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

果笑


这得从刘邦时期说起,刚完成国家的建立,平息了战乱,可隐患也埋下了。大汉王朝面临着几个问题,国内的,功臣猛将们分封各地,这容易在之后成为祸乱的源泉。人口经过连年征战而锐减,国家百业待兴,急需恢复社会安定和生产,增加人口。外部,匈奴进犯中原,对于大汉王朝有非常大的威胁。

到文帝登基,汉朝已经经历了对匈奴战败,除掉大多的功臣异姓王,刘邦去世,吕后把持朝政,吕氏一族鸡犬升天,吕后归天,铲除吕氏一族这些事件。当国家渐渐安定下来,那么匈奴便成为最大的威胁,从一系列变故走出来的汉朝,与匈奴的力量对比是处于弱势,为了让匈奴不再或少于侵犯,也只能先以和亲跟财物送于匈奴,以待来日。另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一种恢复国力的政策,也只有国家够强了,才有财力支撑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及应付未来对匈奴的战争。


独走人间1972


西汉初年出现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不仅巩固了汉帝国的统治,而且使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为强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成就虽然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但是究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是刘邦推行黄老之术、奉行无为而治、与民生息,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相继接力而造就的第一个治世。

一、“暴政亡秦”促使刘邦推行“仁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然后仅仅维系了15年就二世而斩,农民起义的风暴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猝死。

刘邦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之一,从沛县起兵,辗转征战天下,第一个攻破咸阳,亲手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后又经过4年多的楚汉战争,才建立起大汉王朝。

大秦帝国灭亡后,亡秦原因也被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而是在军事上继续北击匈奴,南击百越;政治上为了展示他的丰功伟绩,大兴土木工程,可以说秦始皇应该中国最早的“基建狂魔”。

秦始皇和秦二世在短短的十五年间,开建的大型工程主要有:秦始皇陵、秦二世陵、长城、阿房宫、驰道。这些大型工程不仅靡费大量的税赋,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劳役,累计有上百万青壮劳力为这些大工程服务。

由于工程量实在巨大,大量青壮劳力就被长期禁锢在工地上,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必然结果,而且导致农田荒废、民不聊生。

其次,酷刑让百姓没有生路。

与暴政相配套的,是秦朝的酷刑。

本来,商鞅变法就以严刑峻法著称,但是自秦孝公以来,法律虽严,但主要是维持秩序,民众只要积极参与耕战,犯罪率并不高,也不用担心被法律惩处。

秦国统一以后,由于大型基建接连上马,劳役多得不可计数,劳役一多,触犯刑律的机会就增多,呈现几何倍增局面。触犯刑律的机会一多,加上连坐法,导致刑徒增多。光在骊山修陵墓的刑徒就有几十万。

而根据《连坐法》,一旦有牵连的人触犯死刑,往往就要被处死一大批人,这让百姓始终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感觉不到活路和出路。最终激起了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

其三,重赋让百姓贫困不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水利、修驰道、修陵墓、修长城、修阿房宫、还要南征北战、还要巡游全国……

做这么多事都需要花钱,正常的税赋远远不足以支付这么庞大的开支,只能厚敛于民,不断地加重民众的税赋水平,沉重的税赋让百姓越来越贫困,最后实在没活路了,不得不铤而走险。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后人在总结秦亡教训时,往往归罪于苛刑。其实商鞅之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并无太大问题,就是《连坐法》,只要政策宽松,民众也不会有大量无谓的“违法”行为发生,没有违法行为发生,就不会触发《连坐法》。

但是暴政特别是庞大的基建工程,却让民众的劳役呈几何倍增,同样的就带来触发《连坐法》的机会几何倍增。归罪于法家其实是找偏了目标。

刘邦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认识到秦亡主要是暴政,而不是秦法,所以在夺取天下后,对秦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全盘继承,并且还让萧何在秦法六律的基础上,制订了汉法九律,比秦法还多三律。

