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一帶一路”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確定性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各類黑天鵝事件頻發,讓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如何從不確定的世界裡尋找確定性,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增添新動能?在過去的近6年裡,“一帶一路”建設從理念願景轉化為現實行動,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載體和途徑,為經濟全球化找到了新的確定性。

當今世界的重要特徵是不確定性

■ 傳統的全球治理規則和理念面臨新挑戰,和平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已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 中國遵循既有國際規則,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政策協調,為不確定的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了最大的確定性

人類的文明史是從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的進化史。之所以如此,就在於人類的創造性和“憂患意識”構建起來的公共風險理性。然而,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抬頭。可以說,在人類社會快速發展變化中,全球治理規則出現了不適應性,導致全球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風險日漸全球化,進而演變為全球公共風險。

一方面,物質文明、科技文明和精神文明日趨豐富,全球分工不斷深化細化,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金融鏈在全球範圍內更加緊密地聯繫,世界各國日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無論是金融、投資、貿易、能源、氣候等領域的全球協調及其規則,還是整個全球治理框架都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世界發展的需要。從工業社會轉向信息社會,數字化技術以及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的全球治理規則和理念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共同行動來應對。可有的國家反其道而行之,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發展的不確定性。當前世界的和平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已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人類之所以偉大,正是在於我們擁有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能力。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和而不同”的整體觀為我們從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確定性提供了啟示,並認識到,人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遵循既有國際規則,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政策協調,這些年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為不確定的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了最大的確定性。

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注入確定性

■ 合作理念創新,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找到了新方向

■ 合作機制創新,為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全球分工合作創造了機會

■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實踐,為世界注入了越來越多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致力於探索構建一種基於互聯互通的新型全球化。經過近6年的實踐,“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全球合作新平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添了新力量,給不確定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確定性。

一是合作理念創新,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找到了新方向,降低了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有什麼樣的行動,取決於有什麼樣的理念。自二戰以來的世界經濟體系,是建立在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的以貿易為中心的經濟體系。貿易帶動了投資,形成了全球分工和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但貿易合作的理念是單一維度的,僅僅依靠自發的市場競爭力量,容易產生明顯的全球“馬太效應”,帶來全球的貧富差距擴大。這是世界不確定性之所以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根源。而“一帶一路”建設超越了貿易競爭,更聚焦於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以及交通運輸的互聯互通。互聯互通的合作比單純的貿易合作更能激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能和發揮各國資源稟賦優勢,更有利於創業和就業,實現包容性發展。這有利於在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基礎上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高度契合各國對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期盼。正因如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為倡導多邊主義、深化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撐和行動指南。

二是合作機制創新,為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全球分工合作創造了機會。經濟學家阿曼·阿爾欽認為,世界是不確定性的,只要存在不確定性,就不具有所謂的最優解,最多隻有最優的概率區間。全球的分工合作也是如此,不能用確定性思維來把某種規則強加於人。但過去長期以來的國際經貿合作都是建立在同質化、確定性的假設基礎之上。與之不同,“一帶一路”建設所呈現的合作機制則充分考慮各國的差異性,它是開放性、包容性的合作框架。無論是互聯互通的建設,還是民生、人文、氣候等領域的合作,均以共同發展為導向,各國都可以從自身需要出發,共商共建,最終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因此,“一帶一路”搭建的合作機制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延展性,不同地區可以根據各自的現實需要,參與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綠色環保、廉潔惠民的區域合作和全球合作。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超越了發展階段、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等方面差異的合作平臺,是參與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品。由於不針對和排斥任何國家和主體,任何國家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其經濟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實現資源的有效對接和高效利用。

三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實踐,已經為世界注入了越來越多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的根源,除了全球經濟失衡以外,還與各國聯通障礙緊密相關,更與全球治理規則跟不上全球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直接相連。近6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將“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作為主要著力點,更加註重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更加註重構建公正合理的戰略架構,促進經濟要素自由有序流動,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面合作新架構和共享發展機遇的新平臺。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由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區域,涉及經貿、金融、文化、信息、科技、能源等領域的深度合作。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3%,高於同期中國外貿增速3.7個百分點,佔外貿總值的27.4%。據世界銀行測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參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將使“發展中的東亞及太平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2.6%至3.9%。“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顯然,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順應了人類追求美好未來的共同願景,也讓參與各國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進一步增強了共建“一帶一路”的認同感和參與度。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貿易往來和人員交流的增多,各參與國逐步結成了一個休慼相關、榮辱與共的有機整體,通過統籌協調和共同行動,為防範化解全球公共風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更多確定性。

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作用

■ 著力完善多邊合作的長效機制

■ 著力推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經過近6年的探索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闢了新天地。但我們也應看到,共建“一帶一路”是一個系統工程,仍然面臨著各種挑戰。各參與國必須加快“補短板”,著力推動多邊合作機制的完善以及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步伐,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作用,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更大的確定性。

一是著力完善多邊合作的長效機制。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由於各國在法律體系、宗教信仰、市場化程度、資源環境以及歷史條件、文化傳統和理論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和差距,相關政策協調、溝通、對接的成本較高,國際經濟合作的不確定性以及各參與方預期的不穩定性仍較大。這需要“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加強對話協商,儘快建立一整套清晰、穩定、透明的合作協商機制,實現各國政府在戰略意圖、落實能力、行為預期、利益訴求等方面的銜接契合和兼容互補。具體來講,應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加大對常態化溝通機制、戰略規劃協同機制、經貿交流合作機制、投融資機制以及安全保障機制的建設力度,確保各項機制同步推進、均衡發展。在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應儘可能明確界定權利和責任,並實施獎懲並舉、激勵相容的運行保障措施。

二是著力推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而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石,也是許多國家發展面臨的瓶頸。藉助社會資本力量,彌補政府的投入不足,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選擇,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新動能。

基礎設施兼具商業性和公共性,其收益的外溢性很強。基礎設施對當地國家居民而言,公共性更突出,而對國際投資者而言,又是商業投資項目。因此,如何協調基礎設施的公共性和商業性之間的矛盾,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需重點考慮的問題,這實質上是如何科學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問題。我認為,可積極運用國際上已經廣泛運用的PPP模式,並可將其作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合作建設的首選。具體來說,一是要針對各國具體情況,不斷創新完善PPP模式,推動各國政府與市場資源的創新融合,在解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同時,切實保障項目投資方的合法權益;二是要推動各國PPP市場的對等開放,在法律、財稅、金融、標準以及流程等方面為推廣運用PPP模式創造條件。

今天,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正逐步邁向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為特徵的新型全球化時代,共建“一帶一路”必將給這個時代帶來更多的確定性,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