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蒙古崛起時如果碰到的不是重文輕武的宋朝,而是漢朝唐朝或是明朝,能否抵擋得住蒙古?

心無止境ghyo


導讀: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又是一道關公戰秦瓊的題目。我們來嘗試著做一下分析和比對,一家之言不妥之處請多包涵。首先我們來說把蒙古和漢、唐、明朝的對手做個比較,然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的王朝加以分析就可能相對客觀的結論。首先我們需要說明的是不用神話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帝國,它崛起的時候恰逢西夏、宋、金處於衰落期。所以蒙古以秋風掃落葉的方式橫掃亞歐大陸,與漢唐長途奔襲大破匈奴、突厥勒石燕然沒有什麼區別。至於明朝的情況有些特殊,在下文中我們做詳細闡述。


蒙古政權和漢、唐、明三個王朝中,只有和明朝有對峙的機會。而漢朝立國時間早於蒙古千年,即使是唐朝立國時間也早於蒙古六百年。在這千年時光流逝中,漠北草原上的民族更迭如同春風吹又生的草木一樣不斷興起又不斷消亡。從漢朝時代的匈奴開始,草原上的遊牧霸主的稱號先後被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先後戴在頭上。這既符合民族興衰的歷史週期,也符合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自然規律。

在長達千年的跨越週期中,由於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可能導致情況的變化。所以我們只能粗略的、相對客觀的對比蒙古和漢唐的實力對比。也許我們不能利用類似穿越的方式進行較量,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特定的參照物來做間接的對比。其實蒙古和匈奴、突厥相比似乎比較強大,那是因為他們佔據的地盤多。所以才容易看成強大。但是匈奴和突厥是因為戰力弱而不去佔領地盤嗎?小編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在匈奴和突厥時期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還有限。所以很多地盤並不富庶,產生不了多少稅賦。所以匈奴和突厥沒有動力去拓展地盤,蒙古也是因為追擊花拉子模的皇帝才抵達西亞的。然後才發現原來這裡也很富庶,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兩次蒙古西征。

雖然蒙古很強,但是漢唐時期的匈奴、突厥也不逞多讓。因為即使被漢朝趕走的北匈奴殘部,依然在西遷歐洲的時候吊打歐洲建立起雄霸一時的匈奴阿提拉帝國。被大唐擊潰被迫西遷的突厥的一支經過衍變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所以單純說橫掃歐洲大陸,蒙古和北匈奴殘部和突厥殘部來說都不算什麼優勢。更別提把他們趕跑的強漢和盛唐了。


蒙古與漢唐、明朝相比,誰的實力更勝一籌?

蒙古和匈奴、突厥前輩都一樣,都是典型的草原遊牧民族。引以為傲的都是精銳的起兵和來去如風的作戰風格。相對中原王朝來說,遊牧帝國的的機動性大大超越中原王朝。況且遊牧戰士逐水草而居,所以我們無法直接比對三個遊牧政權孰強孰弱。那麼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手實力如何?

漢朝初立的時候,由於常年的戰爭對經濟破壞相當嚴重。甚至連丞相上朝都乘坐牛車,連馬車也湊不齊。經濟的破壞加上相對較小人口的基數限制了漢朝軍力的發展。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物質積累,西漢組織起了裝備鋼刀鐵甲、成建制的起兵軍團,開始對匈奴的徵繳。為了保持戰馬的體力除了吃草外還叫餵食小米等細糧,所以漢朝滅匈奴的一系列戰爭都是以雄厚的國力為基礎的。

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漢朝將軍們越打越自信,真正做到了北逐大漠,勒石燕然的豐功偉績。彪悍尚武的民族個性加上對匈奴屢戰屢勝的成果讓大漢自信爆棚,甚至陳湯就敢矯詔以劣勢兵力擊殺北匈奴單于。最後喊出了那句讓人熱血沸騰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豪言壯語。可以說大漢和匈奴是針尖對麥芒,頂著鼎盛時期的匈奴生生的打服。匈奴作為遊牧政權擅長的起兵來去如風的戰術漢朝也瞭然於胸,甚至漢朝的起兵團把此項戰術運用的爐火純青。