刘邦不仅“汉承秦制”,而且还发展了秦法,这可能是许多人忽略的一个方面。

但是针对亡秦的暴政,刘邦是小心规避。既然秦亡于暴政,刘邦不能重蹈覆辙,因此他故破咸阳后,就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让关中百姓休养生息,嬴得了关中的民心。关中百姓非常希望刘邦做关中王。刘邦后来从汉中打回关中后,获得关中百姓的大力支持,关中成了楚汉对抗时刘邦的坚强后盾。在刘邦一次又一次被项羽打败后,关中百姓不断出人出粮,帮助刘邦继续对抗项羽,就是希望刘邦得国后好实行仁政。

《史记.高祖本纪》: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立国后,也没有辜负关中父老的愿望,不仅定都关中,而且推行黄老之术,施行与民休息的“仁政”,轻徭薄赋,无为而治。黄老之术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才废止。

二、楚汉战乱导致民生凋弊让刘邦休养生息

刘邦项羽灭秦后,项羽大封18路诸侯,百姓本来以为可以天下太平了。

但是当年天下就复又大乱,先是齐国竖起反旗,项羽北上齐地平乱。随后刘邦暗渡陈仓,还定三秦,不久一路打到彭城。楚汉之争为主的新一轮战争开启。

楚汉之争表面上是刘邦和项羽之争,事实上是刘邦二次统一战争。刘邦通过四年的艰苦战争,不仅消灭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西楚集团,而且平定了三秦、三齐、魏、韩、赵、代、燕等诸侯割据势力,使得天下重新一统。

因为楚汉战争是在反秦战争结束不到一年就发动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休养生息,又被卷入新一轮战争中。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楚汉战争是一个新阶段。

但对于当时的天下百姓来说,年纪大的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秦始皇统一后,又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之战,还有比战争更折磨人、更消耗人的劳役。大泽乡起义后,又是疾风暴风式的、席卷全国的反秦战争。在反秦战争中,项羽的暴行比暴秦有过之无不及,项羽屠城无数,纵火无数,离开咸阳东归前,还一把火把咸阳宫、阿房宫都烧了。老百姓在反秦战争除了收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外,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而楚汉战争又打得非常惨烈,人员伤亡非常大,仅彭城之战中,刘邦和诸侯的56万大军就被项羽打败,死伤不计其数。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兵败彭城,士兵损耗得也差不多了,幸亏萧何从关中又新征了兵员补充,刘邦才得以继续和项羽抗衡。同时,分兵派韩信去攻打各路诸侯,各方参与的军队达百万人次。到最后垓下之战时,参战军队在50万以上。死伤的同样不可计数。

对百姓来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战争和劳役就没停过,百姓和士兵厌战欲望极强,厌战情绪蔓延。

《史记.高祖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

刘邦也心知肚明,因此,垓下之战一结束,立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以期让凋弊的民生尽快恢复。其后虽然也发生了数起平定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但都是规模较小的局部战争,而不是波及全国的战争,对百姓的影响不是太大。

三、平民出生让刘邦非常体恤百姓疾苦、而节俭作为家风传承四代

刘邦与项羽、秦始皇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是平民出生,他对百姓有天然的亲近之感,对民生有切身体会。

刘邦出身是农民,一开始结交的朋友都是屠狗吹丧的农民和市井基层人士。自己不喜欢务农,后来混了个洒水亭长,也只是属于基层小公务员,管理的还是基层的社会治安。

刘邦对劳役有切身体会的,自己就服过劳役。还在服劳役的路上见过秦始皇出巡,发出了那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千古一叹。

刘邦造反也与劳役有关,秦二世的时候,需要征调沛县一批劳力去骊山修陵墓,刘邦亲自押送起程。出于对劳役的恐惧,路上有人逃亡,富有同情心的刘邦也没严管,后来逃的人越来越多,刘邦“好人好事”做到底,干脆把这些劳力都放掉了,自己躲进砀山里,并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揭竿而起。

刘邦一路向西攻打咸阳的过程中,都以攻心为上,杀人为下。每下一城,都让民众安居乐业,不像项羽一路打一路屠城。因此刘邦非常得民心,西入咸阳,遇到的抵抗不多,得以先项羽入关。灭秦后,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仁义之名更是远播。

