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冤枉的历史人物,比如陈世美,商纣王?

就是不猜


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的人,有些后来被平反,有些却一直被冤枉,后世所不齿;比如袁崇焕,当时被冤枉,但后来又被平反,那有那些人,在历史上是忠诚良将,但在后世一直被愿望呢?

1.潘美

潘美是北宋名将,河北人!潘美行伍出生,陈桥兵变时,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在电视剧《杨家将》中,潘仁美(原型潘美)害死了杨家杨继业和他的儿子,并处处和杨家做对,不顾国家大局,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实际上,杨继业的其和潘美没有多大关系!据《宋书》记载,当时的潘美为主将,杨继业为副将,主要任务是掩护民众撤退内地,而监军王佐负有主要责任,而潘美顶多是个救援不力!

而潘美做了失败的替罪羊!在民间的形象越来越臭,一直做了千年的奸臣,实在是冤枉。

2.武大郎 潘金莲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原名武植,明朝 山东清河县人,考中进士,出任阳谷县令!而其妻子潘金莲,是知州千金,两人恩爱情深,育有四子!

武大郎不但不是身材短小,还是和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父母早亡,自幼苦读,最后考取功名,很有才华;而他的妻子潘金莲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柔贤惠!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成了卖炊饼的五短三粗,而潘金莲成了谋害亲夫的恶毒淫妇!后来施耐庵的后人还为此写过道歉信!

3.李道宗

唐朝李氏宗室,封任城郡王,唐初时期,随李世明参加统一全国的战争,还参加了对吐蕃、对突厥、对薛延陀、对高丽的历次战争,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李道宗为人礼贤下士,喜欢读书,品德高尚,而且善于谋略,能身先士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

而在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将李道宗刻画成了一个奸佞小人,这其实是对历史人物的污蔑!唐初,名将如云,李道宗不被大多数人知道,但他确实是一代名将!

4.周瑜

一本三国演义,让很多人歪解了历史,三国演义的主调是捧刘贬曹,东吴是配角!周瑜的形象也被刻画成了气量狭小、恃才傲物,最后被诸葛亮气死,我自己小时候就听到很多人说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而历史上的周瑜,雅量高致,德才兼备,绝不是什么气量狭小之人,更没说过“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那是罗贯中说的!周瑜才华横溢,懂音律,所谓曲有误周郎顾!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


小任浅谈史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人物如走马灯般匆匆而过,雪泥鸿爪无不留下一些痕迹:英雄人物流芳百世,奸佞小人遗臭万年。

这些人都容易理解,然而有一些被冤枉的人物,本来在真实历史上名声不错,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要么被人们误解,要么张冠李戴被人诬陷,最后含冤莫白。

下面咱就盘点一下这样的人物。

一、北宋宰相庞籍。

庞籍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进士,时年27岁。

步入仕途不久,庞被宋真宗委任黄州司理参军,由于足智多谋,很快升迁。

乾兴元年(1022年),庞籍调任开封府,不久升任大理寺丞。

天圣五年(1027年),庞任刑部审理官,期间两袖清风,屡次向宋仁宗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

庞籍在任开封府官员期间不媚上欺下,尤其是把仁宗的宠妃尚美人无理要求怼回去留下美谈。

也许是有开封府这段经历,到后来一些包公戏为了突出剧情,塑造了一个反面人物——庞太师。

庞太师的女儿是宋仁宗的宠妃,庞太师仗着女儿干尽了坏事,处处和包公为仇作对。

因为二人都姓庞,后人把庞太师和庞籍误认是一个人。

其实庞太师的原型可能是宋仁宗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庞籍和庞太师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庞籍背了上千年的黑锅。

大家看看庞籍的朋友圈就明白了,他不仅与韩琦、范仲淹等人是好哥们,还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

讲真庞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宰相。

二、潘金莲的老公武大郎。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描写武大郎是个“三寸丁谷树皮”的男人。

说他被淫荡的老婆潘金莲,伙同奸夫西门庆下毒毒死了。

真实武大郎身高一米八,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和老婆潘金莲十分恩爱,二人育有四个孩子。

为何《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真实历史上的武植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原来都是武大郎的好朋友黄堂诽谤污蔑所致。

黄堂和武大郎是同窗好友,武曾受黄资助,后来武任清河县令,落魄的黄堂找到他,希望求一官半职。

武大郎没有答应黄的求官愿望,而是不动声色,用自己的俸禄为其翻新了老家里的破房子,当然这一切都瞒着黄堂进行的。

黄堂没能如愿,心中恼恨武植,于是在回家路上,一路走一路贴“大字报”,辱骂污蔑武大郎。

等黄回到家一看,原来自己破败的房子变成了明亮的大瓦房,一问得知是武大郎派人出钱为自己翻盖的,黄追悔莫及。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武大郎的名声彻底被黄堂败坏了。

