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为什么邓艾能翻越蜀道,并灭掉蜀汉呢?你怎么看?

李俊河北


蜀汉的灭亡,原因很复杂,但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让蜀汉君臣丧胆,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阴平到底在什么地方,阴平小道到底有多险呢?

李白的《蜀道难》传唱千古,讲的就是蜀地山路险阻,极难通行。邓艾所偷渡的阴平,又被称为“邪径”,邓艾所规划的行军路线,是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这条路线从阴平出发,即现在的甘肃省文县西北的鸪依坝,穿越文县县城,途经青山县的摩天岭、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等地,抵达四川盆地的江油关,全长为265公里。

阴平古道一路上天险处处,即有高山险阻,又多谷壑纵横。特别是摩天岭,它地处蜀地西北,东接米仓山,而米仓山又东接大巴山,把蜀中紧紧地包裹起来。

邓艾出的是奇兵,率部从阴平邪径开始行军。书上说邓艾命令五千精锐,携带斧凿等器具,逢山开道,遇水叠桥,也只是极勉强的前行。另外,邓艾让3万精锐,携带军粮绳索,每100里留下三千人安营扎寨,以维持后勤,尽管这样,由于道路过险,邓艾所部仍多次陷入困境。到了摩天岭,马匹无法前行。上岭后,岭西就是悬崖峭壁,邓艾的儿子邓忠率开路壮士到此后,一筹莫展,只能仰天痛哭。哭有什么用,邓艾此时无路可退,硬着头皮也必须爬过去。《三国志》记载,邓艾部“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还有一个说法: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邓艾偷渡的阴平斜径,算不上是一条能正常通过的道路,至少马是过不去的。但也正因为此处太险,蜀汉没有在这里设防,导致蜀汉亡国。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邓艾得知成都空虚,姜维主力均在剑阁,于是采取奇袭的战略,绕开战略要地剑阁,率军翻越崇山险境阴平,直取成都,来个中心开花的战木。这一招还非常揍效,找到了蜀军战略上的弱点。

阴平险地,在诸葛亮在时,诸葛很小心,仍派兵把守,守军多时也达千余人。诸葛去世候,因地势险恶,没引起后人的注意,没有了守军。这对采取奇袭的功艾来说,确实是天赐良机,处于险地而无险,只要克服恶劣的自然险境,就能达到战略目的。这种走险境而达到取胜的战术,古今战史上均有。长征中的红军过草地,顺利到达吴起镇。《林海雪原》中小分队跳越鹰嘴石奇袭了匪巢奶头山,翻越攀蹬绝壁厓攻下了威虎山。都是从对手万没想到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取得战斗胜利的。

邓艾能灭掉蜀国的原因还有:后主刘基夲上是一个心无大志,更无斗志、贪图享乐听信chanh言的人,诸葛在时还尚可劝谏,诸葛去世后便无所忌弹了。诸葛、姜维的几次北伐都是他听信奸言而无功而归。

邓艾攻取成都的战争中,还得于蜀国的主力远在剑阁和其它地方,城内只有两三万人,没什么猛将。即便姜维等回师参战救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火。邓艾这个中心开花的战法凑效了,取得了成功胜利。

有关邓艾走阴平,取成都的情况,可看《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

刘基应为:刘禅。厓应为崖。致歉!


用户68063485589


为啥邓艾能翻越蜀道,灭掉蜀国呢?



这主要是以下原因:第一,邓艾的决心和出奇制胜的智慧。伐蜀大军出发前,由于邓艾对政治的无知,没有揣摩透司马昭心思,把本来的最高职位,生生让年轻气盛的钟会夺走,鉴于蜀道之难,邓艾还是忍下一口气,拜会新领导钟会时,建议自己带一路从阴平小道进兵,可钟会志得意满,根本看不起邓艾,表面上却故意把邓艾这建议,大大赞赏一番,但邓艾何许人也,岂能被钟会小儿糊弄?



