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最重要是保障企業資金鍊 抗疫應排財政支出首位

劉尚希:最重要是保障企業資金鍊 抗疫應排財政支出首位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讓許多中小企業經歷著生存的歷練與考驗。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緊張的防控工作全面開啟。疫情之外,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增加了新的挑戰,特別是餐飲、酒店、旅遊、實體零售業,其經營現狀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要求要切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由此,一場經濟界的“抗疫”之戰已經打響。新京報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邀請頂級學者和各行各業資深人士,為疫情中的中國經濟獻計獻策,以期推動市場恢復、經濟發展。今天我們推出“大家問策”第五期:劉尚希:最重要是保障企業資金鍊 抗疫應排財政支出首位。

劉尚希觀點:

1、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但這個暫時的“時”有多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這次疫情對財政收入、稅收收入的影響有多大,與疫情持續時間成正比。

2、無論如何,抗擊疫情必須排在財政支出首位,其次是“三保”支出,其他支出都應當排在後頭。

3、當前條件下,對企業而言最重要不是減稅,也不是補貼,而是如何保障資金鍊不出現斷裂。

4、當前應當適當擴大“減收性赤字”,彌補現在減收的缺口,保證目前的重點支出、剛性支出。

劉尚希:最重要是保障企業資金鍊 抗疫應排財政支出首位

近期,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在全國打響。

據財政部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社會保障司司長符金陵介紹,截至2月13日各級財政支出805.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安排了172.9億元。此外,財政部門還採取了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持、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個人和企業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等多種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來看,中國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疫情,所以,財政要全力以赴,為抗擊疫情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絕對不能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而影響抗擊疫情。此外,財政還需要在穩資金鍊、穩預期、穩就業方面發揮作用。

抗擊疫情必須排在財政支出首位,其他支出都應當排在後頭

新京報:此次肺炎疫情對我國財政收入特別是稅收收入的影響有多大?

劉尚希:相對於此前沒有疫情的情況而言,稅收減收是毫無疑問的。這次疫情衝擊了整體經濟增長,很多企業可能都沒有稅源了,比如說一些服務業、餐飲業、旅遊業、交通運輸業,一些已經停業或處於歇業狀態,有的也在半停業狀態。這樣一來,第三產業稅源大大縮減,稅收收入就會大大減少。

另外,製造業也受到影響,假期延長,復工的時間比原來預計的大大推遲,疫情風險也會使企業成本上升,比如說員工不能及時復工,現在去招工可能招不到人,導致開工不足等。即便企業復工了,還要採取很多防護措施,如果員工有疑似症狀,還要隔離,這些都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受疫情影響,企業的營運收入可能不僅沒有增加甚至還大幅度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增值稅還是所得稅,都會大大下降。

整體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比較大的,對財政收入特別是稅收收入的影響也比較大。當然,這些影響主要發生在疫情期間,疫情過後,很多方面都可以恢復。

的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但這個暫時的“時”有多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這次疫情對財政收入、稅收收入的影響有多大,與疫情持續時間成正比,時間越短影響越小,越長影響越大。

新京報:當前,有不少企業希望能再減點稅,你如何看這樣的呼聲?

劉尚希: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微企業,現在都很難採取稅收的手段來支持。2003年“非典”期間,減了營業稅,那時候是可以操作的,但現在沒有營業稅了,只有增值稅,而增值稅又是環環相扣的鏈條,如果政府針對特定的行業、企業來減增值稅,那麼會出現這個企業減稅,可能另一個企業就會增稅,這個行業減稅,另一個行業就增稅的情況,這是一個“蹺蹺板”。所以,通過增值稅的減稅,只能是普惠性地減稅,如果針對特定行業減稅,這是沒法操作的。

至於所得稅,如果企業沒有所得,也是不用交稅的,而且所得稅是全年彙算清繳的,有了所得才要交稅。總的來說,至少在應對疫情期間,稅收手段是很難發揮作用的,至於疫情過後,是否應該採取一些稅收措施,屆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再作出判斷。

當然,這個結論主要針對的是國內稅收,像關稅等進口環節稅收,是可以採取一些稅收手段的,比如說減免防護物資在進口環節的稅收等。

新京報:截至2月13日各級財政支出805.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安排了172.9億元,這些支出是否會給財政收支平衡帶來壓力?

劉尚希:目前,下撥的資金以及中央和地方財政部門一起撥付用於抗擊疫情的資金對財政而言,沒有造成太大的壓力。但這些資金只是預撥資金,根據我的估計,在疫情嚴重程度超出原有預期的時候,資金還將進一步增加。

財政將對特定人群,尤其是醫護人員、病人等提供補貼,還需要新建檢測中心等抗擊疫情設施,另外,對加班加點生產防護物資的企業也要給予一些相應的補貼。如此等等,這些加起來,肯定不是小數目,至少是千億級的。但具體需要多少,要取決於疫情的變化情況,疫情持續時間有多長,波及面有多廣,都會影響財政支出。如果時間不是太長,近期出現拐點,那麼資金數量可能不會大增,但現在來看,拐點還沒出現,所以,我估計至少是千億級的資金支出量。

