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用流行很多年的“暫停法”制止孩子哭鬧,不知這4點,一點用也沒

用流行很多年的“暫停法”制止孩子哭鬧,不知這4點,一點用也沒

一、孩子不停犯錯、大哭大鬧,常常讓家長身心疲憊

小郭有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她在分娩那年辭掉工作,專心地做起了全職媽媽,只為了更好地陪伴兒子。

兒子從小就表現得比其他孩子活躍一些,喜歡爬高,喜歡不停地走來走去,甚至有點淘氣。即使過了扔東西的敏感期,還是喜歡把東西扔得滿屋子都是。

在爺爺奶奶的“溺愛"下,小傢伙變得更皮了,成了別人嘴裡的熊孩子:

整天在學校裡惹事,拿粉筆頭扔老師,被老師叫家長。在小區裡推搡小朋友,故意搶小朋友的東西。

如果小郭當場制止一些錯誤行為,比如告訴他是錯的,不要再這麼做了,他就會又哭又鬧,嚴重了還要摔東西。面對兒子時,小郭常常懷疑人生。

有一次鄰居去串門,正趕上小傢伙發脾氣,情緒很激動。鄰居告訴小郭,想讓孩子先安靜下來,可以試試“暫停法”。

小郭如獲至寶,在又一次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後,孩子再一次大哭大鬧,小郭便用了暫停法。

不僅不管用,孩子鬧得更兇了。

這讓小郭很頭疼,因為這法子對鄰居的孩子很管用,且在教育界流行了幾十年了。

那麼,什麼是暫停法?為什麼暫停法對小郭的孩子不起作用?怎樣正確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並讓受到制止後開始哭鬧的孩子安靜下來?

用流行很多年的“暫停法”制止孩子哭鬧,不知這4點,一點用也沒

二、暫停法,並不適用於每一個孩子

1.暫停法是一種暫時隔離的方法

暫停法其實很簡單,《如何養育男孩:男孩應該具備的8個關鍵能力》一書中,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解釋:

“暫停法,在房間的角落裡,放一把椅子,讓孩子坐上一段規定的時間。孩子幾歲就坐幾分鐘,來反省他所犯下的錯誤。”

但剛剛提到的書中說,這種方法,並不是對每個孩子都奏效。事實上,它對大部分女孩奏效,但對大部分男孩不奏效,例如小郭的兒子。

2.為什麼對大部分男孩不奏效呢?

這裡面有三個原因,我們一一來說。

2.1 大部分男孩沒有能力坐在一個位置不動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發育情況是不同的。男孩子先發展的是觸覺以及探索空間的能力,女孩先發展的是社交和語言能力。

相同的年齡,大部分的女孩子可以坐在一個地方不動,但大部分的男孩卻沒有能力做到。他們會受到大腦的驅使,不停地走來走去、探索新區域。

2.2 三至四的男孩,沒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當我們讓孩子坐在椅子上時,我們想讓孩子感受到,大人並不贊成他犯錯,期待他反思。但三到四歲的小男孩,是沒有這種能力的。

換言之,他們並不知道我們在懲罰他。

也正因為他們不懂感同身受,所以不會顧及我們的訓斥,任性地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小心翼翼地觀察你是不是生氣。如果你真的生氣了,他們會更興奮,會再次犯錯,有一種遊戲心態。

用流行很多年的“暫停法”制止孩子哭鬧,不知這4點,一點用也沒

2.3 懲罰的力度很輕

讓孩子在椅子上乖乖坐幾分鐘,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很嚴重地懲罰。即便他們會順從,也是希望趕快結束,接著去玩。

雖然在椅子上安靜了一會兒,但下來後一切照舊。

2.4 現在的暫停法,與最初的暫停法大相徑庭

書中提到,在20世紀的60年代,有一位行為心理學家阿瑟.斯塔茨,提出了“暫停法”,他的助教沃爾沃又對其進行了實踐和延伸。

沃爾夫被邀請去治療一個3歲的男孩。這是一位自閉症男孩,脾氣非常暴躁,總是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

當這個孩子一發脾氣,沃爾夫就馬上帶他離開,回他自己的房間,沒有一個人理他,沒有說教、詢問、訓斥,至少待上十分鐘,直到他氣消了為止。

這是最早的暫停法的實施方法。而我們現在的暫停法,雖然讓孩子坐在椅子上乖乖待著,但父母還是會在一旁守著他,注意他。

這對多數女孩子來說,或許不算什麼,女孩子比較在意父母的舉動。但對於多數男孩子來說,父母的注意和監督,是一種鼓勵和獎賞,他們會做出更多不好的行為。

這麼說來,我們最初在文中提到的暫停法,雖然做起來簡單,但還是有很多侷限的。這並非暫停法不可取,而是需要我們取出精髓,換一種方式。

用流行很多年的“暫停法”制止孩子哭鬧,不知這4點,一點用也沒

三、"新暫停法”如何實施?

更換執行方式的新暫停法,是如何實施的?《如何養育男孩》一書中給出了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同樣適用於,不容易管教的小女孩。

1.先展示結果,再講道理

當孩子處於3-4歲這個時期時,規矩還是要制定一點的,不可以完全放養,這也是為了讓孩子發展得更好,讓他們學會如何更好地自控,如何更好地接納自己。

這個年齡的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雖然他們能大概聽懂父母的話,但他們並不想這麼做。對於他們來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要先讓他們知道,做出某些錯誤行為有什麼後果,再和他們講道理。

舉個例子。

小郭的兒子3歲時,喜歡拿著蛋糕在桌子上抹來抹去,弄得地板上、沙發上、衣服上都是奶油。

遇到這種情況,什麼都不要說,直接拿走這個蛋糕。當孩子開始哭鬧時,和他講:

“媽媽知道你很想玩這個蛋糕,不讓你玩你會很難受。可蛋糕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玩的。這樣做,既浪費,又不乾淨。”

當講完這些,不論孩子作何反應,都不要理他,他會選擇放棄。

2.關一會兒“禁閉”

上面的方法,對於小朋友管用,但如孩子已經到了五六歲的年紀,就不太奏效了,他們的折騰能力是十分驚人的。

比如,當一個7歲的孩子抹蛋糕時,你拿走蛋糕,他會哭鬧不止,會摔東西,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並且不肯放棄。

所以,這一步,我們不是拿走蛋糕,再講道理。而是拿走蛋糕,不哭鬧就算了,如果哭鬧不止,就讓他自己回房間,或者抱他回自己的房間,待上十幾分鍾,直到他變得安靜。

這裡要注意兩點:

2.1 孩子在房間時,不要讓他知道你在注意他,不要詢問他、說教他、關心他,不要半路推門進去,這樣會激起孩子更多的挑戰你的興趣。當他變安靜,出來以後,不要再提他做的錯事,重新開始。

2.2 如果孩子平時有傷害自己的傾向,比如鬧情緒時愛打自己,愛撞頭,那就不要用這個方法。這樣的孩子還是很少的,如果有,可以試試我在其他文中提到的“繪畫療愈”法。

用流行很多年的“暫停法”制止孩子哭鬧,不知這4點,一點用也沒

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我們管教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乖乖聽話,也不是把心中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而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發展,更好地接納自我。教育的目的不是服從,是在愛的前提下,用科學的方法,好好引導。希望這篇文能給你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