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名人有哪些关于吃的趣事?

元元的天下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美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留下来的可不仅仅是令人流口水的美食,还有伴随美食流传下来的有趣小故事!

1.贵妃鸡和杨贵妃

有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饮酒取乐。杨贵妃喝的烂醉如泥,突然撒娇道:我要飞上天! 玄宗以为她要吃什么"飞上天",于是命厨师做一道"飞上天"菜献上来。这让厨师们很无奈。忽然一位厨师急中生智说:"买几只童子鸡来,斩下翅膀,焖煮熟烂,这不就是'飞上天'吗?"当把这道菜呈上来后,杨贵妃吃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吃,真好吃!因为这道菜杨贵妃特别爱吃,于是就有了"贵妃鸡"的美名。

2.诸葛亮和煎饼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中国传统美食煎饼的发明者。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一次被曹军追杀围困在某地,锅灶尽失,有米却不成炊,将士们一连几天滴米未进,饥寒困乏。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命人把面粉调成面糊摊在铜锣上,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们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因此煎饼又叫做“诸葛饼”,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吧!

3.张仲景和饺子

看到这个小标题,有的朋友一定会问了,张仲景不是神医吗,怎么也研究上美食了?告诉你吧,饺子最初就是被当做药研究出来的!

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正值冬至这一天,他见到家乡白河岸边的百姓各个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有严重的冻伤,当时伤寒症肆虐,百姓病死的很多。见此情景,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为百姓义诊,并支起一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生热发汗的药材放在一起煎煮,然后捞出来剁碎,做成馅,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食盛在碗里送给百姓,百姓服下后,浑身发汗、血脉通畅,两耳变暖。大家从冬至这一天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的冻耳。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庆祝新年的同时,也庆祝自己和家人的烂耳治愈,就模仿着这些天吃的饺子的样子,自己也做了一些来吃。从此,当地人每年从冬至到大年初一,都会制作饺子来吃,用以纪念此事,日久经年就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吃的饺子。

美食流传下来了,故事也就流传下来了!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美食确实是有的嘛,哈哈哈!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请您点个赞,加我关注,谢谢您。





史料小王爷


毛主席请溥仪吃饭。

末代皇帝溥仪因为层给日本人当过“傀儡皇帝”,在日本战败后被苏联抓了起来。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将其移交给中国。1959年,溥仪经过多年劳动改造后,被列入首批特赦名单。溥仪回到了阔别35年的北京。

1962年新春佳节,毛主席以私人名义在颐年堂内宴请溥仪、章士钊、程潜、仇鳌、王孝范,等多位社会名流乡友。菜肴也比日常要多一些,还喝上了葡萄酒。

章士钊、程潜等人到的比较早,毛主席幽默的说:“今天请你们来,是要你们陪一位客人。他以前还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呢!”

在座的各位名流不知是谁,正在纳闷之时,一位50来岁,瘦高个的人,面带微笑地走进来了。这人大家都没见过,也是一头雾水。毛主席热情的介绍说:“不认识吗,他就是宣统皇帝嘛!大家的老上司啊!?”众人才知道,原来毛主席今天请的主宾是溥仪。

溥仪对于“皇帝”一词很怕,出了一身冷汗。溥仪是真怕新政府追究他以前的事,所以,心里也有些拘束。毛主席看出溥仪等人的拘谨,说自己爱吃辣椒,还给溥仪夹菜。溥仪有些“受宠若惊”,也不管毛主席给他夹什么菜,两三口就给吃完了。

毛主席给他夹的菜是辣椒炒苦瓜,等他吃完以后,毛主席问他:“甜吗”。正在紧张的溥仪慌忙回了一句,甜。众人哈哈大笑,被溥仪给逗乐了。宴会的紧张氛围,也少了很多。

毛主席还开玩笑的指着仇鳌和程潜等人,对溥仪说:“他们的辣味最重,不当你的良民,起来造你的反。这一闹,就把你这个皇帝老子撵下来喽。”溥仪和程潜等人听毛主席这么说,也是乐的前合后仰。

