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的大咖?

史学达人


1949年,毛主席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革命历程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政治论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面对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西学东渐”、“西风压倒东风”的时代变革,近代中国早期的仁人志士,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文化”等各个不同维度的艰辛探索,却怎么也解决不了“先生老是欺负学生”的这一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和历史性困惑。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因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步伐,使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高的飘扬在世界的东方,并使一大批的马克思主义者紧紧地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掀开了近代中国新的一幕。


随着近代中国矛盾的充分发展,以及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发现了一条“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即走俄国人的路。


有了批判的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亦有了武器的批判,即彻底而纯粹的工人阶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跑步式”的实现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其本质是革命的、实践的。因此面对着不同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我们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重大性的时代课题,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建党初期,由于我们理论上的不深刻以及政治上的不成熟,例如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化,把苏联革命中的做法和经验神圣化等等,一度使我们党早期的革命实践发生各种“右倾”和“左倾”的错误,给我们党和民主革命的伟大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例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但是却一度被斯大林讽刺为“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斯大林无情的讽刺和刻意的压制。毛主席后来动情的说道:“讲起斯大林,我们有三肚子气。“


1931年至1934年的“瑞金时期”,是毛主席身处逆境、受到压制的时期,特别是在1932年10月举行的宁都会议上,苏区中央局解除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毛主席也被迫无奈的离开前线去长汀福音医院“养病”。


在此期间,毛主席虽然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但却是一个“虚职”,充当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加里宁式”的角色。正如毛主席后来说到,“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从1931年赣南会议到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整整3年内,毛泽东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尽管他出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实际上一直身处逆境,遭受着接连不断的批判和不公正对待……在不短的时间内,甚至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



历史和实践是最无情,同时也是最公正的检验者和审判者。革命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已经证明,并且持续性的证明毛主席的革命军事路线和策略是正确的。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肯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战略路线,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路线的大调整,迎来了中国革命新的转机,从而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与此同时,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就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那年如初


“安史之乱”时期的郭子仪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不是遇上安史之乱,郭子仪可能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后人在泛黄的史书中能找到他的名字就不错了,绝不会享有单独列传的至高荣誉。

安史之乱爆发时,年近花甲的郭子仪正为母守孝在家,职务也只是“天下十一大节度使”中朔方节度使下辖的右厢兵马使。与当时名震吐蕃的哥舒翰、取得小勃律之战,威震中亚的高仙芝根本没法比。

但是,高仙芝因得罪宦官边令诚而被皇帝冤杀,哥舒翰又远在潼关拒敌。唐玄宗在无人可用,急得像“热锅上蚂蚁”的时候,硬着头皮把小人物郭子仪顶上来了。




从此,郭子仪时代到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面对安禄山军队势如破竹的态势,玄宗皇帝被迫巡幸四川,任命一切能用的军事人才,郭子仪临危受命,代理朔方副节度使,奔赴疆场、为国而战。

开战就取得开门红,斩叛将、收失地,因功升御史大夫,出井陉、占河北,在河北境内打的史思明四处逃窜。正欲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叛军大本营范阳时,哥舒翰二十万军兵败潼关的消息传来,新帝唐肃宗登基,下诏班师。



唐肃宗认识到叛军力量强大,只得屈辱的向回纥借兵,因有生力量的加入,战略得当,两京百姓的暗中配合,经过浴血奋战最终收复两京,郭子仪因功被唐肃宗加封为司徒,封代国公,肃宗甚至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可见郭子仪的功劳之大。之后历经曲折,前后八年时间才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大唐王朝为平定安史之乱倾尽了所有,唐王朝由盛转衰,失去了往日万国来朝的光彩,边疆少数民族在帮助平定叛乱过程中探出了唐朝的实力,开始蠢蠢欲动。

平定叛乱的三号名将仆固怀恩首先叛乱,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知道以当时唐朝的国力无法抵御,主动请求撤出长安,最后郭子仪单骑赴回纥大营,说服回纥去攻打吐蕃,免了涂炭生灵,功德远大。

郭子仪不但战功卓著,最难得的是居功不自傲,心胸开阔。

大宦官鱼朝恩几次想害令公,最后被令公的大度所折服;李光弼因争权与令公不睦,但当河北需要人镇守时,令公还是以李光弼是难得的帅才而举荐他;有人趁乱挖了令公祖坟,令公最后却说是因自己平时对军队的约束不严,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

郭子仪就是这样军功和德行都完美的人,使得他能成为平叛将领中唯一善终的一代传奇,并且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振翅高飞,一鸣惊人。


