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重疾險買了就後悔?朋友,我勸你慎重買重疾險

“這款重疾怎麼樣,終身重疾好便宜,有坑嗎?

那麼多重疾真讓人頭暈,該選哪個?”

維尼哥是在各種場合會被問到N多類似的諮詢,似乎重疾險的品種越多,小夥伴們重疾險的選擇上,變得越來越糾結了。是因為對產品不夠了解嗎?感覺並不是。

我想,或許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看密密麻麻的保障責任對比表只會更頭暈,並且會讓人不自覺的陷入比價怪圈。

越比價,越擔心自己會買錯產品;越比價,越想去等待下一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說起來,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是否產品“性價比高”就一定更好呢?

性價比才不是選擇重疾的唯一標準,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划算的!

今天,我就以產品維度分享下,通過這篇文章跟大家系統聊聊,如何才能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重疾險產品。通過羅列大家在選擇重疾產品中常見的糾結點,然後剖析、對症下藥,給予可參考的指標!

一、重疾保障的數量多少,有比較意義嗎?

首先,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統一規定了25種最高發的重大疾病。

這就代表了,無論我們在國內哪一家保險公司購買重疾產品,這最核心的25種重大疾病病種極其相關定義都是一模一樣的。

重疾險買了就後悔?朋友,我勸你慎重買重疾險

只有增加這25種疾病之外的病種,才可以由各家保險公司在設計重疾產品時自行定義。比如,某款重疾產品保障80種重疾,拆分開來理解就是:行業協會規定25種重疾+55種自定義重疾。

其次,疾病種類多,不等於患病的總概率大。法定的25種重疾已經佔到理賠的95%以上,之後增加的數字,噱頭的意味更多。

重疾病種數量的多少並不是選擇的產品的重要標準,購買重疾險,只要包含最主要、最基本的重疾種類就可以了,不用刻意的追求疾病種類多,50種和80種的區別並不大。

二、輕症責任及輕症豁免是否需要?

輕症:從詞義上簡單理解,就是重疾在較輕階段的症狀,判定門檻降低了,讓理賠更加容易。

輕症豁免:指的是在保險合同規定的繳費期內,發生約定的輕症賠付就可以免交剩下的保費,合同繼續有效。

過去,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個人覺得並不會考慮附加輕症,一方面輕症花費醫療費用並不高,並不是極端風險,可以考慮風險自留。 另一方面輕症保障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不低,保費增加往往在20%-30%。

而現在,隨著產品性價比的進一步提升,附加輕症和不附加輕症的費率差正變得越來越小。

弘康健康一生A是一款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需要附加輕症及豁免的產品,選擇附加的情況下保費增幅只是10%。

那麼,什麼情況下我們選擇附加輕症,什麼情況下不附加呢?

投保重大疾病應遵循“重大風險優先,高發風險優先”的原則,首先保證重疾險的保額充分。

如果重疾保障已充足,且附加輕症責任後,保費增幅不大,比如上面提到的弘康A,那麼這自然是件錦上添花的事。

反之,如果保險公司加上“輕症”,保費會變得很高,超出預算的話,那就風險自留,選擇純重疾即可。

重疾險買了就後悔?朋友,我勸你慎重買重疾險

三、 輕症責任保障

選擇帶有輕症責任的重疾險,要注意什麼?

上面說了,重疾高發的25種是保監會規定的,每款重疾險都必須包含這25種。 但是對於輕症責任,保監會卻沒有統一的規定,因此輕症的種類和定義各家保險公司區別很大。

從歷年的理賠數據來看,以下四種為最高發的輕症,通常被定義為“必保四輕症”:

極早期惡性腫瘤或惡性病變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

輕微腦中風後遺症

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因此,並不是一款產品保的輕症種類多,就能判斷它比其他輕症種類少的更好。

輕症保障是否優秀,首先就要看是否涵蓋了最高發的這四種輕症。

在輕症責任上,因為沒有統一的規定,所以除了保障病種不一樣外,在理賠定義上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有的產品在原位癌的理賠條件上相對比較苛刻,有的則比較寬鬆。

要完全搞清楚弄明白的話,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還是有相當難度的。

對此,個人覺得沒必要太過糾結,畢竟輕症本身並不屬於極端風險。

想想同樣的保費,在過去只能買到純重疾,現在都能夠把輕症和豁免給帶上了,會不會釋然了呢?

以上就是根據大家在選擇重疾險時特別容易糾結的幾點給予的說明和剖析,不知道在知曉了這些之後,大家的糾結症狀是否會有所緩解呢?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瞭解下一個重要概念:購買資格。

四、職業類別限定

選擇重疾最重要,確定購買資格!

你是否想的是,重疾險就要找價格最低的,市面上哪個重疾性價比最高,我就買哪個~其實,並不是這樣。

即使市面上有一款公認的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它也不會適合每個人購買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保險產品真的不是我們想買就能買,首先要確認自己是否有購買資格!

買貴並不可怕,沒有購買資格卻盲目下單的才可怕!

那麼,到底我們在購買保險時,具體會受到哪些限制呢?

