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穴位”的心得体会

针灸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包括新穴)以及阿是穴三大类,除阿是穴以外,十四经穴有361个,确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经外奇穴和新穴有50个左右。每一个腧穴都有其固定的部位、一定的主治范围和相应的刺灸方法。如何把这些腧穴学得活、记得牢、用得好,笔者在多年的学习工作中有以下粗浅的体会。

系统学习“穴位”的心得体会

(一)结合实际抓重点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从400多个腧穴中间筛选出200多个最为常用的腧穴,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进一步分清主次。有些腧穴主治比较局限,操作也比较容易掌握,就重点学习它们的定位和取穴方法。有些腧穴定位、操作比较简单,主治却相应偏多,则重点记忆它们的主治范围和临床应用。有的腧穴主治范围不广,定位、取法也比较简单,但穴位深层却有着重要的脏腑、组织器官,就重点学习它们的操作方法和刺灸注意事项。

而对于大椎、风池、列缺、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背俞穴等,则在几方面都作全面详细地分析。对有一些大穴(如足三里)的定位和多种取穴方法,还应查阅古今中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资料,归纳穴性,方可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系统学习“穴位”的心得体会

(二)定位确切不混乱

腧穴定位是否确切,是临床能否准确取穴的前提,也直接关系到针灸治病的效果。所以,定位、取穴必须作为腧穴学习的首要问题予以重视。十四经的361个腧穴,绝大部分见于《针灸甲乙经》中。其中有160个腧穴又见于更早的《黄帝内经》之中,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对腧穴定位的描述都比较简单,也很抽象。如许多在不同部位、不同筋腱、不同骨骼之间的腧穴,古代文献均一言以蔽之,曰在“两筋之间”或“两骨之间”,有些比较具体的定位,也用的是远古时代的解剖名称。

在现今经络腧穴学习中,腧穴的定位一般与现代医学解剖名称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描述也比较严谨、确切。例如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正中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远比“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灵枢·经脉》)严谨;而阳溪穴在“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也远比“腕中上侧两筋间陷者中”(《针灸甲乙经》)准确。

系统学习“穴位”的心得体会

知道了腧穴的定位,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该穴的取法。定位是取穴的基础,取穴又是对定位进一步的运用和验证。对于有许多种取穴方法的腧穴如合谷、风池、环跳、次髎、足三里等,应尽量多作触摸体会,以便在实践中灵活选用。有些腧穴由于名称相似(少商与商阳、少冲与关冲、中府与天府、人迎与大迎、中枢与天枢、膝关与膝阳关等),部位邻近(如曲泉和阴谷、章门与京门、通里与灵道、大钟与水泉等)或者名称、部位都近似(如二间与三间、上关与下关、尺泽与曲泽,小海与少海、听宫与听会、风池与风府等),凡此都容易引起定位上的混淆。对此,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区别、比较、对照,强化记忆。

(三)主治全面有条理

在经穴学习中,腧穴的主治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因为人体大部分腧穴的主治范围都比较广泛,显得零乱没有头绪。在这方面,首先可以考虑归纳穴性(属特定穴者结合特定性能),使对该穴的主治功效有一总的印象。然后,再分别区别不同的病证。所治疾病力求辨证明确,例如脾俞、足三里和肾俞、命门均可治疗腹泻,前二穴是治脾阳不足、失于健运之腹泻;后二穴则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腹泻。

系统学习“穴位”的心得体会

一般腧穴可将其主治分为本经病证、表里经病症以及其他病证;特定穴可先熟记其主治特点,后涉及一般病证;主治范围特别广泛的腧穴,可将主治按系统分门别类,或按局部主治——邻近主治——远端主治——全身主治这种由近及远、分层扩散的方法论述。如此则不致遗漏,又便于记忆。

(四)对比穴性配对穴

通过对照、比较来学习腧穴主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腧穴教材中所列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分部主治规律图就是一种总的对比方法。每一条经脉的腧穴分段主治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共性和特性,例如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四穴,均可治疗面部疾患,其中,四白偏于目疾;地仓重在口腔;颊车可开牙关紧闭;下关尚治耳鸣、耳聋。中极、关元二穴均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中极为膀胱募穴,偏治小溲疾患;关元还有调理肠道(小肠募穴)、回阳固脱、强壮保健作用。

系统学习“穴位”的心得体会

由于关元穴的主治作用比中极穴广泛,所以,关元又别称“大中极”。气海和膻中虽非邻近之穴,但它们的主治却与气的病变密切相关。然气海偏补下焦气虚;膻中偏泻上焦气实,另有通利乳汁之功,故又有“上气海”之称。即或是组合配穴,主治也有异同。如外关配足临泣、后溪配申脉,分别是八脉交会穴中的两组配穴,除同治耳、目、肩、颈诸疾外,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前者还主治偏头、胸胁、下肢外侧疾患,后者又治项背、腰脊、下肢后面病证。

总结下来:一本专业经络腧穴教材、一个清晰的经络穴位模型、几张穴位图谱、一双善于触摸体会的手、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定能快速掌握穴位的使用法则,发现其中的乐趣。

系统学习“穴位”的心得体会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