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范浩民是被孝庄劝降吗?有何依据?

用户9241559925813


范浩民是虚构的人物,从官职上分析人物原型应该是洪承筹。

洪承畴在刚刚被俘的时候,表现出了英勇就义的姿态。皇太极特派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皇太极内心想知道洪承畴是否真的要一死殉国。范文程见到洪承畴后,两人原来都是明朝官员,彼此相熟,不提招降之事,只谈古论今,范文程就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过了一会,起身告辞出来了。 范文程急忙回奏太宗皇太极说:“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这话是说,洪承畴对自己衣服有点尘土尚且爱惜不已,何况生命了。可见范文程识人之相入木三分啊! 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的计谋,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往洪承畴住处,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皇太极解貂裘而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太宗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太宗大悦,即日赏赍无算,陈百戏作贺。 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仅一羁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侪所以栉风沐雨者,究竟欲何为乎?”众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众乃服。(大意是:我们杀来杀去,不就是入主中原吗?到了中原你们都是瞎子,现在洪承畴就是我们的带路人)

孝庄太后会蒙语也会满语,汉语也会,但是不太好。孝庄的母语是一种相对其他方言的蒙语, 语音更接近满语、满语借词也相对较多的 蒙古语科尔沁方言。她会满语,但是具体水平难以定论。在当时那个年代,科尔沁蒙古中会说满语的,或是女真人中会说蒙语的 都不在少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科尔沁蒙古是直接与后金女真政权接壤的。




木七郎


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上是没有“范浩民”这个人的,估计题主是观看了电视剧《大清风云》后提出的问题。

《大清风云》里塑造了范浩民、范浩正两兄弟,个人认为剧中这兄弟俩的原型其实都是洪承畴,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崇祯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范浩民代表的是以身殉国的洪承畴,范浩正则代表是降清的洪承畴。

关于庄妃劝降洪承畴最早出自《清史演义》,第十回里关于洪承畴降清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桩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是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

姚雪垠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也有类似的一段描述。

当然实际上洪承畴投降与庄妃无关,但是香艳的桥段谁不喜欢看呢?

不过,降清的洪承畴永远也想不到,乾隆年间朝廷编撰《清史列传》,乾隆认为︰洪承畴大节有亏,列为贰臣!但是,同时又认为他是有功于清廷,所以,列为贰臣甲等。

历史就是这么的讽刺!


装腔小组


范浩民就是满清第一汉臣范仁宽,河北青龙镇人,和王承恩从小一起长大,后被礼亲王代善掳掠,成了代善的家奴,后又因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又写得一手好字,为代善所赏识,成为代善的包衣,后被代善推荐给了黄台吉,成为满清朝廷驾下第一汉臣,最后黄台吉攻入北京城下,为劝和被崇祯所杀。总的来说范仁宽的所做所为也不能说全为了满清,历史有些事情细节上我觉得真的没有办法解释的特别详细。


老爷子爱历史


范文程生于1597年,年长孝庄16岁。太宗在世时,孝庄不可能钟情范文程。太宗死后,孝庄要扶持年幼的儿子顺治帝,会倚重太宗的忠臣范文程,少不了明里暗里的往来,但绝不敢有情爱之事,一旦被满洲勋贵抓住了把柄,那么她与范文程的性命、顺治帝的皇位不保。值得注意的时,范文程是汉人,先为正红旗汉军,后因硕托谋立多尔衮事件而划入镶黄旗,此后出现了豫亲王多铎要强占范文程老妻一事,闹得满朝震动。寡居的孝庄更不会爱上一个作为有妇之夫的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