游史无终


《战国策.齐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齐国公族孟尝君善养门客,不管什么稀奇古怪的人他都要收罗在门下。

有个叫冯煖的听说了,也跑到他那里去讨口闲饭吃。

冯煖在孟尝君门下呆了一段时间,连孟尝君的面也没见着,于是坐在门廊柱子下面抱着一把剑边弹边唱:“宝剑啊宝剑,我们回家吧,我吃饭连鱼都没有。”孟尝君门人把冯煖的话带给孟尝君,孟尝君二话没说,提高了冯煖的伙食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煖又像原来一样靠着柱子边弹边唱:“宝剑啊宝剑,我们回家吧!我出门连车都没有。”同样,此话又传到了孟尝君的耳朵里,孟尝君又给他配了车。又过了一段时间,冯煖故技重施,从孟尝君那里要来了一套住宅。

故事读到这里,冯煖俨然是一个骗吃骗喝的江湖二流子,借着孟尝君广招门客想得点好处。但下文话锋一转,使故事变得更加有趣起来。

薛地的农民欠了孟尝君的高利贷不准备还了,并且放出话来,谁来收债就打死谁。孟尝君很是苦恼,于是召集手下的门客商议对策。门客们眼观鼻鼻观心,个个顾左右而言他,都不敢去薛地收债。此时冯煖站出来表示愿意为主君分忧。孟尝君尽管不认识此人,还是向他行礼道歉,表示自己手下有这样的能人自己却不知道,实在是太过于疏忽愚蠢。冯煖也不多说,只告诉孟尝君道:“收债完了过后,公有什么需要我买回来的吗?”孟尝君也不指望能收回来,只表示你自己看着办,你看我缺什么你就买什么吧!

于是冯煖来到薛地(齐国的一个附庸小城),薛地的老百姓正扛着锄头木棒准备暴力抗法。冯煖不慌不忙的下了车,告诉他们孟尝君已经把债务给他们全免了,并且让他们把当初立下的欠条都拿出来。老百姓们欣喜若狂的把欠条拿出来交给冯煖,冯煖二话没说把欠条全烧了。老百姓感恩戴德招待他吃了一顿礼送出境。

孟尝君在家正寻思着这家伙不会被刁民给打死了吧,就看见冯煖慢悠悠两手空空的回来了。孟尝君心想这回肯定是没收着。于是上前问到:“先生可收到债了?”冯煖表示收到了。孟尝君没想到他有这个本事,顿时喜上心来,赶忙问到:“那钱呢?”冯煖说,你不是让我看你缺什么东西让我给你买嘛,那钱我都给你买东西了。孟尝君心下大喜,这事肯定是给办的八九不离十了,探着头望着门外想看看买了什么东西,看了半天门外什么都没有,两个人大眼瞪小眼看了老半天。冯煖见主君已经要发怒了,赶紧解释道:“您不是让我看你缺什么就买什么嘛,我看您家,金银珠宝美女珍禽满屋都是,什么也不缺,我寻思了半天,你家里就缺点仁义,于是我把你的债务都全免了,买了点仁义回来。”

孟尝君一听你这不是扯淡嘛,没本事收也就算了,弄了这么个名义来糊弄我。还好孟尝君脾气好,心里虽然不快,也没跟他计较,让他去了。

故事发展到这一步,冯煖的无能和滑头显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有些胆量的江湖骗子。

过了几年,齐国国君感到孟尝君的势力太过于强大,于是罢免了孟尝君的丞相职位,并且要贬逐他。孟尝君无奈,又召集门客商量对策,门客们见孟尝君快倒台了,纷纷缄口不言,毫无对策。此时冯煖站出来说到:“国君要贬逐你,主君你还可以去薛啊,当年我给你买了那么多仁义,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孟尝君半信半疑的来到薛地,果然,薛地民众夹道欢迎。孟尝君快感动得给冯煖跪下了。冯煖却摆摆手说道:“狡猾的兔子都有很多巢穴,现在您这才一个巢穴,还不够,我再给您造一个巢穴。”于是大张旗鼓派遣使者到魏国表明孟尝君在齐国的遭遇,魏国一听是著名大V孟尝君来投,顿时许下丞相官位,并送出几十车礼物给与孟尝君。齐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情,生怕孟尝君带着机密跑到魏国去,赶紧向孟尝君道歉,从此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再也没有遭遇到丝毫的祸害。