宴请结束以后,溥仪对那道辣椒炒苦瓜印象很深。这道菜吃下去是又辣又苦,但是,嚼起来很香,还有些发甜。溥仪的以前生活,就是充满苦涩。溥仪也希望在新社会,能够有新生活。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蒋介石作为中国的统治者,虽然政治上腐败,军事上独裁,但是在生活上却很简朴,不喝酒,不抽烟,不喝茶,终年喝白开水,在饮食上也很清淡,基本上是小米粥加咸菜,或者以素菜为主,遵从少食多餐,每顿饭吃的都不多。


在蒋介石厨师的记忆中,蒋介石每天吃什么基本山都是厨师说了算,有什么烧什么,蒋介石也就吃什么。蒋介石经常吃的是咸芋头、烤地瓜,还有炒冬笋和雪里红之内,大鱼大肉基本上是不碰的。


正因为蒋介石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其他人最害怕蒋介石请客吃饭,吃不好,更吃不饱。有时候对方身上有烟味,就会遭到蒋介石的一再追问,搞得吃饭的人很尴尬。



蒋介石又是一个很注重礼仪的人,十分讲究请客时的位置排序,吃什么菜这是宋美龄来安排,但是座次却是蒋介石关心的事。而且蒋介石请客不喜欢单数,尤其是“13”这个数字。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就只好找身边的亲信来凑数。这对于亲信来说,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受罪。


而关于吃饭,蒋介石在第三次下野时还闹过一个笑话。


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下野后的蒋介石依照惯例回到了家乡奉化溪口镇。以前蒋介石都是待不了多少天又卷土重来,哪知道这一次居然呆了几个月,使得溪口的后勤没有跟上来,让蒋介石的随从们吃不饱,也吃不好,可是又不敢跟蒋介石说。



有一次蒋介石问自己的医官熊丸:“在溪口住的怎么样,吃的好不好啊?”


熊丸也不敢直说,而是拐弯说:“吃得好,顿顿吃鸡。”


蒋介石听完很满意,而宋美龄听后则忍不住笑出来。宋美龄说:“他说的吃鸡,其实是咸箕,咸箕也就是腌制的青菜。”蒋介石听完也是尴尬的笑了几声。


没多久,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后勤逐步得到改善。


以上细节都是蒋介石身边的随从或者亲信的所见所闻,可信度还是很大的。


对此,你还知道蒋介石关于吃的趣事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吃文化”是咱们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给咱们中华文化添加了色香味。毫不客气的说,其他领域咱们不敢称第一,但是在吃方面,我们称老二,没人敢称第一。简单的总结一下,俺们的吃文化就是:吃得精、吃得香、吃得有味。


但是,也不是任何关于吃的都很美好,清朝的“祭肉”就贼难吃。

白水猪肉

清朝起源于东北,入关后为了提醒后辈们不忘本,祭祀的时候会给王公大臣们分食“祭肉”。别想着这是重大宴会,食物一定很好吃,我给你说说这祭肉的做法,看看会不会流口水。

将一大块猪肉放入锅中烹饪,一般猪肉翻卷即可,不放任何佐料,就是简单的清水猪肉。如果全是瘦肉那也倒还好,可现实很残酷,往往是肥瘦搭配。这种清水肥肉,一口下去,啧啧,想想就很销魂。

《延禧攻略》中就有一个场景,大臣们在食用祭肉的时候,有人偷偷夹带食盐,被大猪蹄子乾隆识破后处死。在历史上确实也是这样,往祭肉里偷抹上食盐,是亵渎祖宗,属于重罪。

我曾经因为腰伤,食用过白水煮老母鸡,那味道甭提了,一口下肚,瞬间灵魂升华。


梨子沾辣椒

身为湖南人的毛主席,喜爱辣子那是出了名的。

1935年9月29日,杨得志率部占领了渭城,刚入城不久,主席就来到渭城。

因为主席事先没有打过招呼,来得很突然,杨得志一时半会弄不到好吃的,就只得急匆匆叫人去附近街上买一些当地产的梨子。

主席到来后,看着桌子上摆放着梨子。杨得志不好意思的说道:“主席来得仓促,实在找不到别的好东西,只能在街上买了梨子”。

“梨子是好东西,甜润可口,你们这里有没有辣椒粉?”

