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写在前面的话: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3日,灞桥区全体医务人员返岗,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防止疫情蔓延,是现阶段开展防控的主要措施。隔离留观场所管理组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医学留观点、住宿服务点及居家留观的管理工作,确保及时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截至21日,医学留观点累计留观206人;住宿服务点累计留观270人;居家留观累计11436人。每个医学留观点和住宿服务点都有医务人员24小时进行健康监护。居家留观都配有专班进行留观管理。

“留观站,请注意,准备接收留观人员......”接到命令,医护人员迅速完成防护着装,做好接收准备。号令不分白天夜晚,随时都会响起。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消毒、测温、健康监测、生活保障。执行任务的医务人员有的自己年龄还小,有的家里孩子还小,有的老人有病,但是都没有妨碍他们肩负职责逆向而行的脚步与速度。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我长期服用的药吃完了”“没水喝了”“马桶堵了”“我的快递到了”为了给所有留观人员做好健康监测和生活服务,他们每天穿着厚重的隔离服往返于楼层之间,隔离房之间,一次又一次完成体温监测、一日三餐、处理种种特殊情况等等工作任务。为了杜绝病毒扩散,不断的消杀是必须的工作,楼道里持续性弥漫着浓郁的过氧乙酸的味道。医护人员大多数是年轻的姑娘,每天穿着防护服连续执行任务,直到体力透支。护目镜被雾气充斥的已经看不清前方的路,每次脱下防护服时,衣服都已经湿透,因为不断消毒的缘故,身上多处出现皮疹。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14天的隔离期,不是很长也不是很短,来到留观点留观的人员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恐惧、焦躁、逃离。有配合的也有不愿配合的,在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心理安慰下,绝大部分人都积极配合,安心度过了隔离期。离开留观点的时候,友谊也就此生根发芽。

以下几篇,是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真实感悟,他们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医者仁心的使命与担当,与大家分享!


分享一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结束了一年的工作,准备在家里休息时看到工作群里护士长发来抗疫一线需要支援的通知,便立刻报了名。第二天前往指定地点参加工作,来到这里,发现事情比我想象的更加严峻,密接人员和确诊人员日益增加,每天的主要任务听起来没有什么,送饭、消毒、测体温,但随着密接人员的增多,渐渐的开始了超负荷的工作,一件件琐事的累积,“马桶堵了”,“没水喝了”, “长期服用的药完了”,“我的快递到了”,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些在留观人员身体不适面前也就不算什么了,我们的存在便是希望它们健康。

但是,确诊人员还是出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两个平均年龄12岁孩子的爸爸和爷爷在同一天晚上确诊,我们接到了上级通知,立刻开始了移交工作,多小的两个孩子,在那个晚上暂时“失去”了爸爸和爷爷的爱护,谁也不知道,这个暂时需要多久......疫情无情,人间有情,在上级领导的再三叮嘱下,我们给了两个小男孩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我们用行动告诉了他们,即便没有家人陪伴,还有我们的肩膀给予他们力量。

从才开始防护服闷得喘不过气,到每天的“轻装上阵”,要多多感谢习惯,每天消毒水的味道,充斥着我们的鼻腔,尤其具有代表性的过氧乙酸,它带给工作人员鼻腔和眼睛上的冲击可以用“绝望”来形容,但同时我们想着那些还在被病毒侵袭的同胞们,我们这点又算得了什么。

工作期间,总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留观人员,一天晚上接到了一对密接人员是年轻的小夫妻,男士问我可以和妻子住在一起吗?我面向他说不可以,疫情工作要求单人单间,前一秒还好好的,大致是看到我红肿的眼眶,便开始吼我,“你别跟我这样!”这一声晴空霹雳,我没有哭,而是怔住了,过一会儿下了电梯,看到“救兵”,我便忍不住哭了,那晚第二次鼻子,我说:“老师我处理不了”,紧接着开始收第三波密接人员,万幸这波人员很通情达理,在接触他们的过程中,我听到楼道里传来年轻夫妻里丈夫的哭喊,“谁理解过我们?家里还有8个月大的孩子”。在这危急时刻,还好有国家、有党和政府,再难我们都能挺过去,疫情无情,人间有情,一切都值得爱护与原谅......我也不断成长为一个不轻易流泪,有肩膀值得依靠的人。

