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太宗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历史上谁地位高?有何说法?

独行前行


皇太极的历史地位是多尔衮拍马也追不上的。皇太极建立了大清,实施新政,多尔衮只是在皇太极新政的基础上建立的功业。


皇太极新政又称天聪新政。主要有四个方面。

  1. 改善汉人待遇:

后金对汉族人民当做奴隶对待,很多人民逃走,造成人口流失。对待汉臣也是当做奴仆,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皇太极采取汉人壮丁与满洲人分屯居住,提高汉人待遇,重视汉臣,编立汉八旗。

2.效仿明制

改革政治制度,建立三院六部两衙门,完善后金政治制度。

吸收明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大大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3.加强汗权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由八旗旗主共治,大汗也由八旗旗主议立废除。皇太极积极拉拢其他旗主,大大加强汗权。为清朝入住中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打下基础。

4.对外军事策略

皇太极继位后先两度征讨朝鲜、再攻灭后金在漠南蒙古地区最大的竞争者察哈尔部,彻底去除了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所以有了后来皇太极数次绕过山海关由蒙古进犯中原之举,进一步拓展了自其父努尔哈赤时期积累起来的战果。

由此可见,没有皇太极的新政,满清想入主中原还是狠有难度的。


V度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他最得意的地方并非是成为女真各部的天命汗,而是生了一群能力非常出众的儿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八子皇太极和第十四子多尔衮。如果没有这两人,满清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入主中原,更别说后来的一统天下了。

皇太极早年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被众人拥立为大汗。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在位期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绩。在军事上征服朝鲜,吸收蒙古,并彻底削弱明朝的实力,确立了入关夺取中原的战略目标。在政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完善八旗制度和采取包容的民族政策。

努尔哈赤晚年视汉人为天敌,将掳掠过来的汉人当成奴隶,随意打杀。以他的这种格局,即便再给五百年时间,满清也不可能有机会一统天下。而皇太极积极吸纳汉族降官,对投降的汉族百姓也视为自己的子民对待。他在原来八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无论原来是什么民族,只要被纳入八旗中都称为旗人,原则上享受同样的待遇。

在皇太极一系列高明政治制度指引下,满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大明王朝最可怕的对手。1642年,明清双方在锦州、松山一带展开决战。结果清军在皇太极的亲自指挥下,大破明军,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两年后,明朝灭亡。

1643年八月,皇太极在盛京皇宫中猝死,终年52岁。在经过了一番激烈地权力争夺后,皇太极年仅六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被拥立为帝。皇太极的第十四弟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清朝历史拉开了新的一页。

多尔衮在清朝历史上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开国皇帝皇太极。他早年战功显赫,在满清政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在担任摄政王后,多尔衮大权独揽,成为满清的实际控制人。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明朝灭亡。消息传到关外后,多尔衮及时把握住机会,举倾国之兵南进,并在山海关战役中打败了李自成,随后清军乘胜追击占领北京,清朝正式登上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舞台。

很多人将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功绩都归结到多尔衮身上,乾隆皇帝对多尔衮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不过,皇太极作为开国皇帝,虽然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但贡献却极为重要。那么,在清初的历史舞台上,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两位杰出人物究竟谁更厉害呢?

从军事方面的角度而言,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当时最杰出的战略天才。皇太极平定朝鲜、蒙古,并多次打败明朝,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多尔衮更是仅凭十万清军入关,结果统一全国,成为军事史上的一件奇迹。

从政治方面的角度而言,皇太极和多尔衮存在很大差别。皇太极完善满清的各种制度,采取了包容的民族政策,为大清王朝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尔衮执政后,一开始基本延续了皇太极定下的政策,然而当清军顺利攻下江南后,多尔衮却昏招频出,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强行要求汉人“剃发易服”,结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激烈反抗,导致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大大减慢。

如今有许多人将多尔衮抬到了很高的位置,再三强调他作为睿亲王的英明神武。但是,多尔衮在原本可以迅速统一全国的情况下,却犯下严重错误,让战火延续了数十年时间。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这样的失误显然是不可饶恕的。因此,多尔衮虽然为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与他的哥哥皇太极相比,两者在政治谋略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不是皇太极为清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再加上当时的南明、大顺等政权太过羸弱,统一全国真的不会有多尔衮什么事。


唐明国亮


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次对外掠夺,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汗权。

在经济上,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奴隶制政策,汉人纷纷逃亡和暴动,生产凋敝,后金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皇太极执政伊始,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中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拓猎、擅杀人命、隐匿战利品、奸污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多尔衮

1628年,多尔衮奉命征讨察哈尔部。察哈尔部乃蒙古部族最有名、最繁华的部落之一,如果征讨成功,则有利于清兵顺利进攻京城。在多尔衮的参与下,察哈尔部被成功征讨,多尔衮在此战役中立下了较大军功,被皇太极赞赏,也因此而获得了“墨尔根戴青”的称号。

