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将领,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

不才讲史


一个14岁的小孩,偷偷离家跑来参加红军游击队,却被拒绝,最后好说歹说才勉强加入了队伍。而在数年后,正是这个险些与红军无缘的小孩,在抗日战场上率部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名震华夏。他就是开国上将陈锡联将军。

陈锡联是湖北红安人,父亲早亡,自幼随母亲四处乞讨为生,14岁时趁夜里母亲睡熟,偷偷跑到邻村去参加红军游击队,游击队的领导看他年龄太小,个子又矮,就不想要他,但经不住陈锡联软磨硬泡,这才勉强让他留了下来。


这位游击队的领导当时一定不知道,险些被他拒绝的这个穷小子,后来竟成为我军一名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

参加红军后,陈锡联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他作战勇敢,善打硬仗,被人称为“小钢炮”,曾多次身负重伤,与死神几次擦肩而过,并逐渐担任了领导职务,抗战前是红4军10师师长。

抗战爆发后,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769团团长,在师长刘伯承的带领下,作为先遣团首先奔赴抗日前线。到达东冶后,刘伯承要离开部队去参加会议,临行前,他对23岁的陈锡联叮嘱到“这是我们师首次与日军接触,你独自指挥部队,一定要慎重,首战必须要打好打响”。


师长的嘱托,陈锡联牢牢的记在心里。他率领769团在代县临近战场时,低空飞来飞去的日本军机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调查,在附近的阳明堡镇外果真有日军机场,陈锡联亲自带人化妆前往侦查,摸清了机场的情况,他下决心打掉这个日军机场,给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回来后,陈锡联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以一个营袭击机场炸毁飞机,另两个营负责组阻援。他满怀信心的对战士们说“这是我们团第一次与鬼子交火,又是打从来没打过的飞机,我们一定要用勇敢加智慧,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


入夜后,769团3营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日军机场外,突然向机场发起攻击,战士们猛打猛冲,一边同守敌交火,一边炸掉飞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肉搏战,3营指战员歼灭了100多名日军,炸毁24架飞机,顺利撤出战斗,但23岁的3营营长赵崇德不幸壮烈牺牲。

24架飞机,这在当时是一支不小的空军力量,陈锡联指挥这次漂亮的夜袭战的胜利,震动了全国,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军民的信心。

战后,正在忻口前线指挥作战的国军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诚恳的说“阳明堡打掉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代表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感谢”!

陈锡联没有辜负刘伯承师长的重托,为129师在抗日战场拿下首胜。他从一个被人勉强接受的小兵,逐渐成为我军一名优秀将领,更是凭着阳明堡一战声名鹊起,最终众望所归被授予开国上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一开始不被看好(默默无闻),后来一鸣惊人的将军,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战神粟裕。


粟裕是个老革命,1927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同年参加了南昌起义,次年又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又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转战赣南、闽西,以及第一次到第一次反围剿。粟裕是一位经受住考验的优秀将领,也因为战功,相继出任过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在1935年1月的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粟裕仅率500余人突破敌人防线,再在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挺进到敌人实力雄厚的浙南地区坚持打了四年游击。抗战爆发后,才加入到新四军序列。



粟裕在抗战期间沉重打击过日寇,指挥过很多有名的战役,例如“七保三仓”,“五保丰利”,车桥战役,南坎战役,以及抗战胜利后的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但相较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粟裕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不算出彩,与彭德怀、林彪、罗荣桓等元帅级别的将领相比,不管是成绩还是资历都被甩开一大截。


解放战争爆发后,才迎来粟裕时代。内战才拉开序幕,粟裕就纵横驰骋在华东大地,历时45天,消灭了国民党军5万3千人,这个歼敌数字是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进攻人数的五分之二。而这一仗不但把敌人打蒙了,也让粟裕开始名扬天下。


