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红外测温”加入肺疫防控,国内智能红外测温仪走向何方?

  红外线测温仪未来发展究竟何去何从?

  答案或许已经很明确了——智能化发展。

  AI+红外测温,加入了疫情防控战

  肺疫当前,在公共场所使用红外测温,可迅速筛查,排查出大多数可疑病患。但这种检测方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在热红外线测温中,同样温度的物体是归为一类的。即红外测温的结果受环境因素干扰大,环境温度越接近甚至高于目标温度,不确定性就会越大。

  比如,在红外线监测仪扫描下,如果体温正常的小明与同伴小李手里的保温杯都被检测为38°,那么小明与拿着保温杯的小李都得被扣下来。

  而基于“人体发出的热辐射比较稳定,在特定范围内,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分割’”的理论,国内创业公司开始研发AI红外测温产品,红外测温开始尝试与AI相关的脸部识别算法相结合使用。据悉,AI红外测温首先是通过AI人脸识别摄像头找到测试区域,把其映射到热成像摄像头中;接下来再取出这片区域的温度,通过一定补偿算法来给出实际的体表温度。

“AI+红外测温”加入肺疫防控,国内智能红外测温仪走向何方?

  “AI+红外测温”理论上固然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但此创新面临的挑战并不少。一方面,是如何保证红外摄像头与人脸识别摄像头之间的数据同步,以及保证双方的检测区域同步;另一方面,用于人脸识别的可见光摄像头受光线影响较大,而且疫情高发当下,大家都戴上了防毒面具和口罩,机器人脸识别难以进行。

  尽然如此,新技术应用“AI+红外测温”的市场开始被看见,或许,国内智能红外测温的技术升级拐点快要出现了。

  红外线测温仪走向智能化之路

  伴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红外线测温仪智能化之路也正在打开。

  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两化融合的深化,以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为红外线测温仪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的产能过剩,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都使得红外线测温仪增速放缓。

  在新的形势下,智能红外线测温仪成为新的发展点和亮点。

  红外线测温仪结构的变革,得益于微型计算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传统红外线测温仪的常规电子线路被微机取代,专用的微机模板或微机功能部件逐渐成熟,以虚拟仪器为代表的软件开发也走向高潮。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的发展,能够进行四则运算、逻辑判断、命令识别、自校正、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

  智能化红外线测温仪凭借其高精度、高稳定性、多功能性,以及便于升级、扩展等优势,逐渐成为红外线测温仪发展的趋势。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实现了软硬件的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不同客户应用,发展空间巨大。

“AI+红外测温”加入肺疫防控,国内智能红外测温仪走向何方?

  我国智能红外线测温仪的发展分析

  我国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

  一方面红外线测温仪产业自身的竞争发展,促使技术升级,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则是顺应这个趋势诞生,满足行业自身发展规律。

  其次,我国工业等多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重视自动化生产和控制,对生产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智能红外线测温仪需求旺盛。

  再者,物联网的兴起,也对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将在建筑、家居乃至人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AI+红外测温”加入肺疫防控,国内智能红外测温仪走向何方?

  此外,我国电力、煤气、水处理等公共事业设施建设,也需要大规模的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强大的市场需求必将拉动智能红外线测温仪行业发展。新能源、高铁等战略新兴产业、食品、环保等行业都将为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而国加相关政策鼓励也会对智能红外线测温仪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未来红外线测温仪智能化之路将成为大势所趋,是红外线测温仪发展的必然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