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對於漢武帝劉徹,我們都比較熟悉,他抗擊匈奴,開疆拓土,其統治之時,乃是西漢最為鼎盛的時期。但是與漢武帝劉徹相比,筆者覺得,我們後人更應該記住劉徹的父親,漢景帝劉啟。在西漢王朝初期那種疲敝之時,是漢景帝劉啟,秉承漢高祖劉邦和漢文帝劉恆與民修養生息的治國方略,這才有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的崛起。

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而在這十六里,西漢王朝有過風雨飄搖之時,比如爆發的吳楚七王之亂,就差點兒顛覆劉啟的皇位。但是好在叛亂被及時鎮壓下去,漢景帝不僅保住了皇帝寶座,還加強了西漢王朝的廟堂權力。而因為劉啟繼續推行比較寬和的治國方略,更令西漢王朝的國力逐步上升。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漢景帝劉啟畫像)

漢景帝時,真正達到藏富於民。在其在位期間,西漢王朝國力復甦,人口數量更是緩步增長,西漢王朝的政權,真正是在走向繁榮之中。而漢景帝中途更是更換太子,也是在他的有意栽培下,劉徹由一名普通的皇子,成為太子,再到最終繼承皇位,成為漢武大帝,也才有了西漢王朝以後的真正崛起。而這篇文章,咱們就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前言

漢武帝劉徹繼承皇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可以這樣來形容,地方上藩王割據,朝堂之上則有皇位之爭,暗流湧動。漢景帝時期的西漢王朝,還遠遠沒有達到漢武帝時期,皇帝令行禁止的那種地步。此時的朝堂之上,就算漢景帝想要有什麼舉措,也還要小心斟酌,不是要顧忌藩王,就是要顧忌皇太后的臉色。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劉徹畫像)

《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十一月,上廢慄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

這段資料記載中的竇太后,就是漢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太后差點兒讓漢景帝立梁孝王劉武為皇太弟,以後繼承王位。這可是違背漢朝祖制的,因為漢朝王位向來都是父子相傳,而漢景帝在母親竇太后的攛掇下,差點兒變成兄弟相傳,幸虧大臣據理力爭,這才改變了竇太后的想法,漢景帝的皇位以後才能傳給兒子。

可見,漢景帝的權力受到了多大的限制。而除了朝廷內部,在朝廷之外,西漢王朝境內,還有大小几十上百個西漢王朝同姓諸侯,雖說漢初對這些諸侯也有所制約,但是天高皇帝遠,基本上漢初分封的這些同姓諸侯,分走了西漢王朝皇帝的很多權力。漢景帝面對如此多的諸侯王,卻也是有苦難言。咱們借這篇文章,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吧!

第1, 諸侯王勢大,漢景帝削藩,釀成七王之亂!

要說在漢景帝時期,影響西漢朝局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七王之亂"。這七王以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為首,勢力之大,幾乎就差點兒顛覆漢景帝劉啟的皇位。而七王之中,尤其以吳王劉濞的勢力最大。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而劉濞會反叛,其實也源於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在長安的慘死之事。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吳楚七國之亂地圖)

《漢書·卷三十五·荊燕吳傳第五》記載:"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這裡所說的就是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因為和吳國太子在對弈時起了爭執,用棋盤誤殺了吳國太子。可以說這是因小事而釀成的大禍,吳國太子就這麼被漢景帝給打死了,劉濞雖然傷心,可也總不能讓漢景帝劉啟為他兒子償命吧!畢竟吳國的太子在吳國是太子,可是面對劉啟這個漢文帝的太子,卻仍是臣子。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吳王劉濞影視形象)

就這麼著,死了也就只能白死了。可這件事終究是傷害了西漢王朝和吳國的關係,吳王劉濞也因這件事很是怨恨西漢王室。恰巧漢景帝劉啟即位後,聽從大臣晁錯的建議削藩,損害了西漢王朝劉氏諸侯國的權力,劉濞藉此打出"清君側",誅殺晁錯的幌子,帶頭掀起七國叛亂。雖說這場叛亂被鎮壓下去,可也把漢景帝嚇得不輕,畢竟七國之亂波及大半個西漢王朝,一旦殺入長安,漢景帝的皇位也就真的保不住了。

第2, 吳楚之亂後,皇后、太子和丞相等重要位置的確立

吳楚七王之亂,是地方藩王想要顛覆西漢王朝的皇權,但是漢景帝任用條侯周亞夫和魏其侯竇嬰為將,又有親兄弟梁王幫助,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好在皇位保住了,於是西漢王朝,也就需要確立新的權力分配,而這新的權力分配或者說是廟堂格局就在於皇后、太子和丞相等重要位置的確立。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太尉周亞夫畫像)

《史記·孝景本紀》記載:"七年冬,廢慄太子為臨江王。""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為丞相。四月乙巳,立膠東王太后為皇后。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徹。"