看出钟会轻蔑意思,邓艾憋足了劲,非要从这个看起来不可能路径,踏出自己的胜利之途。回营后拼凑自己所部三万多人,带上儿子邓忠,以必死的决心,充分的物资心理准备,排除万难的坚韧毅力,翻山越岭跋涉七百余里,在摩天岭绝望之地,邓艾带头裹上军毯,舍生忘死滚下绝地,众士兵跟进,可能立功升迁受奖,后退无路可能找死被罚,只能冒险相随,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侥幸成功取胜。



第二,刘禅昏庸无能,奸臣黄皓一手遮天。前线十万火急,姜维得到急报,上表建议:赶快派张翼带兵守护阳安关,令廖化领兵把住阴平桥,还建议派出使者,向东吴求救。但刘禅听信黄皓之言,照旧玩乐饮宴,不理政事。接到姜维急报,竟然请神婆作法,听信鬼话,根本不理军情。贻误了军机。在诸葛瞻失败后,就直接听谯周之言,立马献上降表,还把姜维置于尴尬,令姜维像他一样投降。



第三,姜维疏忽大意,撤掉关键军营。本来,诸葛亮死前,已经预料到阴平这条路迟早会出事,在摩天岭下设有一座军营,常年驻扎二千士兵。但后来可能姜维兵权受到限制吧?兵员捉襟见肘,把这座兵营撤除了。如果此兵营还在,邓艾摩天岭上滚下来的兵,一个一个都将被杀死,不可能夺取江油,打败诸葛瞻,那就更不会出现刘禅投降,倒逼姜维投敌事件了。



第四,诸葛瞻有负父亲名望,能力差强人意,危及蜀国根本。诸葛瞻作为皇亲国戚,位高权重,在最危急时刻,没有展现应有的本领,在兵力优于对方情况下,竟然一败涂地,把儿子诸葛尚也搭上了,实在辱没诸葛亮儿子身份,愧疚遗憾,一切都成过往云烟!(630)


流誉后


演义中,邓艾穿越七百里原始深林,到达摩天岭,只要穿过此岭,前面就是蜀汉腹地江油了。眼看胜利在望,可是此时,邓艾只剩下疲惫不堪的2000士兵,而蜀汉成都最少还有70000装备精良的御林军。

这对于任何一个统帅来说,都是很艰巨的任务。那么他是怎么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壮举的?

首先,邓艾的2000士兵经过简单修整。

公元263年,邓艾和主帅钟会沟通后,他另辟蹊径,准备独自带领偏师,绕道阴平,绕过在剑阁的姜维大军,到达益州腹地,灭亡蜀汉。他挑选3万精兵,带着足够的干粮及攀爬绳索,向阴平进发。没行一百里,他就留下3000兵马安营扎寨,到达最后一道天险摩天岭时,邓艾只剩下2000疲惫不堪的士兵。他们被这道天险阻挡,无路可走,都感到绝望了,相拥而哭。

此时,邓艾先用毛毡自裹其身,先行滚下去,作为表率,剩余大军依次从此滚下去。邓艾带领2000士兵,顺利度过摩天岭后,经过短暂修整。如他们短暂睡觉,保证充足睡眠,饱餐战饭,方才向江油进发。

其次,邓艾大军在江油补充,兵力已经不是2000了,不但收编了江油的蜀汉军队,还将阴平沿途驻扎的精兵接入江油。

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这时,邓艾的军队数量超过3万人,即他在阴平的3万精兵加上江油新归附的军队。江油军队有多少,没有记载,估计几千人是有的。

