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是否接受父母的怒吼,差距原來這麼明顯,父母要注意

我們經常在日常中,聽到這些父母吐槽自己家的孩子是“熊孩子”,說自己的孩子總是調皮搗蛋,不聽話,很折騰人,經常被自己家的孩子氣到“腦疼”。在孩子的成長之中,孩子做錯事,是無法避免的,從小到大,孩子調皮搗蛋的次數加起來是一籮筐,

不同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大不一樣的,有的家長喜歡對著孩子慢慢的講道理教育孩子;有的家長會氣得打孩子,雖然不提倡“棍棒教育”;有的家長會對著孩子大吼大叫,讓孩子不敢再囂張嚇唬孩子,想用這樣的方法把孩子“唬”住。

孩子從小是否接受父母的怒吼,差距原來這麼明顯,父母要注意


幾天前開家長會,家長們在聊天,談起自己的家孩子被家長罵這件事,家長們紛紛表示沒有一個孩子沒被自己罵過,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一樣,無一倖免。其中有一位家長說:從小被自己的長輩罵,從小罵到大,有的時候罵到這名家長自己都懷疑人生,所以長大之後,這名家長和父母的感情沒有很好,從覺得心裡存在著隔閡。這名家長表示,自己的父母那時候還真不如打幾下,因為長輩罵習慣,不管多麼難聽的話語都能說得出來,被自己的長輩怒吼,基本張口就來,對這名家長後來的心裡傷害很大。

可以看出,在盛怒之下怒吼孩子,看起來似乎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聽話,懂事變乖。但是殊不知,本質上卻是一個情緒失控的家長作為,無法好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算孩子表面是聽了父母的話,但是心裡不服氣的部分會逐漸增多,孩子會認為家長以大來壓小,用怒吼來征服孩子,並不是用真正的道理壓服他。

孩子從小是否接受父母的怒吼,差距原來這麼明顯,父母要注意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爸爸媽媽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家長對孩子進行怒吼,進行怒吼,在孩子長大之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遺傳”父母的屬性,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或許不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會用怒吼來處理。

那麼對於經常被怒吼的孩子和從沒被家長怒吼過的孩子,他們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第一種差別:經常被吼的孩子比沒有被怒吼的孩子來得沒有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被自己的父母怒吼之後,變得乖巧,其實孩子的心裡相當的害怕,充滿了負能量,因為感到了恐懼,孩子受到了驚嚇,膽子也會變得小了,所以孩子不敢上前去和父母交流,所以表現得安靜只是一種保護殼,一種保護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都是教育孩子的絕佳契機,家長需要通過這些契機找到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單純的通過怒吼教育,孩子心中充滿不安全感,會變得自卑和不自信,內心更加的敏感和容易受挫。

孩子從小是否接受父母的怒吼,差距原來這麼明顯,父母要注意


第二種差別:經常被吼的孩子比沒有被怒吼的孩子來得溝通能力更差

如果家長一言不合就怒吼孩子,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變得只剩下怒吼,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這種溝通方式是對的,會模仿家長的溝通方式,等孩子長大一些,和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一旦發現對方不能夠順自己的意思,也會用怒吼的方式回應,這樣將會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交往,未來也會很難在集體生活中生存,會受到眾人的排斥,同樣降低了孩子整體的幸福感,降低孩子的溝通能力。要知道溝通能力是未來孩子發展的關鍵所造,有了好溝通能力才能更好的發展,在職場上,在人脈上不斷的拓展。

孩子從小是否接受父母的怒吼,差距原來這麼明顯,父母要注意


第三種差別:經常被吼的孩子比沒有被怒吼的孩子來得更喜歡自作主張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自己的家長吼,那麼這樣的孩子在行為上會變得會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的,但是一旦犯錯,孩子是想辦法自己解決,向父母進行隱瞞,不是告訴父母,想辦法將事情圓過去,這樣就不會被父母怒吼了。孩子已經不夠信任父母,慢慢的就不喜歡和父母交心,覺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肯定。

孩子從小是否接受父母的怒吼,差距原來這麼明顯,父母要注意


你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嗎?如果是,慢慢的減少次數吧。

所以,綜上,孩子因為心智不成熟,經常犯錯都是正常行文,父母需要做正確的行為引導,不是一直怒吼,家長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做情緒的主人,心平氣和的講道理,讓孩子不偏離原則的情況下,進行教育,否則怒吼將只是宣洩情緒,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