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無疑是觸類旁通的大家。由於他的文化涉獵的寬廣,學問建樹的豐厚,以至於一些大型辭書條目,在其名下只來得及介紹他是一位詩人、劇作家,一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一位翻譯家,一位著名社會活動家,等等。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

文化是相通的,書法藝術同樣與人們的精神世界互為依託。自古以來,一切流芳史冊的書法家必然飽有文化素養。歷代的大書家,無一不是大文學家、大學問家。和古代書法名家一樣,郭沫若不曾把書法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苦心研練,但是筆與紙墨同他的創作和學術生涯如影相隨。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書法

注入時代精神,不僅是他從事文學創作與學術活動的動力,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同樣貫穿始終。大革命風起雲湧,他投筆從戎,經歷了北伐革命和南昌起義的槍林彈雨,遭遇到國民黨當局的懸賞通緝,迫使他流亡日本10年。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書法

在日本,他把目光轉向中國古代社會,轉向甲骨文、鐘鼎文,獨闢以字證史的研究方法,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兩週金文辭大系》、《石鼓文研究》等鴻篇鉅製。這些由作者手書影印而成的著作,即便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審視,也堪讓學界歎服。其筆墨之沉穩,使素紙生輝;其規模之宏大,非常人所能及。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書法

抗戰期間,條件艱苦,他常和傅抱石、李可染、關良等藝術家相聚一處,以文會友,作畫題詩,舉辦展覽義賣。詠屈原,贊水牛,點評戲劇人物……用詩書畫這種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砥礪著人們奮戰到底的決心。

人生經歷的豐富、文化底蘊的淵博,為郭沫若書法藝術奇葩的綻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中國成立以後,即便眾多國務在身,仍禁不住他在短暫的閒暇瞬間潑墨揮灑。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書法

他有著過人的精力,似乎不知疲憊為何物,凡足跡所到之處,便是吟詩揮毫之所。他用筆墨,激揚著對歷史文化的褒獎、對祖國河山的摯愛,寄寓著對同志、朋友的熱忱,也從中享受到藝術勞動的快樂。

駕馭筆墨的能力來自於日積月累的修養。郭沫若外出視察的時候時常找不到像樣的毛筆宣紙,但只要是情之所至,無論怎樣的筆和紙,一樣筆下生花,力透紙背,人們拍手稱快。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書法

郭沫若當年在各地留下的題辭,有的書寫於道林紙,有的竟以招待所的白布床單為底。正如書畫名家許麟廬所說:善書者不擇筆,不擇紙。郭沫若生前常抽空去榮寶齋寫字看畫。昔日榮寶齋的工作人員如今不少已是有名的鑑賞家。郭沫若留給他們的一個生動記憶是,寫字不用疊格子,鋪開宣紙,提筆蘸墨,從起筆到收尾,一氣呵成。

郭沫若的書法,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書法

立群夫人的55歲生日,郭沫若送她一幅扇面,上面書就一首《自題詩》:“有筆在手,有話在口。以手寫口,龍蛇亂走。心無漢唐,目無鐘王。老當益壯,興到如狂。”郭沫若借用黃遵憲“我手寫吾口”的革新詩論,道出他對書法藝術的理解。

郭沫若通過書法傳遞給人們的是通達的文化積澱,是鮮活的時代氣息,是浪漫而現實的審美格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