刘邦的亲民还体现在与百姓没有距离。他经常听取小人物意见,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下天下后,刘邦本来定都洛阳,一个齐地戍边的小人物娄敬路过洛阳,求见刘邦,当时已是皇帝的刘邦竟然破格接见,还好酒好饭地招待娄敬。娄敬给刘邦献了三策,刘邦都照准:

  • 其一,定都关中而非洛阳。刘邦采纳了,才有了长安。

  • 其二,移民关中。把六国贵族迁到长安一带看起来,防止再造反,刘邦采纳了。

  • 其三,与匈奴和亲。刘邦本来不同意的,白登之围后也采纳了。

与匈奴和亲,其实也是休养生息的保障。如果没有这个政策,西汉政权能否保障先不说,汉匈战争一旦大规模开启,民众又将陷于战火中,亡秦覆辙又将重蹈。

出生于平民的刘邦体恤民生疾苦,因此,宁愿牺牲公主幸福,也不愿意再让百姓重陷战火,这一和亲政策为大汉与民休息嬴得了富贵的近百年时间。

出身平民的刘邦还有一大优点,就是非常注重节俭,不喜奢华。刘邦在出征剿灭叛乱的诸侯时,萧何在营造未央宫,他回来看到未央宫太壮丽了,当时就大骂萧何为什么搞这么豪华,萧何说是为了显示天子威严,刘邦才不生气。

《史记.高祖本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刘邦不喜欢奢华、崇尚节俭,这种良好的习惯形成了家风,传到了汉惠帝、汉文帝身上,特别是汉文帝,穿的衣服都带补丁,并且都穿粗布。

正因为汉初几代皇帝都崇尚节俭,不喜奢华,因此也就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使得国家财富快速积聚起来,民众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强汉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萧何、曹参的坚定执行使休养生息形成接力

刘邦建国后,黄老之术成为治国之道,与民休息是国策!

黄老之术其实包括两个方面:

  • ——政治上,无为而治。国家不干预民生,让民众自己凭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经济,能过无为而治,实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

  • ——管理上,以法律为准绳。就是控制犯罪、惩罚犯罪,为“无为而治”提供制度保障,否则,对于犯罪也无为,那不是成了无政府状态了?

刘邦制订国策,执行主要是丞相。先是萧何坚定执行无为而治政策,又在秦律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汉九律,使汉律成为后世的法制基础。

萧何死后,曹参更是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极致。曹参当丞相是刘邦的遗嘱,曹参当丞相后,整天啥事也不做,就是喝酒,白天喝、晚上喝。汉惠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曹参的儿子去劝曹参,结果被曹参一顿胖揍!

汉惠帝问曹参为什么只喝酒、不理政。曹参以汉惠帝比刘邦、以自己比萧何,说你不如刘邦、我不如萧何,我们只按照旧规矩执行就行。执行有差错,我有法律侍侯,执行无差错,我就喝酒……“萧规曹随”的成语就这么诞生了。

萧何、曹参坚定接力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时,继续接力,这样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国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文景之治”就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顺利诞生了。

综上分析,“文景之治”其实发端于刘邦,刘邦总结亡秦的教训,又根据楚汉相争民生凋弊的实际,制定了“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的国策,被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继承接力后,又在萧何、曹参等重臣的强力执行下得到有效推行,最终诞生了中华第一“治世”,也奠定了强汉的根基。


一叶碧云


被历史所称道的“文景之治”是孝文、孝景父子两代帝王掌政的时代,历时近四十年,人口增长,经济复苏,国库充盈,社会安定,尽管因工商业主的崛起和权贵的搜夺有贫富悬殊之弊,诸侯国的几次叛乱形成局部的震荡,但中央政权日益巩固,社会依然充满了活力。

历史有很多的偶然性,一连串的偶然性规定了历史的走向。吕后死,诸吕灭,倘若庶子外王刘恒没有入主朝廷,用他宽厚仁爱的性格和持重稳健的国策开其端,其子刘启自然也不能继位人主承其续,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文景之治”。

