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一提到他,都會介紹他是梁啟超的孫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兒子,然後才是歷史學者,環保鬥士梁從誡。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梁從誡(1932-2010)

他是名門之後,卻沒有受到半點廕庇,反而屢遭磨難。

從象牙塔裡的一個歷史學家轉變為身體力行的環保鬥士,梁從誡不斷地抗爭,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變得更好。

這背後,是梁啟超、梁思成和梁從誡祖孫三代擁有的共同基因起作用:那就是社會沉重的責任感。

“我們生於斯長於斯,這塊土地養育了我們,我們不能不盡我們的力量,為這塊土地、為這個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報。”梁從誡說,但他又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認為“我們三代人都是失敗者。”

很顯然,梁家三代人都是中國的啟蒙者,他們各自提著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未來。

01

梁從誡的名字從何而來呢?

與建築有關。宋代出版了一本專門講建築標準的書《營造法式》,作者是古建築學家李誡。父親梁思成專門研讀過這本經典,他和林徽因一起用畢生心血勘測和保護中國古建築。

所以兒子出生以後,希望他能夠繼續從事建築事業,故名從誡。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林徽因與梁從誡

可是梁從誡卻因兩分之差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是梁思成)遺憾擦肩,轉而到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

畢業在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幾年後,梁從誡回到北京從事世界史研究。一位研究歷史的學者,最後卻因歷史問題走進了人生的至暗時刻。

十年動亂髮生後,梁從誡因為爺爺梁啟超曾經做過“保皇派”,所以被牽連下放勞動,在江西改造。

1978年,梁從誡有了一個回到北京的機會,來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做編輯,度過了十年職場歲月。這段時間裡,他創辦了《百科知識》與《知識分子》雜誌,後者因為有不合時宜的內容,僅僅辦了一期便停刊了。

感覺受到束縛的梁從誡離開了體制,進入了馮友蘭、張岱年等哲學教授創立的中國文化書院。這是一個民間機構,旨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經費完全自行籌集。

此時的梁從誡已經知天命,他的前半生走得磕磕絆絆,因為性格耿直,錯失了很多升遷的機會。用他自己的話說,當不了領導,也不願意被人領導,就喜歡自由。


02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梁從誡就開始關注環境保護方面的情況。由於發展破壞了環境,發達國家較早地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走上了集中治理的道路。

然而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仍處於追求物質發展的階段,神州處處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開始給環境帶來壓力,遺憾的是,中國人身處其中並不自知。

梁從誡覺得自己一定要做點什麼,“自己的國家地髒了,總得有人掃吧”。1993年,61歲的梁從誡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創立了中國民間第一家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梁從誡普及環保理念

他先從環保知識培訓開始,開展各種主題的展覽,分享環保理念,走進中小學演講,告訴孩子們要做大自然的朋友。哪怕一場活動只有五個人,他也願意講,有五個重視環保的綠色種子已經很好了。

那時在中國開展環保教育工作,難度可想而知。“自然之友”曾經在北京的公園裡,勸說過遛鳥的大爺保護鳥類,釋放籠中鳥,引起大爺們反懟:“我自己都捨不得吃,把雞蛋黃給鳥吃了,還想怎麼對它好?”

遛鳥是北京城多年來的市井文化,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梁從誡目睹各地環境破壞現狀非常著急,給別人提建議時常常不留情面。有次去某縣考察,縣長拿出好酒招待他,他很直接地說:“你們河裡的水都像醬油湯了,怎麼還好意思喝酒呢?”

直來直去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讓他的環保工作做起來很艱難,處處碰壁。

03

1995年,雲南德欽縣為了經濟利益,計劃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一旦成為現實,瀕危物種滇金絲猴就會徹底失去家園。

滇金絲猴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活躍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在全世界僅有1500只,德欽縣的原始森林中分佈著200多隻。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然而滇金絲猴無法向人類提出抗議,保護它們只能靠人類自己。環保志願者、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得知消息後,找了相關領導和媒體,仍不能阻止,絕望的他輾轉聯繫到北京的梁從誡求援。

梁從誡收到信後焦急萬分,他將求援信發給中央及北京的幾十家媒體爭取輿論支持。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他,藉助建言獻策的渠道向中央反映,得到了重視,滇金絲猴保住了家園,中央每年也為德欽縣撥下300萬元專門用來滇金絲猴的保護。

這是梁從誡創立“自然之友”後打的第一個大勝仗,給了他很大的信心。經由媒體報道後,全國各地反映環保問題的信件雪片般寄到“自然之友”辦公室,一開始梁從誡每封都回復,後來無奈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有的地方效仿德欽,竟然想通過砍伐森林來爭取國家撥款,讓他幫忙申請。梁從誡有些恍惚,最後竟不知是勝利還是失敗了。