而诸葛瞻父子从成都出发,带来的蜀汉军队,有七万。此时,诸葛瞻的军队仅仅是邓艾军队的二倍,兵力相差也不算太悬殊。接下来就看邓艾和诸葛瞻双方的带兵能力了。

再次,邓艾军队久经战阵,而诸葛亮军队养尊处优。

邓艾的军队虽然少,可是他们都是常年和姜维部队作战,能在战场上留下来的,都不是弱者。他们天天和死人打交道,作战勇敢,不是那些京城的大爷兵所能比的。双方军队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邓艾还要求兵贵神速,他认为自己的军队不能多修整,应该趁蜀汉没有反应过来时,直取成都,快刀斩乱麻,解决蜀汉。邓艾的这种战略是没问题的,他知道万一被蜀汉反应过来,自己身处敌方腹地,没有援兵,粮食短缺,是很危险的。他只有快速占领江油等军事重镇,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才能转危为安。

最后,邓艾鼓舞士气,背水一战,战胜了诸葛瞻的七万大军。

邓艾之子邓忠和师纂遇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雕像,惊吓之下,被诸葛瞻战败。他们两位回报邓艾,差点被邓艾军法处置,众人的求情下,才免去死罪。师纂、邓忠两人戴罪立功,再次出战诸葛瞻,仍然被诸葛瞻战败。后来,邓艾使用诱敌之计,引诱诸葛瞻出战,才将其战败,随后包围了诸葛瞻驻守的绵竹,将其围得如铁桶一般。

总结:邓艾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能够在危难之中,在艰难险阻之中,发挥出超人的能力。他另辟蹊径,开辟第二条战线,从阴平小路,进入蜀汉腹地,背水一战,战败诸葛瞻的七万御林军,进而围攻成都,迫降刘禅。

魁哥说历史


邓艾能翻越蜀道,并灭掉蜀汉,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邓艾目光如炬,有着优秀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一个是蜀中将领无能!

曹魏灭蜀国之战,共征集18万大军,兵分三路。邓艾率西路军3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从沓中直接进攻姜维;诸葛绪率中路军3万余人,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东路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直取汉中。

战争初期,魏国虽然兵力占优,但并未能取得较大战果,钟会大军与姜维在在剑门关僵持不下。眼见粮草不济,魏军将要无功而返,邓艾想出了一条计策,即偷渡阴平小路,直取蜀中。


这是一招险棋,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

而同时这也是一招妙棋,因为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

邓艾率军万余人自阴平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最终率军抵达江油。


但是此时的邓艾大军,只有几千人,其实力并不足以灭掉蜀国。

但蜀中将领无能,一个接着一个的给邓艾送助攻!

首先江由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畏战而降,直接跑路了。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

而此时,蜀国仍然有着翻盘的机会,首先诸葛瞻督已经率诸军在绵竹严正以待。同时,南中督霍弋听说魏军偷渡阴平,也上书刘禅,请求批准出兵北上支援,刘禅认为诸葛瞻军超过邓艾军,认为击败邓艾是完全可以的,于是不批准霍弋带领援军北上的请求。

结果诸葛瞻完全没有他父亲那般才能,加之蜀中军队非精锐,最终为邓艾所败,诸葛瞻和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

而此时,其实蜀国还有一战之力,只要坚守成都,等到勤王之师赶来,邓艾这数千人马,绝对难以抵挡,但后主却不等阎宇的援军就听从从谯周主降的建议,投降了魏国,最终帮助邓艾完成了这场奇袭。


邓艾成了蜀汉最直接的灭亡者,他也因此成为了曹魏灭蜀战役中的最大功臣。


白话历史君


我的文章里有一篇是《摩天岭奇袭邓艾破蜀,剑门关对峙姜维两难》,讲的就是钟会邓艾罚蜀,邓艾奇袭入蜀的事。

当时的情况是钟会、诸葛绪、邓艾三路进军,邓艾袭击姜维,诸葛绪负责截断姜维,而钟会作为罚蜀主力进攻剑阁。这一战体现了姜维军事才能。在与邓艾交战之时,知道钟会已经进军汉中,摆脱掉邓艾,接着声东击西,甩掉诸葛绪的围堵,据守剑阁。挡住了钟会大军的前进路线。