匈奴雖然當時沒有西征歐洲,那是感覺沒有必要和全局視野欠缺的問題。並不是說匈奴沒有這個能力,在所認知的範圍內基本上也是無敵的。甚至北匈奴被擊敗被迫西遷的匈奴殘部依然可以吊打歐洲,建立起龐大的匈奴帝國。所以從這種意義來說,匈奴實力絲毫不亞於蒙古帝國。所以小編認為漢朝即使對上蒙古帝國也可以戰而勝之。


我們再來看唐朝: 漢朝70年平定匈奴,大唐平定突厥用了三年。這不能說突厥弱小、匈奴強大,也能能依據此項指標判斷漢、唐的實力上的差距。唐朝面對的是東西分裂後的突厥,而且由於唐朝初年保持了較好的經濟基礎,所以在渭水之盟後迅速恢復實力的唐朝組建了精銳的起兵和陌刀隊。其實突厥此時的實力已經有所下滑,所以可以對東西突厥分而殲滅。

唐朝兩百多年的國祚歷史,幾乎每年都在打仗。隨話說百戰出精兵,所以唐朝的戰力相當強悍。大唐同時抵禦來自草原、吐蕃、西南南詔等共同的壓力,依然可以保持大部分的勝率。況且唐朝是個開放的王朝,不斷吸收國外人才為自己所有。所以在大唐軍隊中類似高仙芝、顧樸懷恩這樣的草原或者國外將領非常多,所以唐軍的戰法多樣。遊牧民族的戰法對唐軍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所以從這個角度推測唐朝對戰蒙古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蒙古對明朝誰強?

明朝能夠擊敗蒙古的因素有幾個:第一是蒙古已經過了自己的巔峰時刻,進入了下半場。中原繁華富庶的生活消磨了軍隊的戰鬥力和意志,軍隊內部也腐敗橫行。第二就是明朝科技的發展,火器相當發達。明軍精銳的三大營中的神機營在歷次對戰蒙古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雖然明朝推翻大元建立了統一的王朝,但是始終沒有能夠消滅蒙古或者說把蒙古趕走。甚至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蒙古採取的是防守態勢。如果蒙古遇到朱元璋、朱棣時期戰力巔峰時刻,有火器的加持應該是明朝佔優。如果是明朝中後期面對成吉思汗的蒙古,可能就要吃大虧了。很有可能會步南宋的後塵。


小結:

綜上所述崛起的蒙古的實力不如漢唐,但是面對明朝要分兩種情況。因為畢竟添加科技的發展,熱兵器和冷兵器的較量不好直接進行比對。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冷兵器時代,蒙古人就是天神,誰擋的住?????????????



