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你以為買的是房子,其實它是金融

你以為買的是房子,其實它是金融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房地產的金融屬性。

最初的房子是讓人來住的,但是它發展的飛快,快的讓人有些超出意料,是因為房產加入了金融屬性。

我們一般人很容易僅從功能價值的角度,為房地產估值,比如面積、花園、建築用料、人工成本等等。總覺得,好房子就是貴房子、豪華房子就是貴房子。但是,事實,好房子不一定貴、貴的新房未來不一定貴、貴的二手房不一定好。好地段的爛房子,賣出爛地段的好房子的n倍價格,反倒是常見現象。

這是因為:房子=功能價值+儲蓄價值+金融價值。

在這個公式中,房子的金融價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到底有哪些呢?我們下面分析一下。

第一 買房的按揭貸款。

按揭貸款這一個天才的發明,讓我們能夠在當下,購買我們還沒有能力付出全款的房子。剩下的錢怎麼辦?銀行能借給你。你只需要按照銀行約定的利率,每個月進行還款就行了。

在我國,銀行按揭一般的首付是30%,貸款的最長時間是30年。也就是說,你可以最長用30年的時間,採取每月還款的辦法,只用30%的金額,就可以把房產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買下來。

巨大的還款額分攤到每個月,這樣壓力就會非常的小。本身這是一個讓房地產開發商,買房的客戶和銀行都得利的一種行為。但是就是因為這個設置,就讓房產有了金融屬性,讓炒房族有了一個非常大的套利空間。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套房子100萬,買房的人可以用30萬來買下來,剩下的70萬從銀行貸款,如果貸三十年,每月還款的量可能就是3700多塊,一年也不過有4萬多塊。

一年以後,房價從100萬漲到了110萬,從整體上來說上漲了10%,購房者可以以110萬的價格賣掉,表面上來看,房價只是上漲了10%,確實不多。但是實際上就因為金融屬性的原因,當初只是投入了30萬塊錢,一年後就可以賺10萬元,這就算是33%的利潤,已經是相當高了,比絕大多數的實體企業利潤率高多了。如果房價從100萬漲到30萬,這是百分之百的利潤,如果房子漲了60萬,那就是百分之200以上的利潤了,這個利潤不誇張的說,比販毒品可能還要高。

事實是,房子,其實是【讓人有錢】的生產力。具金融與資本運作嗅覺的人,會把房子當投資品,對價格進行預測、通過買賣來博弈來進行套利。這個特性,就是金融上常說的加槓桿,可以更少的資金來撬動更大的房產,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有房,就有了錢、會繼續有錢。房子的金融屬性越演越烈。

第二 開發商的開發貸款

除了買房的人,其實房地產開發商也有一個非常好的金融工具,就是房產預售制度。房產預售制度是指一個項目投資達到25%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預售。如果說一個項目的產值是一個億,也就是說投入達到2500萬的時候,開發商就可以進行售賣。如果說一個項目的利潤是25%,就是說能賣到1億,利潤是2500萬。那麼對於開發商來說,實際上投入2500萬,賺取2500萬,這個投入的實際利潤是百分之百。

就是說有一個億可以幹到四個億的產值,100個億可以幹到400個億的產值。

沒有什麼比這個利潤更大的行業啊。

為什麼會這麼賺錢,預售制度是其中的法門。我們都知道,買汽車,買別的家用電器,必須要廠商先把東西生產出來才可以,即使廠商給供應商再進行壓貨,再進行賬期拖延,他也是要付款的。他不可能生產到1/4車的時候,就可以收到整個車的收入,只有房地產可以,所以說在中國只有房地產可以這麼暴力。

在前幾年前,房地產開發商甚至可以首付一部分土地證的費用,然後拿土地證到銀行去進行開發貸款,來取得前期的建設資金。那樣的槓桿率會更大,利潤會更高。

第三 房產的抵押屬性

房產還有個金融屬性,就是可以抵押,已經付了全款的房子可以用向銀行申請貸款,盤活資金。房子買入後,會漲價,漲價的部分,可以套現出來。套現的方法,包括買賣、抵押和信用貸款等等。增值套現出來的錢,又可以繼續放大投資。

房地產資產,可以像雪球那樣,越滾越大。

同樣的行為,你買了車和買了家用電器就完全不可以。房子因為有了這個屬性,從純居住變成了房子變成了一個可以套利的資產包,所以是非常讓人喜歡的。

正是由於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房地產開發商願意參與到其中,有錢的人也願意參與到其中,有大錢的做開發商,有小錢的做炒房一族。就是因為金融屬性,所以發展飛快的放大。

反過來講,一旦去掉金融屬性,房子建到現房之後才可以往外賣,房地產商必須全部的投入,同時買房子不可以貸款,有錢才要買,沒錢就不行,這樣必然就會把房地產的金融屬性降下來,許多人就買不起自然房子,房價就會下降。當然,房地產的交易就會極大的萎縮。

但是觀看當下的金融政策,只能是逐步收緊,不會在短時間內取消。所以我們作為普通人,十分需要研究在當下的房產的金融屬性之下,來如何改善自己的行為。

(下一集將會講如何利用房地產的金融屬性來買房,希望持續關注)

歡迎你在留言區留言,發表不同想法。也歡迎你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對買房有經驗的朋友,看他們是否有更多的見解,或是不同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