本来,邓艾想与诸葛绪合兵一处,继续进军。但是诸葛绪没有从命,而是与钟会汇合。但此时钟会已有篡逆之意,诬告了诸葛绪,解掉了他的兵权据为己有。到了剑阁,与姜维形成对峙之势。

剑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邓艾知道,如果从剑阁正面进攻,很难攻进蜀地。想灭蜀就必须出其不意,只有从阴平偷进蜀国腹地,与钟会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另姜维里外不能相顾,才能破蜀。但此举依然十分冒险,因为邓艾军队人数不多,而且粮草即将用尽。摩天岭下面虽然只有几座小城,但是只要蜀军守而不战,拖延一段时间,邓艾没有粮草供应,进退两难,必然不战而败。

这就是一场豪赌,但是邓艾敢赌。于是命军队从阴平郡直接进山,从摩天岭山谷开路而下。摩天岭山势陡峭,崎岖难行,邓艾带着士兵裹着毛毯顺山滚下,直达江油。江油江油距成都不过两座小城,一日即可到达。

此时,姜维更是进退两难,如果回防,则剑阁失守,钟会大军便长驱直入,蜀国必亡。据守剑阁,只能寄希望与国内守军能拖延到邓艾粮草用尽。对于姜维,这也是一场赌博,不得不做的赌博。

成都方面这时候非常害怕,派出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前去据敌。可惜诸葛亮天纵奇才,儿子却空有一腔热血。

当时有个尚书郎叫黄崇,他爹是当年荆州投降魏国的黄权,所以不太受待见。但是他的建议非常中肯。他劝诸葛瞻将邓艾军堵在山地里,据险而歼,不让他进到平原,但诸葛瞻不听,结果被打的大败。应该说即便如此,蜀国还有希望,只要坚守不出,再拖上几日,邓艾粮草用尽,没有后援,没有退路,只是孤军一支,依然必败无疑。但是诸葛瞻再次犯下大错,被邓艾一句话就给激怒,跑出去决战,结果兵败被杀。

这下整个蜀国已是一马平川,再无逆转可能。

这场豪赌,邓艾赌赢了,但是姜维赌输了。



暮云斋主


邓艾灭蜀,纯属侥幸

首先,要理清一些网友的臆断言论,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也有辅助作用。

历史没有记载蜀国朝局有大的动荡,这比曹魏好很多,诸葛亮执政中后期到蜀国灭亡,蜀国没有农民起义或地方势力反叛。

蜀国并不腐朽,至少比起东吴要好很多。刘禅虽宠信宦官,但诸葛亮留下的治国方针,他几乎没有改变。

在蜀国灭亡的时候,统计出来蜀国政府仓有米四十余万斛,差不多有六千万斤粮食。由于蜀国的部队继承了诸葛亮的屯田制度,所以这些储备粮大多是用于救灾、救荒,平抑物价,可见蜀国的国力还基本合格。邓艾能灭蜀,和蜀国的腐朽,搭不上界。

邓艾40多岁的时候,受到司马懿的赏识,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一个下级官吏,一跃成为参与国家政事的尚书郎。46岁参与军事,显示出军事天赋。有多年与蜀国作战的经验,是不是意味着邓艾就能灭蜀呢?我认为理由不充分。我个人认为,邓艾灭蜀有侥幸的成分,并非他有多么好的军事才能。

阴平奇袭的目标是涪县,不是成都

从邓艾的奏疏中可以看到他的军事计划:晋军夺取涪县,配合钟会的主力部队入蜀。


以邓艾的设想,当姜维知道晋军要夺涪县,姜维必救援涪县,钟会趁机进入剑门关;如果姜维不救,涪县守军人少,那邓艾就趁势夺取涪县,那样就可以威胁成都的安全,也可以威胁姜维的后方。

也就是说,邓艾的作战目标是夺取涪县,并不是灭蜀。只是后来随着情势变化,邓艾也没有想到袭击涪县会这么顺利,他由此建立起信心,才有了灭蜀的企图。

邓艾的沿阴平偷袭涪县的计划非常冒险,几乎是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军事计划。姜维早就注意到了阴平方向的入川通道,如果不是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没有采纳姜维的建议,钟会和邓艾将会都被阻挡在剑门到阴平一线。

