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自從閱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之後,受到了很多啟發,特別是其中的“補償心理”概念,讓我醍醐灌頂,感慨萬千。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我的過去,我的生活。

思考之後,我才發現:補償心理無處不在,正是我們的的補償心理方式成就了現在的我們。

無處不在的補償心理

什麼是補償心理?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你是不是經常完不成目標時,就忍不住自責後悔?

你是不是不斷的買書,但是卻很少看?

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時就會吃吃吃,買買買?

你是不是因為在外打工很少見孩子,於是回家後就加倍的疼愛孩子?

……

所有的這一切行為都是補償心理作用的結果。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你正是通過自責後悔這種補償心理,證明自己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是無可救藥、甘於墮落的人,因此內心的焦慮得到緩解。

你正是通過不斷的買書來證明自己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喜歡學習的人,以此來緩解不讀書帶來的焦慮。

你正是通過吃吃吃,買買買帶來的快感來補償你的心情不好。

你正是通過加倍的疼愛孩子這種補償行為,來減少自己長期不看孩子產生的愧疚。

所謂的補償心理,是指當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阻礙使個人的目標無法實現時,人們設法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目標,以現在的成功體驗去彌補原有失敗的痛苦。 簡單地說,就是用成功代替失敗,讓自己情緒及認知合理化,以避免內心焦慮。

通過它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補償心理的條件、目的和方式:

1、發生條件:面臨通過正常途徑無法解決的失敗。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我舉個例子,我在擺一個積木造型,雖然我一開始失敗了,但是經過我的努力,我最終成功擺出來了,這時候我就不會出現補償心理。但是假如這個積木造型很難,我擺了很多次都沒有擺出來,我開始覺得這個困難我無法克服了,這時補償心理就開始出現,發揮作用了。

在這個過程中,簡單的失敗並不會讓我產生補償心理,我通過努力就可以成功。但是當我面臨的問題我認為無法通過自己來解決時,為了緩解失敗帶來的挫折感、焦慮感,補償心理便開始出現,發揮作用了。

2、出現的目的:化解焦慮,使內心重新回到平衡狀態。

補償心理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出現了不平衡,充滿了焦慮。而這種焦慮狀態通過正常的途徑又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將不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於是補償心理機制出現了,通過它人們重新回到健康狀態。

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發生了一起搶劫案。劫匪們挾了人質達130。但是在解救的過程中,人們驚訝的發現這些人質竟然向著劫犯,不願與警察合作,比如警察使用催淚瓦斯逼得劫犯投降,人質甚至堅持要求搶劫犯先走,以確保劫犯不會遭到警方的射擊。而人質的這種向著罪犯的心理現象就是後來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人質之所以向著罪犯,其實就是補償心理在發揮作用:在被挾持的極度恐慌中,人們的內心為了化解這種焦慮,開始合理化犯罪者的行為,當認同罪犯行為時,他們的焦慮自然就減少了,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就出現了。

再比如說們經常出現的後悔、愧疚、懊惱等心情,其實這都是一種補償心理,通過這些心理情緒,我們緩解了失敗造成的挫折感、焦慮感,讓人們的心情恢復平靜。

3、運用的方法:合理化失敗,讓自己顯得成功。

面對無法扭轉的失敗或挫折時,我們總會被這種失敗或挫折帶來的焦慮所籠罩,但是我們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解決辦法。

比如我們長的比較矮小,總被別人嘲笑,但這種生理缺陷問題又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長高,那怎麼辦?難道就要被這種焦慮這麼死?這時補償心理就開始發揮作用來,它會讓我們自己覺得矮其實有很多優點,高有很多缺點,於是這種焦慮就會大大減少來。又可能我們會發展出另一種補償心理:別看我矮,但是我比你厲害。於是我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運動,讓我們成為一個比那些高個更優秀的人。

所以,當我們面對那些客觀上無法克服的失敗時,我們會改變我們的認知方法,或者通過別的方式來彌補失敗,總之弱化失敗帶來的打擊,減少失敗帶來的焦慮,從而讓我們的內心又恢復正常水平。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我們的補償心理方式決定了現在的我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補償心理方式,正是面對失敗時我們選擇的不同補償心理方式,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但總的來說,補償心理通過兩個方面來影響我們:

一、補償心理出現的時機

在面對失敗時,我們往往首先採用的是勇敢面對失敗,爭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克服失敗。

就拿下棋來說,一開始人們下棋輸的時候,人們會不服,於是人們會開始認真思考,甚至努力學習,爭取下過對方。但是最終他發現:無論他怎麼努力,都下不過對方,這時他就面對了一個無法克服的失敗,開始出現心理補償了。

雖然,人們最終都出現了補償心理,但是這個補償心理出現的時間點卻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經過萬般努力,使盡各種方法,最終才承認失敗,才開始採用補償心理。這種人面對失敗可能比較少,因為大多數時候失敗經過他們的努力都能克服。