辣椒粉?杨得志不知道主席要干嘛,叫人取来辣椒粉。只见主席将切好的梨子沾着辣椒粉吃。

“酸甜苦辣,人生四味,这沾着辣椒的梨子酸甜辣都有,就是没有苦啰,来,来,你们也尝尝。”

众人听得此语,也饶有兴致的吃将起来。


想想我也流口水,在云南有一种吃法跟这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青木瓜沾着辣椒面吃,那可真是绝妙的味道啊!

青木瓜的选择,得用那种接近成熟的,这样不至于过酸过甜,淡淡的酸味恰好。木瓜酸的味和辣椒面的麻辣混在一起,送入口中,跳动着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那味道不摆了,爽口开胃。


贱议你读史


周总理的酒量很好。他曾经说过: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时,一两多的酒杯,喝了二十五杯,神智清醒,没有耽误一点儿工作。


开国上将许世友出身少林,在战争年代曾当过十一次敢死队长。

许世友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戒饭可以,戒酒不行”。第二句,“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

许将军把茅台酒当成了命,号称是千杯不醉,最多的一次喝了整整一脸盆。

据他的秘书回忆,许世友一生喝过的茅台酒能有30卡车之多,每次发了工资,都要拿出一半的钱来买酒。


许世友酒量大,酒风强悍,与别人拼酒时,派警卫员监酒,谁少喝一滴酒,非打即骂,久而久之,大家都害怕和许世友喝酒。

后来消息传到周总理耳中,就找了个机会敲打许世友。

周恩来请许世友喝酒,两个人一人一瓶茅台酒,喝完后没分出高下,又上了两瓶,许世友渐渐喝得慢了,周总理豪情不减,喝完后再来两瓶。最后把许世友喝到桌子下面去了。


醒酒后周恩来乘机开导许世友:年纪大了,和人拼酒不但影响身体,还影响团结,我给你定个规矩,每次喝酒不要超过半斤。

许世友对周总理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喝酒没有再超过半斤。


花近高楼1


民间传说乾隆吃“毛芋头”,山珍海味都不好吃,只对毛芋头赞不绝口。

故事还得从头说,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张玉书,携母进京上任。

途中老母年迈,腿脚不便,途径白沙沟时,便将母亲寄养在姓白的中医家里,没想到几年以后,在京城安顿下来的张玉书再回去接老母时,却发现母亲身体格外强壮,气色也与之前大不同,张玉书对此表示很惊讶, 便问他母亲,究竟为何变得如此强健?

他母亲笑着说,因为老中医告诉她,用沙沟芋头蘸着白糖吃,对身体好,所以她就遵照中医所说,经常把沙沟芋头蘸白糖来吃,身体果真愈发健康。

于是张玉书便将当地的特产沙沟芋头带到宫中,上呈给乾隆皇帝,没想到早已对山珍海味食之无味的乾隆皇帝,却对这小芋头蘸白糖的简单美食赞不绝口。

吃饱喝足后,龙心大悦的乾隆皇帝,便将这沙沟芋头直接纳入贡品名录,此后但凡到了芋头丰收的季节,就有专门的上好贡品送入宫中,以供乾隆品尝。

同时乾隆听说,吃这芋头能使身体强健,还是当地老中医教的方法,因此特意在乾隆十八年的十二月十八日,下旨为白氏家族建龙坊一座,以此褒奖白姓老中医济世为怀的高尚品德。

同样的,在《宰相刘罗锅》里,乾隆也吃过荔浦芋头,可以说乾隆是史上最爱吃芋头的皇帝,在位长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世上最好的芋头,他基本都吃过。


钱品聚


说起鲁迅先生,一名斗士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脊梁也会涌上心头,其实鲁迅先生同时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鲁迅先生先是在日本求学,学习医术,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投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大学任教!

鲁迅先生在吃这方面有不少趣事!

一、酷爱甜食,如同小孩一般可爱!