当时施耐庵不知真相,于是把武大郎塑造成了一个猥琐之人。

三、唐朝名将苏定方。

苏定方是和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等人齐名的人物。他的经历和尉迟恭很相似,最初是窦建德、刘黑闼手下的将领。

苏定方重情重义,当刘黑闼兵败被李世民杀害后,他效忠主子决定归隐故乡,不为唐朝效力。

到李世民称帝后,苏定方被朝廷启用,其随战神李靖征战东突厥。后来又和程咬金一起征讨西突厥……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北击颉(xie)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功勋卓著,堪称唐朝一代名将。

然而评书演义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奸臣,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说唐》中更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大反派,说他在紫金关外,用计把罗成引诱到淤泥河内,将其乱箭射死。

在《兴唐传》里苏定方最终被罗成之子罗通一枪刺死,罗家大仇得报。

真实历史上,苏定方功成名就后,于76岁时寿终正寝。

四、三国名将魏延。

魏延是刘备器重的名将。刘备入川时,魏延开城献关,因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攻下汉中后,升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遂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10年,内抚百姓外拒曹魏。他的功劳不在关张两位将领之下。

刘备称帝后,拜魏延为镇北将军,后随诸葛亮北伐。

期间提出亲率兵马由子午道突袭关中,效仿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此计谋遭到诸葛亮的反对。

原来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而魏延的突袭子午道太过冒险。

诸葛亮五丈原积劳成疾临死前,为了防止魏延兵行险招,用计逼反了魏延,后被马岱所斩。

魏延其实并没有异心,我们都知道刘备有识人之能,比诸葛亮更具慧眼。魏延脑后也没有反骨,魏延实际是被鼠肚鸡肠的长史杨仪逼反的。


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蒙冤最多的,无疑是女性群体,尤其是末代美女,今以西施为例,试阐述之。

按照民间传说,吴王夫差自得西施、郑旦二位美女后,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翻开《史记》,可见西施入吴后,吴王夫差先是北上伐齐,战于艾陵;后又挺进中原,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当诸侯霸主,丝毫看不出倦怠国事之意。事实上,历史早有定论,吴王夫差乃“极武而亡”,他若真的沉湎于女色,吴国之祚或许还会更长久些也说不定。只可怜好端端一位倾国美女,自此背负上“亡国祸水”之恶名,以为后世戒,实是冤枉。

想来还是鲁迅先生看得明白:“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历史的行程


如果我说历史是一碗混沌汤,可能会遭到不少人的口诛笔伐。但胡适说过一句话: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会有人反对吗?

题主所举二例,一个来自民间的抹黑,一个来自商纣王的原下属和后儒者们的抹黑,于是历史就这么混沌下来了。

再往上说,所谓的唐尧、虞舜的禅让,虞舜与大禹的禅让真的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吗?为什么有人说禅让的背后是一场血腥的谋杀?

说说正题吧。除了题主所说的两个著名人物外,这样的人物简直俯拾皆是:

冷血残暴的秦始皇嬴政,挟君子而令诸侯的奸雄曹操,欺母霸妹的下作皇帝隋炀帝杨广,残害忠良十恶不赦的潘仁美,屈膝投降的卖国贼李鸿章……这些人都是叱咤风云的一代雄杰,都为中国的文明进步,至少为朝廷的长治久安做出过重大贡献。

且不说上述人物中的帝王系列,像潘仁美、李鸿章这样的朝廷肱骨大臣,他们怎么会想到后人们会黑他们到如此不堪境地?

杨令公原本不是大宋守将,归顺大宋后,在抗辽战争中立下功勋。小说家们要把杨家将写得如何忠君爱国,就得把他的对手写的如何心黑手毒,这个对手是谁呢?找来找去,找到了潘美。说唱家们一代代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反正是说唱,又不是“编史”,何况历史也是编的?于是历史原型就这样被民间艺术家们熬成了“一锅粥”。宣传爱国英雄是对的,但是拉一个无辜的人垫背,就真的冤枉了好人了。

如果把冤枉的范围再扩而大之到思想文化领域,那么,老子是被冤枉的思想文化界第一人。老子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生前从没想过要创立什么教派,根本想不到的是,他去世1500年后,被奉为道教教祖,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冤案。

但是,老子这样的“冤案”也只是中国本土教拉上一个中国文化明星做靠山,虽然老子没有宗教的思想,但作为老子的忠实追随者,东汉博士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们,也不算颠倒黑白,辱没了老祖先,只是敬奉他,给他披了件教祖的“道袍”而已。

要说历史上最大的被冤枉的人,还是商纣王。

商纣王是什么人?他是一位志向远大的人,他姓子名受,号帝辛,“纣”是周武王弟兄推翻殷商之后,“封赐”的“谥号”。“纣”者何意?残义损善曰纣。人都死了,死后还得给他加封个“纣”王,不知这合乎礼法否?