內蒙人不知道


1.對手搞錯。蒙古崛起的時候,面對的是遼國和金國,包括西夏,但是絕不包括宋,因為根本不接壤。

2.對漢唐軍事力量錯誤估計。漢朝的騎兵非常強大,但是漢朝沒有馬鐙,東漢後期才有了單邊馬鐙,只用來上馬。沒有馬鐙的騎兵一定打不過有馬鐙的騎兵,這是時代造成的落差,如果雙方處在一個時代,那蒙古不可能是漢朝的對手。盛唐有兩個時期,一個是貞觀時期,一個是開元時期,貞觀時期的唐朝軍隊十分強大,而且侵略感十足,統一而強大的鮮卑都不是他的對手,更何況並沒有團結在一起的蒙古諸部(蒙古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它是有非常多的小部落組成的),可是在開元時期,唐明皇的策略是邊鎮強而中央弱,兩個節度使造反就差點滅亡了大唐盛世,而且當時李隆基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比較仁厚,能給蒙古族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錯誤的估計了宋朝的軍事力量。很多人在舉例軍事能力薄弱的朝代的時候,往往會想到宋朝,而事實上宋朝的軍事力量在清朝以前,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屬於強大的。首先它的軍事科技發展很超前,大量裝備的強弩,有效射程超過300米,在燧發槍出現之前,是最強的單兵遠程武器;其次,主力部隊兵員素質很高,宋朝軍隊都是職業軍人,一般駐軍由於存在很多年齡較大的老兵,導致戰鬥力下降,主力部隊的兵員素質還是很高的,2/3以上的士兵都是重裝步兵,單兵裝備超過30公斤,能夠負載這樣大的重量,說明這些兵員的日常訓練還是有保障的。宋朝的弱是因為他的部隊主要是步兵,而對手是騎兵為主,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了,而朝廷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主和派佔據上風,在軍事作戰中沒有進取心。最強大時候的蒙古軍隊圍攻即將滅亡的南宋的襄陽城,打了多久?


三箭一雕230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蒙古雖然取得的成就很厲害,但是其實他頂多和突厥匈奴一個水平,最強的遊牧民族是契丹,只能說蒙古趕上好時候了。

如果蒙古崛起時遇到的是強漢或者盛唐,那麼他將會比匈奴突厥還慘。守仁君在這裡給大家分析一下。

蒙古崛起時是四周無強敵,更重要的是中原地區處於分裂狀態,就算是漢唐,也是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才有實力吊打遊牧民族,當時中原地區不僅分裂,而且還都處於衰敗期,蒙古人統一草原後,周圍其實已經沒有比他們更強大的國家了。

題目中老說宋朝,實際上當時和蒙古人直接較勁的是金國,原本金國人是很有希望將蒙古人扼殺在搖籃中的,但是當蒙古人開始統一蒙古草原大業的時候,金國內部黃河氾濫了,南宋北伐了,一系列的事情導致金國人根本無暇顧及蒙古,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金人又盲目派主力出關尋找蒙古人決戰,結果幾乎被蒙古人全殲。


金人由攻轉守,蒙古人大舉入侵,此時金人還有機會,那就是學習北宋固守華北河東堅城,尚能將蒙古人擋住,然而金宣總居然選擇遷都汴梁,他剛遷都沒多久,東北就叛變了,山東也亂了,蒙古人趁繼大肆入侵,河北、河東、陝北、山東相繼失陷。這幾乎就等於金國人把大半國土拱手相讓。

到了這個地步,金國人其實還有辦法,就是選擇和南宋、西夏聯合抗蒙,南宋出錢出糧出設備,你們出點人力就行,但是天真的金國人居然認為我打不過蒙古人還打不過你南宋和西夏?

於是金國調轉馬頭開始入侵南宋和西夏,結果入侵不成反而徹底惹毛了這兩國,自己也損兵折將、喪師失地,再也無力抵禦蒙古人的進攻。本來南宋是非常願意聯合金國的,但是金國一次又一次的騷操作徹底把自己玩進去了,這個時候聯金再無意義,倒不如聯合蒙古,能撈多少是多少。然後金國在南宋和蒙古的夾擊下迅速滅亡。


此後南宋抗金四十餘年,後期更是以長江以南一隅之地和大半個東亞打,南宋其實做的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正如題主所言,如果蒙古崛起時中原是一個強大一統的王朝,那麼蒙古是沒有什麼機會的,甚至他們連崛起的機會都沒有。


守仁讀仁


排除漢朝。漢朝在同一時期面對各個對手都很強,但是後面蒙古帝國的科技實力等要超越漢朝的,沒法比。

唐朝安史之亂之前有可能對付得了,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能夠很好的吸收外來文化。而且蒙古帝國騎兵崛起的馬蹄鐵,就在唐朝時傳入草原的,而且唐朝能夠吸收很多外族為自己所用。如果得當,蒙古帝國的人都可能有部分歸唐。

