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以下這些場景,是讀者給我的留言,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

  • 孩子放學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只有吃飯時才會出來,想跟他說說話,他卻愛答不理的,吃著飯也一直看手機,絲毫沒有跟我說話的慾望。
  • 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腦子裡裝的都是什麼?我只是想要好好了解他,也沒有什麼惡意,可他為什麼都不跟我聊聊他的想法呢?
  • 一跟孩子說話,就能感覺到他的態度明顯應付,根本就不想理我,真不知道他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媽媽!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父母都很鬱悶,為什麼想跟孩子好好說說心裡話這麼難呢?

孩子這種不願說心裡話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隱表達”,什麼是“隱表達”?孩子心中備受困擾、脆弱的事情以及那些無法言喻的小秘密就是“隱表達”。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曾看到一段關於“隱表達”的描述,“隱表達”就像家裡小貓、小狗會翻起最脆弱的肚子給主人撫摸一樣,但這個舉動,會冒著“受傷”的風險。如果在翻起脆弱的肚子時,被主人重重地踩了一腳,下一次小貓、小狗還會把肚子給人撫摸嗎?

孩子也是如此,當他們欲打破“隱表達”時,如果你感嘆到:“想這麼多幹嘛?”

或是自以為是地安慰說“是你自己有問題,才會把事情搞成這個樣子,下次注意別犯不就好了。”

那孩子所翻起的脆弱的肚子,就相當於被你重重地踩了一腳,試問,下一次他還敢給你看嗎?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隱表達”呼之欲出的關鍵點——你會不會評價我?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職責就是教養,但很少人明白,教養和陪伴這兩回事,要相輔相成的雙重角色。

  • 在教養這個角色中,嚴厲的父母需要拿捏好壓力與衝突的存在。
  • 在陪伴這個角色中,溫柔的父母需要整合“嚴厲的管教”,在“親子時刻”裡體現親密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想攻破孩子的“隱表達”,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可以感覺到:談論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安全的、不會被輕易評價的。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我妹小的時候,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被我姨給包辦了,從吃什麼到穿什麼,從幾點睡到學什麼興趣班,她的每件事都要經過我姨的同意。隨著長大,我妹開始感到生氣和委屈,想要媽媽給自己一點空間。可我姨不懂孩子的抗議,只覺得怎麼年紀越大,孩子越不聽話。

後來上了大學,雖然是同城,我妹也住在學校就不回家。用她自己的話說,在家壓力太大,只能往外跑,而且特別願意跟媽媽不認同的朋友廝混,媽媽越是擔心她越是如此。

你看!她這些反抗、逃家的過程,就像是在表達“我不要再被控制了!”

這個時候你一定認為孩子孩子掙脫了媽媽的掌控,放飛自我很開心吧?你錯了!

這是家長的一大誤區,其實在外的過程,孩子心中時常會沮喪,感到落寞,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

他們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親人的關注和理解,但過去溝通無果留下的陰影橫在彼此面前,邁不過去也躲不開。

臺北教育大學副校長曾端真曾說:面對孩子,要小事不管,當他們遇到大事時才會來找你。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出了狀況後,就抱怨說:“為什麼發生這麼重大的事情,我的孩子都不跟我講?”

如果父母在生活的小事上,譬如洗衣服、做作業、幾點回家等都斤斤計較、緊迫盯人,親子關係就會陷入一種緊張狀態,也就沒有時間跟機會,去和孩子表達與培養一些重要的正向情感。

孩子會打心底認為“平常連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會被罵。如果這件事情再跟我爸媽講,豈不是死路一條?還不如自己解決算了”,長此以往,他們將會牴觸父母打破“隱表達”,把真實感受藏在內心。

簡單的說,就是孩子在跟父母的相處經驗中,接收到的信息是“父母是不安全的”,於是在心裡已預測父母不會接納自己的錯誤,必然會選擇什麼都自己扛了。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父母在“陪伴”這門學問上,最好先維繫跟孩子的良性關係;而在“管教”這門學問上,將對孩子的高壓管制,改為相信孩子並帶著尊重的心態讓孩子自我管理。

父母要抓好自己的底線,只要不是真的危害到孩子的身心或安全,只要不是有“不能承擔的後果”,都可以儘量給孩子彈性與空間去嘗試。

如果孩子在遇到困難或傷心沮喪時,第一個想起的是父母,這就代表教養與陪伴的雙重角色到位了。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隱表達”呼之欲出的指南針——保持距離的相信與尊重

孩子小時候總愛“媽媽、媽媽”地叫,雖然有時候覺得孩子好煩,但父母是被需要的。當孩子進入高年級階段,似乎一下子開始有自己的生活,便不再需要爸媽。

在青少年階段,孩子的反抗、與父母保持距離、表達跟父母不同的意見,都是孩子個體化的歷程。所謂的個體化,就是“轉變成大人”。

如果父母能夠挺得住孩子的挑戰,孩子便會在跟父母吵架的過程中,發現父母不會因此而被擊垮。孩子也會在“跟爸媽保持距離,有些事情我想要自己來面對與處理”、“我有一些屬於我自己的秘密”的過程中,看到自己其實是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的,進而信心大增,這對他來說都是良性發展。