如果只是幾百億的規模,在20多萬億元的財政盤子裡擠一擠,調整支出結構,問題不大。但若上升到幾千億元甚至更多,那麼從現有的支出盤子裡去擠出資金就比較困難了,屆時,政府很可能需要對2020年預算安排做出調整。

當然,現在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說不準抗擊疫情到底要花多少錢,只有等疫情結束之後,才能把賬算清楚。不過,無論如何,抗擊疫情必須排在財政支出首位,其次是“三保”支出,其他支出都應當排在後頭。

當前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保障資金鍊不斷裂

新京報:在此次疫情中,財政該如何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劉尚希:在此次疫情中,財政應該更多采取補貼措施,一種是直接補貼,就是直接給予特定企業相應的補貼。疫情發生時,公共風險轉化為企業成本,其人工成本、防護成本、物流成本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此時,政府可以去分擔一部分,採取有針對性的補貼,分擔企業、行業的部分成本。

還有一種方式是間接補貼,比如說貸款貼息等措施,因為當前條件下,對企業而言最重要不是減稅,也不是補貼,而是如何保障資金鍊不出現斷裂。

企業開工不足、營業收入下降,仍有很多固定支出。貸款可能也快到期了,還貸要花錢,如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其現金流很容易出現問題,資金鍊一斷,很多企業立馬就會倒閉。而資金鍊問題,主要通過金融政策來解決,財政在這方面可以打配合,對金融機構提供的支持性貸款給予相應的貼息。

此外,針對商業性及政策性的融資擔保,財政都可以採取補貼措施,來支持企業融資,及時獲得貸款,防止資金鍊斷裂。從保企業資金鍊來看,財政應該更多采取間接補貼的辦法,而不是直接補貼。

新京報: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去年的赤字率擬按2.8%安排,站在當前時點,你認為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是否會擴大?

劉尚希:疫情衝擊導致經濟出現了突發性的收縮,需求方面的收縮是比較明顯的,另外,供給實際上也在收縮,比如勞動力受疫情影響不能及時返工等,待業情緒可能擴大,企業用工會遇到新的問題。

那麼,在供給、需求都收縮的情況下,財政收入的增長也會受到很大影響,但剛性支出又無法減少,甚至還在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收支缺口就會加大,經濟增長出現進一步下行的壓力,財政困難有進一步加劇的情形。因此,有必要適當地擴大赤字。

但我認為今年擴大的赤字應該是“減收性赤字”,而不是擴張性的赤字。所謂減收性的赤字,是指由於經濟受疫情影響,財政收入減少,從彌補減收缺口出發而適當擴大的赤字,與“擴張性赤字”在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動能不足,主要是體制性問題和結構性問題,沒必要採用擴張性赤字。

所以,當前應當適當擴大減收性赤字,彌補現在減收的缺口,保證目前的重點支出、剛性支出。

財政需要在穩預期、穩就業方面發揮作用

新京報: 目前,財政到底能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哪些確定性?

劉尚希:財政如何才能為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首先要分析,不確定性或者說公共風險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如果找到了這些不確定性及公共風險的源頭,就為注入確定性找到了路徑。

從當前來看,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疫情。所以,財政要全力以赴,為抗擊疫情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絕對不能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而影響抗擊疫情,這個是最重要的。

此外,財政應該穩定社會預期,使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穩定民生保障,這也是財政需要去發力的。

另外,如何穩定就業,也是財政應該做的事情。需求和供給同時收縮會直接影響就業,影響就業就會影響勞動者的收入,從而影響老百姓的預期。財政如何通過直接補貼、間接補貼的方式,讓暫時休眠的企業不至於倒閉,讓平臺企業、製造業企業,尤其是其中的中小微企業等,不會因為資金鍊的斷裂而倒閉,而出現更多的失業。這方面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財政也需要去密切關注,與金融部門密切配合,注入確定性,在穩住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穩住了老百姓的預期。

再次,投資者的預期也要進一步穩定。投資者是否投資,實際上看的是整個經濟形勢及預期盈利能力。在這方面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例如提供更大的市場及公平競爭的環境。對社會投資而言,有了更好的營商環境,他們的預期就會更加穩定。

比如說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可以更多地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還有國企的混改,也可以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這樣投資者就有更多的投資機會,市場準入門檻是平等的,不會因為是國企還是民企而厚此薄彼。財政需要在改善營商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方面花更多功夫。政府採購、支出政策、稅收制度、徵管方式等方面,與平等競爭、社會公平都有深層的聯繫。

當然,在很多方面,財政的作用是間接的,甚至是隱形的、看不見的。我經常說,財政是社會共同體的血液,與社會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都有直接的關聯,但其作用未必都是顯性的。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財政的作用更多是隱形的或隱性的,如乘數效應、槓桿效應、支撐效應、分配效應等等,歸納起來,就是提供更大宏觀確定性,避免公共風險轉化為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所以,財政要發揮上述這些作用,去支撐宏觀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穩定,讓整個社會的預期包括生產經營者、投資者、消費者的預期變得更好,這樣大家才能有信心。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項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