【安史之亂後,唐朝自顧不暇,更不要說對外用兵了,要麼邊關將士自己打。】

明朝不好說,建立在蒙古帝國之後的明朝,科技水平更高一點,在宋元的基礎開發的武器,明朝開國就有火銃用,但是蒙古帝國當初就是因為對軍事科技的重視出名的。

而且明朝中後期,也是因為邊患是歷代大王朝最小的而軍備鬆弛,之後甚至出現文官取代武官的現象。還有,明朝建立之初就有天朝上國的韻味。

所以和蒙古帝國科技水平類似類似,包容性強的盛唐階段,最有可能和蒙古帝國硬剛而不敗


黑眼歷史觀


漢朝抵擋不住,漢朝和蒙古崛起時間上差了一千年左右,軍事科技上差了很多,漢代沒有馬鐙,騎兵的作戰能力有限,所以打不過蒙古騎兵。漢武帝打個匈奴就打得漢帝國差點崩潰掉,拿匈奴和蒙古比一下,就知道漢朝是打不過蒙古的。



唐朝和明朝就能打得過蒙古了,因為這兩個朝代都非常重視軍事,不是宋朝那個重文輕武,武將打勝仗也沒什麼好處的時代了(比如岳飛),而且唐和明的軍事實力都非常強大,武器先進,而且都曾多次擊敗像蒙古一樣的遊牧民族。



揚楊劉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都是從北往南打容易,而北伐往往不成功。

​在中國自秦以來的歷史中,基本上都是從北往南打容易成功,相反從南到北打很少成功,唯一特殊的例子就是明朱元璋的北伐,但馬上反過來,靖難之役就又是從北往南打。這個問題也可以擴展到長城以北。一般也都是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攻擊農耕容易,追亡逐北反而不是那麼容易。

一個事情偶爾出現一次,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但如果經常出現的話,那就不是偶然因素了,而是有其內在的規律。

針對前文所說的問題,首選從大的角度,也就是戰略角度看。從人類的遷徙看,在中國的地緣結構上看,遷徙方向就是從北向南。簡單的說就是北方草原,農耕民族佔不住。歷史上中原打大統一王朝初期由於戰略安全的需要都會對北方草原動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王朝的安全,也就是打敗遊牧民族,把他們趕走或把他們內遷,但草原這個地方卻佔不住。主要問題就是草原不適合農耕,中原王朝佔不住。我們看漢唐王朝的疆域其實只是最強盛時期,這一疆域在中原和江南等長城以南基本上是有效管理到王朝末期,但對西域、蒙古草原、東北以及河套地區往往很早就失去控制。有時候看似有機構在那裡,史書也記載,但其實哪個地方已是半獨立狀態。

​中國史書記載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事實,是為了資治通鑑,是為了給帝王以治國經驗教訓,就這經驗教訓也是站在儒家思想道德直上的理論之內,很多事實記錄目的不純,結論似是而非。二十四隻是帝王家譜,對我們現代人看重的技術史,經濟史,地方政治形態等等反而記錄很少,有也是寥寥數語。說這些就是說,我們無法通過史書真正瞭解古人的困難、努力以及無奈。比如說,僅就財賦這一塊,我們沒有太詳細的資料來研究,為了佔領長城以北付出了多少代價,而佔領這些地方後需要繼續付出多少代價。這些地方不像中原和江南佔領後是有財賦收入。

