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海底撈”們如何渡過難關?

最近,有三條關於企業經營狀況的新聞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條是華夏時報報道,根據測算,疫情停業期間,海底撈損失已超過11億元,全年業績也將受到極大影響,估計疫情造成的2020年營收損失約50.4億元。

疫情當下,“海底撈”們如何渡過難關?


第二條是西貝筱面的董事長賈國公開表示,公司按照往年春節的業績,春節期間的月營收我該有7-8億,但目前受疫情影響,“只出未進”,賬面現金流只供支撐3個月。


疫情當下,“海底撈”們如何渡過難關?


第三條是自稱“沒有文化的土鱉小老闆”的魅KTV投資人吳海公開發表了一篇《哎,我只是個做中小微企業的》的文章,無奈表示公司賬面資金只有1200萬,按照正常財務支出,只能勉力維持2個多月。


疫情當下,“海底撈”們如何渡過難關?

魅KTV成本


<strong>三條新聞無一例外反映出了疫情期間,企業經營狀況不佳,亟待支持的現狀。

那麼企業該如何制定對策走出困境呢?

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錢,而錢哪裡來呢,無非就是“開源”和“節流”兩條路,在傳統經營思路下,目前這兩條路都不太好走,只有創新思維,才能絕處逢生,殺出一條光明之路。

“開源”如何創新?

以餐飲服務業為例,傳統思維下,招攬客戶來店就是主流方式,儘管外賣如今風靡全國,但在國人眼前一定程度上始終是“快餐”的代名詞。疫情期間,大家“足不出戶”,但飲食需求卻依舊旺盛,如何將重心逐步向線上傾斜是很多餐飲店應當考慮的問題:<strong>如何吸引消費者下單,如何提高餐品質量,如何抓住一大批忠實“粉絲”是目前餐飲業想到擺脫困境,創造經營新爆點的核心所在。

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傾向於宅在家裡,看看直播,刷刷彈幕,餓了就叫外賣。可以預見,餐廳可能不會再是年輕人首選的消費場景。那麼,企業完全可以利用這一趨勢,來營銷自身的餐飲產品。

當前作為火爆的直播平臺就是餐飲營銷的一大利器,看過直播的朋友們知道,直播平臺上有很多的美食大神,專門直播美食製作和享用的過程,還有一些走獵奇路線的吃播”,往往以不可思議的大胃口吃下無數個“漢堡”、“麵條”等食物,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目光。在直播高流量的加持下,餐飲企業完全可以主動與這些“吃播”合作,推廣自家的飲食產品,提高產品變現率。


疫情當下,“海底撈”們如何渡過難關?


“節流”如何更有效果?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能夠想到的節流方法就是減少人員經費,協商降低房租,爭取企業貸款等,在自我看來,這是常規手段,也是在疫情突發期間的應急之策,重要但不是長久之計!<strong>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萬一今後再次遇到該類突發情況,我們應當如何面對?答案是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疫情當下,“海底撈”們如何渡過難關?


以中小微製造業為例,應當逐步部署以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生產產品的方針,減少運營成本,幫助一線工人積極轉型為一線管理者、專家,既減少了人工成本又強化了突發事件的風險承受能力,一舉兩得。而餐飲行業早就有了“機器人服務”的概念,但依舊沒有大量普及,本次疫情或許會成為其大面積推廣的一個契機。我們要明白,被動的裁員、減工資、減房租並不是有效的控制成本手段,只有優化經營流程,釋放運營潛力,優化成本的同時不損失從業者的利益才是王道。


疫情當下,“海底撈”們如何渡過難關?



目前,全國的疫情都在呈現好轉之勢,國家也針對企業經營的現狀制定了很多支持政策,涉及融資利率、稅收優惠、流程優化等多個方面,預計不久的將來企業也將正常經營。

然而,企業自身也有做好、做足應對風險的準備,“求生則求變”,想要發展還是要創新經營思維,這樣才能擺脫困境,走上新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