1640年至1642年,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参与松锦大战,松锦大战乃是皇太极在位时期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两军最悲壮的搏斗场面之一。皇太极的足智多谋和多尔衮的英勇善战致使明军元气大伤,打得明军再无反手之力。《清太宗实录》记载了松锦大战的悲壮场面:“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从作者的描述中便可得知,这场斗争是有多激烈。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参与,皇太极就少了一名良将,也许也就没有那么快完成这场斗争的任务。

1643年,皇太极去世,福临继位,1644年,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便马上干了一件国家大事,那便是联合吴三桂,调动各族兵力倾巢出动,指挥清兵入关,击败了占领山海关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从此定鼎中原,定都北京,为统一全中国拉开了序幕。

在我看来,多尔衮对清朝功绩大于皇太极,是在皇太极之后,挥兵入关,奠定满清王朝的创造者。


爱佳愛旅游


个人认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历史地位不分伯仲,都很高。二者对清初年的政治格局形成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一不可。

首先说皇太极,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很多政治制度都不成熟,权力运行还带有原始酋长协商的意味。由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功不可没,以个人威信完全可以驾驭这样的政治制度。但是后继之君却难说,幸好有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之初也不得不与其他三大贝勒共同南面而坐,他以超人的政治手段,一方面惩治了额敏、莽古尔泰,威逼代善,另一方面壮大了后金,收服了蒙古、朝鲜。改后金为清,并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可以说皇太极为后世之君扫清了进击中原的一切障碍。没有皇太极的积蓄力量,哪怕多尔衮有多大才干,也不能消灭比清体量大很多的李自成、南明朝廷。

再谈多尔衮,虽然多尔衮是站在皇太极的肩膀上,但他也不轻松,首先是他的气概、胸怀令人折服,面对吴三桂投降他没有过多犹豫大胆率军入关,并且没按照吴三桂的建议进军而是乘李自成成与吴三桂缠斗之机,直击北京造成既定事实,再不停收复南明势力,壮大满清力量,最终奠定统一全国基础。





沧海一粟7528


清太宗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历史上谁地位高?有何说法?

余认为皇太极历史地位高

努尔哈赤建国

努尔哈赤凭借自己的实力,自己一点点的努力,带领了一支实力薄弱的军队一步步的打下了大清王朝,所以在他临去世之前,他对这个皇位的继承十分的重视!努尔哈赤在即位之后,有许多的皇子,也立过几个太子,但是他们的表现大多都让人失望寒心了,就纷纷把他们又废除了。皇太极在当时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他表现了却极为突出优秀,皇太极的心里明白自己一定是要做皇上的,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他规划好的。

兄弟皇子之争

刚开始的皇子权力之争当中,他就积极的参与几位长兄对太子褚英的揭发,最后让太子褚英惨遭诛杀之!而且在后来代善封为太子之后,由于代善的表现十分的平庸,所以皇太极并没有过多的参与皇子间的争斗,而是去努力的表现自己,上战场誓死奋战立下累累功绩,这一点让努尔哈赤感到十分的欣慰,这也是皇太极想要的效果。他有了目标之后,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小心,走的十分完美,不能说他是所有的皇子当中最优秀的但却是最努力的!他的这一点像极了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努尔哈赤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他在自己的心里是偏向于皇太极的。

说多尔衮的话,多尔衮也是表现的十分突出,一点也不输于皇太极。当时努尔哈赤进军平原的时候,多尔衮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在战场上也是无所畏惧,立下的功绩数不胜数。这样一来两者之间实力不相上下,就让努尔哈赤犯了难!但是要考虑一个年纪的问题,当时的多尔衮年纪还很小。努尔哈赤考虑到,如果让年纪很小的他去继位,那么他可能会掌控不了大局,管理朝廷的文武百官会很难,所以将天下交于年纪尚小的多尔衮,努尔哈赤心里甚是不放心。而这边的皇太极年龄刚刚好,比着多尔衮也是成熟不少,再加上努尔哈赤本身又偏向于皇太极,所以在临去世之前努尔哈赤心里就已经有了决定——就是将皇位传给皇太极。同样的功绩累累,表现优秀,但就是因为多尔衮年纪太小,不能确保他登位之后能够很好的掌控天下,再加上努尔哈赤心里是偏向皇太极的,所以在最后传位于皇太极也是意料之中,理所当然的,毕竟皇太极的实力也是非常强的。

