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如今的家長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過分寵愛孩子、凡事由父母代勞的現象,因此,育兒領域總是存在著讓孩子獨立成長的呼聲。但是過早讓孩子學會獨立,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就是絕對正確的嗎?

在我身邊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跟我關係不錯的一個同事向來主張讓孩子獨立,能自己乾的事父母不要主動代勞,孩子也確實表現不錯。但是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讓這個觀點發生了些許動搖。

孩子上二年級的時候,同事就讓孩子放學自己回家,其實很多孩子成群結隊一起回家,戴著小黃帽,應該說也是比較安全的。但有一次,孩子落了單,一個人往家走。這時旁邊出現了一對陌生男女,主動搭訕孩子,差點就要把孩子帶走。這一幕碰巧被孩子學校的老師看見,老師覺得可疑,上前詢問兩個陌生人是誰,跟孩子什麼關係。結果這對男女支支吾吾,編個理由,慌慌張張地走了。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老師也嚇了一跳,慶幸自己多了一個心眼,把孩子送回家後,好好教育了我這位同事,她說:“我真是碰巧看見你家孩子,如果孩子被騙子拐走了,你家以後可怎麼辦?對孩子長點心吧。”

同事聽了老師的話嚇呆了,趕忙給老師道謝。她後悔極了,上班後跟我們說:她抽了自己幾巴掌,再也不說什麼讓孩子獨立成長了,從此以後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孩子一出門就形影不離。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都秉承著這樣一個觀點: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這其實本沒有錯,但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孩子的能力很可能還達不到能獨立的水平。

就像我這位同事一樣,她只關心讓不讓孩子一個人回家的問題,卻忽略了孩子可能在路上遇到突發情況的可能。試想,一旦發生意外和危險,能不能儘早學會獨立這個問題還重要嗎?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其實,很多家長犯的都是同樣的錯誤:關注點都放在孩子學會獨立這個目標上,卻沒有教會孩子學會獨立的方法。


過分逼迫孩子獨立的負面影響

我身邊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我在路邊等車,無意間看到一個孩子手裡拿著一隻鞋,在哭著拉媽媽的衣服,媽媽邊拎著兩大包東西,邊對孩子說: “等一下,媽媽把東西放下來給你穿鞋子啊! ”接著,媽媽把東西放在了臺階上,蹲下來幫孩子邊穿上鞋子,邊說: “都三歲的孩子了,連個鞋子自己都不會穿,真笨! ”

我在想,這個媽媽是不是過於心急了呢?

那麼,家長過分逼迫孩子獨立,會對孩子產生哪些負面影響?


1. 孩子會認為家長不愛自己

很多家長急於求成,過早逼迫孩子獨立。然而,孩子由於年齡太小,還沒有對事物建立正確的認知,這就會產生天然的矛盾。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牴觸心理,他們無法抗拒家長的想法,卻會在心裡埋下一個種子,那就是家長不愛自己。長此以往,孩子有可能產生心理疾病,家長與孩子隔閡會不斷加深,距離感越來越強,不利影響更為深遠。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2.孩子的內心會受到打擊

讓孩子過早學會獨立,實際就是過早把他推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很多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哭鬧也是這個原因。試想,在我們小的時候,無論是剛上幼兒園,還是剛上小學,面對不熟悉的老師和同學,我們的內心是很恐懼的。同理,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有些心理素質差、內心脆弱的孩子面對陌生環境,心裡會受到很大打擊。

家長某些激進的舉動會讓孩子適得其反,孩子會有心理落差,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學會獨立更是無從談起。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3. 孩子的身心瀰漫著恐懼

孩子是充滿幻想的,他們對一切感興趣的事物都會產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同樣,孩子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懼也會具有幻想。家長如果不能主動幫助孩子適應,長此以往,即便在孩子長大以後,他依然會對陌生環境感到恐懼,這種恐懼瀰漫著他們的身心,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很可能變得更學不會獨立了。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什麼?


