人,更天天拷打張居正的兒子們,叫囂要追奪“大貪官張居正的鉅額贓款”。張居正,這位親手挽救明王朝的偉大改革家,眼看就是家族盡滅的結局。

但是,即使在這場醜劇開始時。大明朝堂上,就有越來越多的正直官員們,陸續打破沉默。比如御史趙錦,就堅決反對抄張居正家。吏部尚書楊魏更憤然質問萬曆:張居正輔佐萬曆十年,為國家盡心盡力,現在卻遭到這樣的“待遇”,這不是寒天下臣民的心嗎?

可萬曆皇帝,又哪管什麼“臣民寒心”?特別是聽了諸多投機者的“抹黑”後,真認定了張居正是“大貪官”,非要刨出張居正的“鉅額家產”不可。這才有了丘橓玩命拷打張居正全家的兇殘一幕。可所有兇殘手段用盡,連張居正的大兒子張敬修都被打得悲憤自殺,也不過從張家抄出了兩千四百兩黃金和十萬兩白銀。看上去數量不少,可張居正家本身就是就家資殷富,

而且他這點財產,比起前後的明朝歷任首輔來,也屬於標準的“窮人”級別。

這些以逼死張居正兒子為代價“抄”來的“鉅款”,恰恰證明了鐵一樣的事實:張居正,不但是一位能力卓越的傑出改革家,更是一位操守正派的良臣。所有對張居正的抹黑,甚至萬曆皇帝“追罪”的面孔,全數打臉啪啪。

而在這些打臉的事實曝光後,大明的朝堂上更是一片譁然:內閣首輔申時行和內閣次輔許國,相繼為張居正求情。明朝最傑出的水利學家,刑部尚書潘季馴更悲憤開火,怒斥萬曆“治居正獄太急”。

也正是在眾位大臣的反對聲裡,本想徹底惡治張居正的萬曆皇帝,也只能無奈讓步,放過了張居正的其他家人們,並劃出房屋土地,用來供養張居正的老母。曾以高調開始的“清算張居正”行動,就這麼匆匆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許多張居正生前無比器重的“心腹”,在這場“清算行動”裡反咬張居正的醜態來,很多挺身營救張居正家人的大臣,卻恰是張居正生前的“仇人”。

典型一位,就是禮部侍郎于慎行。

這位山東大漢曾是張居正最器重的學生,卻因在“奪情”事件裡得罪張居正,還被張居正當面罵白眼狼。可當張家遭難時,卻正是于慎行主動站出,上下奔走求情。他的一聲疾呼,更寫照了張居正一生功過:江陵(張居正)殫精畢智,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張居正也許有錯,可他此時的悲劇,正因他一生富國強兵,動了太多人利益啊!

以這鮮明對比說,晚年處於權力巔峰時的張居正,用人看人,也確有太多糊塗之處。這糊塗的教訓,值得後世多少人,在得意時引以為戒。

而這匆匆收場的“清算張居正”一幕,也見證了另一個事實:雖說全過程,充滿了各種醜態。但忠誠敢言的大臣,從頭到尾也不缺。此時的明朝政風,還算相對剛正。也正是這剛正的朝堂風氣,才是此時明王朝“中興”的基石。

但在萬曆皇帝親政後,接下來的六十多年裡,明王朝最墮落加速度的,不是兵馬錢糧,卻恰是這朝堂風氣。如果說張居正去世時,滿朝的官員們,大多還算負責任的政治家,那麼折騰到六十年後,崇禎皇帝的朝堂上,卻只剩了一幫精打細算的大臣,還有黨同伐異的醜態。風雨飄搖的大明朝,也就在臣子的扯皮中,悲情走向滅亡——整個朝堂爛透,縱是張居正再生,也是難救。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谷山筆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