父母所要做的,是意識到這個必經過程,並且給孩子犯錯的空間,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在電影《完美陌生人》裡,一位爸爸聽到她的女兒要去男朋友家過夜,雖然平時跟女兒關係不錯,跟她男朋友是認識的,也相信女兒有足夠的判斷力能照顧好自己。但對爸爸而言,他焦慮到完全睡不著覺,但他並沒有把這種擔心變成對女兒的責罵灌輸給孩子,而是自己消化著那些情緒,並對孩子說:

這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你會銘記一生的事情,不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談資,如果你以後想起,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不太確定,那就忘掉它吧,因為你還有大把的時間。

這位爸爸的擔心非常合理,但令人敬佩的是,這位爸爸選擇自我承受並消化這份“焦慮”,也願意給女兒一份“信任”。這份“信任”就是爸爸送給女兒的“愛”,也正是因為這份“愛”,女兒才會敞開心扉,主動對爸爸打破“隱表達”,把要去男朋友家過夜坦白地告訴爸爸並徵求他的意見。

對於孩子所做的很多事情,與其擔心,還不如讓孩子從現在開始練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或許父母可以具體地引導與討論,譬如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會照顧好自己的,但是我還是會擔心。我沒有不讓你去,但你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對你的安全比較放心呢?

我們不是說,要讓父母的焦慮被壓抑下來,轉變成過度嚴格的衝突與限制。而是變成父母請孩子幫忙,讓孩子為父母的擔憂想點辦法,同時也讓孩子有一種能為父母分憂解勞的成就感。當這一切順理成章,孩子自然而然願意讓父母打破“隱表達”。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隱表達”呼之欲出的調和劑——相信自己對孩子是重要的

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會感覺特別強烈,確信自己對孩子是最重要的。

可這種關係,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會通過表達不同的聲音,來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是個令父母非常煎熬、不安的階段,但也是一條必經的過程。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每個家庭及父母,因為背景環境不同,走過這個不安階段的速度也大不相同。

  • 如果親子之間相處比較有安全感,並能深深感覺得到自己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的父母,比較能夠去看見“其實那就只是青春期,孩子也大了,就讓他自己來吧!”然後快速地度過這段難熬的時期。
  • 如果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的父母,就會衍生出很多行為,以降低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可這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導致孩子跟父母的心越來越遠,而漸漸不想跟父母互動。

因此,始終相信自己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就成為父母打破“隱表達”的調和劑,父母只有確信這點,才不會對孩子的種種行為吹毛求疵,進而增大孩子破除“隱表達”的可能性。

當孩子重心不在父母身上的時候,會導致父母過於高壓的控制,其實這反映著父母內心深處的一種“我不夠重要”的害怕。

父母會把自己“我不重要”的恐懼,丟到孩子身上,開始指責孩子那些看似脫軌,實則是發展自己力量的“長大”,或者是有種補償式的心態,去給孩子過多的愛,這兩種方式對於孩子來說,都有不良影響。

父母期待孩子能夠和自己講心事,跟自己感情好,可以成為孩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是人之常情。同時,父母也要明白,就算孩子再怎麼樣跟自己疏離,父母對孩子而言,肯定是重要的,這是毋容置疑的。

孩子跟父母保持距離,甚至跟父母衝突與吵架,是他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經的路;也可能是孩子太過在乎父母,一時之間不知道要怎麼拿捏跟父母的距離,所以只好先“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因此,在面對跟孩子的衝突時,身為父母的你,請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父母仍舊在乎你愛你,即便有些事情,你會讓我生氣難過,甚至失望,但你永遠都是我的孩子,不論遇到什麼,我也不會放棄你。”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別把“希望被懂”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受過去原生家庭的影響,導致完全不知道要怎麼跟孩子談話。因為在上一輩父母的高壓權威管教下,其實這一代的父母與“上一輩父母好好溝通”的經驗並不多,所以他們的內在有“被懂得”或“被理解”的渴望,是匱乏且沒有被滿足的。

其實父母想要懂孩子是好事,但多數情況下這份想要懂孩子的心,是源自於父母自身的投射,想通過孩子來安撫自己內在“希望對孩子有些重要性”的焦慮。

可“愛”常常是體驗式學習,如果父母的上一輩父母不能慢下來跟自己好好說話,或是在情感上表達對孩子的關心,不帶太多評價聽我們說的話,當我們為人父母時,只能依樣畫葫蘆,後果會驚人的相似。

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都怎麼了?心理學: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打破“隱表達”—— 分享每一份喜怒哀樂

在行為上,有些父母可能選擇無止盡地給予與付出的這條路,但這個“給”,卻沒有給在孩子的需要上。又或者是,想要扮演心目中那個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好媽媽形象,但內心仍有很多評價存在,所以很容易出現“看孩子不順眼”“這件事情怎麼又沒做好、那件事情怎麼又來了”的評價性語言,或焦慮又會冒出來。

在想法上,父母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的朋友”,幫他們打破“隱表達”。可很多時候,當父母會很用心、用力,實際上卻是在說:“你有看見我是一個很努力的好媽媽嗎?”

父母一邊表現著對孩子的疼愛與關切,另一邊卻將來自於自身內在小孩的恐懼感暴露無遺。

因此,如果你想要孩子與你一起打破“隱表達”,請記住,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你要去愛自己內在那個也想被懂、害怕自己不重要的內在小孩。

當你有信心支持自己時,那份“想要懂孩子”的心,就會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愛,當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就會主動來找你打破“隱表達”。

你明白了嗎?願你也能和孩子分享生命中的每一份喜怒哀樂,你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