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酸 粥

二十出头,我第一次到准格尔旗山区同学家作客,同学央求着她母亲做酸粥,于是看到她的家人围着一盆咸菜滋滋有味地吃着酸粥,每个人都能吃完满满一大碗,我就觉得奇怪:那个寡酸配着咸酸的吃法,能让出门在外的准格尔旗游子们馋得夜思梦想吗?

但是,只过去了几年,我却也对酸粥产生了兴趣。因为我的先生就是准旗人,老家就在准旗黄河岸边。他吃酸粥长大,整天念叨着老家的酸粥。在他身上,就真正应了那句小调:“唱一声故乡,就喊出了酸粥的乡愁”。我先是经常无奈地承受着酸粥的“熏陶”。时间久了,竟然开始喜欢上了那种酸酸的味道。

记得刚开始吃酸粥时,先是将大米多放一点,和着较少的糜米,用婆婆捎来的酸浆发酵,然后熬煮出酸稀粥,晾凉了以后再放上几块冰糖,在炎热的夏天里,吃一碗,真是舒爽至极。

而在准旗农村,正宗的酸粥是要以糜米为主的,糜米发甜,草香味浓,富含多种营养,吃着似乎比大米有味道。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准旗人对酸粥的喜爱,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以替代的。炎热的夏季里,农人们劳作了一天,身体觉得疲累的时候,一碗酸稀粥或酸米汤下肚,浑身清凉爽快,因此,在外顶着烈日劳动,农人们一定会带上一大罐酸米汤,又解渴,又不会上火。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爱上了酸稀粥以后,我就开始研究吃起了山药酸粥、焖酸饭、炒酸粥。居然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春节回家,又看到了婆婆灶台上的浆米罐,又吃上了婆婆做的正宗的山药酸粥。

每天早晨吃一碗酸粥,已经成了全家人割舍不了的习惯。并且每日吃酸粥,每日更新一些酸米罐里的浆汤,味道才会更新鲜爽口。

看着婆婆用勺子舀出的那些粘粘的黄灿灿的糜米粒,就开始产生了食欲。婆婆先在开水锅里放了些切成大块的山药蛋儿,(这样煮出来的才更沙糯)煮上片刻,再放入浆好的米,煮到米软山药烂汤稠后,出锅装碗。孩子跳着叫着,说奶奶的酸粥才是正宗的天下第一酸粥。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一碗酸粥,可以素着吃,还可以拌上酸蔓菁丝丝,搁点黄豆酱,滴两滴炝好的“泽蒙”油,再撒上芝麻面儿,爱吃辣的人,再撒上点辣椒面,那味道堪称山乡的奇萌一绝!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一桌子酸粥,一盆咸菜,几瓶子调料,这样一顿早餐,也充满了温馨甜蜜的味道。

准旗人吃酸粥百吃不厌,有时候早晨吃酸粥,中午吃酸捞饭或酸焖饭,晚上吃酸稀饭或酸拌汤。 

即使在做酸焖饭时,准格尔旗人也总喜欢往里面放一些切成块的山药蛋儿。这样吃起来,味道更加鲜美适口。

锅上搁上油、葱花和调料,将焖好的山药酸饭铲得松软了放进去炒,就成了炒酸焖饭了。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而将捞出的酸米饭裹上豆面,用筛子筛后,变得圆溜溜的,放入烹调好的汤汁里,再放一把酸红腌菜,就成了酸拌汤。

准格尔旗等沿河一带人爱吃酸饭,跟生活环境有关系。那里盛产糜米,糜米浆酸后,就变得透明,还特别筋道,味道特别醇香,所以,人人爱吃。

这我才想起,为什么弟弟不爱吃糜米饭了。他说,糜米饭“扎”得喉咙疼。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鄂旗人家里也常吃糜米饭,没有经过酸浆发酵的糜米饭,焖熟后又硬又涩,还似乎可以看到那种不柔和的小毛刺呢!

说完了酸粥的好吃,应该讲讲制作酸粥的过程哟。即使你我不是准格尔旗人,不是沿河一带的人,你或许,也会和我一样爱上它的。假如,把它变成夏日里一道绿色饮品,也是非常值得一试哟!