皇太极重用多尔衮

多尔衮乃是后金老汗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母正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由于阿巴亥倍受努尔哈赤恩宠,所以爱屋及乌他的儿子们自然格外等到努尔哈赤的优待。尤其是阿巴亥的二儿子多尔衮,聪明过人,大有继承汗位之势。倘若努尔哈赤多活几年,待到多尔衮成年之时,这汗位极有可能是属于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是存在汗位竞争的。但是他们兄弟二人恩怨又何止是汗位之争,当年皇太极当着众贝勒之面,宣读所谓父汗遗诏,遗诏就一个内容,令阿巴亥及两位庶妃殉葬,多尔衮十几岁失去了母亲。所以说,皇太极对于多尔衮来说,不但有夺位之恨,更有杀母之仇。

但是,奇怪的是皇太极不但没有打压多尔衮,反而对多尔衮以及他的弟弟多铎格外眷顾。多尔衮年少之时,皇太极就将他带在身边征战四方,给多尔衮历练的机会。多尔衮成年之后,就让多尔衮担任主帅领兵出征,多尔衮也确实不负众望,立下赫赫战功。崇德元年,开创大清的皇太极主持了大清王朝第一次爵位封赏大会,在仅有六人封赏亲王爵位的前提下,多尔衮名列第三位封“和硕睿亲王”之爵位。可以说皇太极一直在重点培养多尔衮。

皇太极多尔衮历史评价

多尔衮位宠功高,擅权过甚。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于清室,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在功成返京后,就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则任人唯亲。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都得到重用。尤其对多铎,待之甚厚,顺治四年,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多尔衮勉励他说:“汝继予辅政,勤勉,斯名誉非小矣。”当时就有人议论他,“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他又将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所以,多尔衮才是当时实际上的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皇太极统治期间,积极和蒙古朝鲜联系,取得信任,建立良好外交关系(先打后和)。给清统治奠定了良好基础,因为蒙古和朝鲜都在清的后方,如果和同夹击,对清不利。他接任后,开始搞了一些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内部势力,讲很多内部矛盾外转,这样的统治手段很高明,可以说是文物兼得的人才(文是指谋略不是指文化课)他为人来讲,很有战略眼光。并且其心理罪运用的十分得当,在跟明朝的对抗当中也能看出其过人的军事天赋和方式方法。在位17年,大力恢复生产,使清有足够资本跟明正面对抗。可以说没有他的积淀,清是无法进入中国的。

本人见解

皇太极为人谦恭有礼,而且能够慧眼识珠,知人善用,在政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满清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当然是皇太极的地位高。是高是低,从做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

首先说皇太极,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以下几项政策:在军事上,一是他完善八旗制度,扩充了八旗人员,加入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使八旗制度更加灵活。二是组织赢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使得对明朝的军事战略又防守转为进攻。三是征服蒙古。四是征服朝鲜。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在政治上,一是加强汗权,使得后金政权逐渐封建化,完善各项管理机构,后金政权的管理更加完善,对建立清朝奠定基础。二是重用汉臣。三是提升汉人地位,缓和满族与汉人及其他民族的矛盾,巩固统治。

在经济上,他不再屠杀汉人,而且采取安抚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生产,发展经济。

在文化上,一是重视满族自身发展,强制要求满族子弟学习文化知识。二是创建满族文字。

而多尔衮,主要的成就在军事上,在他的领导下满清逐渐统一了中国。

皇太极给满清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没有皇太极的积累,多尔衮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所以说皇太极的历史地位更高。


蚂蚁历史观


自然是清太宗皇太极地位高;

莫要听野史说什么皇太极抢了多尔衮的皇位,努尔哈赤的遗诏里明确指出皇太极继位!

好歹人家是一皇帝吧,灭明朝的功劳一半都得归皇太极!多尔衮只不过是当了几年摄政王而已,在清朝皇室族谱上都排不到直系,从血统、法理上地位就不可能高于皇太极!


虔诚者路易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要成就:

征战漠南蒙古与李氏朝鲜,率军入关、统一全国

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御前带刀侍卫


本人认为,若论军事才能是多尔衮强,论政治才能还是皇太极更强。

皇太极性格平和,这样的性格可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引导满人与汉族人保持较好的关系。在处理满汉关系上面皇太极处理的的确要比多尔衮强很多,这种平和的性格,在处理事情上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多尔衮由于其母被逼亡,心中充满怨气,在成长过程中又缺乏疏导,造成了其戾气太重,如为帝'稍有不慎则会沦为暴君。


周老师生发


皇太极的历史地位高,主要是皇太极的施政为清朝入关统一打下了坚定的政治经济和人才基础。没有皇太极的统治,后金在努尔哈赤死后,分裂的可能性极大,何谈入主中原?因为其本身就属于一种游牧部落议会的统治。多尔衮是一名出色的的军事统帅,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却没有皇太极的政治地位和威望。如果不是明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朝统一至少推迟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