诸葛瞻决策错误,加速了蜀汉灭亡

邓艾的部队到达江油时候,遭遇蜀军几千人的埋伏,还是钟会派的田章率部队击败了伏兵,如果不是蜀国伏击战能力太差,邓艾也许就可能和庞统一样的下场。

在邓艾开始出兵阴平的时候,诸葛瞻已经率军北援了,按时间推算,诸葛瞻完全可以抢先增兵江油,那么邓艾的部队将全部被挡在易守难攻的山区进退不得。

关键时刻诸葛瞻却犹豫不决,尚书郎黄崇多次催促诸葛瞻支援江油,不能纵敌到平原作战,但是诸葛瞻选择了严重战略错误的决策,他屯兵涪县不前,竟然坐等邓艾的到来。历史记载,当时黄崇失声痛哭,他已预感到蜀国大势已去。诸葛瞻的不作为致使孤立无援的江油蜀将投降,让晋军有了一个军事支点。

诸葛瞻志大才疏,指挥无能。面对邓艾杀来,如果此时诸葛瞻坚守不出,等待后续部队支援,远道而来的晋军孤军深入,不会支撑太久。可他不坚守城池而选择与晋军决战,导致惨败,诸葛瞻先丢了涪县,又丢了绵竹,最后赔上了自己和儿子的性命,成都的北大门从此洞开。

刘禅莫名其妙的投降

即使到了此时,西蜀还有一半以上的国土掌握在刘禅手中。如果刘禅抱有坚决抵抗的决心,或据守成都与敌死战,或迁都东撤,都会让邓艾这支孤军无力灭蜀。

看看南宋历史,四川守军连续抵抗了横扫世界的蒙军三次大的进攻,即使在蒙古已灭亡南宋之后,还独自抗战了很多年,可见四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防守。

但刘禅偏偏选择了投降,这才让邓艾就此成名。

我们回顾一下,蜀国本来不会被这么轻松消灭的。整个阴平方向的防线是这样的:阴平前端有高筑城池(其实当时已经有了城池)作为第一道防线;阴平古道末端还有三千蜀军防守,属于第二道防线;出了阴平古道还有江油,是御敌与山区的第三道防线。江油的背后有涪县作为后勤补给要塞,这么完备的防守阵型,按理说是很难突破的。但因为蜀国方面一连串的错误,导致了邓艾袭击成功。

虽然邓艾成功了,但分析当时的战局,大家就会发现,邓艾是靠着对方不断错误成功的,他的赌博式军事冒险并不值得称道。


谢峰聊影视


邓艾原本是荆州人,曹操占荆州后,将其民迁往汝南(今河南上蔡)屯垦。在汝南屯田民中,有学问的很少,邓艾虽有才学,但因口吃,而未受重用,被任命为看守稻草的下级官吏。



很幸运的,邓艾遇到他一生的贵人——司马懿。因为当时曹魏疆域已经大为扩展,每次南征,还从原来的粮草基地许昌调粮,因为路远,南征时负责运粮的兵力就要占去一半。因此他建议,在陈蔡之间的广大肥沃土地上,屯垦种粮,以作为新的粮草基地,结果收效甚好,司马懿越发赏识邓艾。



后邓艾调任甘陇边境,长期与姜维带领的蜀军对峙,并屡败姜维,把边境地区守的铁桶一般,邓艾也因功累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63年,魏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由甘肃临洮进军,牵制姜维主力。诸葛绪领军三万,进军甘肃成县地区,切断姜维退路。而另一路由钟会带领十万主力,欲取汉中,进军成都。