也许有的人要跃跃欲试了。但很多人会问,制作酸浆的种子哪里找呢?听老一辈准旗人讲,一是可以把豆腐酸浆作为“发酵料”倒入洗净的小口瓷罐里,再把熬过糜米的米汤舀进去发酵。然后把一定量的糜米淘净也倒进罐里。把罐放到热锅台或暖气上,一天以后,“甜米”就变成了“酸米”了。当然,还可以放到阳台上光线热烈的地方,应该也不成问题。

但是,现在普通人家也不一定方便弄到豆腐酸浆的,那就可以用米汤和糜米直接发酵,多培养它几天。

酸浆随着煮饭用的次数多了,就会减少。那每次做酸粥舀出酸米后,要将熬煮片刻的米汤再舀出来一些,晾凉了后倒回到浆米罐中。只要随用随添米汤,一年四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酸浆了,而且味道也纯正鲜美。

吃到美美的酸粥,让人心旷神怡,你也来试试?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马栅赶年集


马栅镇,是新农村、新乡镇建设的一个缩影,马栅的年集亦是反映准格尔旗风土人情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准格尔旗马栅小镇逢七便赶集。这种传统由来已久。

腊月二十七,是小镇年前最后一个集,春节所需,都要在这一集中买全,因此,比平常的集人气更旺。

一条老街,两旁的底商密集排布,集市从底商门前的马路东头一直摆到马路的大西头,又分别从两条土岔路口延绵出二三里的样子。

马栅的集市是周围乡镇里最为红火的集市。这里是鸡鸣三省的地方,毗邻就是陕西府谷,对岸就是山西河曲县。一到赶集的日子,河曲、府谷与本地的商贩以及各路村民们纷纷将各色商品装满货车,自动地找各自的摊位摆好商品。

九点多钟,集市上就开始人来人往。中午时分,集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甚至呈现水泄不通的样子了。

我们是中午两点多钟到达马栅镇的。霞妹打电话说,不要从集市旁边的沙榆线公路走,那边车水马龙,拥挤不堪,连停车的地方也找不到。

于是我们就绕道北边镇政府门前的油路,将车开到离集市较远的地段,然后步行赶到集市。

等我们赶到集市的时候,大概三点钟了。

平时的赶集,上午是高峰期,下午人影便开始稀稀疏疏了。这次适逢最后一日年集,市场上仍然人流很多。果然,集市紧邻的沙榆公路边,以及房舍的各个角落,到处都停满了车辆。不断有赶集完毕的人们提着大包小袋儿,抱着大箱小箱出来,往车上装着东西。也不断有人流拥入市场,采买年货。

马栅的集市,卖吃喝用度的一应俱全。

让这里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首推各类吃喝生意摊,分外火热。

马栅集市的吃喝买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吃摊,一类是经营多种生熟食品。

集市的小吃摊,主角就是碗饦儿。冬季里,碗饦儿除有凉汤外,还备有热汤。用醋和蒜、姜面儿、芝麻调出的凉汤汁儿浇到蒸好划成菱形块儿的碗饦上,这是最正宗的吃法,选择吃的人最多;热汤则用豆腐加点黄花菜什么的进行烹炒调制。担心食客吃着凉,摊主会舀出热热的盐醋汤盛在碗饦儿碗里,用勺子抵住碗饦儿,将涮过发凉的冷汤倒出,再用热汤涮一次,这才浇上热豆腐汤。当然,这些都是素碗饦儿。想吃荤的,就再切上二两卤驴肉,或者加二两猪灌肠佐食,食客们吃完都巴咂着嘴,那酸爽的感觉岂只一个美字了得。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一排小凳,坐满一排排的食客,看着摊主一碗接一碗不停地划着碗饦儿,还有眼前堆摞着高高的空碗儿,再听着市集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和夸赞声,更有着吃完一碗,还想再要一碗的气氛。这不,一个挑着担子卖自家农村鸡蛋和“泽蒙”的大爷,坐下来连吃了四碗碗饦儿,满意地抹着嘴角说:吃着碗饦儿长大,几天不吃就觉得缺点啥。

马栅镇上碗饦儿卖得非常好的,张志兵算一个。常年的室外卖碗饦儿的生意让他的脸庞呈古铜色。他的碗饦儿摊儿是人气相当旺的。他说他常划碗饦儿划得手发麻。他的碗饦儿最多的时候能卖到一天近千碗。很多人吃完都会“兜”着七八碗走。

停,停,打住,不能光说碗饦儿的事儿不停,马栅集上食品丰富着呢!让我们走马观花般浏览一圈儿。

核桃、麻糖、黑枣、酒枣、柿饼、糕点、麻花……各类吃食看得人眼花瞭乱。

在马栅集上,能买到很多原汁原味儿的食品。

各种地方风味的半成品以及熟食,是马栅集市一大看点。豆面,黄米糕,什么八宝粥、元宝馒头、猪灌肠、卤肉、皮冻儿、马蹄酥……甚至,许多勤劳手巧的主妇们将纯手工精心磨制的杏茶饦儿也拿出来卖。

辛三虎家的点心摊被人们围得满满的。他家的月饼点心做得好是有口皆碑的。等我们转到他的摊位时,好几种点心已经卖得只剩下最后一箱子了。只见车上放着一人多高的空纸箱子。辛家的点心,有一个特点:闻到一股浓浓的胡油香味儿,尝起来香酥可口,让人回味不尽。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集市上还有好几种我叫不认识的玩意儿。比如说,一种看起来像压菜石的玩意儿,黑不溜球的,当地人叫它“黑饧(音xing)”,原来它是制作马蹄酥的备料,将黑饧熬化成黑色的糖浆浇到煎好并压制成形的马蹄酥上。

