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發培訓券比消費券更管用

劉尚希:發培訓券比消費券更管用

時代週報記者 陳澤秀 發自北京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會議首次提出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包括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擴大居民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等。

刘尚希:发培训券比消费券更管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3月28日接受時代週報記者電話專訪時認為,儘管中國這艘大船很結實,但現在遭遇了全球疫情的海嘯,搖晃是避免不了的,要把常規的宏觀調控轉變為危機應對模式。

對於外界比較關注的赤字率、專項債等問題,劉尚希認為,不能一味盯著赤字率的高與低,特別是國債、專項債的發行額度。而應更多考慮政府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效果才更好?“如果這些都不清楚,更高的赤字、更多的國債也解決不了問題。”

劉尚希表示,以往“以物為中心”,圍繞物去找項目的政策效果越來越差,一攬子宏觀政策的制定要擺脫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圍繞人的技能、人的健康、人的流動等方面挖掘潛在需求,增強發展的後勁。此外,劉尚希建議,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改革的一攬子方案。因為改革關乎未來、關乎全局,能夠真正提振市場信心,尤其是民營企業的信心。

刘尚希:发培训券比消费券更管用

宏觀調控轉變為危機應對模式

時代週報:如何衡量當前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劉尚希:從我們國家目前來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但全球形勢非常不妙。全球疫情大暴發,導致金融市場動盪,很多國家服務業、工廠關門。這對全球經濟體系、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都會造成重大沖擊。現在看來,這種衝擊不是短期的,可能會持續到年底。

從國際環境來說,我們面臨著危機的狀態。這個危機不是說國內出現了危機,而是中國這艘大船遇到了全球疫情衝擊的海嘯,搖晃得厲害。如何穩住?我覺得要把常規的宏觀調控轉變為危機應對模式。一方面,防止國內疫情反彈;另一方面,要應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損害或中斷對我國帶來的影響。比如,沿海大量涉外企業、行業受到的衝擊非常大,可能會導致失業的增加。

時代週報:危機應對模式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劉尚希:首先要救企業,同時救援失業人群。救企業,就是保證國內的產業鏈、供應鏈不出問題,企業的資金鍊要穩住,避免大量企業倒閉,導致存量就業崗位減少。國內疫情暴發時,我們已經採取一些措施。現在需要升級版的政策。

疫情期間,被迫失業和自願失業的人會增加,因為隔離、物流不暢等原因,導致一些就業崗位無法吸納人員,疫情衝擊也會帶來社會心理的變化,有的人擔心被感染,不願去找工作。被迫失業和自願待業的人收入會減少,有的可能基本生活都成問題。因此,要對相關企業、家庭和人員進行救援。救援持續多長時間,取決於疫情和產業鏈、供應鏈修復的程度。

光靠這些不夠,還應當採取一些主動的措施擴大內需,把符合發展趨勢的潛在需求激發出來。可以在數字化方面做文章。數字化是一場革命,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府的管理都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前不久大家都在討論“新基建”,就是數字化基礎設施。這些是有潛在需求的,需要通過政府的規劃、引導激發出來。比如,政府的數字化水平不高,現在能不能利用機會,提升政府的數字化水平?徹底改變政府的運行方式,從而轉變政府的職能,提高效率。

政府大規模進行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設備、軟件、服務,可能還要建數據庫、數據中心等,這就形成一個政府採購市場,對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形成了拉動。另外,可以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對傳統的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升級。例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地下管網等。

以前我們推進“放管服”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為什麼辦事有的還是很難?就是信息不能共享。政府的數字化可以大大解決這個問題,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對市場、老百姓來說,營商環境就更好了,更加便利了。對城市管理來說,避免了城市的擁堵、汙染等。大家的生活環境好了,城市的品質就提高了,投資環境也好了,各種人才也願意來了。

現在不能簡單地投資“鐵公基”了,而是要對現有的這些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升級。當然適當的、必要的新建項目是可以的,有需要。但是重點要放在升級上頭,而不是更多地鋪新攤子。

發培訓券、教育券比消費券更管用

時代週報:對於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你有哪些建議?

劉尚希:傳統的思路是大項目、大投資,這對一個地方來說最省事,GDP容易上去,但是未來長遠的發展後勁是否增強?是不是對其他行業、企業有拉動作用?

