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葉聖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3點教育妙招

最近,在放放假的表弟向我彙報了自己上學期的一項收穫。

一年以前,他和幾個朋友自發組建了個學習小組,商量課件糾改錯題,有不會的都攢起來問老師。滿以為可以得到老師們的表揚,卻沒想到班主任在期末評語裡這樣寫道:該生學習主動性強,但學習偏機械化,希望在未來多多探索,舉一隅以三隅反。

他滿心疑惑,趁著暑假溜回來詢問我:書上說了,師者,所謂傳道受業解惑也。既然如此,作為學生,我們凡事依靠老師,凡有疑問就詢問老師,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嗎?姐姐,你現在也是老師,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我啞然失笑,幾經思考,引用了葉聖陶的話給他聽: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又詢問他,明明幾個人很容易聚一起探討,卻都一味把所有疑難堆積起來,等著老師來解答,意義何在呢?

他在仔細品讀後若有所悟:謝謝姐姐,我知道了,我回去就跟他們說,換種形式來開我們的興趣小組!

葉聖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3點教育妙招

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第斯多惠的話如此經典,即使在今天也顯得毫不過時。這或許就是教育的魅力,一代一代人川流過人生這條河,一生避不開的一件事就是教育。

也因此,在無數個事例堆積後,教育的先行家們若有所悟:把世代積累出的知識的瓊釀統統灌輸給學生並不是高明的教育法則,而循循善誘,傳授給他們自主探索研究的思想,才能讓學習這件事情更為輕鬆。

為什麼會這樣,答案至純至簡:授人以魚,終抵不過授人以漁。知識的汪洋裡,一道題一道題的哺育過去實在不現實,舉一反三的能力,還在於擁有獨立的探索慾望,願意沉下心去鑽研,乃至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葉聖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3點教育妙招

果然,明白過來這一點,表弟他們及時改正觀點。不管題目有多難,都先仔細咀嚼一遍,把能思考到的知識點都記錄下來。實在碰上不會的,才抱著思考過程去找老師。這次的期末評語,班主任明顯欣慰了許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望小楊同學循源頭活水一路向上。

他的媽媽和我說起這件事,也笑著告訴我一個小秘密。經過表弟他們的整理和探索,遞交到老師那裡的題都是難題或者錯誤率高的題,是同學們平常的共性錯誤。後來老師乾脆把那個錯集體統一拿到班級裡講,又鼓勵全班同學都向他們學習,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探究難題怪題。這次期末,整個班的平均分都有所提升。

獨立探索的效果居然這麼好?我也吃了一驚。作為一名剛剛步入崗位的年輕教師,我對它進行了總結:在照本宣科的教授以外,還能培養出自主性和自覺性強的探索欲嗎?

答案是肯定的,根據表弟的經歷,結合教學過程中我的探索和思考,我發覺培養探索性學習的能力並非難事,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輕鬆入手。

葉聖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3點教育妙招

01、轉變學生思維。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看到問題的第一時間就是對著題型思考有沒有可以用的公式,一旦題目出的刁鑽或新穎些,第一眼看不出有哪些公式可以套,一下子就會不知如何下手,很容易暈乎乎的放棄掉題目,掉入出題者偷偷挖下的思維陷阱。

不這樣做,我們還能怎麼辦?很簡單,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從小聽到大,"唯手熟爾"的四字箴言猶在耳邊。

若把題目比作一頭牛,拿著公式去比對無異於盲人摸象,出錯的幾率很大。而要想真正剖開一頭牛,我們應該先識別出它的經脈,認準肌肉的輪廓,從出題者的角度去揣度問題。

如果這道題是我設的,我想要考察的會是什麼?題幹中有多少對解題有益的已知條件,由此我們又能獲知多少未知條件?諸如此類的推理,讓我們捋出一條清晰明確的解決思路。

因此,轉換視角的方法是很好用的。稍一習慣,從出題者思維解題,有很大幾率事半功倍。

葉聖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3點教育妙招

2、剖析各色信息

一條大題,動輒上百字題幹,裡面蘊含的消息是很多的。轉變思維雖簡單,在初期肯定會耗費大量時間,而不管是課堂訓練還是各類大考試小考試,留給我們的解題時間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有效率的剖析各種資料。

列寧曾經說過,我們不需要死記硬背,我們只需要用基本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

面對長長的干擾性強的題幹,我們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去研究,而應在最短的時間裡對蒐集來的各種資料和信息作出分析歸類。留下對解題有用的一類,把用處不大的"障礙物"統統丟開。

很多英語老師都特意強調過,不需要的信息可以鉛筆輕輕塗掉。同理,龐雜的解決路徑裡,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悉心比對,最終選擇一個最佳的答案。

要做到這點,就要做到對知識點了如指掌。可以採用知識框架的形式,把所有知識串聯起來,這樣需要哪個知識點一目瞭然,能快速去掉干擾選項,找到正確答案。


葉聖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3點教育妙招

3、探索書本外的知識。

知識永遠都不嫌多,這是定律。很多家長都曾這樣說過:你只要學習就好,別的事都不用管,課外書也要少看。這種做法或許適用曾經的年代。但在如今這個素質教育當道的時代,只把目光聚焦於書本,絕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俗語每個人都很熟悉。在今天,行萬里路是做不到了,但我們有另外一雙眼可以幫我們開眼看世界,那就是互聯網。

想做一個多樣本的材料,可以設置一份問卷,向五湖四海的人發出徵詢;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可以查閱成千上萬的相關文獻資料,從小萃取精華;想了解一道題型,也能在線搜索,觸類旁通。

這些外力,既能有效提供給我們解決問題的資料和信息,又是我們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的最佳渠道。題目越出越活,學生思維更不該越來越僵。有意識的探索書本外的知識,對學生大有裨益。

葉聖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3點教育妙招

傳統的學習裡,我們總在咀嚼教材上濃縮過的簡潔定義,翻閱好學生和老師的經驗和技巧。知識如大浪淘沙,在腦海中拍過卻沒留下絲毫的痕跡。應試經驗被一代代的學生反覆咂摸,探索和發現的能力也就日趨下降。

傳統的學習固然好處多多,但探索研究性學習能更靈活的習得知識,更長久的記憶知識。

2001年1月,教育部頒佈名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試驗修訂稿)》的文件,足以證明國家對自主學習的看重。

赫爾巴特曾經說過,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事業。這話不錯,照本宣科的學習過程雖然容易上手,卻容易使學生失去活力。

而學生通過探索性學習,不僅能更靈活的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將已經學過的知識建立起聯繫,更有甚者,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更多學霸學習方法、故事,點擊我的頭像,免費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