刘恒之被选为新君,自然因为他作为高祖刘邦活着的儿子排行居前,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有一位起兵讨吕的高祖长孙齐王刘襄同样有竞争力。由谁入继大统,是权臣们根据自身政治利益反复权衡的结果,任何具有皇家血统的刘氏子孙都可能成为新的君主。

刘恒历史有很多的偶然性,一连串的偶然性规定了历史的走向。吕后死,诸吕灭,倘若庶子外王

刘恒没有入主朝廷,用他宽厚仁爱的性格和持重稳健的国策开其端,其子刘启自然也不能继位人主承其续,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文景之治”。

刘恒能够胜出,他的母亲薄夫人为其加了关键的一分,这一点,薄夫人本人不知道,但恰恰是因为她,才成就了其子孙后来的帝王之业。不止是她,文帝之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同样重要。

薄夫人,高祖刘邦之姬,文帝刘恒之母。生于秦代,其父吴人,与原来魏国宗室之女私通生女。不久,其父死,葬于山阴(今之绍兴)。此时六国已灭,秦皇一统,薄氏女在这样的时代渐渐长大。至秦二世,天下叛秦,诸侯蜂起,已灭六国

想趁机死灰复燃,魏豹起兵,自立为魏王。薄女之母原既为宗室女,当然知道女子入宫乃是博取富贵权势的最佳途径,于是,将女儿送进了魏王宫。有相者许负,为薄姬(魏豹之姬)相面,云将来当生天子(此姑妄听之)。

当时项羽和刘邦相距荣阳,楚汉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胜负未分。魏豹本是汉之盟友,帮助刘邦打项羽,及闻许负言,心中窃喜,没想到薄夫人后来成了刘邦的女人

窦太后,文帝刘恒之后,景帝刘启之母。吕后当政时,窦女以良家子选入宫中。窦皇后有一个弟弟,名叫窦广国,四五岁时,被人贩子拐卖,家里遍寻无果。广国连着被转卖十多家,到了宜阳,为其主人进山烧炭。夜宿崖畔下,山体崩塌,所宿百余人尽死,唯广国得脱。大难不死,求人算了一命,说不久将要封侯。

广国流落长安,听说皇帝新立了皇后,皇后早年家在观津,窦广国被拐时年虽小,还记得家乡和自己的姓氏,犹记小时与姐姐采桑,从树上摔下的往事,于是上书自陈,说当朝皇后是自己的姐姐。皇后言于文帝,立即召见,所言父母家乡皆合。又问及当年情景,广国说起姐姐被征入宫的往事,说姐姐临行前和我诀别在官家传舍之中,曾要了一个澡盆给我洗了澡,又亲自喂我饭,这才哭别而去。

窦皇后闻听,抱着弟弟大哭,姐弟相认,左右的人无不下泪。这个“三言二拍”中才有的故事并非小说家言,而是记于正史的。

窦广国自此封侯骤贵。窦氏有三人封侯,除窦后之弟广国封为章武侯外,她的一个远房侄子窦婴在吴楚七国叛乱时为大将军,破吴楚有功,封为魏其侯。至汉武帝时,窦婴还当过丞相,后被武帝所诛。窦皇后,景帝时为太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高寿,得三朝之尊。

晚年时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她笃信黄老之言,所以,为帝王的儿孙都要读老子的书,对汉初朝政有重大影响。

《汉书·儒林传》记载一个有趣的故事: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博士辕固生,辕对曰:此乃民间私家之言耳。他的话是对老子之书的轻蔑,认为不足以作为王朝施政的指导思想(王官之学)。

窦太后大怒,其喜怒塑笑不仅关乎朝政,关乎大汉帝国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还关乎一些人的身家性命。

窦太后直到晚年,对朝政还有决定性的权力。

薄、窦二后,不仅因为她们生育了文、景二帝,也因其性格、好恶乃至个人命运戏剧性的变化决定了汉王朝的历史走向。


历史天天说吧


导语:文景之治是在公元前180年-141年的汉朝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稳定,这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之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总结起来有几方面的原因

汉文帝影视剧照

1、西汉统一后,社会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战争

从春秋开始一直到楚汉争霸,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战乱纷争之中,战争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战争直接消耗的是人口和经济,其次的影响是人民没有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而且时刻要面临着破坏和掠夺!

