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責任感怎麼培養?家庭教育中,聰明父母從日常3小事引導

導語:責任感是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與孩子很遠?事實上,責任感培養就在我們的四周,就在孩子的身邊。

孩子責任感怎麼培養?家庭教育中,聰明父母從日常3小事引導

“寶寶,來給媽媽拿一下那個椅子,媽媽坐一下”,小麗媽媽剛下班到家,就對正在玩耍的小麗請求到,“媽媽,我忙著呢”小麗連頭沒抬直接一句回應,“我養你這麼大,搬個椅子都不做,你就知道玩玩玩”小麗媽媽生氣了,小麗依然無動於衷,繼續玩耍,小麗媽媽無奈的自己搬椅子坐下休息。

孩子們真的過於自我,不知道幫助家長嗎?答案肯定不一定,否則也就不會有小暖男、小棉襖等等的模範孩子了。但孩子這些不懂責任的行為同樣來自於家長得行為培養。

爸爸媽媽不要以孩子小為理由,幫助他們拒絕自身的成長,反而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進行整體行為的引導和培養,從小事進行抓起,讓他們學會責任感。

1.學會自理

吃飯追喂,穿衣伸手,甚至落下書本怪家長沒有整理好,等等,這些本來不就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技能嗎,為什麼變了味道,為什麼孩子將這些責任推到家長身上?主要還是家長的過於縱容,或者家長思想的過於執拗。

孩子已經成長,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認識這個世界,去真正的做到以這個世界融合,而不是所有的都靠家長去聯絡去聯繫。

爸爸媽媽在日常中,要分清孩子與家長的界限,哪些是孩子必備技能,哪些是家長職責,哪些是孩子必須自理行為,哪些是家長提醒範圍內,等等,孩子才能夠清晰看到自己到底應該做什麼,負責什麼事項。

從這種日常自理行為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項培養,孩子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認識什麼叫責任,責任也並非一定是大事,自己能夠處理自己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有責任的大事。

孩子責任感怎麼培養?家庭教育中,聰明父母從日常3小事引導

2.學會做家務

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事務就是做家務,很多情況下,家務成為家庭中爭吵的主因。

事實上,家務並非如此,哪怕在成年人中間,如果爸爸媽媽肯放權給孩子一部分,孩子也會完成的很好,前提是爸爸媽媽願意讓孩子去接觸家務。

臨近天氣變冷的時候,我找了一個週末,趕緊將家中的厚衣服拿出來,並將暫時穿不到的薄衣服收起來。其實整理過程並不複雜,一會就可以收拾完畢。

突然看到孩子在無聊的剪紙,就計上心來,問他要不要進行一場收衣服大賽,孩子一聽競賽感覺有意思,就問規則,我就把收衣服的情況跟他一說,並問他是整理薄衣服還是厚衣服呢,他想了想選擇薄衣服。

我們兩個先將家裡的這些衣服放在床上,然後他發佈開始的號令,我們快速地整理起來,直到最後整理完畢,他有些意猶未盡,感覺這個遊戲很有意思,並跟我說,下一次整理的時候還進行比賽。

孩子不是沒有這種責任感的意識,是家長在日常中沒有完全的將這種家務責任的能力灌輸給孩子。做家務是一家人的事情,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也同樣有責任負責一部分,與其為誰做家務吵架,不如一起分配進行,有趣又完成的到位,還增進親子關係的親密哦。

孩子責任感怎麼培養?家庭教育中,聰明父母從日常3小事引導

3.激發熱愛生活的本能

孩子是一個多動體,他們喜歡探索和冒險,富有好奇的特點,如果單純去自己尋找,很容易半途而廢,但如果父母給這些行為加上一個提升的責任感,就會激發孩子的熱情,孩子就會變成熱愛生活的倡導者。 世界很大,生活很美好,孩子如果在這些美好的行為中感受到生活真諦,不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同樣也能夠得到責任和義務。

家長首先以身作則,是美好生活的倡導者,比如對家中的佈局、裝飾充滿美感與舒適,比如家中的花草點綴美好生活,甚至還有一些日常儀式感與小驚喜,這些都是爸爸媽媽可以展示給孩子的美好生活,孩子在這種氛圍中,也會更加熱愛生活,在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很好的發掘出這種美好生活。

孩子責任感怎麼培養?家庭教育中,聰明父母從日常3小事引導

孩子想要擁有良好的責任感,與父母的這種隨時代進步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同樣也與父母的放手程度成正比,所以才有了“勤快父母養懶娃,懶惰父母養勤快娃”的說法。

孩子在這些日常小事中獲得自身的成就感,獲得一種“掌控自己”的自由度,他們會變得更加積極,也更加願意去釋放自己的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