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知道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吗?

史学达人


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中学同学,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曾在美国攻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回国,七年后,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第一枚氢弹爆炸,中国在热核武器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让人瞠目结舌。世界许多国家猜测,谁是中国的费米(美国原子弹之父),其中也包括杨振宁。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访问,他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第一人。周总理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亲自安排邓稼先陪同杨振宁。

两个人老友重逢,畅谈友谊之时,又心照不宣,尽量避开那个敏感的话题。

直到临行前一天晚上,邓稼先和杨振宁告别,杨振宁这才旁敲侧击的询问道:听说中国大陆的热核武器研究有阳早和寒春夫妇的参与(在华工作的美国人,韩春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不知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敷衍道:这事儿我也不清楚,有机会我给你问问。

当天晚上,邓稼先把杨振宁的问题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指示道:明天你去告诉他,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都是由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并没有外国人的参与。

第二天杨振宁回美国,邓稼先到机场送行,把周总理的话复述了一遍。据记载,杨振宁得到想要的答案后,久久难以平静。


花近高楼1


毛泽东的第一爱将伍中豪被敌人杀害,整个红军队伍悲愤交加,罕见的为了个人血债,集结队伍,围歼仇敌,手刃凶手,为伍中豪报仇血恨。

伍中豪是绝对的人中龙凤,他先考进北京大学,后又进入黄埔军官学校,与林彪同为黄埔4期生。毕业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并结识了大他12岁的毛泽东。

两人同睡一屋,十分投缘。毛泽东经过接触后十分欣赏伍中豪的军事才能,而伍中豪对毛泽东更是钦佩有加,称他为老师。


后来伍中豪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伍中豪的军事能力突出,有勇有谋,带领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考验。

他年纪轻轻,就已担当大任,与林彪并称为“井冈山双鹰”,与彭德怀怀、黄公略、林彪并称为井冈山“四骁将”。

他与毛泽东的感情深厚,始终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指挥,曾用枪指着与毛泽东有分歧的师长余洒度(后投敌叛变)的脑袋争论。

伍中豪身经百战,战功赫赫,成为当时毛泽东最为倚重的第一爱将,很多事情做出决定前,毛泽东都要征求一下伍中豪的意见。


伍中豪所在红军部队整编为红一军团后,他担任12军军长,政委为谭震林。伍中豪曾因患肺炎住院,毛泽东不顾有被传染的危险,几乎天天去看望他,为他端水盖被,一坐就是半天,这是红军中任何人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1930年10月,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去赣西南各县集结部队,路过安福县时,突然遭到县靖卫团袭击,敌众我寡之下,伍中豪率战士们边打边撤,寻机突围,在县效亮家山一带,战斗到最后,弹尽无援,被敌人残忍杀害。这位战功卓著、前途无量的杰出红军领导人牺牲时年仅25岁。

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红12军的官兵们无不悲伤痛哭,毛泽东听到报告后,又惊又痛说不出话来,当场泪如雨下,心情压抑好几天没有出门,难过的滋味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到。


在红军一片报仇的声浪中,性如烈火、悲愤难平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调兵点将,亲率5千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安福县靖卫团围个密不透风,激愤的红军将士很快就将其一举歼灭,并活捉了杀害伍中豪的靖卫团团长罗汉苟。

在亮家山,伍中豪的墓地旁,红军少有的设立了刑场,彭德怀坐镇监斩,伍中豪的搭档、红12军政委谭震林竟亲自操刀行斩。在数千名红军的呐喊声中,谭震林手起刀落,凶手罗汉苟的人头落地。

红20军军长曾炳春双手捧着凶手的污血,撒在伍中豪的墓上。

在我军的历史上,少有这样为个人报仇而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事情,但红军将士恩怨分明、肝胆相照,也是人之常情。伍中豪的牺牲是我军一个极大的损失,一个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卓越年轻军事奇才,令人遗憾的死于肖小之手,着实令人唏嘘。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爱憎分明,恩怨分明,大公无私,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敏智。说两件事吧!

