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抱歸”沃爾沃,吉利的縱橫捭闔

國際化,中國車企的“最終夢想”。

十年“抱歸”沃爾沃,吉利的縱橫捭闔

作者丨錢漪

距離成為一家世界級汽車集團,吉利似乎又近了一步。

最新的消息是:2月10日晚間,沃爾沃汽車發佈消息稱,正與吉利汽車籌劃將雙方業務進行整合,從而組建一個更加強大的全球企業集團。重組後,吉利將不僅100%控股沃爾沃,領克汽車、極星等品牌也將進入新汽車集團體系。未來,新集團或將在斯德哥爾摩上市。

10年前,吉利併購沃爾沃這個“窮小子娶公主”的故事,看起來有了一個更圓滿的結局,掌門人李書福得償所願。

雙方合併後,吉利汽車的市值可能會超越上汽集團,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汽車集團。

2月12日收盤,吉利汽車市值已達1354.80億港元(約合1200億元人民幣),投資機構保守測算,沃爾沃估值在120億-180億美元之間——這意味著重組合並後,公司市值將在300億美元左右。按雙方2019年銷量估算,合併後銷量將達到222萬輛,淨利預計可達154億元。與全球車企市值排名第九位的福特公司相當。

在資本市場上,吉利汽車的股價已經不復2018年2100億市值的高位,這與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不無關係。作為自主品牌頭部車企,近年來吉利的日子並不好過——高端化遇困、淨利潤下滑,每家車企都在遭遇的難關在上市公司身上,則被不斷放大。

吉利需要新題材支撐股價,並給人們更大的想象空間。

吉利與沃爾沃的合併,顯然是一個“好故事”。另一方面,這也是吉利汽車不斷成長的最好解讀。從剛合併之初在沃爾沃董事會上的被排擠,到如今雙方合併,吉利對於沃爾沃的控制力正在不斷加強。

不僅是沃爾沃,近年來,吉利買下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等外國車企,海外之路越走越遠。

外媒分析認為,此番重組也有利於吉利獲得資金,償還債務。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底,吉利淨債務為81億美元,是2018年同期的兩倍多。在此期間,李書福斥資數十億美元收購或增持了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沃爾沃以及路特斯汽車等公司的股份,還收購了飛行汽車生產商Terrafugia Inc。

如今,吉利的國際化故事,要開啟新的一章。

01“蛇吞象”之後

2002年,吉利在浙江臨海召開了一次中層幹部會議上,李書福忽然提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構想:“我們要去買沃爾沃,現在起就應該做準備了!”當時,吉利汽車剛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

在那時,李書福就已經規劃:通過收購,走入歐美市場。

2010年,在質疑聲中,吉利以18億美元從福特手中艱難收購每況愈下的沃爾沃。當時的吉利營收勉強突破200億元,而沃爾沃汽車營收達到1130億瑞典克朗(約合822億人民幣),不及沃爾沃的四分之一。

“蛇吞象”並不容易。然而,故事的走向讓人意外。

收購之初,吉利和沃爾沃在技術研發、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為緩解雙方之間的矛盾避,李書福定調:“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雙方是兄弟關係,不是父子關係。”這一管理智慧為後來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入奠定了基礎。

當時,吉利提出:沃爾沃獨立定位,塑造保持其獨立品牌價值,以激發沃爾沃自身活力。

在品牌定位上,雙方作出了明確區隔;市場戰略方面,吉利致力於鞏固沃爾沃在歐美傳統市場地位的同時,共同積極開拓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國家市場,在各自優勢市場相互託舉借力。組織管理上,雙方協商構建三層架構董事會,溝通明確規範雙方職能,規避跨組織干涉等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李書福的大手筆讓沃爾沃起死回生。2011年開始,沃爾沃已經扭虧為盈,不僅營收及淨利潤逐年見漲,全球市場銷量連續六年穩定上行,吉利也在沃爾沃技術協同的助力下登頂自主品牌第一。

