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歷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緣何廢長城?

歷代王朝的國家“大一 統”,長期受阻千長城之設。與其說為長城所阻,不如說傳統的狹隘的民族 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思想,不敢越長城 一步!這一不變的“內中國外夷狄”的 格局,最終為清朝所打破,具體說,是 由康熙帝打破的。他把中國“大一統” 的理論和實踐推進到了時代的極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沙俄 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三北”之一的東北,就民族問題而言,一勞永逸地獲得了徹底解決, 從此安寧無擾。

歷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緣何廢長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噶爾 丹為頭子的準噶爾分裂勢力,公然發動戰爭,侵奪內外蒙古,直接威脅京 師。康熙帝毅然決策征伐,很快就阻 擋住了噶爾丹的猖狂進攻。次年,即康熙三十年,率諸主貝勒大臣至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約會內外蒙古 來此“會盟”調其定疆界,製法律,為 喀爾喀蒙古諸部編制盟旗,從而實現 了北部蒙古的空前統一,接受了清朝的國家主權管轄。困擾明朝 200多年的蒙古問題宣告解決。

歷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緣何廢長城?

就在這次“會盟”之後,有的 大臣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了太宗、世祖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 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 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 “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

歷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緣何廢長城?

當即否定修長城的建議,並說出了一段意 義深遠的話: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健在修法養民,民心悅, 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