不僅滇金絲猴處境危險,可可西里上的藏羚羊數量越來越少,從最高峰的100萬隻,迅速減少到7.5萬隻,背後的劊子手就是人類。

一公斤藏羚羊絨交易價是9000美元,被製造成藏羚羊絨披肩後,在歐洲的售價高達4萬美元。

反偷獵組織“西部野犛牛隊”和這些偷獵分子進行了殘酷的鬥爭,由於缺少經費和裝備,很多次都望洋興嘆,並且面臨著生命危險。

梁從誡聽說後,號召“自然之友”的會員籌款40萬元支持“西部野犛牛隊”運轉,來自千里之外的力量讓這群高原衛士找到了後盾,流下熱淚。

趁著英國首相布萊爾訪華,梁從誡以個人名義給布萊爾寫了一封公開信,請求英國協助杜絕藏羚羊絨進口貿易,布萊爾做出回應表示支持。

1999年5月,67歲的梁從誡和“自然之友”的會員們一起,登上了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對收繳來的近400張藏羚羊皮付之一炬。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他在現場對著鏡頭說:“我們用這把火向全世界表示,中國人民不允許這樣的罪惡在我們的土地上繼續橫行霸道。”

04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後來擔任了“自然之友”名譽理事,在她的眼中,“自然之友”的辦公室處處體現著環保理念:

辦公用品是其他地方淘汰的,辦公紙是別的公司或出版社用過一面的廢紙,梁從誡的名片也是印在這種廢紙背面的,上面印著生產配料表。

梁從誡常年騎著一輛自行車上下班,人們很難想象偶爾擦肩而過的老頭竟然是梁啟超的孫子。他的老伴方晶退休後,到“自然之友”成了一名志願者,古稀之年跟梁老一起為中國環保事業奔走呼號。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做了多年的環保,梁從誡心中有個感受越來越強烈,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出現矛盾時,往往經濟壓倒了環保,他和“自然之友”的聲音被淹沒了。

但是以梁從誡為首的“自然之友”會員們,甘當苦行僧,秉承一個理念,那就是——“我們不忍,我們忍不住。我們心有不忍,就要表達,我們忍不住,就要做點什麼。”

如今的“自然之友”,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民間環保組織,積累會員超過20000人,地方組織遍佈全國十幾個省區,推動著中國各項環保事業的發展。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74歲那年,梁從誡嚮往常那樣騎著自行車,突遭車禍,到醫院被查出已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他的身體大不如前,記憶力迅速減退,來看望他的朋友,他都會叫他們“自然之友會員”。很多事情他都不記得了,卻仍記得未竟的環保事業。

國學大師季羨林非常欽佩梁從誡對環保的身體力行,他讚道:“寧願丟一個歷史學家,也要多一個自然之友,這體現了梁從誡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思想。”

這個思想,像極了他的祖父梁啟超,一生為國開民智,尋找道路;

這個思想,像極了他的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窮盡一生勘測和保護中國古建築,為後世留下重要遺產。

梁從誡說,如果說梁家三代人有共同點的話,“那就是社會沉重的責任感。我們生於斯長於斯,這塊土地養育了我們,我們不能不盡我們的力量,為這塊土地、為這個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報。”

梁從誡是個悲觀主義者,他認為梁家三代都是失敗者,而且一代不如一代。

這既可看作是梁從誡的謙辭,又能體味到某種悲涼。梁氏家族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有著“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稱。從梁啟超、梁思成再到梁從誡,祖孫三代都堪稱中國的啟蒙者。

他們有著知識分子的本分,他們舉起燈,憂國憂民,照亮民族未來;

他們又有知識分子的風骨,他們與落後的勢力抗爭,不惜捨身為國,甘做鋪路石。

他們叫了一百多年,只要叫醒了一些人,梁家就不能算失敗,相反是非常偉大的成功。

05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這首新詩,有人說是為了悼念好友徐志摩而作,然而真實情況是,這是寫給剛出生的梁從誡的。

2010年10月28日,梁從誡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9歲。他未能如父母所願從事建築事業,但也曾為保護中國古建築努力奔走,相信一家人天堂相遇,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定會欣慰的。

他是梁啟超孫子,林徽因兒子,若沒有他的保護,滇金絲猴可能消失

梁從誡曾把環保比作是“一場不可能贏的戰爭”,可是他也說“不能因為贏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總是要死的,不能因為這個就不好好活了。”

他不是失敗者,而是先驅者,一念一生的苦行者。

願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像梁從誡先生這樣的國之棟樑。

向梁老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