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一天,红军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陈伯钧因手枪走火,误伤了队长吕赤,致使吕赤牺牲。陈伯钧是黄埔六期生,吕赤是黄埔四期。当时,有的人认为“杀人偿命”,也有的认为是意外,应从轻处理。此事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沉思良久,说:这两个同志都是红军骨干,吕赤意外牺牲是红军的损失,如今已死了一个黄埔生,要再杀一个黄埔生,就失去了两个军事指挥员。我们现在急需军事干部,陈伯钧不是故意伤人,我看还是不杀为好。”后来,判打陈伯钧100大板,调离出教导队,降为一团一连的副连长。此后,陈伯钧跟随毛主席,一路浴血,南征北战,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这件事当时在延安轰动一时,黄克功是江西南康人,也是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老井冈人”,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团政委,参加了长征,在二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立大功,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6队队长。当时,这件事争议很大,有的认为黄克功是老红军,又立有战功,可以从轻处理,有的认为黄克功无视法纪,杀人者必须偿命。黄克功也向毛主席写信,希望宽大处理,带罪立功。还有不少人都找毛主席,给黄克功说情,毛泽东一律谢绝了。最后,经边区高等法院最后判决,仍判处黄克功死刑。

在公审黄克功大会上,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专门宣读了毛泽东写给他的信,信中说:“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果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


zj史海拾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觉得是陈济棠。

陈济棠是个很有意思的军阀。

陈济棠本来是广东王,是李济深的爱将。然而1929年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以后,陈济棠却不愿意为主子效忠,杠上开花夺去了广东的军政大权,从二号人物升级为一号人物。

随后,陈济棠在广东经营长达7年时间。

陈济棠是个颇有能力的军阀。在他的务实政策下,广东被发展为全中国最富裕的省份,广州也成为大城市。

我们官方是这么说的:治粤期间,陈济棠倾力于地方建设,对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当时即广受好评,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

1980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陈的儿子——陈树柏博士(美籍华人、电子学家)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同时,陈济棠建立了10万规模的粤军,有海军和实力不俗的空军,还有一支装甲部队,堪称全国装备最好的军队之一。

陈济棠还有自己的兵工系统,可以自产大量武器弹药。

然而,陈济棠却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明争暗斗多年,陈济棠屡屡失败。陈也曾多次派人暗杀蒋介石,有一次差点就成功了,但最终还是失败。

到了1936年,陈济棠联合桂系反蒋。然而,当时日寇威逼华北,抗战的爆发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种情况下,粤军官兵不愿意打内战,纷纷转而投靠蒋介石。

首先粤军空军全部飞离广东,投靠国民政府,随后海军也走了不少军舰。

陆军将领也按兵不动,二号人物余汉谋有样学样,在蒋介石支持下将陈济棠挤走。

陈济棠在众叛亲离下,带着大批粤军经费逃到香港。

然而,内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一旦外敌入侵就不同了。

抗战爆发以后,陈济棠立即转为热心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济棠由欧洲回国,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为广东抗日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1940年春更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

陈济棠此人倒是高风亮节。抗战期间,陈济棠将当年带走的几乎所有共700万元巨款,全部拿出来捐给政府抗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济棠是恩怨分明的一个人。

中国人关起门来打仗,是自己的事情;但日寇入侵,中国人立即就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其实,当时日寇不惜代价试图拉拢陈济棠成立汪伪政府,许诺给予一号人物的地位。

但陈济棠根本不为所动。


萨沙


抗日战争中,东北有许多滞留的官兵以及医护人员:

有的是因为日军战败被长官拿枪指着跳河(避免做俘虏),但自己不想死于是拼命游上岸;有的是被俘虏;还有的是战友死光了………

总而言之因为各种意外滞留在我们国家。这中间有些小故事:

很多滞留的日本人聚在一起到处躲避战乱,但是语言不通、大家没钱也没吃的,过得很惨。

有一群日本人遇见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挎着装满麻花的篮子,在那儿喊“麻花麻花” 大家一拥而上抢着吃,老太太虽然喊着不要抢,但是却没真的拦,最后甚至笑眯眯地走了。