購買資格之職業類別限定:

我們知道意外險對於職業的限制通常會特別嚴格,而重疾險過去雖然也有職業限制,但一般只要不是高危職業,投保問題都不大。

隨著現在產品費率的逐步降低,將來重疾險在職業類別的要求上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高。 比如健康一生A,對於投保職業的限制便是1-4類,這就註定了很多小夥伴可能就無法投保了。

PS:保險公司對於職業的分類,在產品購買頁面一般都有說明。

特別注意! 職業變更條款!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至尊保這款產品,特別附加了一個“職業變更條款”。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在投保時是符合產品能的職業要求的,但之後轉行了,而且從事的工作危險性相比之前變高了,變為了屬於拒保職業,比如從4類職業變為了5類職業,有可能因此導致解約或拒賠!

在投保前注意職業限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投保後因為換了一份工作而沒了保險,顯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可能變更為“高風險職業”,還請謹慎購買。

綜上,還請大家在購買之前一定要看清楚產品的投保要求,明確自己的職業是否在可投保範圍內,不要盲目投保。

重疾險買了就後悔?朋友,我勸你慎重買重疾險

五、健康告知限制

每次看一個新產品,最關心的就是健康告知,因為這就相當於產品的「准入門檻」。

健康告知:指的是我們在購買保險產品(健康險)之前,都需要面對一張“健康問卷”,針對問卷中的每個問題,向保險公司如實申報身體情況。例如是否有脂肪肝,是否住過院等等。 只有通過了健康問卷的“篩選”,才能有資格購買這款產品。

沒錯,選重疾不能只看誰便宜,還要看看健康告知“嚴不嚴”,越便宜的產品,越要仔細看。

降低費率的同時,產品本身也在通過健康問卷對於我們投保人群進行了更深入地“優選”,對於身體健康要求更高,購買資格也更為嚴苛。

那麼,面對保險公司產品的健康問卷,哪些需要告知,哪些又不需要告知?怎麼才知道自己符合資格購買呢?

關於健康告知,你需要知道:

大家可以記住一點,保險公司線上投保產品的健康告知一般都採用列明式問卷,只需回答“是或否”。所以呢,只要你的病,不在它列舉的範圍之內,就可以選否。

並且,每個產品的健康告知都不一樣,這一款過不了不代表另一款也過不了。

比如,有家族病史的小夥伴,可以挑選不問家族病史的產品。再比如,有小夥伴在懷孕後想投保的,就可以去選不問懷孕的產品。

這裡還是要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如實告知,不要隱瞞投保,我們買保險就是為了安全,不要給自己的保障埋雷,增加不確定性。

綜上,因為健康問卷的存在,性價比有時候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放心購買才是!

六、支持購買地區

“有什麼合適的重疾險推薦?”

面對這類問題,我的第一回答通常會是:“hi,不知道你在哪個地區呢?”

沒錯,過去在網絡銷售的高性價比重疾險,並沒有支持面向全國的,因為保監會有規定,只能在開設有分支機構的省市才能進行銷售!

所以過往,大多都是根據大家的所在地來進行推薦的。

當然,我也知道在保險行業有一個默認的潛規則,那就是“異地投保”: 在投保時,將地址填在銷售區域內,待保單生效或過了等待期,再打電話給客服進行保全,將地址修改為目前的地址。

雖然這件事情在保險圈裡比較普遍,也的確可以操作,但我個人還是建議小夥伴首先考慮符合投保地要求的重疾險。

說完了最關鍵的三個投保資格問題,接下去要和大家聊的是一個決定了每年保費交多少的重要選項。

不是每個產品都有這個選項,小夥伴們也往往會忽略這點,但它在我的眼裡卻非常重要!

重疾險買了就後悔?朋友,我勸你慎重買重疾險

七、最長繳費年限

拉長繳費年限有什麼意義?

一方面,在同樣保額下,繳費期限越長,每年交的保費就越少,經濟壓力更小,可以在同等預算下,買到更高的保障。

另一方面,拉長繳費年限就相當於每年花最少的錢獲得了最高額的保障,保險的槓桿作用是最高的。

有人會說交的長,繳費的總額多了呀!

說的是沒錯,但也不能單純這樣來對比。

首先,要知道我們討論的是保險。保險是預防風險的,我們不知道風險什麼時候會發生,所以才需要保險。以繳費總額來計算,就等於默認這幾十年內都不會發生重大疾病,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才會把保費全部交完。所以其實並不適合按照這個邏輯去推算總保費。

其次,保障型保險如果中途發生風險就會獲得理賠,理賠後保費就不需要再交了(發生輕症同樣豁免保費),這就更是用更少的錢獲得高保障了。

再次,金錢都是有時間價值的,隨著通貨膨脹,我們的繳費壓力會越來越低。

最重要的,相比純重疾保障,在相同保費下,弘康健康一生A還額外提供了輕症及輕症豁免的保障哦!

所以,如果你是這位小夥伴的話,會怎麼選呢?

綜上,儘量選擇可以30年繳費的重疾險,同樣預算下,保障最多,槓桿最高!

八、重疾甄選指數小結

好了,到此重疾甄選指數就講完啦,讓我們一起來看彙總情況。

從中可以看到,影響投保資格的幾項最為重要,這關係到我們能不能買。而能否在有限預算下,買到更高保額的繳費年限選項,我也非常重視。

至於保險公司最愛做文章的重疾保障數量,以及並不屬於極端風險的輕症責任,我個人就會放到最後才考慮了。

總之,沒有哪一款產品可以說是最好的重疾險產品,可以適合所有人購買。不同情況下,重疾險的選擇肯定會有差異。

我是維尼保,普及保險知識,帶你瞭解保險,不走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