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妃為何大多來自民間?其中,一些女子沒被選上後竟做老處女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可以說,在中國的歷代王朝中,皇帝與愛妃們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從唐明皇與楊貴妃,到漢武帝與衛子夫,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情感成為了後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很多人都覺得,皇帝與妃子之間的愛情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後宮三千佳麗皇帝遇到誰便是誰。不過,這些只是個案。

因為在古代,皇帝選妃那可是一件大事,是有非常嚴格的篩選標準。能進入皇宮之中的女子,都是非富即貴的名門之後。此外,對於身體外貌那也是有著諸多的要求的,不僅臉要光亮,要美麗,沒麻子,沒包,同時,還不能有口臭、鼻炎、腋臭、痔瘡、腳氣等這些個小毛病,更重要的是,還不能有婦科病。

明朝後妃為何大多來自民間?其中,一些女子沒被選上後竟做老處女

然而,以上這些,還都只是泛泛的規定,細則中,更是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在漢代時期,皇帝就制定了非常苛刻的選妃標準。這些標準,有的令人匪夷所思,在現在看來,都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比如,在漢桓帝劉志統治時期,由於他是一個非常熱愛科學的皇帝,喜歡進行丈量和計算。

所以,他在選妃的時候,便把自己的這個興趣愛好也融入其中,對妃子們的身高尺寸做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比如,身高必須在七尺一寸,肩寬必須是一尺六寸,臀寬要一尺三寸,肩膀到手掌的距離是二尺七寸,手掌手指以及大腿到腳的距離,也都做了具體要求,足長也被規定為八寸才可以。

試想一下,經過這尺子的一番丈量,能精準到如此地步的美女,還能剩下多少呢?這不僅僅是一種苛刻的標準,更是一種讓人覺得不可理喻的行為。古代中國,皇帝是九五之尊是一國之君,坐擁天下的人。為了將自己的江山能夠世世代代的傳遞下去,皇帝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嗣豐厚,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正所謂,家裡有皇位要繼承,所以,為了能讓自己有更多的孩子,古代的皇帝就會廣納嬪妃。

明朝後妃為何大多來自民間?其中,一些女子沒被選上後竟做老處女

都說皇帝有後宮三千佳麗,其實,要是隻算皇帝的妻妾們,也沒有那麼多人,但是,如果算上宮內上上下下,裡裡外外侍奉的宮女、侍女的話,皇帝的女人可遠遠不止三千。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明朝末期,宮內的宮女人數就已經達到了9000人。想一下,在如此龐大的數字面前,一個小個體的存在簡直是微不足道,這也難怪會有那麼多女人想要爭寵。因為如果不把頭削個尖兒似的往皇帝懷裡扎,只靠著皇上去主動發現,那這些宮女便註定一輩子要默默的做著雜役老死宮中。

在明朝時期,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前車之鑑,對於後宮女人的把控也是非常嚴格的。而太過能幹的女人不適合做嬪妃,所以,明朝的皇后更多的是小家碧玉型的溫婉淑女,且都來自民間。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曾親自修改過《女訓》,並以此作為管理後宮妃子們的“家法”和“依據”。

為了防止朝中大臣與後宮相互勾結,結黨營私,私相授受,朱元璋便做出了明文規定:將選妃納嬪的目標,重點放在家庭清貧的女子身上,並且,以此輔佐皇帝要勤於政事,節儉行事。這樣一來,後宮的地位雖然很高,但是,卻沒有任何實權,也無法興風作浪。

明朝後妃為何大多來自民間?其中,一些女子沒被選上後竟做老處女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在宮裡掛起了一個紅色的牌子,上面刻有提醒妃嬪們不可參政的言辭。不只是朱元璋本人,在明朝歷代皇帝中,後宮亂政這件事,便被看成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是明令禁止的。

妃嬪選拔如此“困難”,那麼,作為明朝後宮的最高管理者——皇后,是如何選擇的呢?

明朝時期,選後妃的制度是有明文規定的,採用的是逐級淘汰制度。

第一步是海選階段,每個皇帝到了適婚的年齡之後,皇宮裡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13歲到16歲之間的少女,並且,從中選出5000名妙齡女子,由皇家支付路費,並讓其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其帶去京城,再進行第二輪的選拔。

在“複賽”中,宦官們會選擇一個稍大一些的場地,讓每一百個少女,按年齡大小排成一排,先簡單篩選一番,將高矮胖瘦的女子先淘汰掉。這一輪下來,大概會淘汰掉五分之一的人。在初選後的第二天,開始第三輪選拔,宦官們逐一觀察每位女子的頭髮、皮膚、音色、儀態,有不合格者一律淘汰。

明朝後妃為何大多來自民間?其中,一些女子沒被選上後竟做老處女

這一輪能淘汰掉一半的人,最後,剩下的2000多人進行第四輪選拔。在第四輪精選環節,會從少女的步姿和風韻方面進行篩選,大概會淘汰掉一千多名少女。最後,剩下不到1000名少女,才會被召進宮內,參加“決賽”。由此,太監們在選妃這件事情的使命也就結束了。

經過四輪選拔留下來的1000名少女,進宮都成為了宮女,而能否成為皇上的女人,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入宮之後,宮女們會在宮中宮娥們的指引下來到密室,進行進一步的“檢查”,看看身上是否有疤痕,皮膚是否滑如錦緞,是否為處女之身。就這樣,要在這一千人當中選出三百人做宮女的頭目。

在第五關中,皇帝會派遣宦官對這300百名宮女的言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細緻觀察,以她們的性情言辭來判斷,其性格是否嫻熟溫婉,是否智慧,賢能。在這一關裡,還將“砍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動成為了嬪妃。隨後的篩選,則是在這些嬪妃中,選出三個讓皇帝欽定。

明朝後妃為何大多來自民間?其中,一些女子沒被選上後竟做老處女

皇帝會在這三人中選出一位皇后,餘下的兩位將會被封為貴妃,不過,也有賜金幣後,被退回家的。比如,在明光宗還是太子的時候,要選太子妃,其中,劉氏和郭氏姐妹均進入了最後一輪角逐。郭家的大姐有幸被選為了太子妃,而其妹妹劉氏卻無緣宮中,被賜了金幣之後回到了家中。

據記載,這個姓劉的女子,自宮中回家之後,便覺得身價倍增,且不願意隨便嫁給世間的凡夫俗子。結果,竟做了一輩子的老處女。真是一招選妃,誤終身啊!

【《明史·后妃傳》、《明太祖實錄》、《典故紀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