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S 亞型實際上是 L 亞型的“祖先”?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新冠病毒還在以我們不可知的方向變化著,面對勝過 SARS 病毒的新冠病毒,科研人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

雷鋒網消息,3 月 3 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發表題為《關於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論文。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論文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 103 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 149 個突變點,其中 101 個可歸類為 L 和 S 兩個亞型。其中 S 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 L 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從佔比上看,L 亞型更為普遍,達到 70% ,S 亞型佔 30% 。

對此,不少網友也表示擔心:“我懷疑這個病毒有智商”。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新冠病毒可能分為兩種類型,並非近期突變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午間,據界面新聞報道,行業媒體 BioArt 團隊分析了相關科研團隊的研究後表示: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正確理解應該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 L 、S 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所以,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恐怕還要回到論文本身。

S 亞型是 L 亞型的“祖先”,未發生重組?

雷鋒網瞭解到,此次研究共選取了 103 個病毒基因組序列,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 149 個突變點,其中包括 43 個同義突變( synonymous mutation )和 83 個錯義突變( nonsynonymous mutation ),而 70% 的病毒序列具有7 個相同的正義突變,外加 1 個相同的錯義突變( L84S ),從而影響了病毒 6 個蛋白質的功能。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10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衍生突變頻譜分析,橘黃色為非同義突變、綠色為同義突變(圖來源自論文)

研究將這 70% 具有這些突變的病毒分類成為了 SARS-CoV-2 的 L 亞型 ( L 來源於錯義突變 L84S);而 S84L 的則被稱為 S 亞型。

論文作者認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 亞型和 S 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為了進一步研究 L 型和 S 型菌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根據 103 種 SARS-CoV-2 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重建了它們的進化樹 ( phylogenetic tree)。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10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進化樹(圖來源自論文)

由此進一步確證了這兩種亞型的差異。

在 SARS-CoV 家族中,其它較早病毒的序列均為 S84L 。因此,研究認為目前在流行的 L 亞型是 S 亞型進化而來的,

S 亞型實際上是 L 亞型的“祖先”。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分析認為兩個亞型並沒有發生自然界的循環重組;SNP 分析進一步確認了這種譜系分類,72 個病毒序列為 T28144,即編碼 L;29 個病毒序列為 C28144,即編碼 S。L 型是 T 鹼基(對應亮氨酸,Leu),S 型是 C 鹼基(對應絲氨酸,Ser)。

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作者發現 S 亞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 S 亞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

L 亞型在武漢暴發的早期階段更為普遍,而 L 亞型的發生頻率在 2020 年 1 月初後有所下降。作者認為,人為干預可能對 L 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干預,L 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另一方面,由於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 S 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

一個很自然的推論是:相對古老的 S 型新冠病毒應該產生更多的病毒株,因其有更多的時間在人群中傳播。然而,基因組數據表明 L 型佔 70% ,S 型佔 30 %,且每個 L 型病毒株比 S 型攜帶了相對較多的新生突變。為什麼相對年輕的 L 型新冠病毒卻產生了更多的病毒株?作者推測,

L 型病毒傳播能力更強,或者在人體內複製更快,因此可能意味著其毒力也更大。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兩種新冠病毒亞型在時間和空間分佈上存在差異(圖來源自論文)

作者進而比較了 1 月 7 日前後 S 型和 L 型所佔比例的變化,他們發現 L 型在病毒株中的比例下降,而 S 型比例上升。對於這一有些反常的變化,作者也給出了自己的假設——因為中國採取了強有力的防疫措施,L 型病毒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表現出症狀,因而更容易受到人工干預,從而使 L 型新冠病毒受到的負選擇壓力更大,感染的人數由此變少。

除此之外,這 103 個樣本顯示,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 L 亞型或 S 亞型中的一個。但其中一位近期有過武漢旅行史的美國患者分離出的病毒株,顯示其可能同時感染了 L 亞型和 S 亞型新冠病毒。不過,作者表示目前還無法排除新突變型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通過 103 個 SARS-CoV-2 的基因組分析,首次系統闡述了病毒在人群傳播過程中的演化動態。同時,作者也指出這些發現意味著,目前迫切需要結合基因組數據、流行病學數據和 2019 年冠狀病毒患者臨床症狀圖表記錄,進行進一步的全面研究。

別慌,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

儘管如此,這一消息還是將大家的心揪起來了。病毒突變了,會不會讓疫情更加嚴重?一時間,知乎、微博上關於新冠病毒突變的討論甚囂塵上。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對此,BioArt 則給出了一個更令人信服的說法:

新冠病毒已突变系误读,S 亚型实际上是 L 亚型的“祖先”?

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員帶來更權威、更專業的解釋(需要提一句的是,我們都知道科研更多的是一種“提出假說-驗證假說-否定假說-再提出新假說”的過程,因此我們也應該給科研人員更多的寬容,因為本來科研就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

另一方面,在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如何能堅持底線,不盲目解讀科學結論、不傳播不責任的內容,也是每一個在傳播鏈節點上的個體要思考的。

此外,論文作者特別強調,新冠病毒不是新近發生變異而分化成 L 和 S 型,而是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經存在,是現在的隔離和醫療措施把可能更有害的 L 型頻率給降低了。這一結果說明當前防疫和治療的策略及措施是完全正確、並富有成效的。

當然,他們的結果是建立在非常少的樣本量,並且主要是基於分子演化的結果。更全面的病毒演化信息還需要更多專家們用更多樣品結合臨床數據來驗證。

或許,我們現在應該再耐心一點,畢竟,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和科研人員比我們更想早一點結束這場戰爭。

雷鋒網雷鋒網

參考資料: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知乎熱搜:如何看待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演化出兩個亞型,且傳染力或有差異?發生了哪些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