在华东这个主战场,粟裕先后指挥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其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神来之笔,颇有虎口拔牙的意思,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粟裕又先后指挥过沙土集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兖州战役和济南战役等,使得山东全境基本解放,为之后顺利进行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而淮海战役更是粟裕的神来之笔,歼敌44万,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



淮海战役过后,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可见粟裕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55年授衔时,粟裕凭战功评为了大将军衔。


当然也有人为粟裕评不上元帅叫屈,其实粟裕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职位都不算高,贡献也没有其他人大。在红军时期,粟裕也仅仅做到了红七军团参谋长的职务;在抗战期间,粟裕也只是做到了新四军的一师师长而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中,粟裕也不是主要领导人,即便当时代理华野司令和代理政委,这个“代”字就有千差万别的差距。


元帅的考量,基本都是“老总”的级别。而粟裕在当时的资历,还是各个时期各个队伍的职务,粟裕都有所欠缺,但也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出彩表现,所以才把大将之首的位置安排给了粟裕,也算是实至名归。



对此,你觉得粟裕是一鸣惊人的将军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粟裕大将就是如此。他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共和国的第一大将。

他在解放战争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被人所看好。特别是他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在南方打游击,这对他日后的发展不是很有利。

土地革命期间,相较于天才将领、被誉为“黄埔之鹰”的林总,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博得众多关注,连毛主席都特别看重他。而我们的粟裕呢,不好意思,没多少人在意。他混迹于众多的红军将领中,不为世人所知。

抗战时期,粟裕并没有在八路军部队工作,而是在新四军工作,远离军委总部。他先后担任新四军中担任副支队长、师长等职务。相比八路军和军委总部在在一起,留在新四军工作的粟裕,显然有点落寞。

粟裕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多次率部与日伪军激战,在江南地区指挥过不少战役,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战果,但影响力明显不如八路军将领所指挥的战役。这当然不是粟裕能力不行,而是新四军本来就不如八路军受关注,八路军将领打了个什么仗,立刻就会引起轰动,但是新四军将领打了个什么仗,其实没多少人关注。

尽管如此,这个在江南一带进行低调抗战的粟裕,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打出了威名。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鲁南战役中歼灭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的整编74师。在济南战役中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他率华东野战军参与淮海战役,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因为这样的赫赫战功,粟裕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将。那个一直默默无闻,不怎么被看好的他,在战争中表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优秀、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袁卫宇


其实这些人有很多,就说一个大家都了解的人吧。

林彪:林彪作为黄埔四期生,因为外形瘦弱,性格腼腆,沉默寡言而不被蒋介石等高层重用。

长征期间: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连战连捷的林彪开始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对部下说:“黄埔四期的捣蛋鬼最多!我要特别提醒在座的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显山,不露水的。此人胸有丘壑,是当代韩信,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抗日战争:1937年9月25日与聂荣臻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各种枪1000余支(挺)、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当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南京时,蒋介石悻悻的说:“可惜,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却折了一员大将。” 明确为林彪不能为自己所用感到惋

解放战争:1949年9月指挥辽西会战,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100余万人;同年11月,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同时在解放南方大片区域中同样战果辉煌。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对那些主张固守沈阳、长春的将领们这样说; “还有一个人未到,花名册里是没有这个人的,但这些年来却又分明同大家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林彪。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诸位很关心,但是你们却让我非常失望,我很痛心。”

可见蒋介石对林彪的评价多高了。


邪哥


我想起了不被蒋介石看好的徐向前元帅。

说起黄埔军校,很多人知道它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军事人才,极大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他们之中的有些人还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声名鹊起,引人瞩目,比如有“黄埔三杰”之称的蒋先云、陈赓、贺衷寒。

蒋先云、陈赓都是极为耀眼的人物,在黄埔一期生中是最优秀的学生,在校期间便深得蒋介石的青睐器重,一直想要收为己有。

但还有一些优秀的军事人才,他们并非一开始就璀璨夺目,而是低调内敛,毫无引人注目,甚至被人看低,后来却一鸣惊人。这一类将领的典型代表,就是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元帅于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因为他太低调太内敛,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位十大元帅竟是黄埔一期毕业生。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对一期生十分重视,他曾亲自逐个接见学生。这些学生为了引起校长注意,无不卖命表现。