帝辛真的那么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吗?他真的制造了酒池肉林、创造了炮烙之刑吗?他的身死国灭真的是因为残暴无道终致众叛亲离的吗?怎么可能呢?

咱且不说荀况、司马迁这些大人物是怎么写的商纣王,我们只看一下周武王的《牧誓》,就是后来的战斗宣言“檄文”,就略知一二了。

不用翻阅史料,我们只说大致内容。文王列举了纣王的三条罪状:第一,荒废祭祀;第二,听信女人的话,原意是让母鸡打鸣;第三,不用亲族子弟而用外邦流民。就这三条。并没有什么暴虐啊、酷刑啊、信谗啊之类。

战争开始前,武王还要占卜问吉凶。他岳父姜子牙(需要说明的是姜子牙是另一个部族的首领,那个时候普通百姓,一个80岁的老渔民怎么可能一下子窜到军师的高位呢,这不太扯了吗)是一个不太守旧法的人,他告诉武王,现在帝辛的军队正在东部征讨,京城空虚,正是吉时,根本不用算。于是召集各部落进军朝歌,纣王羞而自焚于鹿台。

殷商灭了,帝辛死了,周朝建立起来了。武王谦虚,不敢称帝,只好称王。但是改朝换代了,总得给天下人个说法。那就编吧,咋编?

商周之际,巫风正盛,神鬼当家,于是借谶纬而饰非,以 “封建”而树威,爵世袭而传世。这都是时势使然。到了春秋战国,孔子以周礼为依据删六经,删到什么程度,诸君可上网一查,大抵十不留一,甚至更少。到了汉代“独尊儒术”,儒家得天下,那还用说吗,皇恩浩荡,自当竭力尽忠。于是历史就这么定格于周礼之上了。

前有车后有辙,此后,历史就这么延续了下来。如此延续的历史,“冤枉”一词就成“道统”的代名词,也成了了帝王的常用工具。谁也不知道他百年之后,历史会怎么盖棺定论,即便盖棺定论,还有朝代的兴替,否定之否定,在历史上也是很正常的。


问道黄老


隋炀帝杨广可谓是臭名远扬了,诚然,杨广算不得一个好皇帝,可要说他一事无成,是个只会玩乐的暴君,可真就冤枉他了。

杨广的过错大家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一下杨广的功绩吧。

1.灭南陈统一全国。

杨广很有野心,也很有本领,这一点从他领兵灭南陈统一国家就可看出。而他的政治本领也可以从他整理典籍,安抚南方军民等方面看出来。

2. 修大运河。

大运河的作用,相信不用我我多说了吧,直到上世纪,大运河也是中国南北交通动脉之一,它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两地文明交融互汇。

3. 立科举。

科举制度打破了由贵族子孙垄断官位的局面,使得平民百姓都有机会当官发财,它不仅改善了用人制度,还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确立,可谓是大功一件了。

4. 修律法。修改开皇律并颁布大业律,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法制基础

5. 杨广开疆扩土。

亲征吐谷浑,将青海纳入华夏版图,开辟疆土数千里;征服越南、台湾、琉球,将其并入中国版图。

除了这些,杨广还做了不少事情,如求访典籍,注重贸易……

所以说,将杨广并不是无能,而是太‘有能’了,他做的事大多功在后世,可他太着急了,以致于耗尽民力,这才成了亡国之君。






阿飛的历史


有哪些被冤枉的历史人物,比如陈世美,商纣王?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很多被定型的负面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经过了千百年一直被世人辱骂,似乎他们出现在历史上的意义只是为了当一个反面教材。可是后世经过查阅史料等方式,也发现了很多错误的说法,原来很多历史人物都是被刻意抹黑的。

1. 商纣王

提到中国历史上残暴的帝王和亡国之君,那么商纣王一定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不仅如此,商纣王贪恋美色和不务朝政都成为了他不可饶恕的罪名,但是后来很多历史人物都在给商纣王平凡。例如子贡就曾经发表过相关言论,他认为商纣王绝非人们口中那般恶劣,商纣王确实有一些缺点,可是他在位时期也有很大的作为。商纣王一改先辈保守的政治措施,他登基之后,就开始率军平定东夷,还将疆土扩大到长江下游。后来长江流域的文化发展其实都有赖于商纣王的这个举动,虽然商纣王因为好大喜功让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是他在位期间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作为,这些不应该被历史所埋没。