钟会主力拿下汉中后,被退守剑阁(于今四川广元,川陕甘交界处)的姜维所阻,无法前进。此时邓艾上书建议经阴平小道,经江油奇袭成都。“阴平小道”在当时并没有路,连邓艾都称其为“邪径”。大致路线由甘肃文县出发,经广元青川境内,由今平武县境进入江油。如今的名胜九寨沟就在平武境内,去过的朋友都知道路有多险,全长大概265公里。



入成都平原后,一路克绵竹、广汉进逼成都。被吓破胆的刘禅自缚、抬棺到邓艾军中投降,还命令剑阁的姜维自去投降钟会。

得胜后的邓艾擅自任命大批蜀地官员,建筑高台景观宣扬,还非常得意的自夸:‘’姜维自是一时英雄,但遇上我,只能是穷途末路了。‘’还对投降的西蜀官员称:“诸位还好遇上我,要是遇到别人,性命不保也”。所有这些,都成了日后钟会置其死地的证据,终被灭族,下场凄惨。


史海寻踪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不错,可是难也不代表做不到,只要你付得起代价。

邓艾能灭掉雄据益州四十年的蜀汉绝不是偶然,而是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部原因

公元263年,司马家已经除掉了曹髦,另立曹奂为帝,外部淮南三叛已定,国内无事。司马昭也看准了时机,在当年发动了三路大军,开始了灭蜀之路。三路大军和姜维进行了数场大战,汉中全线丢失,姜维退保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军无法发挥机动和兵力优势,双方陷入了拉锯战。而这时候的征西将军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以精兵绕过剑阁,直取涪县,西制剑阁,南迫成都,逼姜维回军救援成都,钟会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可见邓艾此举就是玩命,阴平小道七百余里毫无人烟,山高谷深,凶险至极。邓艾军队经过了高强度的行军之后,终于抵达了江油,迫降江油守将,和蜀汉最后的生力军战于绵竹,斩杀诸葛瞻等人。至此,成都前面就是邓艾气势正盛的奇兵,邓艾之后是姜维守军,姜维之后就是钟会大军了。

所以蜀汉灭亡的外部原因就是曹魏内部已经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加上邓艾、钟会等人铁了心要攻下成都,灭亡蜀汉,而邓艾更是以命来下注。狭路相逢勇者胜,对方气势比你强,就算装备军队不如你,也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内部原因

正所谓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蜀汉政权也是如此。虽然在邓艾攻克绵竹之际,蜀汉还是占据着很大优势的:姜维大军已正在回援;成都西边守卫力量尚在;都督罗宪据守江州,防卫东吴;猛将霍戈正率领南中六郡大军前来支援;成都周边险要的关隘还有很多没被攻破;蜀汉大军主力尚在。

可就算外部如此多的优势摆着,成都方面依旧还是投降了邓艾,为什么呢?难道是刘禅在成都呆久了想出去走走?不,因为当时的成都早就丧失了斗志,唯一的军事力量诸葛瞻已经死在了绵竹,荆州、东州势力或死或消,益州士族已经抬头了。

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这个情况: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曾经召开过紧急应对会议。可会议上居然没有一个支持坚守,而是逃跑。不同的是:一派说逃亡南中,一派支持逃亡东吴而已。当时掌权的益州士族,他们心里就一个念头:只要你们刘家不要再呆在成都就行,管你投降还是逃跑。而最后是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提出了第三种建议:投降曹魏。

虽然我们不能知道谯周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肯定当时成都里的实际情况,但刘禅最后也是保全了性命,做了安乐公,成都居民也免了一场屠城。从某个观点来看,谯周虽有罪于蜀汉,但有恩于蜀民。

蜀汉政权就这样在外有强敌,内无斗心的情况下被灭亡了,国祚四十二年,三国局势也正式开始趋于一统。


一贰一橙


邓艾翻越阴平,灭掉蜀国的成功,实属机缘巧合!主要原因有三:



一、蜀国腐朽

司马昭重要幕僚杜预是这样评价伐蜀必胜的!“伪汉举国之庶民皆为军户官奴,终身服事苦役而不休,皓首沥血而不止,供国家无尽之索求,而己身仅留存一毫之纤利,可谓苦不堪言!”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不能重用贤臣,治国更加荒诞!导致蜀国民心流失,文官贪财,武官怕死!邓艾区区三万人,远途跋涉,而且后无粮草供给,属于“孤军深入”,实乃兵家大忌!如果不是蜀军叛变,及百姓离心,即便成功翻越阴平古道,也是死路一条!

