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都要”,學會給孩子“賦權”,提高孩子自主思考能力

文l松鼠媽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把“你應該選這個”、“這個好”,“你選的不對”等諸如此類幫助孩子做選擇的詞語掛在嘴邊,在本應當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的事物面前不由自主地強加干涉。

“閨蜜”小瑛就是一個“掌控欲”比較強的“寶媽”,她的寶貝女兒小葡萄已經到了快要幼兒園畢業的年紀,印象中她在孩子這一路成長的教育過程中習慣性的喜歡大包大攬、凡事也都幫著孩子做決定。

有一次應“閨蜜”之約,前去為即將參加區級幼兒組舞蹈大賽的小葡萄加油打氣。進家門時小葡萄不在客廳,更沒有像往常一樣熱情的跑過來抱著我不撒手,“閨蜜”的臉色看上去也不太好,明顯能感覺到家裡整體氛圍些許壓抑。

“媽媽,我都要”,學會給孩子“賦權”,提高孩子自主思考能力

​“閨蜜”見到我故意提高了音量好像想讓躲在房間裡的小葡萄聽到一樣說道,“小葡萄現在長大了,越來越不聽話了,給她選好的比賽禮服怎麼勸說都不願意穿,非要選不適合她的”,但無論“閨蜜”如何說道小葡萄也始終沒有從自己的房間出來。

隨後“閨蜜”將我帶到臥室,告知我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為了讓即將參加區級幼兒組舞蹈大賽的小葡萄取得一個好成績,她專門花大價錢買了一件看起來上檔次的參賽服,想著至少可以增加點“形象分”,沒成想無論怎麼勸說小葡萄就是不願意穿這件參賽服,偏偏要穿自己日常的舞蹈服。

因為小葡萄的“不聽話”和“逆反”她倍感生氣,在軟硬兼施也絲毫不能改變小葡萄不願意穿她選擇好的參賽服意願,一時怒氣之下她大聲斥責小葡萄的同時還在孩子屁股上打了幾下,因此小葡萄委屈的跑到自己的房間久久沒有出來。

“媽媽,我都要”,學會給孩子“賦權”,提高孩子自主思考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也常常會犯和“閨蜜”一樣的錯誤。無論任何事情都想替孩子做選擇,並希望孩子能夠按照她們做好的決定嚴格執行,一旦孩子表達了與他們不同的觀點就會大發雷霆,絲毫不給孩子任何自己做選擇的權力。

每個對孩子將來負責的父母應該牢牢記住這個很重要的育兒原則——替孩子們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積極性的最大打擊。

父母全權包攬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小事物,無論任何事情都不願意授權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父母的不“賦權”,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父母的不“賦權”,容易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至關重要,孩子只有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才能遊刃有餘的面對成長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一切風雨。

而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大包大攬、利用主觀意願替孩子做任何決定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權力。

“媽媽,我都要”,學會給孩子“賦權”,提高孩子自主思考能力

​一旦父母替孩子做決定成為了習慣,孩子將會成為父母選擇意願下的傀儡,沒有自主辨別事物、自我選擇的權力,就會導致孩子在日後的生活中面對需要自己做選擇的事情時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的不“賦權”,容易養成孩子過分的依賴心理;

當孩子習慣了在成長過程中一切聽從父母的選擇意願,按照父母的決定支配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在內心便會對父母產生極強的依賴,在今後的生活中一旦遇到需要自己做選擇和決定的事情時,便會無從下手。

父母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對孩子的不“賦權”,都是在變相的增加著孩子依賴心理的產生,一旦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成癮,便很難在長大後通過自己的選擇處理好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不“賦權”,容易讓孩子在成長中失去自我;

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教育引導中,父母首先需要尊重的一個大原則是孩子的獨立個體性。而父母主觀性的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決定,不願意賦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的個體意願,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失去自我。

“媽媽,我都要”,學會給孩子“賦權”,提高孩子自主思考能力

父母的不“賦權”,容易阻礙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

孩子長大後,遲早需要一個人面對複雜的社會和人際交往,而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對孩子自我選擇權的剝奪會成為阻礙孩子正常人際交往的導火索。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對父母言聽計從,習慣了遵從父母的選擇支配自己的人生,那麼當孩子走向社會需要獨自面對人情世故時,由於“自我”的缺失在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時就會有所不適。

由此可見,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教育引導中,父母的適度“賦權”是大有必要的,父母的適度放權是孩子勇敢做自己的前提條件。

​作為父母,應當通過哪些方式適當給孩子“賦權”呢?

尊重孩子的獨立個體性,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作為父母,首先應當明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切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成為達成自己意願的表面傀儡。

“媽媽,我都要”,學會給孩子“賦權”,提高孩子自主思考能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當積極鼓勵孩子勇敢的對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願,並對孩子所表達的自我意願認真聆聽,以尊重為前提輔助孩子做選擇。

非原則性問題,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涉及是非利弊的問題,當然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做選擇。但作為父母也不能出於對孩子的過分擔憂而不願意給孩子賦予任何自我選擇的權力,非原則性的問題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類似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喜歡穿什麼類型的衣服、先玩耍還是先學習之類的非原則性問題,父母都可以賦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同時也能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小小的成就,從而在面對自己做選擇的事物時更加用心。

獎懲結合,引導孩子做更“正確”的選擇;

在鼓勵引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孩子做出了正確選擇的情況,當然也無法避免孩子做錯選擇的情況。

當面對孩子做選擇所出現了兩種“對”、“錯”結果時,父母的及時引導對孩子接下來的個人成長至關重要。

“媽媽,我都要”,學會給孩子“賦權”,提高孩子自主思考能力

​當孩子做出了正確選擇時,父母可以予以口頭上的表揚或物質上的獎勵,讓孩子在感受到自我成就感的同時塑造更好的自我思考、自我選擇意識。

當孩子做出了錯誤選擇時,父母可以予以言語上的及時指正並輔之以相應的懲罰,類似於減少一次看電視的機會或去遊樂場的機會,加深孩子對於錯誤選擇的記憶,引導孩子在下一次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教育引導中,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降低控制慾,不過分替孩子做任何選擇決定,不讓孩子成為實現父母意願的傀儡寶寶。

學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面對需要孩子自己做選擇的事情時,適度“賦權”,並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做正確的選擇和決定,讓孩子在自我選擇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塑造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