有一次,蒋介石接见了徐向前,由于徐向前一直默默无闻,加上性格低调,为人内敛,不爱张扬,所在在蒋介石面前表现地有点“闷”,基本上是蒋介石问一句,他答一句,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刻意讨好和拍马。

经过这次短暂的会面,蒋介石认定这个徐向前是个闷葫芦,很木讷,没什么文韬武略,将来不会有什么大成就,所以在他刻意拉拢培养的名单中,从来就没有徐向前的名字。

但让蒋介石大跌眼镜的是,最早打出名堂,让他吃到苦头的黄埔学生就是徐向前。

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很快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红军时期,徐向前是国共两军黄埔生中第一个当上方面军军事主官的,30岁就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并且在红军战史上第一次指挥消灭国民党一个整师。


十大元帅中,徐向前最擅长以少胜多,以寡敌众,他一生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以弱胜强。红军时期,徐向前指挥的川陕反六路围攻,作战近10个月,以红军8万对川军20万,歼敌近10万人,是红军取得的最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指挥着最弱的军队解放了整个山西,打赢了最艰难的太原攻坚战。

徐向前的表现让蒋介石后悔不迭,推荐甚至派人到徐向前老家探望徐的父亲,试图拉拢这位军事奇才为自己所用,但却没有得逞,他始终没有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像这样的将军,外国的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好多的。我列举三个大伙比较熟悉的。

1.韩信

韩信起初就只是一介平民,平常也没什么事做,连吃饭都是别人接济的,相当于无所事事,混吃混喝的那种。虽然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不知如何施展。

后来秦末乱世,烽火连天,韩信去投奔项羽,但没有受到重用,还经常遭受嘲讽。后来又去投奔刘邦,经萧何举荐,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军。


虽然韩信做了大将军,但在刘邦的军中,韩信并不受欢迎,好多跟随刘邦多年的老部下不服气,凭什么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来做大将军,还要听他的号令。

当然了,最后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慢慢地开始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明修栈道暗渡成仓出汉中、背水一战破敌军、四面楚歌败项羽、垓下之围结束战争。帮助刘邦得了天下。


韩信因为用兵如神,而被后人称为“兵仙”。


2.关羽

刘关张三兄弟结义后,前去会盟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国贼董卓,但因身份低微,不怎么受欢迎。后来华雄叫阵,连斩十八路诸侯多员大将,吓得十八路诸侯无人敢出战,只得龟缩在城里。

后来关羽主动请缨战华雄,自报了自己马弓手的职位,被十八路诸侯一顿耻笑和羞辱,还说让关羽这个马弓手出战,丢了各诸侯的颜面。




最后关羽温酒斩华雄,砍了华雄的头,扔到十八路诸侯面前,让人刮目相看,从此名声远扬,天下人人皆知。



3.吕蒙

吴下阿蒙的故事大伙都知道,讲的就是三国东吴吕蒙的事。吕蒙起初只是一介武夫,在东吴孙权麾下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将军,没有文化学识。

在东吴跟其他将军比起来,就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后来孙权劝他多读书,多学点知识,吕蒙也就勤奋学习,果然没有辜负孙权的厚望,懂兵法、会用计谋。

最后吕蒙在东吴众将中突起,成为东吴的大都督,统领东吴所有兵马,夺得荆州,斩杀关羽,名震天下。


南影小生



《特赦1959》中的女护士梁冬芳让人感觉很突兀,很没必要,但是却引出了杜聿明的一段经历。杜聿明在得知梁冬芳的身世后,之后私下对人说,正是他在围剿鄂豫皖苏区时从红军的侧翼穿插迂回,击败了红军,没想到造成了很多梁冬芳这样的孤儿,但他却用这些人的鲜血换来了他自己发迹的开端,从此后收到徐庭瑶的重用,开始飞黄腾达。

