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很常見,引導其形成“良性憤怒”很關鍵,家長要明白

文l松鼠媽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都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性格溫和友善的人,但是在性格上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調皮,性子比較急躁,遇事容易情緒激動,喜歡發脾氣。

碰到這樣的孩子,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要壓制孩子的脾氣,讓他們聽話懂事,一方面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強制的壓制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來說也是不好的。

中午吃飯的時候,樂樂發現地上有幾隻螞蟻在爬,於是就挑了一大勺子飯倒在地上,說是要餵給螞蟻吃,奶奶看見了就說螞蟻也吃不了那麼多啊,叫他不要浪費糧食。

誰知樂樂又挑了一勺子倒地上說,那有好幾只螞蟻呢,肯定吃不飽,他要給每隻螞蟻都挑一勺,奶奶一看氣的大聲對他說,你不吃就算了,別糟蹋我糧食。樂樂一聽直接將一碗飯倒在地上,還衝奶奶大聲叫到:“我就是不吃,我就全部都給螞蟻吃。”

孩子發脾氣很常見,引導其形成“良性憤怒”很關鍵,家長要明白

​奶奶氣急就打了他一巴掌,他就倒在地上撒潑打滾不起來,不一會奶奶拿來一個笤帚,對著他說:“你起不起來,不起來我還要打,你這麼點孩子,脾氣還大得很,做錯了事還說不得你啊。”

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孩子發脾氣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情。看到孩子發脾氣,很多家長也忍不住會心情煩躁、想要發火。

所以為了不讓孩子發脾氣,有些家長會採用語言阻止、恐嚇、轉移孩子注意力或是哄騙的方式讓孩子不要發脾氣,甚至有些極端的家長就直接採用打罵的方式來制止。

據相關調查顯示,日常生活中有60%的父母習慣壓抑孩子的憤怒。

長期的壓抑會讓孩子的性格呈現出兩種極端:一種是被迫收斂自己的情緒,形成壓抑的人格;另一種是奮起反抗,與父母發生激烈的衝突。

這兩種性格特點無論是哪一種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不好的。

孩子發脾氣很常見,引導其形成“良性憤怒”很關鍵,家長要明白

​壓抑型人格,在性格上表現為隱忍,順從,亦或是懦弱,他們表面上活成了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內裡卻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認同感極度低下。

相較於那些調皮任性的孩子,他們更容易對人生形成消極悲觀的心態。而激進型人格,則會不斷與周圍的人發生衝突,遇事不懂得變通,最終也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

所以我們對待孩子發脾氣,就像治理水患一樣,堵不如疏。引導孩子良性的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才是對孩子的身心有利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引起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有哪些?

一、孩子為何愛發脾氣?

1.自己想做的事不被許可

孩子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是與成人不同的,有時候我們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孩子看來卻是理所當然。

比如上文中樂樂想給螞蟻喂吃的的,大人會覺得很可笑,所以下意識的就想要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

孩子發脾氣很常見,引導其形成“良性憤怒”很關鍵,家長要明白

​而孩子則會認為自己合理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孩子又不能反抗大人的命令,因此只有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情緒。

2.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

現在的父母大多數都很忙碌,能夠有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的家長不是很多。

而有時候父母即使在孩子身邊,心卻不在孩子身上,寶寶感覺自己受到冷落,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們可能會故意表現出蠻不講理或者哭鬧,以此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3.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寶寶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比如我們帶寶寶逛街的時候,他們看上了某個玩具,如果我們給買,脾氣大的孩子,就會通過撒潑耍賴的方式來要挾父母。

如果我們在孩子的哭鬧下屈服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通過相同的方式來達到別的目的。

4.受父母影響

有的父母一方面不希望孩子發脾氣,另一方面自己卻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發脾氣,這種雙標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

童話大王說鄭淵潔說:“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示範和引導,而不是管理。”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那麼我們要以怎樣的立場去管孩子呢?

孩子發脾氣很常見,引導其形成“良性憤怒”很關鍵,家長要明白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發脾氣,是對感到無助或無力的情境,做出的反應,是對周圍人發出的變相求助信號,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孩子發脾氣無非也是出於以上這種種原因,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正是處於情緒激烈波動的時候,這時候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疏導情緒,讓孩子形成“良性憤怒”。

​二、怎樣讓孩子形成“良性憤怒”

什麼是良性憤怒?

良性憤怒是指家長通過示範和引導,讓孩子以正常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憤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避免孩子因壓抑自己的情緒造成內心負面情緒堆積,而形成抑鬱、狂躁或其他不良的心理問題。

1.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接納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不佳的時候,孩子年齡小,自控力還沒有那麼強,遇到不高興的事情容易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

父母不要急於制止,只要孩子沒有對他人造成危害,我們不妨先讓孩子發洩一會,等他們的負面情緒宣洩完畢後,我們再用溫和的語氣安慰孩子,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並且跟孩子一起分析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該如何正確的應對。

這樣孩子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不光只會通過發脾氣來解決了。

孩子發脾氣很常見,引導其形成“良性憤怒”很關鍵,家長要明白

2.傾聽孩子的憤怒,體會孩子的感受。

《全腦教養法》一書中寫道:“孩子毫無理由地發脾氣,其實是由於左腦缺乏邏輯排列,而右腦在搗蛋,從而導致孩子情緒波動大,無理取鬧。”

這時候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就要先關閉自己的左腦,用右腦傾聽孩子的情緒,這樣我們就能與孩子達到心意相通,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自己的,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緩和下來。

3.孩子當情緒失控時,在心裡默數10秒。

心理學上有一個"6秒時差"效應:就是說負面情緒只會存在6秒鐘,6秒過後,情緒頂點就過去了。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在心裡默默地從1數到10,10秒過後,不僅自己內心得到了平靜,也讓自己成功地避開了孩子的情緒高峰,這時候我們再來與孩子溝通,要顯得理性得多,孩子也更容易接納我們一些。

4.父母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脾氣好,性格溫和,那麼首先要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孩子發脾氣很常見,引導其形成“良性憤怒”很關鍵,家長要明白

​有一次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跟我反映說兒子最近脾氣有點大,老師管他的時候,他還跟老師頂嘴說:“這都是跟媽媽學的。”

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那段時間確實喜歡對兒子發火,從那以後,我就慢慢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每次想要發火的時候,就等上幾秒,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或者找藉口走開,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說:“孩子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家長阻止孩子發脾氣才有害。”

孩子發脾氣就和大人一樣,只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如果總是讓孩子"不要哭"或是“不許哭”,這樣只會抑制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鬱結於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只有通過耐心疏導,引導孩子“良性憤怒”,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