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遠離大自然

01

今年,因為疫情蔓延,孩子們度過了一個超長待機的寒假。

同樣,因為疫情,孩子們不得不宅在家裡,他們沒有了機會出去玩,出去瘋,出去旅遊,出去遠足。

我很是心疼孩子,但是,沒有辦法,科學防護,保證健康依然是當下最緊迫的任務。

我想,等疫情過去,等春暖花開,我一定帶著我的孩子走進大自然,讓他接受大自然的滋養。

和兒子同學的家長聊天,聽到的是不少家長想著等疫情過去了,要抓緊帶孩子去上課外班,他們說:寒假,所有的課外班都關門了,孩子們少學了不少東西。

我很是心疼這些孩子,他們整天輾轉於各個課外班之間,像個陀螺一樣,他們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從清晨到黃昏的沉迷於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捉泥鰍、玩泥巴、捕蜻蜓、採蘑菇等遊戲,他們失去了遊戲的快樂,也失去了童年的快樂。

漸漸地,我們聽到的是:感官使用減少、注意力難以集中,近視率明顯上升,生理和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飆升,肥胖症、維他命D缺失等兒童健康問題的增加。

這種種問題,都在提示著我們,我們的孩子已經患上了“自然缺失症”。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遠離大自然


02


“自然缺失症”是由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孩子》中提出來的一種現象,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割裂,導致諸如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鬱、憤怒等一系列症狀。


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中提到:“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調研報告》顯示,在我國,每週的戶外活動時間超過10小時的孩子僅佔4.8%,戶外時間7-10小時的僅佔9.3%,3-7小時的佔37.4%,而每週戶外活動時間少於3小時的孩子則達到48.5%。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物質生活的好轉,帶來的卻是童真的消失。鋼筋水泥,電子產品生生的撕裂了孩子們和大自然的接觸,讓他們從此只能躲在高樓大廈中,與手機電腦相伴。

曾在“自然之友”從事環境教育的胡卉哲老師,在研究中發現,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見多識廣,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變得暴躁。

比如有的孩子會整段地講述他對“全球變暖”的理解,還有對北極熊的擔憂,確實挺有見地。但如果請他觀察一下臨近樹上的小鳥,他卻無法靜下心來尋找。

有時候,當他們把孩子帶到林地,請孩子們去數數週圍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很多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

但有的孩子卻會拿著筆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頭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其實他寫的只是他理解的顏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當中,但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和確認。

這些,就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狀。而這些被父母強行從大自然中剝離的孩子,往往會情緒脆弱,容易激動、情感單一、注意力不集中,還容易出現暴力的傾向。

龍應臺曾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座古老的城市。

請把大自然還給孩子,讓孩子走入大自然,擁抱大自然,在大自然裡行走,在大自然裡快樂。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遠離大自然


03


《分享教育》的作者郭美卿在讓教育迴歸真實與自然中講到,要創設充滿教育契機的真實生活環境。

那些有幸走入大自然,與大自然一同成長的孩子,都是健康的、幸福的、快樂的。

  • 他們保有最難得的好奇心

當孩子們離開課堂,離開書本,就能夠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盡情的釋放積壓在心底的獵奇心態。他們會用他們的視覺與觸覺感知這個真實存在的世界,帶著他們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發現問題所在,尋求解決辦法,並且試圖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協同工作,力圖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寬容度等都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 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自然知識

孩子們走入大自然後,會知道螞蟻如打招呼,知道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知道鳥兒如何覓食,知道如何分辨各種蘑菇,知道在森林裡如何辨別方向,知道大自然中還有無盡的奧妙等著他們一一探索。

而這些知識,是書本及課堂上遠遠不能提供的。

  • 他們擁有最廣闊的天地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用眼睛看世界,用心感受世界。站在大自然裡,嗅著大自然的氣息,他們仰望遙遠的天空,遠眺大海的盡頭,凝視高山的頂端,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無窮大,需要他們用腳步去丈量。

在大自然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心中裝著整個世界。

那麼,就請帶著孩子一起去森林和大海中探險,和岩石土地河流交朋友,見識各種稀有動物,領略他們的神奇本領。這個靈動的神奇的世界不僅是人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更是一個自我感知和認知真理之間的橋樑。它的每一粒石,每一片葉,每一滴水,每一束光,都像我們精心愛護的孩子那樣,是獨一無二的。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家長懂得如何引導和保護孩子的好奇,讓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快樂成長。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遠離大自然


04


帶孩子走入大自然的方式有很多種,只要你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大自然的足跡。

  • 種一棵樹

和孩子一起種下一顆樹苗,每天澆水、施肥,觀察樹木破土、發芽、開花、生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種子長成大樹的過程。

  • 撒一粒種

買一粒果實的種子,和孩子們一起播撒到花盆裡,精心呵護,看這些種子逐漸的開花、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孩子手繪日記,記錄種子的生長過程。

  • 養一隻蠶

鼓勵孩子養一隻蠶,看著他們孵化成幼蟲,採摘新鮮的桑葉餵養蠶寶寶。看著它們逐漸長大,直至破繭成蝶。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神奇。

  • 看一片葉

觀察一片葉子,看看他們的顏色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化,仔細看一看細小的葉脈,聞一聞葉子的清香,瞭解樹葉的用途。

  • 望一朵雲

抬頭望雲,看一看雲朵的形狀和顏色,感受雲朵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季節的變化,賦予它們足夠的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屬於大自然的,聰明的家長,請將孩子還給大自然,讓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成長。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遠離大自然


作者:夏小雨,一個熱愛生活的資深財務女,此生唯兩大理想,一支筆,一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