作为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学校期间并不起眼,和同期的胡宗南,黄维等人相比,他并不受重视,就更不用说像陈赓这种风云人物了。所以,陈赓到功德林看望他们的时候,杜聿明坦陈他和陈赓虽然是同期的黄埔同学,但是并不熟悉。

到抗战开始的时候,杜聿明级别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中并不算很高。当时胡宗南已经是坐镇西北的西北王了,黄维也已经是十八军军长,成为土木系大将,就连陈赓在红军中,改编后也是旅长,王耀武是师长,宋希濂是师长,孙元良是师长,桂永清已经是教导总队总队长,实际上相当于军长,而杜聿明还只是装甲兵团团长。


到率军入缅作战时,原定的远征军总指挥为宋希濂,同样是杜聿明的黄埔一期同学。然而后来临时变化,改为罗卓英担任总指挥,杜聿明只是副总指挥兼第五军军长。不过,这之后杜聿明的晋升就比较快了,到抗战结束时,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职务级别已经相当了,虽然和王耀武这种三期学弟相比有差距,但是也已经是中将了,也能够独当方面了。

但是杜聿明的资历仍然在国军中显得太浅了,所以他在东北的时候,只担任保安司令长官,而在他头上另外放了一个熊式辉当婆婆。而且,在他生病期间,因为他抗命,国军统帅部一度有过换将的意图,而这个接替的人就是后来在锦州被俘的范汉杰。杜聿明另外举荐郑洞国代替他指挥,范汉杰才没去东北。

杜聿明从东北被撤换下来后,陈诚去接替他,但陈诚一到东北,就改组了机构,改为东北行营,党政军都由陈诚完全负责,这和杜聿明在东北时的待遇就差得远了。一直到陈诚在东北大败,死乞白赖的请辞,才派了卫立煌,到何应钦上台后,杜聿明才又被派到了淮海战场辅佐刘峙的仍然不是他自己独当方面。


到淮海战役的时候,他实际负责军事筹划和指挥,但是却不是完全负责,在他头上又是安排了一个刘峙,发布命令也是用刘峙的名义。不过,这时候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地位终于相当了,国军统帅部确定由刘峙坐镇徐州后,准备给他找个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的副手,两个主要人选,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就是宋希濂。

在被俘后到功德林聚会时,如果以被俘时的职务来算,杜聿明也不能全是最高的,而是王耀武。因为王耀武是独立负责一个战区,在山东基本上就是他说了算,而杜聿明的角色始终只是救火队员。如果以剿总副总司令来说,那么被俘的国军将领中,宋希濂,黄维和廖耀湘被俘时都带着剿总副总司令的兼职。以指挥两个兵团以上的部队来说,范汉杰在锦州的权限就在第六兵团之上,所以他才敢和卫立煌叫板抗衡。

但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常公觉得信得过的具备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其实又只有杜聿明一个人。比如宋希濂,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放弃了,而且宋希濂解放战争时期基本上没有参加,缺乏对解放军作战的经验,其他人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比杜聿明更强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加上何应钦和顾祝同加持,杜聿明就成了三大战役时期国军唯一的救火队员。


萧武


这类将军不在少数,又以文将为主,举两个典型例子:汉初韩信,三国陆逊。


其一,汉初韩信:

韩信在投奔刘邦当大将军之前,实属碌碌无为之辈,经常跟别人混饭吃,根本就是很平常的人,看不出丝毫的积极进取心。

韩信为了活命和避免官司,身佩宝剑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受胯下之辱。



后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韩信投靠项梁并没有得到重用,项梁战死后跟随项羽,受钟离昧推荐成为项羽的执戟郎中,多次向项羽献计却不被采纳。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投奔刘邦,仍然不被重用,只担任管仓库的小官。后结识萧何后,经萧何大力举荐才被封为大将军,至此韩信才开始了他的统军之路。