1. 陈世美

听到陈世美这个名字,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负心汉。而陈世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负心汉代言人。只不过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并非是负心汉,他是一位非常正直廉洁的官员,而且很喜欢帮助人。当时正值顺治时期,因为陈世美为人友善乐于助人,所以很多人开始登门拜访,而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来求官的。陈世美见到有人前来求助,只要合情合理,他力所能及,陈世美都会提供协助。可是陈世美后来却无意间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曾经帮助过陈世美,他本来也想找陈世美办点事,没想到陈世美家中的下人不认识他,就将他轰走了。事后这个人就和陈世美结了怨,还将一些莫须有的事情都扣在陈世美的头上,就这样陈世美不下心成为了负心汉代言人。

1. 法海禅师

在观看《新白娘子传奇》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法海禅师是一个拆散别人家庭的坏人。其实历史上的法海禅师出身官宦世家,还是有名的得道高僧,他为人正直善良,名声极好。唯一和白蛇有所牵扯的就是史书中记载过一段,法海禅师曾经看到一条白色蟒蛇咬伤了人和动物,法海禅师出手相救并将它赶走了,但是没有将白蟒蛇杀死。也许只是因为这一段记载,才让法海禅师和白素贞"结缘了"。


江上孤舟


历史人物的正史形象和民间形象,一般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家喻户晓的大暴君商纣王,在历史上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君主,其并没有太多的黑料;宋朝的大将潘美,乃是一位战功赫赫,忠心报国的名将,但在民间传说中,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大奸大恶之徒。除了王侯将相之外,一些历史上的小人物,也会蒙受“不白之冤”。

很久之前,在中国文化中,会将好色之徒称为“登徒浪子”。登徒浪子,原型乃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登徒子,千百年来,他一直以一个好色浪荡猥琐之徒的形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然而,说他好色,是真的冤枉了他。

登徒子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有待商榷。其人最早出现在楚国文人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根据此赋的说法,宋玉生得俊俏,乃是一代美男子,迷倒楚国万千少女,于是登徒子告诉楚王,说宋玉此人利用自己的长相清秀,且内心好色,所以不应当让他随意出入后宫。于是楚王便将宋玉召来,询问他是否属实,宋玉立即化被动为主动,说自己并不好色,反而登徒子是好色之徒: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宋玉的意思是,他的家乡是楚国美人最多的地方,而他曾经邻居家的女儿,又是当地最美的女孩,这个女孩曾经倾心于他,爬上墙头偷窥了他三年,但他本人内心坚定,丝毫不为所动;而登徒子则不然,登徒子的妻子是个相貌丑陋,身上长疮而不讲卫生的女人,但登徒子却非常喜欢她,还和她生了五个孩子,登徒子连这样的女人都下得了手,可见他是多么饥渴,究竟是谁好色,一看便知。

楚王听了之后,认为宋玉说的很有道理,登徒子的好色之名,由此传开。

实际上,仔细品宋玉的话,不难看出他的理论纯属瞎说,毫无逻辑。家有丑妻却一点也不嫌弃,对妻子爱护有加,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男人的表现吗?再者,登徒子并未对任何其他女子做出不合礼数之事,可见他对妻子很忠诚,这更加印证了他的好男人形象。宋玉的逻辑是,他认为连丑女都能如此喜爱,更何况美女,可见登徒子这个人,是个女人他都喜欢,所以他是好色的。然而,“好色”本身就指对美丽的女子有冲动,且花心不专一,登徒子并没有表现出这两点。而宋玉强提出:喜欢丑女的人,一定更喜欢美女这一内容错误的命题,实际上登徒子本人也证明了宋玉论断的错误。

总而言之,宋玉凭借自己出色的“才华”,成功反杀了在楚王面前说他坏话的登徒子,并且让这个人“遗臭万年”,不得不说,千万别惹读书人!