春秋时期,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各诸侯国又有着独立的政治和权利体系,周朝中央政府根本没有权利和实力约束地方诸侯,各诸侯国之间开始大鱼吃小鱼的兼并现象;从此中原大地战火纷争,各路英雄称霸,所谓的都是自己的王图霸业,那会管底层民众的生死存亡和修养生息!

通过不断的蚕食和兼并,到了战国时期,诸侯数量减少了很多,但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征伐从未停止过,通过征战和兼并最后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之间的战争就从没有停止过,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了战乱纷争!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什么道义和信义可言,各国所追求的不过是利益!

春秋时期诸侯国图

秦朝统一后,整个社会还没来得及恢复发展,又灭亡了,同时秦朝的暴政和严酷的律法使得民众没有机会喘息,天下又陷入了战火之中,直到西汉统一之后,才结束了纷争,天下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发展!

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底层的民众一直生活在战乱之中,生产疲惫!西汉初期虽然边关不稳定,但汉朝采取了和亲的怀柔政策,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中原腹地迎来了一个稳定平和的发展环境!

古代战争图

底层民众是国家的基础,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保证,连年的战争不仅损耗了青壮劳动力,更消耗了经济和粮食!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西汉初年的社会稳定、没有战争纷扰给文景之治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和阳光!

2、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都执行与民修养和鼓励、恢复农业生产的国策

古代农民耕田图

我们去读西汉初年的历史,就会发现一条,从汉高祖刘邦、吕后、文帝到景帝都在不断的减轻赋税,以恢复、鼓励农业生产为最主要的国策!而饱受战乱之苦的底层大众更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

  • 刘邦建立西汉后,与民修养,减轻税赋,采用十五税一的制度;释放奴婢,复原士兵以解放生产力,给他们土地和住宅,让他们从事生产劳动;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提倡节俭,加重商税减轻田税!又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使民心归附!
  • 吕后掌权后,继续重农之国策,放宽经商政策;继续实行刘邦的十五税一政策,诏令全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鼓励农民从事生产
  • 汉文帝宽俭待民,其性又温和节俭!汉文帝废除连坐法,惩治社会上奢华靡费的风气;继续减轻赋税,到三十税一,减轻徭役,规定成年男子每三年服役一次,达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田税徭役的最低水平;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川林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和发展渔业;在汉文帝的执政下,国家日渐富强!
  • 汉景继位后继续推行重农的国策,沿用文帝时期的田赋和徭役政策,并鼓励民众开荒垦殖,将土地租给没有地的人;汉景帝多次下令郡国以劝勉农桑为重;以法律手段打击擅使民力的官员,曾两次下令禁止谷物酿酒!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都执行重农的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农民的农业生产,不断的减轻赋税和徭役,让民众有足够的生产时间和生产的积极性;可以说西汉初年与民修养、重视农业的国策为文景之治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3、西汉时期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汉宫殿图片

西汉建国后采用了秦朝时期的郡县制,又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国,形成了郡国制的政治体系;相比之前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令可以统一有效的执行!

  •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权利又相互制约,大大提高的中央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
  • 地方实行郡国制,中央制定的政令由地方来负责执行,通过对地方治理的情况来考核地方官员的执政能力和升迁任用;对于诸侯国,中央派相国来监督和制约各诸侯王,使得中央政府的政令在地方政府能够有效的执行!
  • 相对于之前的分封制,郡国制极大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虽然郡国制有很多的弊端,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2000年前的郡国制,如果那么简单,西汉初年直接使用今天的制度岂不是更加的完善!

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对地覅昂政府控制力加强,政令能够统一有效的执行,这为文景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英雄也是罪人

春秋战国到楚汉争霸英雄人物辈出,但哪个英雄不是双手沾满了鲜血,踏着万千骸骨成就了英雄霸业之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英雄也是罪人!

