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熙幼年时期,如果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同时发难能分立王朝吗?

农在天涯


感谢提问。

导读

康熙年幼时,吴三桂等三藩发难,能不能分立王朝呢。

这个问题要根据具体发生的时间来进行判定,如果是发生在康熙三年以后,即便是康熙年幼,吴三桂等人发难,但依旧有四位辅政大臣,且各个都是人精,完全可以应付。


但如果是发生在康熙登基的前两年,有着第三方势力的加入,结果如何犹未可知。

三藩与清廷的实力对比

三藩中真正能打的是平西王吴三桂,而他手下的军队正是当年由袁崇焕所训练并且威震天下的辽东铁骑,清朝多次在辽东铁骑手中吃了大亏。

而清朝的八旗兵在入关后就迅速腐化,被繁华的世界所吸引,昔日荣耀不在,而清朝撑门面的则是绿营兵。

吴三桂的士兵虽然质量很高,但是人数较少。吴三桂造反时,初期的核心人马大概有五六万,但是辽东铁骑仅仅占五分之一甚至略有不如,而清廷的绿营兵数量众多,康熙时期约有六十万,战斗力虽不如辽东铁骑,但较其余人马胜过很多,足以弥补质量上的差距。


吴三桂等三藩占据西南之地,但是长期以来依靠清廷供给,他们的财政收入完全无法应对大规模的战争。而清廷是以一国对一隅之地,占据绝对的上风,时间一长,三藩必败。

康熙虽然年幼,但是顺治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都是相当有能力的,况且文有索尼和苏克萨哈,武有鳌拜,都是经历过清军入关征服明朝的战争,完全能够应对三藩。

第三方势力的加入

三藩动乱如果发生在康熙即位的前两年,在我看来,情况将会大大的不同。

康熙即位是在1661年,而在他即位的第二年,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的明末清初之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与世长辞。

1661年年底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一直牢牢占据着台湾。并且郑氏还掌控着厦门和金门一带,作为反清复明的桥头堡。

若是三藩趁清廷新帝刚立的机会挥师造反,郑氏一定会从厦门起兵,再度北伐(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曾经有过一次北伐,一度打到南京,可惜以失败收场)。



若是三藩起兵,郑成功无论如何也一定会响应,而清廷面对的将是三藩和郑氏,两面开战,对于刚刚安稳的清廷来说实在不是好消息。

而且清廷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队中原百姓伤害太大,百姓未必会对清廷忠心,虽然吴三桂是汉奸,但是郑氏却是实实在在的国姓爷,一呼而百应,真要打起来,清廷未必会讨得了好。


康熙平三藩时,也是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且,清朝初定,百姓未必会买账。

因此,叛乱若是发生在康熙三年以后,打到最后,清廷会胜利,但若是康熙前两年,郑成功还在世时,有郑成功的加入,真的有将清廷推翻的可能。


盛夏一抹清凉


康熙幼年时期,如果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同时发难能分立王朝吗?

其实,这个如果,结合当时三藩待遇和态度,几乎不可能发生!三藩之中,以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这个吴三桂自从盘踞云南,悠哉悠哉做他的逍遥平西王!相信,康熙如果不下令撤藩,吴三桂也不会反清了!这一点上吴三桂也有自知之明!

既然题主来个假设,也可以分析看看!

康熙八岁登基,就算当时朝局不稳,吴三桂这个时候率领三藩同时发难,也未必分立朝廷!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吴三桂就算振臂一呼,另外两个藩王未必听他的!

如果吴三桂,觉得年幼的康熙登基是个机会,率领人马反清!同时,叫另外两个藩王:尚之信,耿精忠,也一起!未必他两个人会跟着干!

理由有三:

1.耿精忠和尚之信觉得跟清廷彼此相安无事,没必要冒这个险!

2.那个时候,吴三桂做平西王不久,没有和攒多少家底!尤其是财力!因为开战,就是钱银打仗!

3.作为前明遗臣,降清的吴三桂不忠,很多人不愿意支持他!