后来一个日本女人说,这让她感动了一辈子,后来一直在寻找这位老人。

(我们无法得知老太太内心想法,或许恨过鬼子,却又看这些年轻人可怜)

后来,这些日本人陆续被解放军俘虏,因为一些原因(解放军医护、空军等等方面不如日军专业),于是将这些人编入解放军(过程比较曲折)

开始时日军和中国军人相互敌视甚至冲突,但是后来慢慢在相处中日本人学会了中国话、融入解放军之中。

尤其当时的日本空军,以他们为骨干组成的东北老航校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空军人才。

据《人民日报》表示,日籍解放军约有3万人。后来新中国成立,有2009位日籍解放军被送回日本,但他们回国却发现物是人非。

丈夫另有妻室、父母财产过继他人、亲友不在……甚至有人骂他们“被洗脑”,这些日本人难以再次融入日本。

甚至面临监视,以及邻居的误解(曾有女护士被问是否被中国人强奸)等等。但是无可否认,回到日本之后这些日籍解放军为中日民间友好关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周恩来曾经收到这些人的一封信,希望可以拿回他们的勋章(日籍解放军参加过我国解放战争,得到过勋章。但在他们回国前,我国考虑到日方态度就留下了勋章)

这些日籍解放军曾经侵略中国,杀害过我们同胞,我想当时的解放军战士一定恨惨了他们。但是,组织说,我们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技术,我们可爱的战士们又只能捏着拳头忍。

他们曾是敌人,后来又是战友,我想,这于他们而言,大概算得上恩怨分明

([玫瑰]图二是中国驻日大使馆为日籍解放军颁发纪念章)




见微知我


历史上恩怨分明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我们说一些民国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吧,说到民国时期,蒋介石是不得不说的一个人。

不得不说蒋介石就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所以,他做事也是一项恩怨分明的。你看在他北伐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势单力薄,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所以,他开始把目光注意到西北军冯玉祥的身上,那时候冯玉祥的军队有40万。同时,他还注意到了李宗仁桂系军的厉害,所以,为了获得这两支军队对自己的的支持,他就主动找到了冯玉祥和李宗仁和自己结拜为了兄弟。

可以说在北伐战争的时候,他们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就是因为蒋介石和李宗仁冯玉祥团结在了一起,他们目标清晰有共同的敌人。

我们还知道,他们在一起肯定是不会长久的。

毕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想把自己做强做大,当北伐过程中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蒋介石开始要向自己的兄弟李宗仁和冯玉祥下手了。因为他们的存在,影响到了自己实力的壮大。

同时,他们力量过分的强大,也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所以,他就想要削减李宗仁和冯玉祥的部队了,这一下李宗仁和冯玉祥不干了。他们都大骂蒋介石是过河拆桥。

没办法谈不拢那就战场上兵戎相见吧。

于是,北伐战争之后,最大的一场战役打响了,李宗仁和冯玉祥联合山西王阎锡山,一起向蒋介石发动了总进攻。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打了一个不差上下,谁都胜不了谁。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东北军张学良成为了他们双方争夺的焦点。

也就是说谁能够争取到张学良,谁就可以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

阎锡山派了自己的手下,去找张学良,但是因为阎锡山的抠门,他们连张学良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赶了回去。

不得不佩服蒋介石的外交手段,蒋介石不惜花费重金,给予张学良最大的好处,满足张学良的个人私欲,还给张学良拜了把兄弟。

最终,张学良宣布帮助蒋介石打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所以,这一战是毫无悬念的,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你看,蒋介石是不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正如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爱恨分明的。我爱你是因为我利用的着你,我们要对付共同敌人的时候,我就联合你。一旦共同的朋友被消灭之后,我就要对付你了。

相信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对蒋介石的这一点认识会更加的透彻。

张学良肯定也熟知蒋介石的套路,毕竟在他帮助蒋介石打了中原大战之后,全面抗日爆发前夕,蒋介石去西安督战,实行攘外必须按内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蒋介石被被张学良扣押了,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最终,在周恩来的调解下,这件事才算完美的解决。中共开始,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但是,西安事变的解决,给张学良带来了灾难。