读到这里,冯煖,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看似平庸却拥有大智慧的谋士跃然纸上。与前文的看似庸碌无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渊阁四裤全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这个典故的出处之一来源于春秋时候楚王国君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楚受封于周成王时期,处于汉水和长江中游之间,芈姓,熊氏,楚国也称荆楚,楚国虽然也受封于周王室,但是一直不被中原诸侯所认可,被称为南方蛮夷,进入春秋时期不久,楚国国君便自立为王,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式微,诸侯强大,逐鹿中原,争霸之争不断上演,自第一任霸主齐国齐恒公病逝,齐国衰弱,晋国晋文公继位,晋国兴起,而楚国在历任国君的治理下不断强势,两国开始了长达多年晋楚争霸战争。

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楚国战败,晋文公成绩继齐恒公之后的第二任霸主,自此,楚国被晋国压了一头,楚国称霸中原的野心抱负一直不得以实现,直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才得以问鼎中原,一圆夙愿。

<strong>

不满20岁即位国君,韬光养晦三年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病逝,长子熊旅即位,即楚庄王也称荆庄王,楚庄王即位时不满20岁,即位之初,楚国国内形势复杂,又因为王位的更迭爆发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政治形式下楚庄王选择了韬光养晦,三年间纵情声色,不理朝政。


楚庄王二年,晋国出兵攻打依附于楚国的蔡国,晋国军队都打到楚国家门口,蔡国国君向楚国求助,楚庄王置之不理,在深宫中载歌载舞。蔡国战败,投降,蔡国国君第二年悲愤而死,楚庄王不为所动。

楚庄王三年,楚国发生大饥荒,朝野一片凄然,在楚国周边的夷族趁机进攻楚国,楚国一时间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各地告急文书不断飞入楚王国,楚庄王依然岿然不动,不理朝政,楚庄王还令臣子不能劝谏,否则死罪。楚国臣子纷纷觉得国君昏庸,楚国气数不久矣,大夫苏从冒死劝谏,对楚庄王大哭不止,只言楚国将亡,楚庄王要做亡国之君。

其实楚庄王三年间一直默默观察楚国,考察大臣,辨明忠奸。随着苏从的冒死进谏,楚庄王就势接受劝谏,沉默了三年的楚庄王远离声色,开始专注朝政,图强楚国,重用伍举、苏从等良臣,开始了他的霸业之路。

三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楚庄王亲政后,速度平定内乱,又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指挥军队,灭掉造反的庸国,在楚庄王的励精图治下,楚国国内政治逐渐清明,楚庄王开始准备北上中原,称霸诸侯之事。

当时中原诸侯中仍然以晋国最强,但是晋文公早已逝世,现任国君晋灵公残暴不仁,失去民心,更失信于诸侯,而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日渐强大,楚庄王六年,郑国作为第一个中原诸侯国与之结盟,楚庄王也在同年开始挥师中原,开始了争霸之路。



楚庄王七年,出兵攻打阴地戎,直接打到了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附近,布兵于边境,周王室惴惴不安,派出周大夫王孙满慰问楚庄王,楚庄王接见了王孙满,直接问道,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象征着天子,楚庄王此问可谓野心勃勃),这就是“问鼎中原”一词的由来。

王孙满向楚国表现,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是气数未尽,楚庄王也意识到时机未到,便退兵了。

一生武功无数,邲地决战称霸

楚庄王八年,饮马黄河,问鼎周使,楚庄王九年,平定楚国战神——若敖氏的叛乱,楚庄王十六年,伐陈灭陈,楚庄王十年至楚庄王十七年,六次伐郑,郑臣服,楚庄王十七年,和晋国在邲地绝战,大胜晋国,一雪当成楚国城濮之战之耻,称霸中原,成为新一任春秋霸主。楚庄王十九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围困宋国九个月,霸业打到巅峰。

<strong>

楚庄王一生功业无数,开疆扩土,是历任楚国国君之最,从公元前613年登基到楚庄王二十三年病逝(公元前591年),在位二十二年,文治武功皆是上乘,更是一偿楚国历代以来称霸中原的夙愿。

楚庄王一手开创了楚国的霸业,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守住,楚庄王去世几十年间,楚国不断衰弱,霸主地位逐渐失去,再也没有争霸中原的实力,子孙后代无一人能再现楚国往日荣光。

<strong>


闲话茶馆


汉光武皇帝 刘秀

话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而那时,南阳郡里的刘姓家族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相传他出生时田里的谷子结了九个谷穗,大家认为是好兆头,就给他起名叫刘秀。

说起来,刘秀也算是汉室宗亲(就像后来的大耳贼刘备)。但是由于汉武帝的推恩令,所以后来的皇子皇孙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等传到刘秀这个小小旁支时,就只是乡间的土豪而已。