这就说明了,那个时候的反清,未必见得是一个好时机!



二,鳌拜和他的八旗子弟!

就算吴三桂率先发难,当时朝中文有重臣索尼,武有重臣鳌拜!

一旦开战,鳌拜就会率领他的八旗劲旅冲在最前面!

那个时候,八旗子弟入关不久,非常的骁勇!

事关基业危亡,八旗子弟勇猛上阵,那是必须的!以吴三桂之势,能抵挡八旗劲旅的铁蹄?!



由此可见:就算是吴三桂趁康熙年幼登基,朝局不稳,发动兵变,胜数也不大!因为条件不成熟。因为实力悬殊!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三潘之败,其责任不在吴三桂。吴三桂乃是统兵名将,兵法之强鲜有敌手。可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三藩初时,以吴军之通连连得利,后1676年耿精忠、尚之信相继投降于清政府,孙延龄先叛康熙,后自称王,被吴世璠杀死在桂林。此后,吴三桂与清庭形成相持阶段。1678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率5万大军南下,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一战击毙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夺据清军河外营地,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吴三桂精神受挫。八月,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吴三桂病死,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形势陡变,吴军众心瓦解。吴世璠继承王位,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三藩之乱结束。在在藩之乱1673年—1681年。 纵观三藩之乱,与影视小说上相差天地。三藩之乱,源于康熙削藩,三藩无路可走。吴以年迈之躯不得不反。 清军更不像影视上那么英勇。吴三桂本有许多致命伤,年事已高,子孙无挑重担之人,年老发妻死亡,身体不适,精神不佳……但清军在正面依然不敌吴三桂。可见其人威望之高,统兵才华之强。吴三桂在1678年的病亡,是导致吴军战力急剧下降的直接原因,可见其子孙中无人拥有吴三桂一样的威望。 而降于康熙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呢?耿精忠1682年被诛,尚之信1680年被康熙赐其自尽。 可见康熙是无论如何都会找理由诛杀他们的,就像刘邦诛杀异姓王,赵匡胤杯酒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被毒死……一样。 只不过吴三桂看得比耿,尚二人清楚,态度更加明确而已。 至于什么道义、民心、师出无名、实力悬殊对比……这些东西只不过战后被人杜撰出来的而已。 “道义、民心、师出无名、实力……”通过这些东西谁能分析出弱小清军可以夺取庞大的大明江山呢????…… 什么批三藩造反的人为什么不想想。 三藩若一心想反,机会多得是,在顺治离位,鳌拜专权,清政府内斗不断,吴三桂更加年轻,清政府各方势力割据之时,三藩为什么不反?为什么偏偏要等要康熙羽翼丰满,康熙主动提出消藩之后才反?这不是对自己极其不利吗??虽称三藩,但耿、尚这两股势力反复无常,与吴并称三藩感觉不太妥当,仅是康熙清庭一方的说法。实际上是吴军(大周)与清军的双雄对垒,至于耿、尚、孙仅是夹缝中的势力而已,准噶尔、郑氏并无直接参与。 吴三桂的一生是风光的,是无奈的。少年成名,保明朝,抵清名将。受崇祯帝常识。李自成后院起火,逼死崇祯,屠城,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大杀朱明后裔。李自成不思抗清,反而主动攻击前线的以“吴三桂”为首的抗清将领和军队。杀吴三桂全家。逼得以吴三桂为代表的许多明将明臣纷纷投靠于清军。吴三桂为向清政府表忠心,帮清军攻城掠地,建立赫赫战功。坐镇云南号“平西王”,本来可以说此生已达巅峰,接下来只要过好日子就行了。但康熙帝横空出世,灭鳌拜,平三藩、明郑、准噶尔,开创大清圣朝。康熙帝乃是千古帝王,绝不允许鳌拜及其他辅政大臣,三藩,明郑,准噶尔……干预自己的统治…… 康熙虽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但事实上只是康熙一人单方面的说法而已,并无证据。可康熙坚决撤藩的决心却是朝内朝外都感受得到。帝王在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皇命就是天,皇上之言,天下人听之行之则可,无需思考是非对错。帝王说一切不听我命者或我看不顺眼者皆是贼,那就是贼。这叫“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君让臣亡,臣不死,就是逆贼。 康熙、朱元璋、汉彻、刘邦……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

