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国古代历史上但凡在大统一王朝前都有一个周王朝,为什么呢?

今享福


中国古代有很多王朝,自然也就有非常多的国号,但是,

如果要问哪个国号会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的话,我认为答案必然是“周”

说起“周”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一种淳朴、厚重、典雅、高贵的感觉,“周”往往代表着礼仪之邦,“周”往往也代表着礼乐文明,可以说,周是最为后世人所向往,也最为后世尊崇的一个国号。

“周”之所以会有这种深远影响,和最早将“周”作为国号的周朝有关。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从此周朝建立。周朝历经32代,享有近八百年的国祚,因此,“周”在后世也给人一种国祚绵长的感觉。

于是继周朝之后,又出现了北周(宇文氏建立)、武周(武则天)、后周(郭威所建),以及算不得王朝的吴三桂的周朝。然而,后世的周朝却再也没有一个立国长久的。

事实上,“周”有着非常美好的意向,而且深刻体现了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特征。

我们可以看一下甲骨文和金文里周的写法,最早期的周近似于“田”,从象形的角度来看,就是田垄上插着禾苗,在此之后,周的写法进一步完善,在“田”之下又多了一张“口”。两相结合,就可以看得出,周最早的象形意义,就是种田养民,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民以食为天。

后世效仿姬周最明显的就是北周了,北周的奠基者是宇文泰,宇文泰统治西魏时期,爵位就是周公,而且宇文泰在一定程度上为推行汉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在长安兴建太学,仿照《周礼》设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本质就是尊崇周朝礼制。宇文泰死后,宇文觉继承周公位,称天王,被拥立称帝,建立北周。

此后的武周、后周以及吴三桂的吴周,取国号周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姬周的影响,也想让自己国祚长久,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家族姓氏的渊源来攀附姬周,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 武则天追认的是周平王之子姬武,这是武姓非常重要的一支来源。
  • 郭威追认的是先秦时期的虢国,郭姓即来源于此,而虢国是周文王两个弟弟虢叔和虢仲的封国。
  • 吴三桂的吴姓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吴国,而吴国的开国者是吴太伯,他是古公亶父侄子,也是周文王的叔叔,同样与周有不解之缘。

可见,这几个王朝在取国号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考虑和依据的,并不是随意取的,更不是偶然取之。而题主所说的这个现象,如果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或许也只能用巧合来解释了。

当然,诸如此类的巧合确实不少,比如历代的大一统王朝没有同名的,比如北周和后周都为后继王朝做了嫁衣,这些都为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也是历史的迷人之处。

答主之前曾写过一篇北周和后周,北周武帝和周世宗的相似点对立,相似度极高,相似到让人匪夷所思,历史确实有很多这类让人不解而又十分神奇的巧合。


如果看官觉得本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关注和转发。


一苇春秋


(1)国号为周者,于国不祥。

(2)国号为周者,周而复始。

(3)国号为周者,纯属巧合。


除了西伯昌的东西周是一个大一统、华夏文化之源外,其他如宇文氏的北周、武则天的武周、郭/柴氏的后周以及张士诚的张周、吴三桂的吴周,无不是短命、落寞的过渡政权。

其中北周为宇文觉篡西魏而来,为杨坚所篡;武周为武则天篡李唐而来最后再交还李唐;后周为郭威篡后汉而来,为赵匡胤所篡;吴周为吴三桂背叛大明投降满清后,又再次反清自立,为清所平。

如此一众形形色色的“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得国不正,失国亦不正,只有张士诚是真正的起于草莽也终于草莽。

因此,以“周”来论,不管周后面的政权是否如提问者所说都是大一统的朝代,至少从以上“周”的后继者类别也可以看出,是这些得国不正的政权把“周”带“衰”了。

大部分篡位的政权都没好结果,篡汉的新朝和曹魏,篡魏的司马,以及篡来篡去玩的不亦乐乎的南北朝和五代,不是短命就是不得善终。


前者显而易见,后者如晋,同时数百年基业,晋朝的司马氏子孙后裔并不多,而被篡者如汉和唐,却都是前十的姓氏,只有宋比较特例,但以其宗族人口,本来赵姓应该可以更多的。

以上,或许是得国不正、下场不好的魔咒才导致提问者的这个巧合。

附录:北周之后是隋,命运也不佳,也是短命者;武周之后仍是政权自然更替的李唐王朝,似乎还勉强支撑着一段时间;北周之后是北宋,统一大业没完成还迅速亡国,徽钦二帝还被俘虏,就算到了南宋也是凄惨不已;张周后的大明和吴周后的大清,倒是国运昌盛。