鲁迅先生比较喜欢吃甜食,特别是糖果和糕点之类的,每次发了工资都要买上一些。

一次,一位朋友从河南带回来两包柿霜糖送给了鲁迅。鲁迅收到后就开始大吃特吃起来,待到许广平看到的时候就对鲁迅说,柿霜糖是用柿霜做成的,如果嘴角上火生疮,用这个糖涂一涂就好了。

这个时候柿霜糖已经被鲁迅吃掉了一大半,听到许广平这么一说,鲁迅就如同小孩一般赶紧收了起来,以备以后可以当药用。

可是半天没过,鲁迅先生看着那些柿霜糖,就忍不住了,觉得已经吃掉了一大半,而且上火生疮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儿了,于是乎,一口气吃了个干净!

二、爱吃辣,原因让你我惭愧!

据说,有一次鲁迅先生宴请胡适(这个时候两个人还没闹僵),席间有一道菜——梅干菜扣肉,这是典型的南方菜,胡适非常喜欢吃,吃了几口以后非常差异,就问道:菜里为什么有辣椒?因为他认为绍兴一带的人并没有吃辣椒的习惯。

而鲁迅也坦言,家乡的风俗是不喜欢吃辣椒的,但这是自己独有的习惯。因为当年求学,到了夜深人静苦读之时,就困意难耐,鲁迅就采用吃辣椒的方式解困,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喜欢辣椒的习惯!

鲁迅先生求学惜时刻苦的态度,真是印证可他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

三、豪气大方,招待客人不含糊!

鲁迅先生虽然在吃上颇有乐趣,但是自己在家时,并不十分讲究,喜欢吃糖,吃的却是廉价糖;喜欢喝酒,喝的也是散酒。

但是如果有客人到来,鲁迅的好客热情就会显露无疑。

一是带人下馆子毫不含糊!鲁迅招待客人的时候,会带他们去北京城著名的餐馆,而且不用菜谱就可以点出许多的招牌菜!

二是亲自下厨,做饭讲究。鲁迅在吃上面乐趣很多,做饭上也颇有心得。据说有一次,他给一位友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干贝清炖火腿,蘸着胡椒吃,那叫一个美味!

总之,鲁迅先生不客气的讲是一个被文学成就掩盖的“文学家”!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说到吃,那就得说苏轼,简直是一个高雅的吃货。

他善于做菜,也乐意做菜。他的夫人很有口福。

先说在黄州的时候,他认为黄州的猪肉极贱,但是人们不知道怎么吃,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炖猪肉的方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上酱油。他还会做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盐,里面放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萝卜汁,和一点酒,快要好时,再放上橘子皮。趁热端上桌就好了。他还会做青菜汤,方法是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做。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菜,下锅前,要洗好,放点生姜。汤里要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时,蒸的米饭放入另一个漏锅里。

大家都知道惠州吧,在宋朝那是瘴疠之地,他千里迢迢被发配到这里,不是一般的人 能够想得到的,受得了的。不过,好在这里有好吃的。

苏轼喜欢的桂花酒。

他的朋友陆惟谦,也是两千里远来看他,他就说,我拿桂花酒来招待你,款待你。保证你一身的劳累就都消除了。

吃货总能找到有缘人。

在惠州,每过几天太守就派他的厨师带着菜到苏轼家来给他做菜。苏轼有一次自己在巨大的岩石上钓鱼,竟钓上了一条大鳗鱼,他就带着鱼去太守家做客。就这样,苏轼在惠州找到了吃友。除了太守,苏轼还经常到城西湖边的朋友家里去喝酒。他还经常去游白水山,然后带着儿子和太守以及新来的朋友一起游玩吃饭。

羊蝎子的发明者。

我在网上看了羊蝎子,是怎么做的呢?就是羊的脊骨做着吃。然后我看苏轼的烤羊脊,却原来基本是一样的。你看他怎么说的,

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

他吃得非常香,感到很满足。他以为比城里的大官们吃得还好。

苏轼为酒做赋。

苏轼到了惠州,发现竟然没有酒类的专卖,几乎家家酿酒。就是在这里,他喜欢上了桂花酒。微甜而不上头,益气补神,使人容颜焕发。他说喝了这种酒,如果你开怀畅饮,就会感 到浑身轻灵飘逸。他把桂花酒的酿造方法刻在石头上。藏在罗浮桥下。他觉得不过瘾,又写了五六篇酒赋,最有趣的是那篇《东皋子传后记》,那是写在某个太守赠给他酒,然后他在谢太守的信里写的。他还写过一篇《酒颂》,描写出了他那种微醉的快乐,即使不喜欢喝酒的,他会为之神往的。