2019年,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約為70.55萬輛,同比增長9.8%,這也是沃爾沃汽車成立93年以來,年度全球銷量首次突破70萬輛大關。

作為沃爾沃汽車全球最大單一市場,2019年,中國市場銷量佔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的22%。數據顯示,2019年沃爾沃汽車在華總銷量約為16.14萬輛,同比增長18.2%。其中,內地市場全年銷量約為15.46萬輛。

02 技術融合先行

在收購後的10年裡,隨著彼此認同度的提升,雙方的合作在近幾年開始突飛猛進。

2013年9月,吉利控股集團歐洲研發中心(CEVT)開始運營,集納了吉利、沃爾沃的研發優勢。依託哥德堡優勢研發資源,在瑞典、中國杭州三地設立研發中心,開發全新的中級車模塊架構和和相關部件。

十年“抱歸”沃爾沃,吉利的縱橫捭闔

基於CEVT,雙方共同打造了CMA中級車基礎模塊架構平臺——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下一代中級車模塊架構的共用體系,滿足沃爾沃汽車和吉利汽車對未來緊湊型產品的多重需求,以期在沃爾沃和吉利之間實現最大程度的平臺共享。

領克的誕生便是聯合技術研發的產物,在CMA架構上,分別開發出吉利旗下的領克01-05系列和沃爾沃的40系列。

技術合作隨之加快。

2017年7月,吉利控股與沃爾沃成立技術合資公司,通過相互授權的方式,實現整車架構技術、高效清潔動力總成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共享與零部件聯合採購。

2017年8月,吉利控股集團、吉利汽車、沃爾沃三方成立領克汽車合資公司。技術合資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過相互授權的方式,實現整車架構技術、高效清潔動力總成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共享與零部件聯合採購。

技術融合先行,讓規模效應和協同優勢發揮地更為明顯。憑藉CMA模塊化平臺的技術支持、沃爾沃設計支持及歐美市場成熟營銷經驗,領克即是吉利品牌年輕化、差異化的嘗試。

沃爾沃汽車總裁、CEO漢肯塞繆爾森曾表示:“領克獨特的品牌定位和商業模式將與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形成互補,我們將不遺餘力地支持領克汽車的發展。”

核心部件研發方面,2019年10月,雙方探討合併發動機業務可能性。雙方表示:此次整合計劃將在研發、生產、採購及運營方面的規模化效應進一步提升。

在技術不斷融合的背後,是規模化攤薄成本的需求,也是雙方關係的不斷融洽與深度綁定。

03 資本故事

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吉利與沃爾沃的重組無疑是個利好。

實際上,沃爾沃汽車曾數次傳出獨立IPO的消息,但在上市計劃的討論中,相關投資機構給出的估值遠低於吉利對沃爾沃的預期。考慮到沃爾沃在短期內不會有爆款新車上市,未來一段時間增長動能或將觸頂——對資本市場來說,沃爾沃獨立IPO的潛在盈利能力和資產說服力尚且不足。這導致沃爾沃獨立IPO進程多次延緩。

如果沃爾沃與吉利合二為一,在資本運作上將達到1+1>2的效果。

二者在經營上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吉利在國內市場相較於競爭對手優勢明顯,那麼沃爾沃借道吉利汽車在港股間接上市,受資本市場青睞的成算將大大提升。

對吉利而言,穩定資本市場、提振股價則是迫切需求。

自吉利汽車2005年港股上市至2018年的13年間,股價總體走勢波動上升,在2018年達到2416.24億港元(約合2172億元人民幣)的市值巔峰,股價從每股不到0.2港元暴漲150倍,至30港元高位。

