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段合肥依靠李合肥、袁世凱崛起,支持共和走向巔峰,戰敗而跌落

這篇文章就算是我對段祺瑞的一個新的認識吧。我上學的年代,他還算是反面人物,對於我這種“老人”來說,對其觀點相對還是比較正統的。但較粗糙地瞭解了他的一生之後,我覺得有必要做個新的介紹。新意呢還是不夠,但總算是我對他的一生的一個真實的自我總結。若有謬誤,讀者批評。

段合肥依靠李合肥、袁世凱崛起,支持共和走向巔峰,戰敗而跌落

(1)段祺瑞的一生

段祺瑞(1865—1936年)作為皖系軍閥的首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作為“反面人物”出現在歷史舞臺的。但自從1960年代開始,海峽兩岸開始對其有了諸多褒獎之處。

我對段祺瑞的認識是:他做的錯事乃至罪孽,也是有的,但從整體上看不愧為一位正直的人、有民族氣節的人。

段祺瑞晚年自號“正道老人”,可以說其心中傳統儒家思想還是大量存在的,是很想為中國做好事兒的。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作為一名著名的“親日派軍閥”,他能夠嚴詞拒絕日本邀請其前往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更該為國人所尊重。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於上海。在其71年人生中,他是如何從巔峰走到落寞的呢?

段祺瑞從巔峰走向沒落的主要原因就是軍事戰敗,“北洋軍閥”時期,無論你多麼高尚、多麼有智慧,只要在軍事上失敗,就必然走向沒落。

段合肥依靠李合肥、袁世凱崛起,支持共和走向巔峰,戰敗而跌落

(2)段祺瑞的兩個貴人

段合肥與李合肥關係很近,段祺瑞出生於合肥,因此又稱“段合肥”。

他的崛起基礎就是參加北洋新軍,逐漸成為“北洋之虎”。他的成功有兩位貴人,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袁世凱。

1885年9月,段祺瑞考入了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進入炮兵科,時年20歲。

1887年11月,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其後前往旅順督建炮臺。

1888年冬,以第一名成績與四名同學前往德國留學。

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訓練新式陸軍,段祺瑞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後兼任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1901年5月31日,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江西巡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張芾的孫女)嫁與段祺瑞為繼室。自此,正式向所有人宣佈成為他的親信。

1903年,段祺瑞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

1904年,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轄第五協(統領雷震春)、第六協(統領張永成)、馬標(統帶張國泰)。

1905年,成立第四鎮後又任統制官,任“北軍”總統官。

段合肥依靠李合肥、袁世凱崛起,支持共和走向巔峰,戰敗而跌落

1906年,復任第三鎮統制官後,在5月8日建立的“陸軍行營(保定)軍官學堂”任總辦。由此,控制了北洋的未來將領。

(3)段祺瑞走向人生巔峰——三造共和

自1906年年底,袁世凱與晚清滿族權貴爆發權力衝突,段祺瑞作為“平衡”袁世凱的對象被委以重任。1908年11月攝政王迫於段祺瑞製造的假兵變假象,使其不敢殺死袁世凱。其後,在武昌起義爆發中,率先在北洋系統內支持共和。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這被稱為“一造共和”。段祺瑞一生曾被人稱作“三造共和”。其中第一次(1912年1月26日要求清廷退位)、第二次(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退職,袁世凱死後推舉黎元洪人大總統,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三次(1917年討伐張勳復辟)可以說是獲得全國支持。

在段祺瑞的政治生活中,他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如果說他的政治巔峰是什麼時候,我認為是1917年,繼任總統馮國璋與時任總理的段祺瑞爆發衝突,其後辭職。1918年3月22日復職後馮國璋與繼任總統徐世昌共同下野,段祺瑞通過安福系國會、財政勢力掌控全國政權。當然,他個人威望最高的時候則是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的所作所為,對國家、歷史都有很好的作為。

段合肥依靠李合肥、袁世凱崛起,支持共和走向巔峰,戰敗而跌落

(4)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

段祺瑞戰敗和敘樹錚之死,使得段祺瑞徹底失去實力,只能靠時局變化發動影響力。

1919年5月因為“巴黎和會”外交談判失敗,“戰勝國”中國反而形同“戰敗國”,消息傳來,皖系政府受到全國討伐,各色勢力藉機放風放火。11月5日,原為段祺瑞皖系的靳雲鵬組閣,段祺瑞喪失了政治上的優勢。

1920年7月,直奉聯軍討伐徐樹錚,段祺瑞命令皖系軍隊反攻。14日雙方戰爭正式爆發。21日,直奉聯軍攻入北京。王揖唐、徐樹錚、段芝貴等十人被通緝。

段祺瑞軍事戰爭失敗後,失去了戰爭實力的他樹死猢猻散,前往天津避居。徐樹錚也是聯合多方面勢力準備東山再起,特別是與孫中山聯繫緊密。

最終,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爆發北京政變。段被邀請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段祺瑞再次找到政治機會,徐樹錚勸阻段祺瑞不要做傀儡不成後趕回國內,1925年被殺。

徐樹錚死後,段祺瑞勢力更加孤單。1926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臺,徹底成為“寓公”,但他晚年號“正道老人”,可以說其心中傳統儒家思想還是大量存在,是很想為中國做好事兒的。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作為一名著名的“親日派軍閥”嚴詞拒絕日本邀請其前往東北組織傀儡政府後,更是為國人所尊重。

1936年11月21日,段祺瑞病逝於上海。

段合肥依靠李合肥、袁世凱崛起,支持共和走向巔峰,戰敗而跌落

吳佩孚對他的評價,顯然是過譽的,但我覺得將其作為結尾也未為不可:“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