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道理在現代社會仍是通用的。著名的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就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一個人從小到大的

閱讀量,很大影響著他今後的學習成就、工作方法與生活方式。

換種說法便是,一個人的閱讀量,將很大影響著一個人今後可能獲得的財富量、階層地位與道德素養。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愛讀書,想讀書。不過,許多家長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想讀書,讀不進書。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羅先生年輕時就不愛讀書,高中未上完便前往廣州打工,相信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和頭腦闖出一片天地。十年的打工生涯讓他備感社會艱難,他從流水線工人幹起,做著枯燥又消磨意志的工作,在工廠內堅持了八年時間,終於才從普通工人變成了生產線班長。

而兩年前來工廠入職的一名普通大專生,只是在生產線上培訓了一年技術,便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這讓羅先生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感覺自己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才領悟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羅先生只能將希望寄託於自己的兒子身上,希望他能好好讀書,考上大學,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可是孩子總是不愛讀書,幾分鐘前叫他去讀書,幾分鐘後偷偷去他房間從門縫裡偷瞄,就發現他正在玩手機,氣得羅先生衝進去一把將孩子的手機奪來,將孩子拉出房間準備動手收拾一頓,嚇得孩子奪門衝出家,羅先生追了幾步,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回到屋中把門關上了。

每次都是如此,叫他去讀書,一開始還能看個三五分鐘,你只要離開片刻不在他身邊,他就自己幹自己的事了。孩子不愛讀書,用打肯定是沒用的,從來沒有聽說過疼痛與懲罰會使一個人愛上一樣東西。如果你的孩子不愛讀書,你不妨採取更溫和的方式,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點醒他。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有一個方法是這樣的,將你的孩子帶到四個地方去看看:分別是長途汽車站、普通火車站、高鐵站和機場。每到這四個地方,你就要提醒你的孩子去觀察這四個地方的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衣著和氣質是怎樣的?分別有哪些特徵?當你的孩子能感受到這四個地方的人的差異後,你就可以問問你的孩子:“將來,你想成為這四類人中的哪一類人?”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那麼,我們用這種方法,究竟能告訴孩子什麼呢?

1、人與人之間不一定是平等的

我們常聽到的人人平等,指的是生命意義上的平等,但並不是財富、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上的平等。以上文所說的四個地方為例,有的人因為薪水相對少,只能去買火車票,而薪水相對富足的人群,就會選擇購買高鐵票乃至機票,有些人甚至連買票的錢都沒有,每到過年乾脆就不回家了。

人人生而平等,但自人降生後,人與人就開始拉開差距。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都來自百姓之家,每個人所站的起跑線或許稍稍有前有後,但總體差距不大,那麼為什麼隨著時間不斷向後,人與人之間在生活上的水平就截然不同了呢?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知識,知識是改變命運的。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2、讀書,自古便是中國跨越階層的最易途徑

也許有人會說,村裡的那個誰,初中輟學去打工,最後照樣掙了幾百萬。而新聞上也總是報道。名校畢業的大學生,最後只能跑去賣豬肉、當保安——其實這些都是個例。讀書改變命運,是無數代人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的鐵一般的經驗。

3、不要相信讀書無用論

看看火車站、機場、長途大巴、高鐵站裡的芸芸眾生就可以明白,這世間哪有那麼多個例。這些交通大部分坐飛機和高鐵的人,大部分學歷和素質上肯定比那些搶火車硬座票和擠長途汽車座位的人來的多,這些事物只需要靠肉眼觀察就可以得出。這裡並不是說那些坐火車和長途大巴的人如何如何,只是想向孩子闡明:這個世界是存在對立面的。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如果孩子能領悟到以上的內容,那麼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以下內容:

1、“快樂教育”是不可取的

近年來歐美“快樂學習”的教育思潮影響了我國的部分家長,許多家長也想學人家的“快樂教育”,想給孩子一個輕鬆歡樂的童年。當孩子對書法、舞蹈感興趣時,便給孩子報班,可當孩子學了一段時間後,對這些事物失去興趣時,出於“尊重孩子”,這些家長便順著孩子的意願把這些興趣班給退了。

這種行為是危險的,是不負責任的。要知道,學習是痛苦的,是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達成的,學習中或許存在快樂,但大部分時間是枯燥和痛苦的。當孩子不願繼續學習時,家長需要及時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不努力學習,長大後必然是要後悔的。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2、“逼迫式教育”是不可取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在近期發佈的研究表明,當代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和人格障礙問題,與受教育過程中所承受的不恰當精神壓力和過長的學習時間有關聯性。在當今,許多孩子年紀輕輕就患上心理與神經方面疾病,便是和高壓的教育方式有關。

學習是一個長久的過程,甚至是一個終身的過程,許多家長一心只求速成,高壓逼迫孩子長時間高負荷的學習,使得孩子在學校、補習班和興趣班之間來回奔波,只不過是揠苗助長,最終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遺症。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才能使這份興趣長久。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區,所以當孩子對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暫時失去興趣時,家長要適時引導鼓勵孩子,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事物的成就都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孩子對讀書抗拒,不妨帶他去這兩個地方看看,比強迫他有用多了

讀書與學習是一件苦中有樂的事情,只要家長循循善誘,就能讓孩子願意沉浸其中。唯有在興趣與堅持的雙重作用下,一個人才能達到理想的成就。大家認為還有什麼能讓孩子對讀書和學習有興趣的方法和見解呢?歡迎在屏幕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