1. 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法則

想要讓孩子儘快獨立的思路本沒有錯,問題往往出在尺度的把握上。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能力,遵循自然法則。孩子處於什麼年齡,就做什麼年齡該做的事。

比如下面這個對照表,孩子在1歲時,可以手腳配合穿衣;1.5歲時,可以坐馬桶上廁所;2歲時,可以雙手拿杯子喝水;2.5歲時,能分辨大小便;3歲時,可以獨立上廁所等等。家長,要參照類似的規則和前人的經驗,不過分苛求,盡力幫他們達成合理目標即可。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不懂得遵循自然法則的家長,那就不是教孩子獨立,而是拔苗助長,不僅不會有任何效果,反而帶來一系列負作用。

比如家長在打掃衛生的時候,可讓孩子來幫忙,先給孩子一把掃帚和一個簸箕,教孩子學習掃地。在學習掃地的過程中,不斷給予鼓勵和肯定的表揚,讓孩子深刻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積極性,又讓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發展。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2.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堅強後盾

在幼兒園的一次親子活動中,一個小朋友被爸爸媽媽兩個人手拉手圍住他站在場地上。當爸爸媽媽稍微一離開,他便不停地大哭大鬧。親子活動的練習內容是蹲下和站起來,由於孩子的要求,爸爸媽媽也不停地蹲下、站起來。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不一會,爸爸媽媽感到累了,將圍住孩子的手鬆開了,孩子便坐在地上不停地大哭,爸爸媽媽終於感到厭煩了,便不再理會孩子,而退到了遠處觀望孩子。過了許久,孩子見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了,自己站了起來,並往前走了幾步,自己跟著教練學了起來。

這儘管是一個讓孩子獨立成長的正面例子,但在我看來,其實也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如今,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通病:他們認為把孩子置身於一個單獨的環境,自己躲在遠遠不管不問,通過孩子自己的體會和試錯,就能快速學會某項技能。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這樣做存在一個什麼問題呢?孩子即便能學會某項技能,心底也可能會埋下深深的恐懼。那麼這樣做就是得不償失的。正確的方法是:鼓勵孩子不要怕,告訴孩子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確保自己在他們身後,成為孩子成長的堅強後盾。


3. 挖掘興趣點,引導孩子主動思考

3 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由此便產生了強烈的獨立願望,隨著活動空間的擴大,孩子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什麼都想自己來試試。

這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鼓勵孩子學會自理,做做看,試試看,家長在旁邊監督和指導。

孩子如果能有自己喜歡的事物,他就會有強烈的主動學習的動力。家長要學會挖掘孩子的興趣點,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如果孩子能夠善於積極動腦、獨立思考問題,長大後很自然地就會有比較冷靜的分析能力和主見; 反之,如果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常常被剝奪,則會使孩子養成思維惰性及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所以,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比如,家長帶著孩子去郊外散步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和想像不同的季節,事物會有哪些不同的變化。

比如春天到了,樹葉是什麼顏色的? 秋天到了,樹葉變成了什麼顏色?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加強孩子的自我意識。這會對孩子獨立思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結語

家長在教育孩子獨立的時候,最好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為的就是讓孩子從小自力自強,調動孩子的興趣,發揮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但同時,家長更應該清楚,孩子任何習慣和能力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和學校持之以恆地堅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在其中練習和實踐。

我們應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採取科學的、正確的教育方法,為培養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創造機會。

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更要給孩子自由選擇快慢的權力。其實孩子與成人一樣,強人所難的事,不僅不會達到目的,反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無論是“拔苗助長”還是“放任自流”,都是家長對孩子的失職。

孩子的健康成長,重點是“健康”,這個健康不只是優秀的成績和良好的數據,更包括孩子健康的心理狀態。所以讓孩子獨立這件事,欲速則不達,孩子處在自然而然的狀態,才能真正學會獨立。

拐賣、走失、恐懼,讓孩子獨立成長是對還是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