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逆袭“成圣”?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由著名清史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张宏杰撰写,是一本有别于市面上常见的“成功学”“演义类”写法的好书。

这套书一共有三册,今天默曾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第一册,主要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分别从他的正面、左侧面、右侧面三个角度,介绍了曾国藩在挫辱中自我更新与“成圣”之旅、一生的财务状况以及他对风水、相面和天命等的态度,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充满“细节”、更加“立体”、有血有肉的曾国藩。

这样的曾国藩,不再是“高大全”,而是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缺陷美”,也因此,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更加富有教育、启迪意义。

就像张宏杰所说的那样: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躁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那么,曾国藩究竟有多么愚钝、浮躁、偏执?又是怎样通过自我更新达成“成圣”之志的呢?

下面,默曾就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曾国藩,一个普通人的自我更新与“成圣”之旅。

主要分享三点内容:

  • 曾国藩的“普通”之处,表现有哪些?
  • 曾国藩的自我更新,是如何实现的?
  • 曾国藩的成功经验,如何为我所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逆袭“成圣”?

曾国藩的“普通”之处,表现有哪些?

如今,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非常高,不仅现在关于“曾国藩成功学”的书琳琅满目,甚至在100多年前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就已经视曾国藩为偶像。

有人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人”,也有人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甚至还有人将他与孔子、王阳明并称“两个半圣人”。

但是,张宏杰却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笨拙、浮躁、好色、偏执的普通人曾国藩,让他不再是冰冷的历史人物,而是可爱的邻家大哥,可佩亦可学。

一是资质平平,脑子笨。

关于曾国藩的“笨”,流传最广的应该是他被小偷嘲笑和考秀才屡屡名落孙山的故事:一篇300多字的短文,“梁上君子”都听会了,曾国藩还没背会;一个最基础的秀才考试,他整整考了7次,才勉强考中。

梁启超、左宗棠、李鸿章都曾不止一次地说,曾国藩“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才短”“欠才略”;曾国藩自己也常说他“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读书、做事反应速度都很慢,别人读书一目十行,办事迅速果断,他却过于“儒缓”。

二是心浮气躁,坐不住。

虽然,现在关于曾国藩的影视作品或是照片,他看上去都是性格稳重、不苟言笑的样子。按“星座学”来说,有点像“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人的特点。但是根据曾国藩的生日来看,他其实是射手座,“像风一样自由”,活跃外向,坐不住。

曾国藩在青年时代就是恰恰如此,他非常爱结交朋友、喜欢热闹,刚到北京当翰林时,每天都要走东家串西家,喝酒、吹牛、下棋、听戏,若是穿越到当代,估计就是吹牛、撸串儿、打王者荣耀、逛夜店。翻开他的日记,责备自己“赶局喝酒”“没有恒心”“太爱出门”的记载到处都是。比如:

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觉过了四十余天。

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有俗事来扰,心亦随之而驰……

见人围棋,跃跃欲试……

应酬稍繁之际,便漫无纪律……

心浮不能读书……

自定课程,以读《易》为正业,不能遵守,无恒……

读书悠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逆袭“成圣”?

不仅如此,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有些“变态”的癖好,就是爱看杀人。他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所以,曾国藩隔三岔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可见,年轻时的曾国藩心浮气躁、缺乏自律到何种地步!

三是性格傲慢,脾气爆

虽然曾国藩不是特别聪明,但是,由于他后来找到了提升“学习力”的办法,会考试,成为了同学中唯一高中进士、当翰林的人,所以,难免觉得自己很牛掰,常常“高己卑人”,待人接物也让人很不舒服。

他的几个至交好友,都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过他的“傲慢”。比如,好朋友陈源兖就曾不止一次地告诉他,不要那么傲慢,不要那么自以为是;另一位好朋友邵懿辰也说他,刚刚与人认识的时候,还显得很谦逊,但是交往时间久了,就不自觉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至于脾气不好,也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到北京头几年,曾国藩曾与同僚打过两次大架:第一次,是与在刑部工作的老乡郑小珊,一个年长他十几岁的老大哥,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问候完对方,又接着问候对方的父母亲人,十分粗俗;第二次呢,不仅是同乡,还是同年入职的,叫金藻,也是因为一点小事,骂个不停,朋友们劝都劝不开,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中暴烈冲动的一面。

四是为人虚伪,好女色。

关于他的虚伪,好朋友邵懿辰说他,“对人能作几幅面孔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真诚。与朋友们在一起,他也常常故意显摆高深、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至于好色,可能很多人都不信,但也确实确有其事。曾国藩日记中多次记载他犯这样的错误:在朋友家看到女主人,注视数次,非常无礼;在另一家见到了几个漂亮姬妾,老是偷看、“邪视”;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一次当他得知某朋友纳了个漂亮的妾,竟以借书为由特意跑到人家家里,再三强迫人家把新媳妇儿带出来一块儿喝酒,席间甚至还有调笑行为,以至于事后连他自己都在日记里骂自己“简直不是人啊,一点羞耻心都没有,真是衣冠禽兽。”

结合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曾国藩的的确确很普通。拿作者张宏杰的话说,“30岁前是庸人”

那么,年轻时如此不堪的曾国藩,又是如何通过自我修炼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呢?这就是第二点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曾国藩的自我更新,是如何实现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逆袭“成圣”?