白起为千古传颂的英雄,甚至得到了“人屠”的称号,长平一战就坑杀了40万赵军,这40万赵军全是青壮年劳动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在人口少、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项羽灭秦一战,坑杀了20万秦兵降卒,西楚霸王战神之民无愧,英雄之名却不见得实归!

白起影视剧照

结语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繁荣鼎盛的顶峰点,它的出现是西汉初年的统治者经过多年恢复和发展才积累起来的,就像生物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一样,文景之治的出现得益于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国策和当时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他给久经战火荼毒的百姓给了一个稳定、有希望的生存环境,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过上小康,但绝对能过上安稳、不挨饿的生活!战争才是摧毁一切的罪魁祸首!


小任浅谈史


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40年)两代帝王的统治下所出现的那段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时期。“文景之 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它是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称做“黄老之治”。

    在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极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黄老之术,采取“与 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种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和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 可食。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也大大增强, 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更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景之治的出现说明道家的黄老之学对恢复社会生产、迅速提升国力、改 善人民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对封建王朝政 治决策的巨大影响力。


放学别走我去叫人


文景治之出现的历史背景

1.社会安定,安定的社会环境给发展农业生产提拱了宝贵的时间,追求财富成为社会风气。

2.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生产工具有了明显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调整成功,重视水利灌溉,确保了增产增产增收。

4.人口的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5.封建社会的制度优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6.土地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民有高度的经营权和支配权。

7.处在历史发展的上升期,统治阶级与农民协调配合,抓住了历史机遇。


许杰95


“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40年)两代帝王的统治下所出现的那段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时期。“文景之 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它是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称做“黄老之治”。

在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极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黄老之术,采取“与 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种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和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 可食。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也大大增强, 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更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景之治的出现说明道家的黄老之学对恢复社会生产、迅速提升国力、改 善人民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对封建王朝政 治决策的巨大影响力。

“文景之治”的出现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定田租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

(二)改革法律,废除秦朝的株连,关心民众疾苦,用笞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肉刑。这里还有一个缇索救父的故事。缇索,汉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文帝时,淳于意有罪要受刑,诏命解送长安,当时肉刑尚未解除,淳于意临行骂他的女儿说:“我没有儿子,遇到急事,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缇索便跟着父亲到了长安。上书给皇帝,表示愿意卖身为官婢来赎父罪,文帝怜悯她,下令废除肉刑,赦免了淳于意。景帝继续减轻刑罚,各级官吏亦断狱从轻。

(三)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减省财政支出。文帝统治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景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与秦始皇的大兴土木,“阿房宫,八百里”,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


六道山人


政府无为而治,则百姓自然恢复发展,文景之治出现。

但另一方面,不干预政策最有利于权贵,他们富者连田阡陌,而贫者已无立锥之地了,详情请见晁错《贵粟疏》。

权贵富裕,百姓因为当时增量尚未分完,也有所得,自然就是盛世了。


历史的行程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这个盛世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然而,当一些历史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治”的时候,却让孩子们非常迷茫。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内容。

一是“轻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政府把老百姓征集起来,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边防设施,修皇家宫殿等等。

在征集老百姓的过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义务劳动,也有一些会发一定的补贴。不过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国家建设。

而“轻徭”,就是很少征集老百姓干这些事,当然也就是很少搞国家建设。

二是“薄赋”。“赋”就是税收。“薄赋”就是减免税收。汉文帝在位期间,有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文帝十三年的时候,还全年免田税。

汉景帝虽然在收税上略有增加,但大致也是照搬汉文帝的政策。

三是“减刑”。秦朝的时候有很多严酷的刑罚,汉文帝的时候,把很有严酷的刑罚都减轻了。而一些包括“黥、劓、刖、宫”这样的肉刑,汉文帝都予以了取消。

四是“节用”。也就是从上到下讲究节约。汉文帝非常讲究节约,他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房子。衣服也是穿了又穿,有时候甚至穿着草鞋上朝。