同比而論,從江南往北方中原大大打也面對這樣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劉裕最北也就打到黃河一線,再往北就後勤不力,無法再往北進,而且黃河一線也佔不住諸,最後依然退回到淮河一線。背後原因看似南方政權內部紛爭,劉裕不得已只得退回,其實是南方士族不支持,財賦沒有任何收入,而且要多付很多財賦出去支持佔領。只能靠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了國家層面去強行北伐,一旦有困難,中間層次就會就會有反彈。北宋靖康恥後,金因為立國短,並沒有力量直接有效控制北方,只能扶持偽楚、偽齊。南宋也一直在準備北伐,最遠也是打到了黃河一線,而且大家不要以為靖康恥時北方全被佔領,由於和西夏作戰,西北邊軍的實力也是很強,靖康恥後十多年裡,西北邊軍在關中、陝北和金朝拉鋸。但最後依然是守不住,最後看似趙構、秦檜投降派什麼之類,歸結到人事上。但背後的最基本經濟原因是南方的士紳階層不支持,沒有任何收益的戰鬥,只能有一兩次,長時間大規模戰爭沒有經濟利益趨勢是無法長久,幾次戰鬥後,多種原因起作用只能退回淮河一線。這原因不僅僅是十二道金牌的問題。

​從此也可以看出,中間層次和君主的責任是不同,在君主的角度,為了安全必須不計代價北伐,必須佔領幽州、河套、遼東、西域,這是地緣政治安全的需求。但這個不計代價的代價就需要中間層次和百姓付出,短時間還可以,但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不計收入付出註定是無法執行。這就是深層次的矛盾,是無法調節,在這之中就需要君主以頑強的意力,去強行推進這一戰略行為,一旦以後繼承君主有所一點點的退縮,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收縮。所以,我們看到一般都是開國的前幾代雄才大略皇帝去佔領和打擊北方的草原的遊牧民族,一到中後期就很少有的道理。舉例說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發生僅僅也就在朱棣第五次北伐二十五年裡發生了,二十五年裡明軍的戰鬥力會有如此大的下降的深層次的就是如此。

相比清朝,雖說有火炮等技術上進步的原因,但清朝立國後,君主不理漢族士大夫任何意見,甚至有點不講理,文化層面達到黑暗的地步。但就是在這種不許你說話的情況,清朝幾代君主,打準噶爾、打大小和卓,最後收復新疆等保證了清朝北方的安全,清朝能立國快三百年的合法性、合理性也就在此。其實也就是在國家層面要不計代價遏制北方和西北勢力崛起。這背後就需要中原、江南必須不見收益的無盡的投入,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上的需求。


沙中土大溪水


看情況

蒙古崛起對南宋,南宋以半壁江山扛了蒙古幾十年,甚至蒙古賠上了一個大漢作為代價。

那麼蒙古崛起對上漢唐,如果是在漢朝,那麼很抱歉,如果是漢武帝以後,蒙古沒有崛起的機會,漢朝會把他扼殺到萌芽中。唯漢以強亡,不是隨便說說的,哪怕漢末諸侯並起,曹操公孫瓚這些僅僅一方勢力,同樣打得北方少數民族遍地找牙。

對上唐朝的話,就要看什麼時候了,盛唐時期,蒙古估計也沒有崛起的可能。但到了安史之亂後,長安都被多次被異族攻破,這就說不好了。

至於明朝,明朝後期重文輕武實際比宋朝還要嚴重,宋朝狄青這樣的武將還能做到類似宰相一級的樞密,明朝武將可能沾內閣的邊不。

不過明朝有個長處,就是決不妥協,而且明朝本來就是從建國和蒙古幾乎打到亡國的,對於蒙古的戰法瞭解,恐怕天下沒有強國明朝的。再加上明朝的九邊防線體系完備。這個可以參照一下,滿清崛起的情況。如果明朝不內亂,那麼將變成消耗戰,滿清也從來沒有真正突破過關寧防線。而消耗戰將對於明朝大大有利,為什麼和明朝纏鬥百多年的蒙古最終被滿清收服,就因為在消耗戰中幾乎已經被消耗殆盡。明朝也許不能如漢時將蒙古的崛起扼殺在搖籃,但明朝在自身穩定的情況下,擋住蒙古應該不成問題。