小林读史


我们看看这个题,

前提条件一:康熙年幼。在古时候年幼至少是15岁之前吧,那时候他还没亲政。

前提二:三藩同时发难。

要达到的结果:分立王朝。

如果是这样的假设和结果,可以。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日,不满八岁的康熙登基。

康熙16岁亲政,此时清军入关不过二十五年。就算多尔衮和孝庄再有才能,也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以少数人口的外来民族,使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原大地安稳臣服。如果三藩在此之时同时起事,必定天下大乱,各个反清复明势力必定会参与,揭竿而起,清朝很有可能陷入多面作战,内外交困。

而且三藩发难在康熙年少未亲政时,此时朝中大权旁落,政基不稳,鳌拜掌权,矛盾重重,难以做到君臣一心,八旗将士不一定能发挥战斗力。

康熙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君臣上下一心,许多明智决定才挽救危局,一战平三藩。而鳌拜掌权没有康熙的政治格局,更注重自身利益,难以如此坚定平蕃乱,说不定会和谈妥协。

三藩这边队伍都是自己多年带出来的嫡系,而且战事刚休不久,战斗力仍在,而且他们部队都是明朝战斗力更强的队伍。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战力更是强悍,在武力上不一定输给八旗兵,完全有能力分立王朝。

三藩从三面北攻,再与反清势力合作,约定割据天下,大事也不是不可成。虽然天下人不齿三藩的汉奸行经,但是对清朝也是亡国灭种的仇恨。有机会回复恢复明朝自然会奋力一博。

吴三桂等人汉奸出身,想再反清朝统一全国,自然更受唾骂,不得民心。推翻清朝统一全国虽然可能性极低,但要说只是分立王朝,割据一方还是很有可能的。


十分之七君


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清朝初立,其八旗兵力经多年征战,实力很强,简单说能打。二是朝庭内部即使康熙幼年,但以鳌拜为首的统治集团能征善战,能力也强。三是三藩除平西王吴三桂兵力较强,其余平南王和靖南王实力较弱,又地处边陲,财力上也难与清朝抗衡。四是三藩之王皆为降清将领,帮清朝灭了自己原来的主子,按国人几千年忠君思想,三藩起兵反清的正当性会让世人不齿。五是三藩之间各怀心思,特别是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精忠,跟随吴三桂起兵最好结果也无非封王,还有可能丢掉脑袋,再者即使有逐鹿天下之意,苦于实力弱小,成则为吴三桂做嫁衣裳,败则丢了身家性命,故先观望,但很快选择投降。


天柱善鉴历史


别说康熙幼年的时候三藩有没有机会,其实在康熙决定撤藩的时候三藩都是有机会的。三藩之乱之所以失败,一是不得民心,二是心不齐,三是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

满清虽然在吴三桂投降之后入关,但是入关之后的满清其实实力还是不能够和南明对抗的,还有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势力。但是关键就是当时投降清朝的人太多了,最具代表的就是三藩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吴三桂本来就是镇守山海关的,还有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就是明朝毛文龙的参将,毛文龙被杀之后投降了后金。尚可喜也是毛文龙的部下,跟随毛文龙镇守辽东,后来也是投降后金。而满清入关之后,其实当时就是汉人帮助他们打天下的,这些人就是满清的先锋。可以说满清的半壁天下都是这些人打下来的。而满清统一之后呢,这些人也坐大了,还是以这三藩为代表,其实他们三个加起来的实力早已经超过了清廷。所以在康熙登基之初,三藩是绝对有实力和清廷对抗的。三藩之乱一开始的时候已经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最后三藩之乱还是被康熙平定了,为什么呢?