邓艾计策奇险,从军事战术上讲,属于“小概率”的赌博!但是,蜀国军政的腐朽,却给了这条“自杀式”偷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与生存空间!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使邓艾奇迹般拥有人员粮草的补给基地。就像围棋中一条孤军深入的大龙,对方的失误,意外使这条龙做成双眼,从死地中成功做活了,直接演变为直捣黄龙的胜负手!

这时的邓艾牛逼起来,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兵力得到迅速补充,战力成倍复苏,加之学习当年偷袭荆州的吕蒙,爱民有方,便足足拥有进取成都实力。如果涪城死守,邓艾的偷袭必成军事笑料。



二、内奸策应

司马家族擅长的就是间谍战!司马师曾言:“建安初年,司马防就带着八千死士进入曹操手下;到建安十三年,司马家族已有三百死士潜入曹氏各州各郡为官!”英明的曹操,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伟大的大魏,在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混进了司马家族的DNA!

早在很久之前,司马师就派一个叫聂胜的间谍,潜伏到属地经商,花大价钱去收买蜀国文武官员!像黄皓这样爱财的,直接给钱办事,将姜维由汉中撤职到后方沓中屯田,魏军便利用这次机会,轻而易举得到汉中!就这一招,就胜过千军万马之力!

聂胜花钱让新近发展的间谍文立当上蜀国五兵尚书,偷得绝密的诸葛亮绘制的《西蜀全境军事地图》!邓艾能够想到且成功“偷越阴平”,皆是有这份地图所赐!身为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的谯周,直接变成奸细,策动刘禅投降,让邓艾兵不血刃灭了蜀国!

聂胜还大量收买很多郡县文武官员,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是不是早就被策反为内应,属于临阵“起义”!或许,所谓邓艾冒险翻越阴平,也不过是邓艾与聂胜事先筹划好的“有惊无险”!没有这些大量蜀国内奸,邓艾本事再大,也不免一番血战,孰胜孰负,还真难料!



三是,邓艾有谋

邓艾是放牛娃出身,所以对翻山越岭有着天然的偏好!所以他看到《西蜀全境军事地图》,所以不顾年近七十,顿生亲率三万大军“偷渡阴平”!他不似钟会,正宗科班出身,瞧不上那种“鸡鸣狗盗”的战术!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与邓艾出身相似的魏延,也提出相似的战术,奇袭子午谷,但是遭到学院派诸葛亮的严斥!假使诸葛亮心眼活一点,或许历史也会在此掉个头!

邓艾除了敢想,而且干的也不错!七十岁高龄,还身先士卒,带头裹革跳崖;为了稳定军心,直接要斩主张撤军的儿子与学生!紧密配合聂胜的谍战,抓住战机,勇往直前!

他充分利用蜀国军民对刘禅黄皓等当政不满,采取爱民与抚民多种手段,迅速建立敌后根据地,成功做到使根据地资源,迅速转化为战斗力,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且紧密配合谍战,“自作主张”对降将“因地制宜”封官加爵,迅速稳定归降后的蜀国,达到进攻与治理同步效应!



至于成功后,三个月内被杀,实是草民出身的武将的固有悲剧!靠战功迅速提升的草根武官,官职升到一定位置,不讲政治的弱点,暴露无遗,终究被那个官场所扼杀所抛弃!另外,偶尔的一次成功,不能自我膨胀,或许,这一次成功的经验,会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人有时候真的要有自知之明,钱不是越多越好,官也不是越大越妙,一旦超越你的自身的驾驭能力,就会带来杀身之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