葉飄刀


唐朝和明朝一定能贏。

第一成吉思汗在一統蒙古後,第一站是西夏,打西夏他就很煩,因為蒙古兵不會攻城,打了很久都不行,最後好不容易打到夏都,他又不擅長管理,就逼迫西夏打金,還為自己提供資源,他利用金夏的矛盾讓他們打了10年,打的是精銳盡失,這個時候蒙古利用西夏的資源去打歐洲,西夏的軍事力量是世界巔峰的層次。

等到蒙古搞定了歐洲,就利用歐洲的利用打中原,也還是打了半天。

換做是唐朝,有唐朝在,成吉思汗壓根不敢去打歐洲,下面一隻老虎在,要是去打歐洲,他老家都沒了,沒有歐洲的力量,在大唐的壓力下成吉思汗能夠建國就已經是很不易的事情了。

明朝。這個天子守國門的朝代,不帶慫的,皇帝親征,那跟玩一樣,成吉思汗這個時候也是不可能去歐洲的,明朝都城就在上面,也就意味著大軍都在都城這,比唐朝還危險,他不敢去打歐洲,沒征服歐洲,蒙古是滅不掉中原的。





歷史探究員


你可能說蒙古帝國很強大,但其實你如果仔細瞭解一下蒙古帝國的細節,蒙古帝國其實也很爛,但同時期歐亞其他國家民族更爛,所以蒙古人是在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民族比爛的過程中失敗而建立起來龐大的蒙古帝國,但並不強大的蒙古帝國!蒙古人與其他遊牧民族如匈奴、契丹、柔然、鮮卑、突厥等沒有任何優勢,但這些遊牧民族分裂了就衰落直至滅亡,當然匈奴、突厥等即使衰落了仍然橫掃除東亞以外的歐亞大陸,但蒙古人卻在分裂成四大汗國之後在相互攻伐中繼續攻城略地,甚至在四大汗國再次分裂之後還在攻城略地,並且文官治國的弱宋竟然是最難打的,不過最後南宋自己爛的已經裝不進筐了,才被蒙古消滅,可見同時代的歐亞有多爛!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源頭的大忽裡勒臺就任大汗,蒙古國誕生。蒙古國建立後,進行了長達80多年的擴張戰爭,先後滅掉40國,建立了橫跨歐亞、疆域總面積達到330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僅比後來英國人建立的“日不落”殖民帝國略小一點,排世界史上最大超級帝國的第二位。

蒙古帝國征服世界時,中亞、西亞、南亞、歐洲分別是什麼情況呢?有沒有強大帝國與蒙古抗衡?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分區看看:

一、中亞及東歐、中歐

13世紀的中亞,塞爾柱突厥帝國已滅,中亞由西遼、花喇子模兩國控制。蒙古崛起時西遼已衰敗,花喇子模實力更強,控制著東西方貿易通道。成吉思汗首先把矛頭指向西遼和花喇子模,1218年滅西遼,1219~1222年滅花喇子模。他把西遼封給窩闊臺建立汗國,把花喇子模封給察合臺建立汗國。

東歐分佈著眾多的斯拉夫公國和欽察諸部,以基輔羅斯最強大,其次是波蘭、匈牙利兩個王國,但蒙古西征前基輔羅斯已分裂,而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前身)只是個小公國。蒙古在消滅花喇子模後,1223年進軍東歐,打敗欽察九部聯軍,滅了基輔羅斯各公國。蒙古疆域拓展到了伏爾加河下游,成吉思汗將這些地方封給朮赤建立了欽察汗國。

13世紀的中歐、西歐是諸侯割據、思想僵化、發展緩慢的歐洲,除法蘭西、英格蘭以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軍事強國。中歐處於神聖羅馬帝國治下,名為帝國,實為眾多割據諸侯結成的鬆散同盟。南歐則處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治下,經十字軍多次侵襲,帝國早已四分五裂。1236朮赤之子拔都率蒙古軍再次西征,滅莫斯科、白羅斯等公國,席捲南歐巴爾幹,1241年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一直打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不料大汗窩闊臺病死,拔都遂於1243年引兵東歸。