其一就是不得民心,吴三桂造反的时候还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是他就是大明最大的叛臣,汉奸。如果不是吴三桂满清能那么容易入关吗?最后还杀了南明永历帝,这个时候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还有多少汉人愿意跟随他呢?而且后来自己还称帝当皇帝,就更不得民心了。还有耿精忠,尚可喜哪个不是大明的子民,而且还都是明朝的将领,最后都反叛了大明,这样的人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会有多少人相信呢?

其二就是心不齐,本来三藩心就不齐,当时三藩之乱已经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当时台湾的郑家又去和耿精忠争夺地盘,进攻福建,耿精忠也是没办法腹背受敌,最后只能投降清廷了,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最后也只能投降了。这个时候就只剩下吴三桂了,而且内部问题不断,比如说孙延龄本来就是从清廷投降过来的,后来又被吴世璠杀了。这个时候吴三桂能守住就不错了。

其三就是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其实三藩之中不管是吴三桂,尚可喜,还是耿精忠最多只是一个帅才,而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尚可喜,耿精忠就不多说了,一心的只想保住自己。吴三桂本来都占据了大西南,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过长江,这个时候吴三桂也只是想保住这半壁江山,而不是继续北上。

所以说三藩之所以失败,而不是自身实力不够,而是败在了自己手里。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三藩之乱”是康熙年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位藩王起兵反清的一次历史事件。当时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位藩王起兵范围波及到了大半个中国,声势浩大,康熙在位时期平定三藩用了大概八年时间。

那么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位藩王为何最终没能推翻清朝?

一、双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

吴三桂起兵造反之时号称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吴三桂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关宁铁骑。据《清史稿·吴三桂传》记载: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大约只有10600人。除此之外,吴三桂到云南后又收服了一批云贵土司兵,大约5000人。据《清世祖实录》记载:云南平西王麾下,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也就是说吴三桂起兵造反时兵力最多9万人。与30万大军相差甚远

二、吴三桂军事战略上失误

在双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如果吴三桂以拉锯战的方式和清朝对抗,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吴三桂必须速战速决,趁清朝还没有修养好,一举推翻清朝。但是,吴三桂在占据半壁江山之后就称帝了,和清朝展开了拉锯战。战线拉得太长,那么机动兵力就不足,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吴三桂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清朝消灭了大部分兵力。

三、吴三桂起兵造反时准备不充分

清军能够入关,吴三桂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初吴三桂并无叛清念头,他只是向做一个藩王而已。但是,康熙皇帝却铁了心要卸磨杀驴,给吴三桂来了个措手不及。吴三桂缺乏军事政治准备,在起兵后也没有很好的应对战略措施。

四、吴三桂错误的政治战略

吴三桂反清,一开始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当初是他把清军引入关内,现在却又要反清,这就从侧面说明了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后来他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要匡扶明室。随后,吴三桂又做了一件非常蠢的事,称帝,并建立大周朝。这又说明了其险恶用心,这也从侧面敲响了吴三桂的丧钟。

从以上分析可知。吴三桂的私心太重,而且名誉也不好,并且他的军事政治能力很差,所以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注定要失败。


公元前


导读:首先三藩叛乱的时候康熙已经成年不是小孩子了,已经快20岁也是在孝庄太后的辅佐下亲政了。吴三桂等作为明朝降将的坏事做绝,他们叛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都不具备。所以所谓三藩虽然可以逞一时之勇,但是分立王朝几乎不太可能。首先大清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不可能允许这三人列土封疆,更何况三藩即便有机会形成长期与清朝对峙也会彼此内斗不会分立王朝。


整体来说三藩叛乱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所以失败也成为必然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没有家国情怀,在南明还在的情况下这三人就为了利益叛国投敌充当清朝平定南明的马前卒。在天下平定获封三藩后,为了自己的私利再次破坏和平挑起战争。更奇葩的是亲手杀死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吴三桂在造反时居然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可谓恬不知耻。这是三藩叛乱人和方面的缺陷。