因为蒋介石把他给囚禁了一生,直到蒋介石去世,蒋经国去世张学良才获得了自由。


史学达人


1938年,日军分别从华北和华东出兵,南北对进,准备对徐州进行分进合击。其中,华北日军也分两路,一路是日军矶谷师团沿津浦路南进,一路是板垣师团从烟台登陆,两军准备在台儿庄会师之后,进攻徐州。这样,以台儿庄为中心,国军和日军展开了徐州会战的焦点战。日军只要突破台儿庄一线,渡过运河,就可以从西面和北面进攻徐州,而国军要避免在徐州附近被日军包围,就必须在南北两线顶住日军的进攻,才能为内线作战留出空间。

临沂之战是徐州会战的外围战,也是前哨战。此时驻守临沂的是庞炳勋。抗战爆发之初,庞炳勋就在沧州一带与矶谷师团交过手,损失惨重。此时庞炳勋名义上是军团长,但是只下辖四十军一个军,和汤恩伯那种两三个军的军团不可同日而语。更惨的是,四十军实际上也只下辖一个师,所以,虽然庞炳勋的部队顶着一个军团的架子,但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的部队,实力并不强。而此时进攻临沂的板垣师团的一个支队,人数也达到七八千人,兵力与庞炳勋部相当,日军又有装备优势,庞炳勋拒城死守,浴血苦战,等待救援。

而第五战区此时能够抽调出来救援庞炳勋的,其实也没有多少部队。此时第五战区自身的部队原本主要都在南线抵抗日军,北线能够依赖的部队,除了庞炳勋军团之外,再就是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在滕县之战中川军师长王铭章战死,全军覆没,川军同样损失惨重。而从一战区程潜部下抽调来的部队五十九军张自忠部正在南线帮助于学忠的五十一军抵抗南路日军,稳定淮河防线,汤恩伯的部队在台儿庄以西与日军周旋,作为机动打击兵团,是第五战区此时主要的打击兵团。

万般无奈之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只好命令已经完成南线稳定战线任务的张自忠部紧急北调,增援临沂。但李宗仁知道,张自忠和庞炳勋早有嫌隙。庞炳勋和张自忠都出自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但在中原大战中,庞炳勋临阵倒戈,曾经攻击过张自忠部。七七事变后庞炳勋部在平津一带曾与二十九军配合作战,但二十九军的防线被日军矶谷师团攻破,致使庞炳勋的部队暴露,只能孤军苦战,最后损失惨重,部队大幅减员。虽然战后庞炳勋因功晋升军团长,但所辖部队实际上仍然是自己的那一个师。

虽然庞炳勋的部队只有一个师,而张自忠的五十九军下属两个旅四个团,总兵力达到三万四千人,而且装备也要比庞炳勋和孙连仲的部队好得多,是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各种炮配置齐全,虽然不及日军和中央军精锐部队,但在地方部队中绝对称得上一流的装备。也是因此,张自忠的部队才会被李宗仁当成第五战区仅次于汤恩伯军团的重要机动打击兵团来使用。但毕竟庞炳勋年龄大,资历老,又顶着军团长的名义,张自忠如果到了临沂,两军配合作战,自然要以庞炳勋领衔,所以李宗仁很担心张自忠不肯配合。

张自忠奉命北调途中,路过徐州,特意去拜会了李宗仁。李宗仁除了给张自忠拨调补充了一些武器装备之外,特意和张自忠进行了一次谈话。李宗仁说,你们以前有嫌隙,但那都是内战,无所谓对错,现在我们都是为了抵抗日寇,是为民族生存而战,希望你能不计前嫌,和庞炳勋精诚合作,共击日寇。张自忠在七七事变后一度奉宋哲元之命在华北与日军周旋,所以被全国目为汉奸,到南京后,军委会高层有人主张杀张自忠以肃军法,是李宗仁在军委会为张自忠仗义执言,才免于处罚,后来又重掌了五十九军。因此,张自忠一方面是出于抗日的民族大义,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李宗仁的感激,表示绝不计较,一定和庞炳勋精诚合作,共抗日寇。