被封为大将军后,为刘邦出谋划策制定天下大计,之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攻占关中三秦之地。

随后,声东击西虏魏、背水一战破赵、平代、胁燕、定齐,击杀龙且二十万楚军,垓下战胜项羽,成为刘邦统一天下不可多得的人物。



其二,三国陆逊:

三国时期吴国陆逊,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孙权幕府里的一个小吏,受孙权赏识逐渐得到重用,原本是一文士,后与吕蒙合作袭取荆州。



刘备征吴后,东吴数次大败,最后启用陆逊为大都督,统领吴军与刘备大军作战,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大军,从此声名鹊起。

之后,在与曹魏的战争中,石亭之战击败曹休,陆逊成为三国文才武略的著名将领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他们隐忍不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一代名将,驰聘在历史的疆场。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在古代历史上,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一鸣惊人的名将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位。一位是曾受胯下之辱,长期不被项羽和刘邦这两位枭雄重视的韩信,后经萧何极力担保推荐方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面的事历史给了答案,“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另一位在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北征匈奴时,他的外甥霍去病随军出征,一开始对他这位十八岁的外甥并未在意,给了他几百骑兵让他自个儿带着玩儿去,结果霍去病打出了漂亮的骑兵集团长途奔袭。之后五年,霍去病战力爆棚,其创造的远程大迂回奔袭距离至今保持世界纪录。

在我军的成长历史中,一开始并未担任重要职位,未被赋予重任,然而凭借超强的能力脱颖而出的将领中,比较有名的是粟裕大将。不过,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位,他就是后来在红四方面军诸位将领中成就最高者,他就是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

红军时期的李先念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李家大屋。9岁读私塾。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7年11月率领家乡农民参加黄(安)麻(城)起义,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资历看,虽然与老一辈的革命家有差距,但是也属于相当老的老革命了。在红军时期,历任团政委、师政委和红三十军政委。1935年6月,李先念率领红三十军与翻越雪山的中央红军会师。在我军中,政委的职位是高于同级军事主官,而且我军的很多政委都是军政双优。比如与中央红军会师的红三十军88师政委叶成焕,后任红三十一军93师政委,师长是王进山,改编八路军时叶任772团团长,王任副团长。

在西路军宣布失败的石窝会议上,剩余的三千名红军整编为三个支队,李先念被授予在军事上负责。这时候,既不是由职位比他高的王树声、李特负责,也不是由三十军军长程世才、九军军长孙玉清负责,说明李先念的军事能力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最后三支队伍分散行动,也只有李先念率领的一支保存下来420余人来到新疆,另一支以后勤为主的支队保存下来十几人,而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领的则被打散,只身回到了延安。

抗战时期的李先念

1937年12月26日,经过“西路军”征战的李先念离开新疆回到延安。组织上先安排他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入学不到两个月,抗大第三期结业,李先念又转入马列学院学习。



六届六中全会闭幕后,延安马列学院和抗大的广大学员都陆续安排了工作,走上抗日前线。一天,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谈了工作分配问题:“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一般红军军一级干部都担任旅一级职务,师一级干部担任八路军团一级干部,例如前面说到的长征时李先念的下属叶成焕就是由师政委担任八路军团长。按照李先念在红军中的职务,最起码也应是副旅级。但是李先念没有想这些,此时他想的是只要能上前线,干什么都行。所以他坚定地回答:“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不久,毛泽东把李先念找去,问:“听说安排你到一二九师当营长,有这个事吗?”

李先念作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说:“这太不公平!”