整个汉朝,像他们这样的刘氏后裔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并且刘秀在家族中也并不算什么,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刘秀只是家里一个性格偏向文静,爱读书的小儿子。

刘秀9岁时,父亲去世,叔父抚养他直至成人。成年后的小伙子刘秀依然文静低调,最喜欢的是种田……

刘秀19岁时参加了新朝的高考,祖宗保佑,有幸考中了,成为一名光荣的太学生,去了京城继续读书深造。

在读书期间,刘秀也只是该考试了就看看书,平日里就打打工,挣点钱,继续和同学喝酒。等到刘秀太学毕业,他就失业了,无奈,只得回家种地,卖粮食。

然后,命运的不幸降临了,他哥的一位好友因为犯法被官府通缉,很快事情也牵扯到了他身上,然后刘秀逃跑了,跑到自己姐夫家,继续种地。

然而,他哥不这么想,他哥觉得脸丢大了,要找回场子,然后他哥造反了,刘秀无奈,只得加入阵营。

因为缺少战马的缘故,刘秀大多时候都是骑牛作战。

后来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再联合其他势力后,领导们决定推举一位皇族出来作为吉祥物,然后推觉了很不出名的刘玄,为更始皇帝,推荐他哥为大司马。

起义军声势浩大,王莽也感觉到了威胁,随后调集四十万大军,要一鼓作气剿灭他们。

起义军大多是农民,且只有数万余人,一听王莽大军逼近,顿时人心惶惶,不少人悄悄的就跑了。

在所有人都觉得前途无亮的时候,不出名的刘秀却站出来了,让大家坚守城池,他带人去求援。

可怜的刘秀带着十几人便出了城,然后他真的突围成功,并召集到了一万多援兵。但是,面对王莽的四十五大军,一万人有用吗?

可能老天觉得刘秀可怜,要帮他一把,于是那天天降陨石,砸到了王莽大军头上,刘秀也趁此机会,突袭王莽军队。

昆阳一战,几乎是历史上最不可能的以少胜多,也彻底摧毁了新朝的军队,刘秀从此出了名,混到了将军。

不久,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

正当刘秀准备大干一场,替皇帝收复天下,博一个开国元勋时,他大哥却因为势力过大,被

更始皇帝斩杀,同时也有人提议一同斩杀刘秀。

值此危难之际,刘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起兵造反,死中求活,要么乖乖的跑去认罪,希望皇帝宽宏大量,放过他这个老实人,还是死中求活。

最终,刘秀选了后者,而皇帝看他没有威胁,放过了他。顺便收缴了他的兵权,把他发配

河北。

河北是更始皇帝一统天下过程中最硬的骨头之一,而现在他不给刘秀一兵一卒,要他收复河北。这简直不可能,除非开挂。

然后,刘秀真的开挂了,他一到河北,河北豪强听说是昆阳一战的大英雄刘秀到了,纷纷带兵来投,某个大人物还强行把女儿嫁给了他。

短短数月,刘秀从没有一兵一卒,到兵马超过二十万,在刘秀征服其他河北势力以后,兵力更是膨胀,达百万之数,一个一方诸侯,实力已经超过了更始皇帝,犹如奇迹。

很快,刘秀便被部下推举为皇帝,称光武皇帝,彻底与更始皇帝决裂。此时刘秀年近三十岁,起兵造反三年,准确来说,距离刘秀出名才一年多。

更始皇帝的势力在刘秀摧枯拉朽的进攻中土崩瓦解,尔后,刘秀花了十二年的时间统一了华夏大地,光复汉朝。

回首刘秀的一生,他起于微末,受过高等教育(历代开国皇帝中学历最高的),起兵后三年称帝,十五年扫平天下。策虑深远,战无不胜,执政清明,励精图治,聪明睿智,英明神武,远超同时代的其他英杰,实在是所有皇帝中的第一。

可谓真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黔城小白


放牛小子朱元章,开始在怀远黑石山,七兄弟相拜创建明教,县令乡士都看不起他,称他们为丐帮,一个财主姓马,要饭不给,反而讽刺他的长相,给他作了一首诗,下巴长地包天,稻草绳捆三圈,当教主笑破天,放狗咬一溜烟。后来朱元章造反灭元,马的女儿嫁给了他,就是马秀英,称为马娘娘皇后!朱元章坐南京当了开国皇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正是,时耒运转鸡升凤,天命遇鸿虫化龙。


看看44975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另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候,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有关于他的典故。

然而在早时,韩信却只是一个落魄汉而已。

韩信为平民时,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韩信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韩信最初混的是真的很惨,谁能想到他后来却是击败盖世无敌的项羽的主力。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