現在我們國家發展到了人均1萬美元的階段,如果沒有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的積累,沒有高素質的國民,積累的這些財富可能都守不住。

現在政策思路上,要從傳統的圍繞物去找項目的老套路中跳出來,轉向以人為中心,圍繞人去找項目,圍繞人的技能、人的健康、人的流動等方面,把潛在的需求挖出來,形成一攬子的政策方案。這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符合新發展理念。

應當大力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對失業者、待業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政府在這方面要規劃引導、組織協調,財政也可以提供補貼,把大量的錢花在提升人力資本上。例如發放培訓券,我覺得這比消費券更管用。

消費券就是短期化的,但不能解決長遠。對於基本生活困難的人,可以通過消費券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我並不反對。對失業者、待業者開展大規模培訓,既能解決眼前的問題,擴大需求,同時又提升勞動技能,積累人力資本,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廣泛的基礎。把眼前和長遠結合起來,發培訓券、教育券比發消費券更具有內涵和增強發展的後勁。當然,兩者也可以結合起來,領取消費券或失業救濟金的健康勞動力,必須接受教育培訓。

還要圍繞人的健康做文章,疫情衝擊顯示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多短板。要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質,讓大家少生病,大大減少了因病致貧情況的發生,這樣也等於是增加了人力資本。

最後,還要圍繞人的流動做文章。要從傳統的四面開花、到處鋪攤子,轉為聚焦到中心城市、城市群來考慮問題。當前國內的城鎮化沒有完成,大量的人往城裡去,應該是人到哪兒公共服務就到哪兒。但是現在大量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他們的公共服務待遇是不平等的,比如很多農民工子弟上學的條件就比當地戶籍居民差了一截。

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促進社會平等和機會公平,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打下基礎。如果群體之間的能力差距大,在起點上就不公平,能力鴻溝越來越深,在初分配中貧富差距很大,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會構成威脅。因能力鴻溝造成的分配差距,是無法靠政府的再分配去縮小的。當前分配差距大,導致消費傾向下降,內需不足,投資乘數變小,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我國經濟的韌性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要靠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和能力鴻溝的縮小來支撐。

一攬子政策應以中央為主實施

時代週報:實施一攬子宏觀政策的錢從哪裡來?

劉尚希:應當建立一個專門預算來統籌保障一攬子政策的實施。其資金來源包括特別國債,以及調整現有的預算,優化支出結構,把現有的支出擠一部分出來擱在這裡頭。還可以把地方政府專項債的一部分,放在中央專門預算的盤子裡頭來,不一定都要交給地方,而是由中央來統籌安排,用於上述講到的那些方面。

有了一攬子宏觀政策和專門預算,幹什麼清楚了,錢從哪裡來、花到哪裡去也清楚了,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投資者、經營者、消費者等市場主體就能看明白政府要幹什麼,也知道政府怎麼幹。這樣能夠有效引導預期。如果政策、資金跟天女散花似的,零零散散,怎麼能去引導預期?現在引導預期、增強市場信心非常重要。不能指望某一個政策、某一個指標就能解決問題。不要去盯著赤字、債務。現在應根據危機應對的需要,該多少赤字就多少赤字,該多少債就多少債,要突破常規。

時代週報:你一直都很關注財政風險,一攬子政策出來以後,會有風險嗎?

劉尚希:風險總是有的,總要冒一些風險。財政風險與經濟社會的公共風險要權衡,這是制定財政政策的基本原理。當外部危機衝擊風險擴大的條件下,財政風險作為對沖工具就需要相應擴大。現在地方財政風險太大,所以一攬子方案和專門預算應該以中央為主,而不是交給地方,地方主要是配合。凡是應對外部危機的衝擊,都應該是以中央為主。所謂中央為主,不僅是決策,在實施方面也要為主,錢也是中央來出。如果主要交給地方去承擔,在考核體系不完善的條件下,會使地方行為變異,無法實現初衷。

當然,要更多地調動市場的積極性,政府發揮一種槓桿效應、引導效應,而不是說政府埋頭幹,單兵作戰,那樣效果太有限了。

時代週報:如何提升市場的積極性?

劉尚希:

除了要有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還要有改革的一攬子方案,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推出一系列的改革。

從當前來看,這是必須要做的。政策只解決眼前的事,像投資、創新都是要針對長遠去考慮的,不是隻考慮眼前。只考慮眼前,就只是維持運營了。而改革關係到未來,關乎全局,關係到整個大的體制環境,改革能夠真正提振信心。信心是政策效應的放大器,因為有了信心,市場主體就會想辦法自救,在市場主體積極自救的條件下,宏觀政策的效果就會產生倍增效應。

一攬子改革方案首先要增強民營企業的信心。現在“三門”(市場準入門檻高如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不公平競爭和歧視現象並不少見。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對民營企業還是存在操作性的歧視。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同時,還要調動國有企業的積極性,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市場主體有積極性了,經濟就有內生動力,就算是斜坡路,也可能往上衝,不然沒有動力,就會自動往下滑。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