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乱时清军入关已经30年,天下初定饱经战乱的人们急需休养生息。大清王朝在平定中原后基本继承了包括科举制在内的明朝制度,从顺治二年就开始开科取士为国家培养人才。清政府把收缴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以社会秩序迅速安定。在这种民心思定的情况下,三藩逆潮流而定为私利发动叛乱是天时方面的缺陷。

再说地利方面:吴三桂占据的云贵、尚之信控制的广东以及耿精忠负责的福建都是边境相对贫瘠地区。而富庶的中原以及江南财税重地两江都在清政府掌控之中,三藩以一隅抵全国自然只能立秋速战才有机会迫使清政府列土封疆。但是大清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已经不允许国中之国的存在,否则大清就会是处处烽火狼烟。所以即便大清刚开始被打蒙了也会拼全力与之周旋,战争很快就进入胶着状态进行了八年。这是三藩地理方面的缺陷。


三藩在政治上缺乏群众基础,没有明确远大的目标以至于功败垂成

三藩根本没有远大目标,起兵叛乱的原因也是不能满足他们永镇辖区的愿望。说白了他们起兵的目的也是列土封疆,从来没有推翻清朝取而代之的想法。再说他们也不可能有这个想法,因为三藩平等谁也不会听谁的。吴三桂梦想是效仿明朝沐王府时代永镇云贵;而尚之信则向盘踞两广;耿精忠同样想时代做福建的土皇上。所以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以打促和,逼迫清廷列土封疆把南方数省割让给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吴三桂在打到长江的康熙十四年,委托西藏五世达赖向清政府斡旋。他们可以类似宗藩关系臣服大清王朝,但是他们是在做梦。本来清朝政府是让西藏出兵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怎么可能答应吴三桂的无理要求。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也是宦海浮沉的老人,他们怎么会不明白一旦叛乱就没有回头路。发动叛乱在清廷看来就是藐视皇权,必定会不死不休。而吴三桂还有以打促和的幻想,这只能让清朝调动全国力量坚决平定。

三藩起兵时的临时盟友是所有反清复明的势力或者说是野心家(也有真心想复明的义士),他们都想在三藩起兵时浑水摸鱼捞取好处。但是吴三桂抢先用大周的称谓就已经宣告反清复明联盟的破裂。不但清廷视三藩为叛逆,就是真正反清复明的也会视他们为叛逆。况且早就有三藩唯利是图早已经臭名远扬,其他反清势力不可能与之为伍。比如盘踞台湾的延平郡王一系,自认为与三藩平等不可能与之合谋。


军事策略失误,在选错进攻方向同时突破也不够坚决

三藩实力弱、地盘小且相对贫瘠,虽然有三藩之用半天下的说法但是无论积累多少毕竟是有数的。所以不能和庞然大物的大清王朝拼消耗,应当速战速决平定天下才能免除悖逆大祸。但是三藩在逼近长江时突破不够坚决:吴三桂不过长江与清军对峙;耿精忠杀福建总督范承谟后与吴三桂合并杀入江西,在连续遭受打击后居然还重新投降清军被杀;而尚可喜根本就不想反叛,直接出兵与吴三桂火并。知道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囚禁尚可喜造法。可想而知这三藩造反犹豫的吴三桂反而成了主力,而两位两藩几乎成了打酱油的。相当于清朝用一国打吴三桂一藩,结果可想而知。


纵观历史我们可知,通常南方势力北伐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诸葛亮北伐曹魏方式“出巴蜀,据关中,塞肴、函自固”。第二种沿长江顺江而下切断清朝财税重地为己用,然后或北伐或就地建立政权。这是太平天国的建国模式,吴三桂都没有采用。他们采用的是最笨打算沿着关羽北伐的想法,硬拼破荆襄后直捣中原。可惜这一路清军部署重兵,直接击溃吴三桂。



小结:

综上所述三藩叛乱再一开始如果没有用三板斧的方式把清朝打蒙兵临京城,那等待三藩的必然是惨痛的失败。果然经过八年艰苦的拉锯战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三藩列土封疆的美梦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