密接群里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马海荣科长的消息,他就像24小时不睡觉的铁人般,随叫随到,有时我们刚摘下护目镜,看到保护膜下,依稀看得清楚的手机屏幕,马科长发消息了,我们还没点开,就知道又要开始忙活了,累,但是坚持着。

一想到与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人,还有那么多,我们也就更有动力了。

在这里遇到了一群敬业的战友们,我们和病人一起,与疫情抗争着,我相信疫情很快会结束,我们就快要看到“太阳”了,黎明的曙光终会到来,加油!

在很多年以后,无意间回想起2020年初,我曾走过一段很特别的路,那段路叫我成长了……


分享二

十里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梁业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我是一名普通的医生,2020年1月28日,我也成了此次抗击疫情的一员,到岗后,我见到两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者,我和小敏姐放下随身物品,两位先到岗的老师向我们细致地介绍了此项工作后,已经到了午餐时间,我们便投身于工作当中,老师指导我们穿好防护服皮靴及护目镜,全副武装穿好,我觉得自己快喘不过气,呼出的水汽凝结在护目镜上。一个储物箱便是我们的工具,清点好留观人员的午餐,拿上收拾好的工作单,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两人抬起箱子,逐层挨个的为留观者送上午餐,测量体温,询问有无不适及需求,楼层消毒、汇报体温,反应留观人员情况,刚吃完饭,收到群里一声消息:“有两位密切接触者十分钟后送到,请留观站同志准备接收”。一声收到后整装待发,见到刚来的留观人员,他们脸上充满了害怕与不解,为他们安排住宿,完善相关信息,告知其情况,做心理安慰,希望其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又接到某某的解除告知书,完善相关信息,送他们离开留观站,他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我的心里也很开心。

夜里不知几点,“叮咚”手机响了,是马科长发来通知,接收留观人员的语音,起身穿好防护服待命,准备接收,第二天、第三天......一个又一个夜晚,三个、五个、十个......新到的留观者,我们时刻准备着。逐渐的,随着留观人员人数的增长,我们也形成了一个来自不同单位的六人小团队,两人一组各司其职,又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后勤保障还能跟得上,经常为我们提供水果、酸奶等生活保障,定期配送工作相关物资,家人、同事也给予我们关心鼓励,让我们对此项工作充满信心,作为一名医生,在这“危难来临时”,我应该奋勇前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坚信,在党的领导和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定能战胜此次疫情,中国加油!


分享三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战“疫”日记

1月31日,我也投身于抗疫工作中,来到了指定的医学观察留观站,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医务人员24小时待命,要随时关注群消息,总能听到马海荣科长那一句熟悉又亲切的标志性语言:“留观站,请注意......”。我们战队六名医务人员每天穿着防护服和厚重的大胶鞋,为留观人员送一日三餐、测体温、随时询问留观人员的心身体状况,消杀工作以及垃圾的收集,我们医务人员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丝毫没有退缩,依然勇敢前进,疫情无情人有情,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医务人员默默地行动,在点滴中展现着“大爱”。

由于9号楼没有电梯,所有留观人员的饮水、饭菜、包裹等物品都需要我们医务人员从一楼搬到五楼,我们送一顿饭回来时都是汗流浃背,护目镜上全是雾气,记得有一次给留观人员送慰问品,每位留观人员两份,我和五环医院内科王侠主任来来回回搬了三趟,王侠主任已经50多岁,仍然斗志昂扬,他就是我们的榜样。每次医务人员都是自己顾不上吃饭,先为留观人员送去温暖可口的饭菜,等我们再回来时,我们医务人员的饭菜已经冰凉了。区卫健局医政科薛惠远老师了解到这样的情况,第一时间和马海荣科长商议,调整我们医务人员的用餐时间,提前一个小时为我们医务人员送饭,这样既让我们医务人员吃上了热乎的饭菜,又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来说疫情就是命令,能够参与到此次防疫工作中就是我的骄傲,虽然其中充满了危险和艰辛,但这也正体现了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万众一心、抗疫有我、扶危渡厄、医者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