第一招,立大志。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是他30岁这一年。

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就是他确立了终身之志、人生目标:“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这一点,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也有相关记载: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立志”这个事是很很空疏的东西,办事靠的是才干和实力。张宏杰结合研究曾国藩的“成圣”之旅,得出的结论是:立志对一个人人格的发展意义是决定性的,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曾国藩后半生之所以能够“脱胎换骨”,并一生孜孜不倦地自我更新,最根本的内动力就是他立下了高远的志向,这是他最终能够“成圣”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点,曾国藩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他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结实,才能盖起宏伟壮大的生命之殿。

我们看曾国藩后半生的事业,可知立志对他一生的修行和事业的成功,的确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刚当翰林时,曾国藩也是和很多人一样,散馆就三五成群喝酒、听戏。但是,自从他立志“学做圣人”之后,就为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标准: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每日记录读书心得),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作字,夜不出门。

通过这十二条“日课”,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学习更加深入,对考试的准备也比很多人要充分。所以,每次翰林大考成绩都很出色,每考一次都要大踏步升官,第一次大考完由从七品升为从五品、升了四级,第二次大考完又由从四品跃升至二品、又升了四级,完成了从副处到副部的跨越,步入了高级京官行列。

这就是立大志的好处:不仅使得他改掉了心浮气躁坐不住的毛病,开启了修圣之路,还使得出身非常普通,在官场上毫无根基,又为人笨拙、不善机变、脾气暴躁、修养极差的他,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副处”到“副部”的跨越。

第二招,写日记。

如果说立志是战略指导层面的,那么,写日记就是战术行动层面的大狠招。正如他的老师唐鉴教导他时所讲,内圣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很听话,从30岁开始重新写日记,一直写到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下午死的,上午还在写。最后,还真的通过写日记实现了“内圣”的志向。

小学生都会写的日记,何以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呢?难道曾国藩的日记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吗?还真有!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逆袭“成圣”?

结合曾国藩现存的日记,以及他的老师唐鉴、朋友倭仁等人的建议,默曾总结了“曾式日记”三大写作要点:

第一,要以反省自己为目的。不要“流水账”式地记录,要牢记:写日记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复盘、检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加强自我管理,督促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第二,要以一种诚敬的心态来书写。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中规定的,必须做到,这是写好日记的关键。所以,必须保持诚敬的心态。因为,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重视,笔下肯定也会敷衍。

第三,要注重“研几”。也就是,要抓住细节,不光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问题和真理往往都在细节之中,这是通过撰写日记加强自我修养需要非常重视之处。

这就是“曾式日记”的写法。从1842年10月1日开始,曾国藩坚持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甚至是做了什么梦,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正是通过这种“反人性”的自律训练,曾国藩改掉了自己学习坐不住、脾气太暴躁、虚伪又好色的毛病。甚至他戒除“吸烟”这个恶习,也是通过写日记来实现的。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读书之时,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在立志自新开始写日记之后的第21天,曾国藩又一次发誓戒烟。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他通过写日记这种自我监督方式,最终到快一个月时,终于“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从此,彻底戒烟。

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自豪,并且多次以此为例,教育子弟。而在这其中,写日记又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写日记这件事,更不要觉得它很小儿科。

正确的、持之以恒地写日记,真的可以让一个人不断自我更新、最终“脱胎换骨”。

第三招,借“他律”。

曾国藩曾经说过,事必有所逼有所激才能有所成。在全面提升自我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毕竟,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有产生惰性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人监督自己,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就像一根基因不是很好的竹子,如果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竹林中,那么,为了争夺阳光,自然也会长得笔直。这就是“他律夹持”的功效。

那么,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逆袭“成圣”?

一是主动靠近良师益友。刚来到京城时,曾国藩住在城外。后来,他一个朋友建议他搬进城内住,因为城内有许多像唐鉴、倭仁这样的厉害的人,可以通过靠近他们,向他们学习,激励自己不断完善、提升。这就是“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的道理。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孟母三迁”的道理。

二是主动把自己的日记给亲朋阅读、点评。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为了得到更多“夹持”,避免自己没有恒心坚持不下去,曾国藩还在倭仁的建议下,每隔一段时间,抄写日记给朋友们传阅、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彻底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公布在大家面前,在“他律”的作用下监督、激励自己。

曾国藩的成功经验,如何为我所用?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曾国藩自我更新的“三大狠招”着实管用,但是,大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认识到,很多根深叶茂的老毛病、坏习气,不是一时半会的“猛火煮”就能彻底改掉的,有些还需要用时间的温火去“慢慢熬”。

比如,曾国藩在立志自新、开始写日记之后,也曾出现过立誓“夜不出门”,却又“无事出门”,去菜市口看杀人之类的情况;还曾出现过发誓不再与人吵架,但不久又与金藻爆发一场大冲突的事……等等。

所以,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我们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认识到这些都是正常的情况,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才能正确看待前进中的波折,不会因此而放弃、止步。

有了这个心理建设,我们就可以开始践行曾国藩的“三大狠招”来提升、完善自己了。

默曾的建议是:发挥少的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次只攻克一座城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逆袭“成圣”?

比如,曾国藩在通过这“三大狠招”自我更新时,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戒烟”,并因此进一步激发了斗志,坚定了“无事不可变”的信心。

所以,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先选一个自己最想改进、提升的具体事项。这是第一步,立志。

第二步,记录。可以采取写日记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在朋友圈或其他平台打卡、记录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自欺欺人,还要及时复盘、固化成功经验。

第三步,寻找“夹持”力量。比如,朋友圈先立Flag,明确完不成任务有什么惩罚,请大家监督;主动结识相关方面自律能力强的人请教;还比如,加入抑或自建一个小社群,与有共同愿景的人一起互相监督;等等。

以上就是“普通人”曾国藩逆袭“成圣”的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启迪,愿你也能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


文章作者:默曾,“好书解密菌”,默曾极致践行读书会创始人。关注我,与好书相约,有默曾为伴,漫漫求索路,从此不孤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