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在二胎政策開放以後,不少家庭教育問題慢慢走近二胎家庭中。但教育問題其實不僅僅存在於二胎問題之中。我想父母與孩子都要學會放手。

傅首爾對於二胎是否徵求一胎意見是持贊同觀點的,她認為一胎如果都不同意你要二胎,你是不配的。這個問題只能說明你給予一胎孩子的愛,是不夠的,才會讓他害怕有一個弟弟妹妹去分走他僅有的愛。我想身為父母的他們,是不能將一胎不同意的表現簡單定義為孩子的自私,而是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給予的太少,要求的太多,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其實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給他發表自己建議的權利,孩子也需要被家長尊重認可,而不是我們自己一味的決定,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更不要以所謂的為了你,來道德綁架孩子,加重他們的負罪感。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為什麼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我們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愛的時候,孩子是不會吝嗇分出一些的,當孩子反對分出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得到的比較少,他們沒有什麼安全感才會使得他們吝嗇自己所得到的少有的愛。教育孩子不應該只是要求孩子懂得大度,學會分享,身為家長更應該帶頭,先給予,先分享愛,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的啟蒙老師往往是家長,家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很影響孩子對於事物是非的判斷和做法。

一方面,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先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由於年紀較小,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容易被二胎的到來所擊垮,容易出現內心自我否定:“就是因為我差,所以爸爸媽媽才會生弟弟妹妹想取代我。”這對於一胎來說才是真正的傷害。不要用其他孩子來否定你的孩子的努力,這隻會讓他們感到消極,從而產生自我否定,這是不利於孩子心理成長的。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另一方面,尊重孩子的選擇、意見,這比為孩子計劃他們的人生來的重要的多。當父母想要生育二胎時,是應該通知孩子的並與其溝通商量的,不是為了生而去生。<>中,主人公贊恩的家庭正是因為沒有計劃,只是為了生而生,從而導致贊恩的妹妹薩哈年僅11歲為了替家裡減少房租就被迫嫁人,最後流產致死。贊恩最後為了替妹妹復仇,捅傷妹妹的丈夫,入獄。很多時候家庭關係都取決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傅首爾的繼父,在準備要二胎時,是與她商量過,並且安撫了她,給予她足夠的安全感,讓她感受到二胎的出生其實並不會改變很多。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在妹妹出生後,當她回到家,她總會得到最大的葡萄,這才會有了她所說的:"我的童年過得非常不快樂,但是還有那些葡萄,它們非常的甜。"這些葡萄代表了父母對她的重視,對她的愛,更是給她無數安全感的代表。最後她說:"她成了最好的姐姐,妹妹成了最好的妹妹。"正是因為並沒有因為二胎出生而忽視她,讓她感覺二胎的出生是為了取代她,而是讓她得到了更多愛。這才是促成這一段姐妹關係的根本。當然,家庭關係不僅僅是體現於孩子與孩子之間,也可以是父母子女之間。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1.不僅是在二胎問題上,在生活中家裡的大事,我們都應該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學會聆聽孩子的聲音。這不僅限於關乎孩子切身利益的事,也是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參與感,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自己是身為家庭一份子,是這個家的一員。孩子是需要被認同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在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內心是渴望被認可的,希望自己是被認同的。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2.也許孩子不是那麼優秀,甚至在某些方面你的孩子是遠遠不如其他人的,但是身為父母,你們應該找到孩子的閃光點。努力讓自己的孩子認識到自己是有優點的,讓孩子對自己的決斷擁有信心,在此過程中也讓孩子真是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但不可過分放大孩子的優點與缺點,這樣可能會讓孩子的性格造成兩個極端過於自卑敏感或是自大自滿。這都對建立孩子正確的事物是非觀與判斷有關,畢竟聽取孩子建議的前提是孩子的是非觀是正確或是沒有大偏差的。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3.當然學會聆聽孩子的聲音,並不是全盤吸收並運用,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見,適當運用。不要一味給孩子灌輸自己認為正確的思維,替孩子規劃他的人生道路,這隻會讓孩子感受到壓抑。學會尊重孩子對自己的人生的意見與方向,自己在一旁適度給予意見的角色,不要在其中充當主導者,更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傷害孩子。家庭教育問題中,二胎只是因為政策問題而最近顯現的一個小方面,根本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要學會放手,自己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學會尊重彼此。在孩子形成一定是非觀後,可以放手,讓孩子獨自前行,不要擔心孩子是否安好,這是他遲早會獨自經歷面對的。相信孩子,也給他信心,給與他跨越一切困難的勇氣。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父母與孩子都是雙方人生中的過客,我們終會經歷生離與死別,我們不能也沒有權利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無論他扮演者父母或是子女的角色。我們不會同行一生,終會去到自己的世界,我們最後都會放手,可能是自願,也可能是迫於大自然的定律。

最好的愛其實是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最大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