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一說孩子就哭”,孩子“玻璃心”背後,缺乏的是家長的關注

文l松鼠媽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前天跟閨蜜一家一起吃飯,我跟兒子早早吃完,就送他去上寒假班了,留下我老公跟他們一起繼續聊天吃飯。我回來時他們正好吃完,於是愉快地互道再見,並且約好了下次見面的時間。

回家的路上老公跟我吐槽說:“她家的閨女也慣得太不像話了吧!咱吃剩的一盤凍豆腐,她到處亂丟,丟完了撿起來放嘴裡嚼,嚼完了吐得滿地都是。

這還不算,她把裝小菜的盤子哐哐往地上摔,她爸媽也不管管。”我嘆了口氣說:“那孩子是從小哭到大的,她爸媽實在是被她哭怕了,一點也不敢說她,一說就往死裡哭,哭到嘔吐那種。”

“一說孩子就哭”,孩子“玻璃心”背後,缺乏的是家長的關注

​閨蜜的女兒今年快四歲了,是個特別典型的“玻璃心”寶寶,一遇到點困難就哭個不停,我甚至見過她因為塗色塗出了邊框就號啕大哭半個多小時的場景,怎麼哄都哄不好,真得讓人束手無策。

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這個孩子自小就在爺爺奶奶的看護下長大,閨蜜夫妻工作太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對孩子關注較少,兩個老人又一味地溺愛孩子,於是造成了孩子變得異常“玻璃心”,一點都說不得。

像閨蜜女兒一樣的“玻璃心”孩子如今處處可見,讓人感嘆是不是時代變了,“祖國的花朵”都變得如此脆弱,哪像我們小時候爬牆上樹那樣耐摔打,但其實細細觀察,“玻璃心”的孩子大多有一些共性,那就是他們的性格都比較相似。

“一說孩子就哭”,孩子“玻璃心”背後,缺乏的是家長的關注

​什麼樣性格的孩子容易“玻璃心”?

自卑的孩子

性格自卑的孩子遇事容易軟弱,總往最壞的方面想,因此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就會表現得特別脆弱,習慣用哭來表達自己的畏懼情緒,這就使他們變得十分“玻璃心”,尤其面對父母的批評指責,更是令他們無法接受。

性格爭強好勝的孩子

個別孩子從小性格就非常爭強好勝,凡事都想要獨佔鰲頭,個性非常強硬。這樣的孩子一旦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容易“過剛易折”。

自尊心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因此他們特別受不了失敗,也受不了別人的不認同,所以遭遇挫折時這類孩子會表現得非常受傷。

“一說孩子就哭”,孩子“玻璃心”背後,缺乏的是家長的關注

被嬌生慣養的孩子

從小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是最容易產生“玻璃心”的,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所有人都會順著自己,所以如果遭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就會不知所措,就會習慣性地用哭來解決問題。

有的人認為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但其實不然,孩子的性格只有小部分是來自父母的遺傳,更多的還是受家庭環境的後天影響,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內心需求的關注程度,孩子越是不被理解,就越容易變成“玻璃心”。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玻璃心”?

被過度溺愛

現代社會的生活條件提高了,所以很多父母長輩都對自己的孩子予取予求,把孩子說的話當作聖旨,對孩子過度溺愛。

這樣就導致很多孩子迷失於自己的“位高權重”,一旦有人反對自己或者做事遇到困難,就會讓他們無法接受。這類孩子的父母通常更關注孩子的吃穿住行,而忽視孩子的內心。

“一說孩子就哭”,孩子“玻璃心”背後,缺乏的是家長的關注

經常被批評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孩子也一樣。經常被批評的孩子會變得怯懦自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這個類型的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同,但這份渴求卻經常性被父母忽視,因此他們就容易心理脆弱。

父母的負面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有的家長非常喜歡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比如當眾說孩子是個“愛哭鬼”“膽小鬼”等,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自己定位成父母眼中的自己,變成所謂的“玻璃心”。

父母們要清楚,造成孩子“玻璃心”的情況並不僅僅是因為孩子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父母缺乏對孩子真正內心需求的關注。

因此要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樂觀,就需要父母從自身出發,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多關注多理解,採取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夠行之有效地改善孩子“玻璃心”的性格。

“一說孩子就哭”,孩子“玻璃心”背後,缺乏的是家長的關注

​如何避免孩子“玻璃心”?

家長多鼓勵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永遠都是自己最有效的強心劑。

父母不要吝嗇於自己對孩子的讚美和肯定,只有多多表揚和鼓勵孩子,才能讓他們內心更加堅強與勇敢,立場更加堅定,才不會遇事只會用哭來解決問題。

瞭解孩子“玻璃心”根源並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父母在面對“玻璃心”的孩子時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對孩子進行寬慰和安撫,等孩子心情平靜再跟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玻璃心”的根本原因。

只有從根源入手,才能逐步緩解孩子脆弱的心態,與此同時,父母還要教孩子學會適當的情緒管理,告訴他們哭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自己和周圍人更加崩潰。

改善教育環境,給孩子減壓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身為父母我們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同時我們也要下意識地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

“一說孩子就哭”,孩子“玻璃心”背後,缺乏的是家長的關注

​若是孩子已然變成“玻璃心”,那麼父母就要及時改善教育環境,與家人溝通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不能對孩子過度溺愛,也不能對孩子要求過高,要讓孩子處於一個輕鬆環境的氛圍之下,這樣才能讓他們形成更加樂觀積極的心態。

總而言之,父母們切不可忽視“關注的力量”,只有對孩子真正的內心所需有所關注和回應,同時採取正確的教育手段,才能避免讓孩子成為“玻璃心”,成長得更加陽光和健康。

今日話題:您家的孩子是否也有一顆“玻璃心”呢?您又是採取怎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呢?歡迎您帶著您的經驗之談在下方留言參與今天的話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