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硯與書法

雖然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作為工具出現的年代都很早,但"文房四寶"這一名稱卻是直到北宋年間才有的。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詠有"文房四寶出門二都,邇來賞愛君與予"的詩句。宋代學者蘇易簡編有《文房四譜》一書,共分五卷,對筆、墨、紙、硯四種工具材料首次進行了詳實的記述。筆、墨、硯出現的年代要遠早於紙,紙的發明只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而已。筆作為書寫工具最晚在商代後期就有了,墨與硯幾乎是與筆相伴產生的。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以及紙張的運用,該時期的制筆、制墨、制硯的技藝水平與生產規模較之前代都有了巨大的發展。

筆、墨、硯與書法


筆、墨、硯與書法

制筆業

關於毛筆的誕生,歷史上曾有過"筆始於倉頡"、"蒙恬造筆"等傳說。前者只為一種傳說並無史實根據,後者又與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相悖。考古學的諸多新成果表明,最遲在商代後期就已經誕生並開始使用毛筆。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很多"筆"字的甲骨文寫法。目前,考古界已經出土了戰國時期的毛筆,很顯然,"蒙恬造筆"的記載是片面的。綜合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獻進行考察,蒙恬雖然並非毛筆的發明者,但他肯定改造了舊的造筆方法,對於中國書法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927年,在內蒙古的額濟納河出土了一支西漢毛筆,筆桿為木製,表面塗漆,筆桿有半截被劈成六瓣,用獸毛製成的筆頭插入其中,外部用細麻繩捆住,筆頭用廢后,可解開纏住筆頭的線,進行更換,此即古人所謂"退筆"。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了秦代的毛筆,共有三支。毛筆筆桿下端較粗,鏤空成腔,腔內可插進筆頭。漢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制筆的工匠,還可推測出了出現了專門的制筆作坊。在甘肅武威漢墓中出土的漢代毛筆,筆桿上發現刻著"史虎作"、"白馬作"的隸書。"史虎"、"白馬"有可能是制筆工匠的名號,也極可能是制筆作坊的名號。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表明漢代已出現了制筆業。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毛筆的大量需求,毛筆製作工藝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僅從可看到的秦漢時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出於不同作者的書法作品中,就可以推測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毛筆已經得心應手。在製作工藝上,筆桿與筆毫的材料也趨向用料華貴、製作精美的趨勢,開後代精工制筆之先河。漢代以後,毛筆製作更趨精良,製作方法也逐漸定型。秦、漢的制筆業在中國製筆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制墨業

墨與毛筆一樣歷史久遠,因為筆墨聯袂使用,彼此攜手做工。從文獻記載考察,人工墨在周代已被普遍地使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墨塊與研墨工具,這些墨塊即是人工制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筆、墨、硯與書法

到了漢代,制墨技術及生產規模都有了巨大發展。漢朝廷設有專門管理墨製品的機構,對墨進行保管及分發。漢代墨的形狀已由秦代的球丸狀改造成了中間出頭中間粗大、兩頭尖細的長條形,這種形狀的墨塊便於用手執握住進行研磨,使得原先用來壓碎墨丸的硯石無用武之地了,從而也簡化了研墨的程序。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筆、墨、硯與書法

成書於漢書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對"墨"的解釋是:"墨者、黑也,松煙所成土也。"可見漢代的墨屬於松煙墨。松煙墨色黑,質細而易研磨,在油煙墨誕生前,松煙墨一直是早期墨的主要品種。在我國制墨史上,秦漢時代作為一個轉折時期,與秦漢時代書法活動的普及與提高的進程是相輔相成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筆、墨、硯與書法

制硯業

硯是用來研墨盛墨的器皿。它產生的具體年代尚無從查考,但最遲在戰國時代,硯的應用已經很普遍了。《文房四譜》記載:"魯國孔子廟中有石硯一枚,制甚古樸,蓋夫子平生時物也。"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曾出土有石硯及硯石。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筆、墨、硯與書法

秦代的硯與戰國時期硯形狀沒有多大差別,由於墨的形狀仍然保持丸狀,仍然配有硯石。東漢以後,由於墨的形制已由球丸狀改為中間粗大、兩頭尖細的直棒狀,可以便於用手指握研磨,硯石就漸漸地被淘汰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近年來出土的許多漢代石硯不僅形制規整,而且其製作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既可當做實用工具來研墨揮毫,也可當作工藝品來欣賞。這種實用性與藝術性相輔相成的特點,一直影響著漢代以後硯的製作工藝。

筆、墨、硯與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