庭州行者


1,以潘美为原型的潘仁美

潘仁美,传统侠义小说中的大奸臣。在戏剧小说杨家将中,潘仁美公报私仇,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还暗中杀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925~991)中国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行伍出身,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屡立战功。官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

2,唐初大将张士贵

张士贵(586~657年),字武安,小名忽峍 ,虢州卢氏(今河南卢氏县)人。唐朝开国名将,隋朝大都督张和之子。[1]

自幼学武,擅长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聚众揭竿起义。归顺唐国公李渊,拜右光禄大夫,跟随秦王李世民荡平群雄,统一全国,屡立战功,累迁左领军大将军、虢国公,平定西南民乱,参与攻打辽东之战。

唐高宗显庆二年,病故,享年七十二,追赠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薛仁贵二次东征高丽时,张士贵已经离开了人世。因此,张士贵对其部属薛仁贵始终是信赖、器重并大力扶持的,根本不存在加害之事。然而北宋以后出现的讲述隋唐故事的话本、小说和戏剧,却把张士贵说成是旧势力的代表,编造了许多迫害薛仁贵的故事,所有这些,纯属虚构。这是宋代及其以后的文人学士为了通过讲述历史,影射和抨击当朝权贵而虚构的,都是特有所指的。因此,虚构的历史上的张士贵是截然不同的。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张士贵谢世后,陪葬太宗于昭陵。

3,唐朝名将苏定方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在演义小说作品中,苏定方的形象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甚至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是被后世通俗小说、评书和戏剧歪曲形象最严重的历史人物之一。

清朝年间,隋唐历史演义类小说的集大成作品《说唐演义全传》刊行以后,苏定方和其子孙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小说主要的反面人物。作为隋唐系列小说中的代表作,《说唐》的故事情节和对人物的刻画无疑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隋唐小说作品。之后《隋唐演义》、《兴唐传》等相关评书陆续问世,苏定方在通俗文学中的反派形象也就彻底定型。


牧荑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狸猫换太子”故事,里面的主角之一刘娥是个残害忠良的恶妃形象,让人恨得牙痒痒,而历史上的刘娥确是与吕雉、武则天并称为三大女主,被后世所称颂的一代贤后。

公元1022年,宋真宗病逝,留下遗诏: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也就是刘娥)为皇太后 ,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小皇帝赵祯这时才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开创了北宋太后垂帘听政的先河。在刘娥垂帘听政的十一年里,可以说是政绩斐然。

首先,铲除奸臣丁谓,澄清吏治。丁谓看到宋真宗死了,剩下孤儿寡母的,在朝堂上开始张扬跋扈,甚至还擅自篡改宋真宗遗诏。刘娥何等聪明,不慌不忙,计从心上,让丁谓掌管先帝的陵墓事宜,但丁谓哪有时间管这些事,实际掌权的是一个姓雷的太监。姓雷的太监没有上奏就选了一块号称利于子孙繁衍的阴宅,结果陵墓修到一半,地下水就渗出来了,刘娥以此为由趁机将丁谓贬官到现在的海南省,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其次,自古垂帘听政最怕的就是演变成外戚专权,甚至像唐朝一样,江山都改了姓,刘娥充分吸收唐朝武则天的教训,绝不任人唯亲。刘娥把百官公卿亲族表挂在自己的卧室,有人推荐某某当官,刘娥就查看那张表,除非证明此人确实是个人才,对江山社稷有用,才准许提拔,避免了党争。同时,刘娥还搞了“约束子弟诏”,要大臣百官带头教训子女亲朋,奉公守法,违反子弟诏的,就严惩不贷。此外,刘娥启用了一批有才能的朝臣,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等都得到她的重用。

再次,遏制了宋真宗末年的狂热宗教活动,调整了社会风气。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热衷于天书封祀一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朝政混乱,几乎把之前几代积蓄的财力挥霍殆尽。1022年,刘娥临朝称制,下令将“天书”随同宋真宗下葬,天下宫观停止营造,彻底终结了这场影响大宋王朝政治经济的“天书运动”。

另外,在经济上,刘娥主张兴修水利,推动农业的发展;于1023年下令正式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弥补财力的不足。

刘娥是具有传奇性的皇后之一,从一个卖唱孤女,到一国之母,再到垂帘听政,拥有了武则天所拥有的权力,却没有背负上武则天和吕雉所背负的骂名,成就了她一代贤后的美名。


历史小师妹


答,陈世美被寃枉了吗?他沒老婆秦香莲吗?他沒一儿一女冬哥秋妹吗?他一去上学,就没想过父母吗?他一去赶考就没回过乡吗?他没做皇家的驸马爷吗?他没命韩奇刚刀要见血,杀妻灭子在庙堂吗?他沒漫骂朝廷命官,多管闲事,娶香莲回去做小吗?他沒凭着权势据不认罪吗?陈世美死的好,千恩万谢包青天,大老爷,明镜高悬,铡去驸马爷人头一个,包大人千古留芳,青天美名揚。[玫瑰][玫瑰][汗][强][小鼓掌][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