李宗仁虽然对张自忠的态度大为嘉许,但仍然有些不放心,于是派战区参谋长徐祖诒和张自忠一起前往临沂前线,以便协调。张自忠原打算部队到临沂前线后,先休息一下,然后再投入战斗。但等到他到达临沂前线,庞炳勋已经快要支持不住了,是听到张自忠的部队即将到达前线,才苦苦坚守的。因此,张自忠的部队一到前线,和庞炳勋一商量,张自忠就决定放弃休息,直接投入战斗。在作战策略上,庞炳勋主张五十九军进入临沂,和四十军一起守城,但张自忠认为,此时日军损失也很大,如果五十九军攻击日军侧背,会更有利。最后决定,庞炳勋部仍然继续守城,张自忠部则攻击日军侧背。

张自忠部投入战斗后,日军猝不及防,加上庞炳勋部奋起余勇,不断派小部队反击,日军受到内外夹击,经过五天战斗之后,板垣师团也无力再派兵增援,只好下令进攻临沂的日军突围,撤回莒县,坚守待援,以待后续日军部队再来增援。日军开始撤退后,张自忠和庞炳勋部奋勇追击,日军伤亡惨重,仅一千多人逃回莒县,闭城死守。临沂之战日军毙伤俘共计一万人左右,是抗战军兴以来,日军第一次被打退,也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在南口会战受到重创之后再次遭到重大打击,整个师团基本上被打垮。而且,这也是日本自成立新式陆军以来,精锐部队第一次遭到歼灭性打击。

临沂之战和台儿庄之战合称台儿庄大捷,日军共被消灭二万余人,是日军侵华以来第一次遭到如此重大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日军骄狂自大,看不起国军,所以被张自忠部的野战和近战打得叫苦连天之外,张自忠在民族大义面前能够捐弃前嫌,不计个人恩怨,完全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张自忠像汤恩伯一样,这时候为了保存实力,避敌不战,不要说能够创造大捷,就是张自忠再晚一点到达临沂,庞炳勋就得从临沂撤出来了。


萧武


说两个事,都和曹操有关。

曹操在历史上的名声其实一直不怎么好,也是近年来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播出热潮,得到了洗白,涌现出了一大批粉丝。

撇开政治立场,曹操其实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

陈宫曾经是曹操的心腹,还在曹操讨伐青州黄巾军的时候,陈宫就力主迎曹操入兖州。可后来曹操杀了名士边让,让两人反目成仇。

其后陈宫游说张邈背叛曹操,并将兖州给了吕布。陈宫一心反曹,想为边让等人报仇,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真的是寒了他的心。

陈宫是个非常有才华和谋略的人,吕布又骁勇善战,所以一度几乎将曹操逼入死地陷入绝境。但曹操终归是曹操,很快反败为胜,白门楼上斩了吕布和高顺。

面对吕布的主要谋士,曹操也没有客气,一刀砍了。但是毕竟陈宫对曹操曾经有恩,当初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被通缉追捕,是陈宫抓到了他。但陈宫不仅没有杀他,反而抛官弃职跟随曹操。

曹操杀了陈宫,却遵从陈宫的遗嘱,不仅赡养陈宫母亲到老,还将陈宫唯一的女儿嫁入豪门。

另一个是就是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了。赤壁之战后,曹操狼狈奔逃。华容道上,关羽早就奉了诸葛亮的命令在此等候。

果然诸葛亮神机妙算,遇到了曹操,但年纪曹操对自己的恩情,所以决定网开一面,放走了曹操,曹操这才得以逃出生天。


历史小跟班


我举个刘邦的例子吧。

刘邦建立大汉朝后,分封功臣。但刚开始,刘邦分封的都是自己亲近、喜欢的功臣。于是,很多功臣就心怀不满,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发牢骚。