但2018年車市凜冬降臨後,全行業銷量增長失速,吉利股價應聲從高點被腰斬,低迷徘徊在每股15港元上下,兩年來未見起勢。

吉利揹負不小的融資壓力和資金壓力,又囿於汽車產業低谷期,亟需好故事來獲取融資並穩住股價。

十年“抱歸”沃爾沃,吉利的縱橫捭闔

單從經營層面來看,合併將帶來全球化、成本及管理方面的效益增強。這與雙方各自戰略不謀而合,在此次雙方披露的公告中,最核心目的同樣如此——“在技術研發、成本控制和財務上更加有效協同”。

沃爾沃在十年間汽車經營情況不斷改善,2019年銷量達到71萬輛,但在體量和地位上仍與一線豪華品牌有差距,屬於二線豪華品牌,對於汽車市場影響有限。吉利雖心懷全球,但海外市場份額卻不高。

以跨國巨頭的標準來衡量,二者都有侷限性,這便是重組合並的意義所在,如吉利內部公告提及,"此次重組的目的是使新公司成為一家強大的全球集團。"

04 猛踩國際化“油門”

作為最早出海的自主企業之一,吉利近年來保持"全球購"節奏,李書福遍尋全球範圍內更廣泛的合作,不放過任何一個良機。

2017年6月,吉利收購馬來西亞DRB集團旗下寶騰汽車49.9%的股權,及英國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權,為插旗東南亞市場開道。2018年年初,李書福再豪擲70億歐元,一舉購得戴姆勒集團近10%股份,吉利控股成為戴姆勒的新晉最大股東。

十年“抱歸”沃爾沃,吉利的縱橫捭闔

如果此番完成重組合並,新集團未來實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上市,對吉利來說,將率先成為自主品牌中真正意義上的跨國車企,另外,領克原計劃於2020年至2021年登陸歐洲和北美市場,屆時也將依託沃爾沃在當地市場成熟的營銷和品牌資源。

吉利汽車有奪取中國市場更高佔有率的野心,沃爾沃汽車意圖進一步鞏固歐美市場地位,雙方都加足馬力佈局國際化,重組整合一舉多得、互利共贏。

吉利近年來在全球化佈局上頗為突進,每一個動作都指向發展成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性車企這一終極目標。畢竟李書福對吉利汽車最初的願望便是“生而全球”。

合併潮與淘汰賽已經開啟,集團國際化作戰成為產業轉型時代的新特徵。在大浪淘沙的時代中,各國車企品牌呈現高度集中化是必然趨勢,如李書福對汽車行業一直以來的預判——未來中國汽車行業將只有兩三家車企活著。

因此,吉利和沃爾沃此次資本層面整合,將著重打破組織結構壁壘,促進雙方在研發和採購體系及管理效率上的進一步融合,以應對全球化路上降本增效的挑戰。迅速凸顯吉利旗下沃爾沃、吉利、領克、極星等各品牌的獨特品牌特性,培育市場認知與口碑,同時實現品牌矩陣與全球佈局的合縱連橫。

吉利和沃爾沃第二個“十年”正在翻開序章。

而另一個事實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電氣化、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衝擊著汽車產業,白熱化的競爭推動著車企直面變革,抱團取暖,在全球範圍內尋求資源協同和規模化效應,打破國際化壁壘,實現技術和資本聯合出海。

2019年汽車界的合縱連橫已初見端倪,FCA與PSA合併成世界第四大汽車集團,豐田與鈴木斥資百億日元各自持股,一汽、東風與長安注資T3項目,上汽與廣汽抱團取暖……吉利將沃爾沃收入囊中,是業內聯合作戰的必然之舉。

多方合作將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有助於協同打造成熟產品體系。如今自主品牌與傳統跨國車企實力懸殊,要想在激烈角逐中虎口奪食,構建起自身的全球化體系競爭力,才有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

距離“生而全球”的夢想,吉利又近了一步。但掌控一家全球車企並讓它長遠發展,絕非易事。這家汽車集團表現如何?上市之後,資本市場將給出最客觀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