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1、

一二年級你會要求孩子成績嗎?目前大多數的論調是:

成績不重要。

理由看似有理有據:

第一,“小學低年級習慣比成績重要”“一二年級成績虛假性很強,不要在意成績”。在低年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代表不了什麼。

第二,“三年級才是學習的分水嶺,才需要努力呢!”很多家長認為三年級是孩子之間拉開差距的重要節點,一二年級孩子之間差異並不大,也不需要關注成績。

第三,“一二年級的知識那麼簡單,中年級很輕鬆就補回來了,一二年級幹嘛給孩子那麼大壓力?”很多家長是崇尚快樂教育的,認為成績可以不看。

第四,“孩子開竅有早有晚,一二年級那麼小,別糾結成績”這也是不少部分家長的心理,認為孩子的悟性不同、開竅早晚不同,只要耐心等待,成績好只是早晚的事。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事實呢?一個孩子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有這樣兩個孩子,在同一班級,同樣的老師教,其父母也都是211本科畢業,客觀因素的影響差不多,最大不同是,其中一個孩子的父母從來不要求成績,另一個孩子的父母會對孩子強調成績,2年後來什麼不同呢?

從來不被要求成績的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成績算中等,每次考試都是80-90分左右,不好不壞。三年級開始,速度從中等變中下,補課效果也不大。4-5年級時父母開始著急,一週報了4個補習班,結果把孩子差點搞厭學。6年級小升初時,父母被迫認命,連重點中學的門檻都邁不進。

另一個從一二年級就要求成績的孩子呢?一二年級時優勢並不明顯,每次100分班上一大把。到了三年級,別人都喊成績下降時,這個孩子不降反升,越來越有穩,四年級考完英語ket,超過60%的同學。小升初順利考進重點私立初中,等於半隻腳邁進重點高中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你覺得這是個例嗎?大數據告訴你,這是80%人規律:以下是一位老師從一年級跟到六年級的學生成張績單走向和小升初的關係,標紅的同學是考上重點初中的。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從圖中可以看出,小升初考上名校的孩子,在一年級末考中也是班級前列的。當然,排名中間的也有考上名校的,但呈遞減趨勢。

一位家長直言,說句實話大家別介意,我孩子班裡只有低年級成績好,高年級成績掉下去的同學,從來沒有低年級成績不好,高年級逆襲的同學。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2、

80%人對“習慣比成績更重要”這句誤解太深了!

好成績=好習慣,這才是正解!

好成績和好習慣是相輔相成的。

成績不能差,低年級成績差就是學習習慣差的問題了。

“習慣”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好不好其實並不容易衡量出來,而考試成績是檢驗“好習慣”唯一可量化的標準。

考試也是一門藝術,考前複習考試發揮以及考後總結,都屬於學習習慣的一部分!

試想一個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你認為他的習慣會好嗎?

習慣養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成績的提升,在一二年級正是打基礎的階段忽視孩子的學業水平,這難道不是一種本末倒置嗎?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一二年級時,同樣100分都可能存在著天上地下的懸殊!

就像有個段子說的:你以為你考90分,學霸考100分,你們之間只有10分的距?那就大錯特錯了,學霸之所以考100分,是因為卷子滿分只有100,如果有120分,他也是滿分!

一二年級時,這種現象更是典型,有些孩子是因為習慣打得好,所以成績好,並且穩。而有些孩子,是因為是在吃“學前班”的老本,成績看似跟學霸差不多,其實差著十萬八千里。

一二年級拼的是習慣,這沒錯,可是更拼成績,因為成績是習慣最直觀的檢驗。

3、

從小被要求成績的孩子,到少在3方面”搶盡”優勢,尤其是第3點

要求孩子成績,其實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小收穫4點不同,因為這才是贏在起跑線。

第一,孩子從小的目標感不同:

試想你在做某個項目時,老闆說:儘量做好就行,還是提出業績必須100萬,哪個動力更大?

孩子也是一樣,家長和老師從來沒給過成績的壓力,孩子沒有清晰的目標感,反正多少分都行,何必認真呢?這不是孩子的惰性,而是人性。

是不是覺得現在孩子都很“佛系”,考試沒考好,父母說兩句,立馬還嘴:“下次考好不就得了嗎”下次真的能考好嗎?

目標感會促進孩子的自律,找出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複習,給知識漏洞打補丁,從而在下次考試中達到目標。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第二,孩子對學習心態不同:

首先是對學習本身的態度上。孩子在一二年級時,就樹立一直端正的學習態度,而不是所謂的隨便學學就好,直接影響著今後整個學習生涯的態度

。比如一二年隨便學學就能得到認可,這種隨便的學習態度會蔓延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另外,老師和同學們的態度認定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如果一二年級被認定為差生,兩年的時間足夠擊破孩子的內心,最後連他自己也認為是個差生,那以後再想扭轉過來就太難了。

一位四年級男孩子的媽媽後悔地說:最大的失誤就是在一二年級時太放鬆,太不重視成績了,那時即使全班墊底也不在意,導致孩子始終認為自己是學渣,動不會就說:我是學渣,我就這樣了,這種破罐破摔的心態,就是“神仙”給補課也很難趕上來。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第三、獲得的自信心、成就感不同:

別看成績不排名,其實老師和孩子們心中都有著比考試更精準的排名,哪個是優等生,哪個是中等生,哪個是差生,大家心中一清二楚。

每一次的成績都影響著孩子的自信心,成績差的孩子,不可能在學習中有自信心,總會莫名覺得不如別人。一位三年級的小男孩曾說:好幾次考試,都是因為抄了同桌的答案,結果把正確的改錯了,究其根本原因是什麼,還不是因為孩子對自己不自信。

另外說對孩子至少重要的“成就感”,它被稱為孩子高級快樂的源泉。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就感,可能激勵孩子一學期的學習。有個小女孩媽媽說,自從孩子在二年級拿到劍橋二級英語證書後,孩子從心底散發出來的“成就感”完全無法掩飾,從此對英語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

一二年級不要求成績,對比強調100分的孩子,2年後有什麼不同?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有個共同的感嘆:孩子成績到了三年級,怎麼突然與別出現差距了呢?

其實,出現差距,不可能是忽突之間,一定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你要求孩子成績的過程。

當然,個人意見不是唯分數論。而是是一二年級的成績,是家庭教育、孩子學習習慣、心理狀態、學習能力、入學前已有知識等的綜合體現,非常重要,需要非常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