苏轼除了酿造桂花酒外,还造橘子酒和松酒。那是在定州的时候。不过,他最中意的是桂化酒。说实在的话,他做的不算是太好喝。他的儿子说,他只是喜欢试验罢了,他只试过一两次,桂酒就像是屠苏酒。所说尝过他在黄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腹泻。

生活要有情趣,苏轼就是一个这样有情趣的人。生活幸福吗美吗,其实在于你会不会发现,苏轼就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关于苏轼的吃的故事,还有很多,欢迎关注我们,以后我们慢慢聊。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民以食为天,这一观点深入人心。

历史上也有许多名人因为与吃而留下的许多的故事,我们就来列举一下,简单的说说。

刘安&豆腐

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刘安好道,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工。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论仙道,著书炼丹。在炼丹过程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与石膏相遇,就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跟炼丹不出却发明火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伍子胥&年糕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之命督建王城,新吴王夫差即位后,听信谗言,斩杀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以后国家有难,民众无粮,可到城门墙下掘地三尺,即可活命。

后来,越国攻打吴国,城中断粮,军民以伍子胥生前指点,于城门下掘得糯米粉压成的“城砖”无数,挨过艰难。

此后每逢过年,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来纪念伍子胥。

张飞&牛肉板面

桃园结拜三兄弟刘关张驻守新野之时,猛将军张飞总嫌面条太软。厨师苦思冥想,反复揣摩,利用多次摔打使面条增筋,配以浓香汤料,制成弹牙溢香的板面,张飞吃后,连声叫好。此后,新野板面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荆襄一带广为流传。






朝陽君看历史



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件都跟吃有关,由此可见吃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人就要吃饭,历史上的名人也不例外,下面介绍两位历史名人关于吃的有趣小故事!

乞丐皇帝朱元璋!

乞丐皇帝朱元璋从小家里很穷,逼不得已就去帮当地地主家放牛,每天一起放牛的小伙伴很多,朱元璋在他们当中年龄又比较大,自然说话就比较有威信!一天,小伙伴们在放牛的时候,玩耍了很久不知不觉都感到饿了,朱元璋指着一头小牛说:“大家都好久没吃到肉了,今天我请你们吃牛肉。”小伙伴们起先都很犹豫,但是都经不住肉的诱惑,于是大伙在朱元璋的带领下把那头小牛给宰了,一顿忙碌后把牛肉给煮吃了,但是少了一头牛,回去该怎么交待呢!这时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先把“犯罪现场”清理干净,然后找绳子把那头牛的牛尾巴固定到石缝里。回到地主家时,故作惊慌地跟地主说牛钻进石缝里了,地主到现场一看,见牛尾巴露在石缝外面,但怎么也拉不出来,后来这事也就作罢了!



“饭桶”宰相张齐贤!

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用来形容肚量大,能容得下事。而北宋有位宰相的肚量是真的很大。他就是宋太祖时期的宰相张齐贤, 而历史上有个“啖肉献策”的典故说的就是他。宋太祖洛阳巡视时,遇到了张齐贤说有治国之策献上,宋太祖觉得他有意思,就把他带到皇宫里,到皇宫后时值中午,该吃饭了。宋太祖说:“让这个人先吃饭吧。” 于是厨房的人端来了一盘牛肉,张齐贤狼吞虎咽三两口,就把一盘牛肉吃光了。但看他的模样好像意犹未尽,于是宋太祖招手对侍卫说:“再给他端些肉,看他能吃多少。”结果一盘又一盘的牛肉都进了张齐贤肚子里,盘子堆得跟小山一样,而他好像还没吃饱。宋太祖走过来让他停下,并问他要献的治国之策呢?而张齐贤一边往嘴里塞牛肉,一边跟宋太祖说他的治国策,宋太祖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说:“奇人,奇人,饭量大,学问也好。”后来宋太祖封了张齐贤为宰相,而张齐贤也没让宋太祖失望在位期间把大宋治理的井井有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