再如,有一种泡发后类似珊瑚草的,好像叫什么“冰藻”的新奇种类也有。

水果、蔬菜、肉类、鱼类等水产品应有尽有。还有一种十几斤重的大草鱼,物美价廉。越来越讲究吃法的村民们同时采买了四川酸菜鱼调料,炖一锅香喷喷的酸菜鱼已成为吃厌了红烧鱼的人们更时兴的选择。

布匹儿、服装鞋帽、土产生活用具,年画、对联摊……还有商城,多家年货超市,爱美爱生活的主妇们徜徉其中,她们要让春节的家焕发全新的气象。她们要让家人们以最靓的装扮迎接新的一年。

新的村镇,新的风貌,新的生活,都可以从马栅集市上反映出来。

马栅,也是新农村、新乡镇建设的一个缩影,马栅的集市亦是反映准格尔旗风土人情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老太太的花


水灵灵、绿莹莹、生机蓬勃……

该如何形容这些花儿呢!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老太太的花摆在新房的窗台上,它们的品种一点也不名贵,大多是从别人家的花盆里掐来的花枝、花芽培育起来的,但却养出十二分的生机,让冬的暧屋绿意盎然。

老太太是我的婆婆,多年的辛勤劳作,让她腰背佝偻,双腿变形,但爱美之心,一样动人。

即便是没住新房之前的土坑沿边,也总有几盆平凡的花儿闪着绿莹莹的光,照亮了寒舍的岁月。

而如今,那些换了环境的花儿,始终濡染着老太太的热忱,将一贯的生机和绿意散播在新房的每个窗台角落,温暖和秀丽着农家的春夏秋冬。

老太太养花有着她的哲学。精心+随意,松土、施肥、浇水是不可少的。她不会迫切地希望花儿快快长大,花开得大小好坏也都不计较,她更享受的是那样一种过程,充满持久的温润。

农村的暖气,不总恒温,遇上严寒的天气,白天夜晚温差大,老太太的那些花儿也会受冻,但奇怪的是,经过不断的磨练,那些花儿生命力也愈加顽强无比,竟然叶片变红,更是艳丽,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致。

两三个月不见,儿女们再回去,总会眼前一亮,当初那些花儿,早已从娇小柔弱变得葱绿壮实,让我们惊叹老太太一定是“水命”,她种的那些花儿好给力哟!

“养花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心活吧,只要付出自己的真心、耐心和恒心,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绿意与芬芳。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她养花,也像她的为人。

她是一位勤劳、宽厚、热情、慈爱的老太太,上上下下,里应外合,她将家风维护传承得众口皆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方圆十里八村的邻居们都爱和她打交道。

老太太特别能“吃皮耐厚”,从来不嫌别人打扰,尽管她也是七十来岁拖着病腿的老人,除了一碗水端平一般心系着儿女们以外,她也视上门的亲戚客人如宝,烧柴打炭、端茶送水、热肉暖汤,总担心亲戚客人们吃不好,睡不暖,不停地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围着锅台炕沿转,为身边的人们操持着,日落黄昏又黎明……

老太太从来不会让和她打交道的人吃亏,就像,她从来也不会让自己的花儿不明就里的枯萎一样。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就像她对她的花,她给予花儿以妖娆,健壮,那种给予的快乐,点燃着她的小幸福,她会乐于把小苗养到茁壮时就送给儿女们和特别喜欢花儿的人培养,她再发展她的小苗苗。

她的那些花儿,知恩图报般地长着,长着,扮靓着朴素的农家,扮靓着种花人的心情。

其实,养花也分人,一样的侍弄,一样的花肥,一样的花草托生在不一样的人家里,生长的景况也各不相同。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只要是有着生命的东西,就会有一些说不清的东西,有着几分人们不可揣摸的神秘。

我在想象,如果我是一盘花,就做老太太家里那盘花吧,在宽泛的认同中,在爱的理解呵护中自由生长。

给一点宽泛认同,给一点爱的理解呵护,就一定任性疯长,也还她一片绿意葱茏……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尝准旗的酸粥 赶马栅的年集 赏老太太的花儿

张艺馨,鄂托克西边人,准格尔媳妇儿。大美准格尔群成员。先后在媒体行业与企业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座右铭:“以一颗眷爱文化之心去创意、记录并影响”。平日里,通讯、言论类新闻体裁,总结、讲话材料、文案占了“笔耕”的大量篇幅。闲暇之余爱写些散文、诗歌等怡情养性,挖掘生活,挖掘社会与人们的种种精彩、感慨与可爱。目前为自由职业者,从事方案策划与宣传、文化创意工作。开办有微信公众平台“馨微刊”(微信公众号:xinweikan_ ),3个月中已发表原创作品近50篇。期待与朋友们展开更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