李先念鼻子一酸,眼中涌出热泪。

很快,李先念的任命下来了,任团参谋长兼营长。不出一个月,新的任命又下来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他带着180人的一个干部队南下,然而,还没等到他去四支队上任,就被刘少奇、朱理治留在鄂豫边。1938年11月,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参与领导中原地区的抗日斗争。

1939年初,他率领160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豫鄂边区,深入敌后,会合和聚集中共领导的零散武装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6月,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他指挥部队同日伪军进行了新街等多次战斗,使支队迅速发展到9000余人。

1939年11月,豫鄂边、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

李先念和王树声



1941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李先念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共1.5万余人。至抗战胜利,创建了一块地处要冲、孤悬敌后的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兵武装力量,共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解放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达1300多万,建立了7个专区和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这是抗战时我党创建的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在回延安参加七大时,毛主席亲自到延安城外迎接,这是给予李先念的极高的褒奖。1945年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先念当选为中央委员。他还是第八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中原解放区与晋察冀、晋绥、太行、山东、华中成为我党创建的六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几大解放区相比,晋察冀是聂荣臻率115师独立团等三千人马创建起来,晋绥根据地是120师创建,太行是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创建,山东是115师创建,华中是新四军创建,而李先念早期只带了一个连的部队(而且还不是红军组成的主力部队)就发展出来那么大一块根据地,充分体现出他高人一筹的水平。

解放后的李先念

1949年5月,李先念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

五十年代陪同主席视察湖北



1954年夏,李先念调到中央工作。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协助周恩来、陈云领导经济建设。他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的国务院副总理。

1983年6月,他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先念非常谦虚,他说过:“徐向前是我打仗的老师,陈云、薄一波、李富春是我搞经济的老师,毛主席是我一辈子革命的导师。”他廉洁奉公,对子女要求很严,严禁子女经商。



毛泽东曾经多次给予李先念很高的评价,但是,李先念最认同的是毛主席说他是“好人”。毛主席一生中说过两次李先念是好人,一次是在延安,一次是在‘文革’期间。”李先念一直把“好人”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特殊标准,并且把这个特殊的标准用在了自已的家里,用它来衡量孩子们的行动。直到他在去世前不久,他还在告诫他的子女们说,一定要做个好人。

李先念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曾经战斗过的四川大巴山区的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村黄杨沟,一片地势开阔之地立有一块刻有“李先念骨灰撒放区”的石碑。



大理石围起来的矮墙,形成了一个方形面积。在入口处,一块灰白色质地的石头上,镌刻着24个字: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天地同在;念人间之乐而乐,共日月齐光。两句话,表达了崇高的精神内涵,也不着痕迹地嵌入“先”“念”二字,颇有味道!


我淡如菊


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最开始只是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命令手下小心看好烽火台,但不允许出战,看到匈奴人来了赶紧躲回城里,有胆敢出战者,直接斩杀。于是匈奴人每次来袭,都无功而返,这样过了好多年,赵军也没什么损失。于是匈奴人,赵军都认为李牧是个胆小怯战的人,赵王也很生气,就派人取代了李牧。

之后到来的将领,一改李牧龟缩防守的模式,每次匈奴来袭都主动迎敌,结果赵军不是匈奴的对手,损失惨重。赵王一看还是换回李牧吧,至少没有损失,于是命令李牧回到前线。但是李牧推脱有病拒不赴任,赵王只好亲自去请李牧。李牧看到赵王来了,也说了实话,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回去,那就一切按我的办法来。赵王同意了李牧的要求。

于是李牧再次回到边关,一切照旧,还是匈奴来了就躲进城。这样又过了几年,匈奴已经完全不把李牧当回事了,而边境的赵军好吃好喝还有赏赐,就是没仗打,都主动要求和匈奴决战,士气十分高昂。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于是抓紧备战,每天训练士卒,储备物资。

到一切准备就绪,李牧派人在边境上大批量的放牧,吸引匈奴人来掠夺。果然,匈奴听到消息先派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假装抵御失败,这下匈奴彻底放心了,于是大队人马入侵掠夺。李牧早就设下包围圈,埋伏了大量精兵,匈奴根本没想到李牧会埋伏他们,结果被打的大败,损失了十多万人马。这一仗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赵境,李牧也因此一战成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