如此,衛子夫當了皇后,周亞夫當了丞相,而劉徹也取代其哥哥劉榮當了太子。這正是漢景帝重新確立的朝廷權力分配,周亞夫是平定吳楚叛亂的功臣,封侯拜相,也算尊榮至極。而慄太子劉榮會被廢,是因為他的母親慄妃與長公主館陶公主之間的矛盾所致,館陶公主是漢景帝的親姐姐,想把女兒陳阿嬌嫁給劉榮。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第一位皇后,館陶公主之女陳阿嬌)

為的是讓女兒以後能當皇后,可慄妃看不慣館陶公主總是給漢景帝選美女當妃子,也就拒絕了館陶公主的請求。引來館陶公主不滿,而偏偏劉徹的母親願意讓劉徹娶陳阿嬌,於是,在館陶公主周旋於弟弟漢景帝和母親竇太后之間說和,最終劉榮太子之位被廢,劉徹當了太子。王美人也因此尊榮,成為皇后。

第3, 因立太子之事,產生的一些朝政風波

漢景帝的時候,有資格繼承皇位有三個人,一個是慄太子劉榮,不過後來被漢景帝因為其母慄妃之事罷黜為了臨江王,失去了即位資格;還有就是膠東王,也就是以後的漢武帝劉徹;再有就是梁王劉武,也就是漢景帝劉啟的弟弟,竇太后的幼子。而在這三人中,劉武在平定七王之亂時立有戰功,更有母親竇太后的支持,以後繼承皇位可能性最大。只可惜,漢景帝不可能把皇位傳給弟弟,於是,也就引發了劉武的不滿。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梁孝王劉武陵寢)

《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

劉武因謀求皇位不成,派人公然刺殺朝臣,這是漢景帝時期出現的一件足以引起朝局動盪的大事。劉武這樣做,卻也引發了漢景帝劉啟的不滿。因為這些朝臣都是反對劉武以後繼承皇位的,更何況都是劉啟倚重的大臣,比如被刺殺的大臣袁盎,以此因此身負重傷的魏其侯竇嬰。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梁王劉武塑像)

對於這件事,漢景帝自然很震怒,但是礙於母親竇太后對梁王的偏袒,這場風波只殺了公孫詭和羊勝等幾個替罪羊,也就不了了之了。但也正因為這件事,漢景帝開始疏遠自己這位兄弟梁孝王劉武,兄弟二人再也不像原先那樣親密無間,直到梁王劉武病故,漢景帝也始終沒有原諒劉武的所作所為。

第4, 分封五王,穩定朝局

這裡所說的分封五王,仍是與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有關。前者因為梁孝王擅自刺殺朝臣,引發西漢王朝政局動盪,也造成漢景帝對這個弟弟的不滿,再也沒有先前那樣出則同輦,眠則同榻的兄弟情義。而梁王劉武也知道自己理虧,在被漢景帝疏遠,又被竇太后叱責後,鬱鬱寡歡,最終病逝。

可竇太后終究最疼愛自己這個幼子,就認為是漢景帝劉啟殺害的劉武,日夜痛哭。為了不讓母親傷心,也不讓西漢朝堂再因此引發動盪不安,漢景帝在和館陶公主商量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分封梁王劉武的五子為王,以此來平息竇太后的不滿!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漢景帝畫像)

《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是為共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分封五王,漢景帝不僅穩定了朝局,還對梁國間接實行了削藩之策,竇太后滿意,朝廷不再因此而出現動盪,可謂是一舉多得之事。不得不佩服漢景帝的政治手腕!

總結

從漢景帝時期的歷史入手,探析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

(漢景帝畫像)

以上就是漢武帝即位之前,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或者說是漢景帝劉啟穩定西漢王朝政局採用的手段和手腕。先是處置藩王的吳楚之亂,加強了西漢朝廷對地方諸侯的制約。再則確立太子之位,確定了漢武帝劉徹以後即位的權力,也杜絕了梁王劉武對皇位的窺視。當然,這也就難免引發漢景帝與母親竇太后之間的矛盾。

竇太后寵愛幼子,自然希望梁王即位,可是卻忽視了大漢皇位的傳承製度,而漢景帝廢除慄太子,讓膠東王劉徹當太子,實則是絕了竇太后立梁王之心。可梁王也是膽大妄為,竟派刺客刺殺袁盎等反對他即位的朝臣,再次引發朝局動盪,也造成梁王和漢景帝之間兄弟矛盾的加深。

梁王病逝,漢景帝為安撫母親竇太后,將梁地分為五塊,分別立梁王的五個兒子為王,看似恩典,其實更是削藩的一種手腕,自此西漢初期朝廷內部算是穩定下來。而這也給以後漢武帝北伐匈奴,準備了條件。可見漢景帝對西漢朝局穩定採用這些手腕的重要意義。而漢景帝時期,其實也是在延續漢文帝與民休養生息的治國方略,這也才有了以後的"文景之治"。

而如果沒有漢景帝的苦心孤詣,以後漢武帝想要討伐匈奴,所需要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漢景帝時期的西漢王朝的發展,更是為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的崛起真正準備好了條件!這篇文章筆者就寫到這裡,感謝閱讀,再見!

參考資料:《史記·梁孝王世家》、《史記·孝景本紀》、《漢書·卷三十五·荊燕吳傳第五》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