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的四条措施,我们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叫什么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不做事。或者用一个比较书面的语言,就叫做“无为而治”。

我们都有个概念,一个政府要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那必须大干苦干。修桥补路,搞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等等。只有这样搞,经济才上得去。

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文景之治”,秘诀竟然是“无为而治”,竟然是“不治”,这个怎么还能称作“治世”呢?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提倡的东西。“文景之治”的时候,非常提倡一点,就是“德”。选拔官员的时候以“德”为先,官员要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同时在地方治理上要“以德化民”。

不过,“德”却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务虚的东西。这对促进经济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所以说,当孩子们在学习这个“文景之治”的时候,会觉得迷惑不解。历史老师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有些说不清,因为实在没什么“治”可讲。

然而,恰恰是什么也不做的“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理经验。

中国古代社会和其他地区的古代社会不一样。比如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社会,其能够强盛,那就是要出一位战神。只有出现了战神,他才能带着大家结束北方四分五裂的状态,征服别的地区。这样,北方才能富裕,北方的社会才会出现盛世。欧洲古代,由于处在非常复杂敏感的地域,又是海洋文明,大致和中国北方的游牧社会是差不多的,也是要能打。希腊能打,所以战胜波斯,强盛起来。罗马能打,所以战胜希腊,强盛起来。英帝国能打,所以到处都是其殖民地,让它强盛起来。

但是中国古代不一样。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不打仗,不搞大型工程修建,让老百姓安心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自然就会丰收。粮食生产丰收了,人们自然富裕。人们富裕了,国家自然会强盛。

所以说,不做事的“无为而治”,恰恰就是“文景之治”最重要的“治”。

当然了,这一条经验,其实并不适合现代。因为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要是不做事,搞无为而治,那就只有落后。当然了,虽然不该“无为而治”,却也不该折腾老百姓,“文景之治”的经验,也是应该借鉴的。


海洋说历史


 话说推翻秦朝暴政之后,又爆发了许久的楚汉战争,后来刘邦获胜成立汉朝,刘邦也被称为汉高祖。虽然刘邦上任之后励精图治,但是国家,百姓都苦于战乱,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元气,经济萧条,民生哀怨!

  刘邦死后。刚成立的国家又经历了系列的小规模动荡,史称诸吕之乱,在经历了这些动荡使得刚得到恢复的国家又面临的极大的危机,农民食不果腹,传闻更是出现了“人吃人的可怕事件”后来众人推举刘恒即位称为汉文帝,平定了诸吕之乱。汉文帝时期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才稳定了动乱的国家局面。

  后来汉景帝刘启上位之后吸取秦朝衰败的教训,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劳役,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注重以德服人,使得国家经济方面得到蓬勃发展,虽然经济得到大幅度恢复,但是国家忧患尚在,各诸侯国的实力还是非常强,这对中央集权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后来颁布法令收回了各个诸侯国的官职任免权只保留了收税的权利,虽然如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推行的措施只能恩施并重逐步收回权利。

  内忧解决之后外患依旧存在,匈奴看到西汉这块肥肉还是蠢蠢欲动,但是此时的汉朝也不是软柿子,部队积极准备反击,促使匈奴只能在边疆活动,为了避免匈奴的骚扰只能用和亲的政策去缓和关系,但是老单于(匈奴的首领)死后,新的继任者不买账,依旧对汉朝发起了战争,但是汉朝也是积极备战,新首领看到汉朝防备力量精良便作罢,后来汉景帝对匈奴也采取一系列的经济联合措施,使得在双方在关系上得到很大的缓和,最终内忧外患都得到相对的解决,汉朝也达到了相对的稳定发展,历史上也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为后世的汉武帝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也是功不可没!

  小编觉得文景之治时期两位皇帝做的都是值得认可和肯定的,最起码我觉得他们在外交方面就做的非常好,总结出来就是能好好谈就不动手,真动手咱也不怕!真的是为百姓着想,毕竟没有人喜欢战争,小编为这两位皇帝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