二、東亞、西亞及東南亞

13世紀的東亞,有金國、南宋、西夏、日本、高麗、大理及吐蕃諸部。雖然金國與西夏國力漸衰,但瘦死的駱駝仍比馬大;南宋雖偏居一隅,但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先進,綜合國力居世界首位;日本進入軍閥割據的幕府時代,高麗處於武將奪權的不穩定期,大理和吐蕃陷入分裂之中,實力均有所削弱。

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滅金國,1235~1241年攻宋,被宋軍多次擊敗。1247年蒙古滅吐蕃,1253年滅大理,1258~1259年蒙哥汗再次攻宋,被宋將王堅擊斃於四川釣魚城。1260年忽必烈搶了阿里不哥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個不予承認並紛紛獨立,蒙古帝國從此分裂,政令只限於東方。1267~1279年蒙古再攻宋,南宋亡。高麗早被蒙古征服,因元朝海軍艦隊遭遇大風巨浪沉沒,日本幸運保全,民眾呼為“神風”。

13世紀的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帝國早已分崩離析名存實亡,阿尤布王朝統治地中海及紅海沿岸,後來屈服於埃及馬木留克王朝。1258年旭烈兀攻滅西亞阿拔斯王朝,建立伊爾汗國(伊利汗國)。1260年旭烈兀擊敗阿尤布王朝,不料在艾因扎魯特大敗於馬木留克王朝,蒙古軍隊遂停止向非洲進軍。

13世紀的東南亞,高棉王朝被素可泰王國(暹羅)取代,緬甸蒲甘王朝也衰落,越南是陳氏王朝,馬來群島仍分為爪哇等島國。1287年元軍征服蒲甘王朝,暹羅也臣服元朝,只有越南和爪哇擊敗元軍保住了獨立。

(創建馬木留克王朝的女王珍珠小枝)

三、看法和疑惑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滅國40擴地萬里,在中亞、西亞、東歐、中歐無人能敵。蒙古崛起之時,正是西遼、花喇子模、基輔羅斯、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力衰敗、四分五裂之時!蒙古人強悍的背後,折射出這些大國軍隊戰鬥力的頹廢!

雖然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但在東南亞打得很吃力,耗時10年才征服蒲甘王朝,甚至被越南、爪哇這樣的小國擊敗,應該與東南亞高溫多雨的氣候、溝深林密的環境有極大關係,並非越南、爪哇軍隊戰鬥力強悍。

在蒙古滅掉的40國裡,南宋居然是打得最頑強的:蒙元耗時30多年、三次大規模侵宋,才勉強把南宋拿下。縱觀宋蒙戰爭,南宋對蒙古居然保持前30年全勝戰績!要不是奸相丁大全、賈似道在南宋末年一頓亂操作,蒙古打南宋,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上帝之鞭”打在南宋身上,竟然被南宋反彈回去,而南宋卻是歷上公認最弱的中原王朝!

還有一點令人疑惑: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唯獨沒有侵佔離自己較近的南亞。為什麼強大的蒙古騎兵到印度邊境線卻很快撤軍了呢?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1221年底花喇子模末代大汗扎蘭丁逃入印度,蒙古大將八剌率軍2萬追至印度河,但一直沒有搜到。成吉思汗決意增兵,藉此機會攻滅印度,耶律楚材則勸說從印度撤軍,成吉思汗不聽。當時正值酷暑,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馬喝水,可是印度河的水很燙,根本沒法喝。正在將士們怨聲四起時,忽見河中出現一頭大怪獸。成吉思汗命令將士彎弓射殺,怪獸發出酷似人說話的叫聲,似乎是“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對成吉思汗說這怪獸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不要浪費將士生命、儘早班師。成吉思汗順應天意,再未踏入印度大陸半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