这时候,张良告诉他,如果处理不好分封功臣的事情,那些人就会造反——当然,这是张良吓唬刘邦,目的是让刘邦不要再分封功臣时失了公正。

刘邦还算英明,听了张良的话后,便按照张良的计策,先封了自己的仇人雍齿。众将一瞧,连雍齿都能获封,躁动不安的心便安抚了下来。

其实,雍齿也算不上刘邦的仇人,只是在刘邦落魄的时候羞辱过他,甚至背叛过他。但后来,又归顺了刘邦,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刘邦对张良说,他最恨雍齿,曾经无数次想要杀了他,但因为雍齿有功,不忍心杀他。

雍齿有个舅舅叫做丁公。丁公曾经在项羽手下做将军。有一次,刘邦与丁公对战,眼看着就要挂了,丁公却放走了刘邦。

丁公听说雍齿获封,便以恩人的身份拜见刘邦,希望刘邦报恩,封他为侯。

可是,让大家意外的是,刘邦却杀了丁公。

为什么呢?刘邦说,当初,丁公作为项羽的手下将领,却私自放走了项羽的敌人。项羽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丁公这样的人太多。

表面看,刘邦这是恩怨颠倒。有仇的人,得到了厚报;有恩的人,却收到了杀戮。

可是,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这才是真正的恩怨分明。

从私人角度来看,雍齿和刘邦有仇;可是从大汉朝的角度来看,雍齿却是功臣。所以要赏他。

而丁公恰恰相反。从私人角度看,丁公于刘邦有恩。可是从天下的角度看,丁公为人不忠。这样的人若是受到封赏,就是不公。

所以,恩恩怨怨并不简单。所谓恩怨分明,也有一个格局问题。小格局上的恩怨,要服从大格局上的恩怨。小格局的人,只计较鸡毛蒜皮,只懂得小道理;大格局的人,才会以更高的姿态看待问题,懂得大道理。

小道理,永远要服从大道理。否则,便是见识短浅,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比如杜月笙,从小的格局看,他是青帮分子,干过很多杀人越货的坏事;可是从大的格局看,他又能在抗战时站稳立场,不但不受日本人的诱惑,还出人出力,积极支持抗战——这就是民族的功臣。


趣谈国史


聂荣臻元帅对待日本的小姐妹,就是一个恩怨分明的故事。

1940年日军调集5个师团、6个旅团,加上一些伪军和警察一共7万多人,对我晋察冀边区进行围剿,日军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术,不仅仅对我抗日武装进行打击,而且对当地人民群众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试图一举歼灭五台山地区的抗日军队。

面对日军的暴行,聂荣臻元帅痛恶至极,八路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聂帅的部队就是主要参战部队之一。1940年8月,我军部队进攻了日本的井陉煤矿,部队很快的就控制了矿区。但是由于日本的炮火攻击,周围的一个煤矿和周边变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八路军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女孩,一个是四岁的美慧子,还有一个是不到一岁的妹妹。

孩子被救出后,现场的指挥员不知道怎么办,就报告给聂帅,聂帅的回答很明确:我们实行人道主义,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还以礼相待,更何况她只是个孩子。于是让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刚刚到达司令部的两个孩子被战争吓坏了,只会哭着喊:“妈妈死了,妈妈死了…..”看到两个孩子哭闹不已,聂荣臻派警卫员去市场买了很多糖果和玩具,自己亲自洗了两个梨给她们吃,就这样美慧子一直和聂荣臻待在一起,聂荣臻在哪他就跟到哪。

但是战争仍旧在继续,为了她们的安全考虑,聂荣臻决定将他们送回日本。聂帅将两个女孩一起交给了一位可靠的农民,要他把两个孩子送到城里,交给日本人,并且给日本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希望能够早日结束战争,使两国人民得到和平与自由”的意思。

抗日战争结束后,聂荣臻一直惦记着这两个小姑娘,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找到了美惠子,她此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而她的妹妹当年因病死在了石家庄的医院。后来聂荣臻元帅在1980年秋天,邀请那个日本女孩美穗子来华访问,并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接见。

聂帅在面对国仇家恨的时候,对日本侵略者之痛恨至极,但是他有是深知孩童无罪,不能因为他们是日本人,就对他们施以惩罚。这就是聂帅的恩怨分明,而聂帅的这种仁爱举措,也赢得了中外的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