而有的人呢,沒經過多少努力,輸了幾次就開始採用補償心理。這類人也許並不是他們能力不行,只是他們太容易放棄了,所以他們的人生充滿了失敗,只有不斷的通過補償心理來自我安慰。

二、補償心理採用的方式

補償心理雖然有很多,但是大體可以分為積極的補償心理和消極的補償心理。

這兩種補償心理的區別在於採取的補償方式是積極的,有價值的,還是消極的,無價值的。

積極的補償心理可以讓人變得越來越強大,使人的的價值感不斷提升。而消極的心理補償則無利於人的成長,反而容易導致的退步。

比如抖音上一個無臂女孩楊莉,4歲時因為碰到高壓線導致雙臂被截肢。但人家並沒有消沉,後來以高分考入了安徽工業大學,現在成了一個網紅,經常在視頻中看到她用兩隻腳玩手機、切菜、吃飯等等,樂觀積極,活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而有的人面對這種殘疾呢,可能就意志消沉,轉而發展出厭世的補償心理,整天躲在家裡,看不到那些手腳齊全的正常人,也就減輕了自己殘疾的焦慮。這種消極的心理補償雖然也讓人獲得了心理平衡,但是對於人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增加人的任何價值。

積極的心理補償通常是承認自己這方面的不足,轉而通過另一方面的補償價值來抵消自己的這方面不足。而消極的心理補償通常是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總是想通過掩飾、逃避等方式來營造一個虛假的自我,這個過程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只是在自我欺騙,自己說服自己是完美的,是成功的。

那些習慣採用積極補償心理的人,人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優秀。而那些習慣採用消極補償心理的人呢,終日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於是相對的也就變得越來越差了。

人們為什麼會採用消極的補償心理

既然消極補償心理從長遠來看對人是無益的,那為什麼人們還採用這種補償心理方式呢?

這是因為消極補償心理見效快,容易實現。

我舉個例子:

對於身體殘疾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採用用逃避補償心理的話,他們可以宅在家裡,玩遊戲、看小說,在虛擬的世界裡耀武揚威,體驗著那無所不能的成功感。這很容易就能實現,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到。

但是如果他要採用積極的心理補償方式,那麼他就要很多了。他要付出比正常人都要多的努力才可能達到跟正常人一樣的水平。這種艱苦付出的過程很多人可能就無法承受。

所以當面對困難時,人們很容易陷入消極的補償心理方式。這就像正派和邪派功夫,邪派功夫修煉速度快,但隱藏的問題也大,有各種副作用。正派功夫雖然修煉的慢,但是一旦練成,終身受用。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的多,將來收穫也就多,總想偷工減料,那麼將來你的人生也必然是偷工減料的人生。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積極的補償心理機制

雖然人產生補償心理是天生的,但是選擇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補償受後天的影響很大,因此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意義重大。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不服輸性格

補償心理的產生正是因為我們承認自己失敗了,所以為了彌補這種失敗帶來的自尊打擊和焦慮感,於是我們開始產生了補償心理。

但是,即使我們失敗了,如果我們有不服輸的性格,我們在這方面承認自己失敗了,我們也會想通過別的方面贏回來,這正是積極補償心理產生的條件。而如果我們沒有不服輸的性格,失敗就失敗了,無所謂,我們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在別的方面贏回來的思想,當然也就只能通過少參加競爭這種逃避心理來避免失敗了。

所以,有沒有不服輸的性格對於我們選擇積極的心理補償有重要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關注問題,而不是過多的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總關注情緒時,我們先想到的是如何撫慰情緒,讓心情恢復到正常狀態,因此我們採用的都是見效快的補償心理,而見效快的通常都是負面的補償心理。

比如見到孩子跟父母叛逆、頂嘴,通常習慣採用的方式就是跑到自己的屋裡,把門一關。這樣他們跟父母之間的矛盾雖然暫時得到了化解,孩子的心情儘快得到了恢復,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所以下一次雙方仍然會繼續鬥爭。而如果父母引導孩子暫時放下情緒,越是遇到問題,雙方越是應該好好溝通,那麼這種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最後。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水平

讀完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開始自我檢視自己的補償心理機制,然後想調整自己的補償心理方式,這就是自我覺醒的力量,因為我們提高了自我認知的水平。

我們可以教育孩子“補償心理”這個概念,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孩子的負面補償心理,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時間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日醒三身”,察覺自己的心理狀態,看清自己的行為選擇,避免做出負面補償心理的選擇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以上方式同樣適用與我們父母自己,不要光想教育孩子,也思考下自己如何學會積極補償心理。

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覺得不錯,因此會想收藏轉發,其實也可以算是補償心理。道理就跟你光買書不看書一樣,就好像你通過收藏轉發來就掌握來這個知識一樣,以此來緩解你沒有把這知識理解掌握的痛苦。當然現在看來光這樣做沒用,你收藏了太多的文章,但是你真正掌握理解並運用的又有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