圭海四记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中国历史上,叫“周”的王朝加一起总共四个:姬发建立的周王朝、宇文泰奠基的北周、武则天的武周和郭威建立的后周。把武瞾那个玩笑一样的政权去掉还剩三个,仔细一看,好像和题主说的没错。

周后面是秦,秦统一了天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周朝本来也是统一的,只是由于分封制和烽火戏诸侯导致了天下逐渐崩离,秦朝所做的是将已经散乱的各国重新统一而已。

北周后面是隋朝,而杨坚的家族实际上也可以算是北周的建立者之一。实际上,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都只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政权更迭罢了。不过北周之所以称之为“周”,正是因为他们在古代的周地。

至于后周的接班人北宋,也结束了汉地的长期割据,同样的道理,赵匡胤也是踩在了周世宗柴荣的肩膀上。后周之所以称为后周,是因为郭威称自己是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

所以,第一个周是巧合,后面的两个周都是附会,但正是这种附会,却缔造了三个统一的局面,也算是美丽的巧合了吧?



青言论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也很牵强。

我们知道,历史上,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共有7个,分别为:西周、东周、北周、武周(武则天)、后周、张周(张士诚)、吴周(吴三桂)。

在这些政权中,称得上“周王朝”的,有西周、东周、北周和后周。

但是相比之下,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就比较多了,毫无争议的有9个:分别为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北宋王朝有争议,但是“静Yes”认为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始终被少数民族压着打,并不具备大一统王朝的条件。所以大一统王朝一共有9个。

回到本题,既然说大一统王朝前都有一个周王朝,那么即使一一对应,这个论断也是不成立的。

我们知道秦朝前有两个周朝,分别为西周、东周;

但是西汉前没有周王朝,周国也没有;

东汉前也没有,东汉前的政权,是王莽的“新朝”;

西晋前,是魏蜀吴三国,并没有周朝;

隋朝前,有个北周;

唐朝前,没有周朝,但是唐朝中间出现了一个武周,也就是武则天称帝,如果说武则天称帝后,唐朝仍旧延续了大一统,则可以勉强说成是大一统王朝前有个周朝;

后周是在北宋前,但是北宋不具备作为大一统王朝;

元朝前,没有周朝,更没有周国;

明朝前,有个张周,即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建立的政权;

清朝之前,没有周朝,不过在清朝初期,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并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吴周”,三藩之乱评定后,清朝确实维持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这个也勉强能算周之后有大一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大一统王朝前都有“周王朝”的,而且也不是每个“周王朝”后面都能紧随一个大一统王朝。

历史上很多政权的国号虽然不是很随意,但是也没有刻意拘泥于某种形式,比如这七个
“周朝”并没有实质的联系,除了国号相同剩下的各有千秋。

因此,将这些“周朝”放在一起寻找规律并不能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秦、汉前的周, 隋、唐前的的北周、宋(以及之后的元明清)前的后周都是以周为国号的。

题主觉得这种国号有点循环的意思,名字都是周对吧。

是历史的巧合而已。非要这么类比,那秦汉之前有晋国,吴国;隋唐之前短暂统一的还有晋国,割据势力吴国;宋统一前依然有晋国(后晋)、吴国(古代谁在吴地称霸我想都可以以吴命名,司马氏的晋,想必是以为司马昭封地在晋)。

(大致位置示意图,不精确)

所以这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周王朝是统一王朝,由统一到分裂,秦成为最终胜利者;而北周、后周都是割据势力,存在于国家还未统一时。

北周命名时,西魏将岐阳之地封宇文觉(宇文泰之子),赐爵位周公。宇文觉后来直接篡位,国号也为周。宇文泰在世时,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效仿西周军制、和官制,看出来他对周的“情有独钟”,之后其子被封周公不知道是不是个巧合。

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定国号为周。

古代命名国号并没那么随意,有的以其封地地标为国名,有的则参照了历史,有的继承“遗志”比如刘备的汉国(蜀汉)。

东周时期的晋国,他第一代国君是唐叔,当时叫唐国,之后他的继承者迁到晋水旁边,改国名为晋。

曹操被封魏公,封地为冀州,在邺城建立宗庙,而邺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土地,个人推测,曹操国名就是这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